八年级下册复习内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766560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复习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册复习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册复习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册复习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册复习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复习内容.docx

《八年级下册复习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复习内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复习内容.docx

八年级下册复习内容

八年级下册复习内容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生物生殖方式的比较

项目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新个体的产生

母体

受精卵

意义

繁殖速度快,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但后代的适应能力弱

繁殖速度慢,但后代适应负责多变的环境能力强

实例

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植物的营养生殖(如嫁接、扦插、组织培养)

绿色开花植物、绝大多数动物

相同点

都能产生新个体,繁殖后代,使种族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植物的无性生殖

1.嫁接:

是指把一个植物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嫁接时,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2.新植株的性状与接穗的完全相同。

3.柿树、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殖优良品种

4.人们常用甘薯、葡萄、菊、月季的茎扦插来繁殖新植株。

三.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2.发育方式:

变态发育: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的发育过程。

(1)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如:

蜜蜂、家蚕、蚂蚁等昆虫的发育。

(2)一生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如:

蝗虫、螳螂、蝼蛄、蝉等昆虫的发育;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生殖过程:

_有性_生殖

2.发育过程: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青蛙的幼体(蝌蚪)与成体(青蛙)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青蛙的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

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必须在水中进行。

两栖动物的常见类型:

青蛙、蟾蜍、蝾螈、大鲵等。

(三)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鸟卵的结构

(1)卵壳:

保护、透气作用

(2)卵壳膜:

保护作用

(3)卵黄:

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营养,是卵细胞的细胞质

(4)胚盘:

是胚胎发育的部位,受精后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鸡,含有细胞核,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已受精的卵,胚盘色浓而略大。

(5)卵白:

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

(6)气室:

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7)卵黄膜:

保护作用,是卵细胞的细胞膜

(8)系带:

固定卵黄的位置

2.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3.发育方式: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等,孵卵和育雏行为使得鸟后代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1.生物的性状

(1)遗传:

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2)变异:

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3)性状:

生物体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

(4)相对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转基因鼠的启示

(1)实验过程:

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入雌性母鼠的受精卵中。

(2)实验现象:

转基因鼠明显大于其它小鼠,发育为超级大鼠。

(3)结论:

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有决定个体大小性状的作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转基因技术: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的生物技术。

(5)生物的性状都是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结果。

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1)细胞核-------遗传的控制中心;

(2)染色体-------在细胞核中有许多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3)DNA------主要的遗传物质,结构外形像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DNA分子上控制性状的片段。

生物体的性状至少由一对基因共同决定。

(5)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其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6)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如:

人的精子内有23条染色体)。

2.基因的传递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的。

(2)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体

细胞中的染色体要减半,每对染色体中要

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三.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性状: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基因型:

DDdd

子一代DdDd高茎豌豆

子二代DDDdDddd

高茎高茎高茎矮茎

2.

(1)显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如D对d是显性。

显性性状的基因型有两种:

DD或Dd

(2)隐性基因: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如d对D是隐性,只有当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隐性性状才会表现。

因此,隐性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一种:

dd。

四.优生优育

1.遗传病:

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

2.近亲结婚:

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的婚配。

禁止近亲结婚,近亲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机率比非近亲的可能性大,因此近亲婚配大大提高了隐形遗传病的发病率。

五.人的性别遗传

1.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男性体细胞染色体:

22对+XY

形成的精子有二种:

22条+X或22条+Y

(2)女性体细胞染色体:

22对+XX卵子只有一种:

22条+X

2.生男生女机率均等

六.生物变异

1.可遗传的变异:

由于体内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可以传给下一代;

2.不可遗传的变异:

由环境引起的,体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会遗传给后代。

七.举例说出遗传变异原理在育种上的应用

1.人工选择育种:

不断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繁殖后代,获得新品种。

2.杂交育种:

用不同品种的植物进行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新品种。

3.诱变育种:

用物理或化学等的方法诱导生物个体的基因改变以获得新品种。

4.转基因技术:

把一种生物的某一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导入另一种生物的受精卵内(核未融合前),培育出新品种。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一.生命起源的过程

1.原始的大气中有水蒸气、氢、氨、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但没有氧气。

2.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

(1)化学起源学:

原始大气(没有氧气)简单的有机物复杂有机物原始生命

米勒的模拟实验证明了: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氨基酸)是完全可能的。

(2)宇生学: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或构成生命的有机物,来自于其它宇宙星际。

二.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1.生物进化的证据

(1)化石—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2)在越古老(越深)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种类多。

(3)在越晚近(越浅)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4)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比较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2.生物进化的趋势:

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三.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1.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1)内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其中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2)外因:

环境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

2.自然选择的基本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创始人是达尔文)

(1)过度繁殖: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2)生存斗争:

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而斗争。

(3)遗传的变异:

从适应环境的角度看,可遗传的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4)适者生存: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生存下来,并将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与免疫

一.传染病

1.概念:

由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特性: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3.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

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主要途径:

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4.预防的一般措施

(1)控制传染源:

对患者采取的措施,(患者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2)切断传播途径:

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

(3)保护易感者:

提高健康人的免疫力,如预防接种、锻炼身体。

二.几种常见的传染病的比较

传染病

病原体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感

流感病毒

流感患者

空气、飞沫

老人、小孩等免疫力弱的人

甲肝

甲肝病毒

甲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饮食传播

患者周围的健康人

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体液传播

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

三.人体的免疫功能

1.免疫的功能

(1)防御功能:

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功能过高会产生过敏反应)

(2)自身稳定功能:

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

(功能过高时,会对正常的细胞发生免疫而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

(3)免疫监视功能:

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功能过低时会发生肿瘤)。

2.人体的三道防线

组成

作用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

阻挡、杀菌、清除异物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

第三道防线

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产生抗体,清除抗原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4.免疫的类型

(1)非特异性免疫(或先天性免疫):

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是人生来就有的,不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包括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

(2)特异性免疫(或后天性免疫):

出生后逐渐建议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由第三道防线组成。

5.抗体、抗原及其相互关系

(1)抗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能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2)抗原: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6.计划免疫

(1)疫苗:

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计划免疫: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