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创新接沪融杭研讨班培训上的讲话稿修改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7655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放创新接沪融杭研讨班培训上的讲话稿修改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开放创新接沪融杭研讨班培训上的讲话稿修改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开放创新接沪融杭研讨班培训上的讲话稿修改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开放创新接沪融杭研讨班培训上的讲话稿修改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开放创新接沪融杭研讨班培训上的讲话稿修改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放创新接沪融杭研讨班培训上的讲话稿修改稿.docx

《开放创新接沪融杭研讨班培训上的讲话稿修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放创新接沪融杭研讨班培训上的讲话稿修改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放创新接沪融杭研讨班培训上的讲话稿修改稿.docx

开放创新接沪融杭研讨班培训上的讲话稿修改稿

开放创新接沪融杭研讨班培训上的讲话稿(修改稿)

 

 

————————————————————————————————作者:

————————————————————————————————日期:

 

开放创新接沪融杭研讨班上的讲话稿

杨卫东

2012年6月13日

同志们:

按照县委主体班次的总体安排,开放创新接沪融杭研讨班今天正式开班了,首先,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前来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学员表示热烈欢迎!

在现阶段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时候,县委、县政府还依然举办开放创新接沪融杭研讨班,说明县委、县政府对“接沪融杭”工作的重视,也对接下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

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是报县委张书记亲自审定的,希望大家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认真对待,要把这次培训班当作一次难得的业务学习,更要把这次培训班办成一次以学促工的研讨会。

下面,我就办好这次“接沪融杭”研讨班讲五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领会举办这次培训班的重要意义

一是举办这次培训班,是深入贯彻落实县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的现实需要。

2003年3月,我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把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作为全县的发展战略。

历经十年,历届政府一以贯之,始终坚持不动摇。

2011年,结合德清实际,修改完善为“开放创新,接沪融杭”。

县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创新、接沪融杭”战略,坚持创新融入的要求。

这是县委、县政府针对“后危机”背景,根据宏观形势变化、区域一体发展要求,为德清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而对原有战略进行的继承、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各乡镇、各部门必须深刻领会其内涵实质,进一步把思想和精力统一到县委的决策部署上,在工作中,更加自觉地加以贯彻落实。

二是举办这次培训班,是深入实施“接沪融杭”战略的迫切需要。

从“开放带动、接轨沪杭”到“开放创新、接沪融杭”,通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应该说我们在各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较多不足。

如在上海方面,存在着工作层次低、合作渠道窄、突破点分散、影响力较弱等情况,简而言之就是“接不上”;在杭州方面,存在着规划衔接不够紧密、政策研究不够全面、要素吸纳不够有力、都市经济圈产业分工仍需清晰定位和有效提升等情况,简而言之就是“融不深”。

这些不足,既有客观上区划分属、区位特点、心理认知的局限,也有主观上思维创新、主攻方向、工作力度的原因。

按照县委的要求,如何实现创新融入、高端融入、全面融入,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知识、拓宽眼界、创新举措,以更开放的胸怀、更坚定的步伐、更高端的方式全面融入杭州、上海乃至长三角,加快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三是举办这次培训班,是创建学习型机关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内在需要。

当今世界,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领导人才的竞争,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也因此成为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县顺应形势,大力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培训,既是创建学习型机关的需要,也是增强县域核心竞争力,形成我县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领导干部更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发挥带头和表率作用,十分珍惜进党校学习的机会,努力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二、肯定成绩,着力提振“接沪融杭”工作的信心

2001年2月,县五届政协四次会议一号提案提出“抓住杭州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机遇,依托杭州,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接受杭州的科技、信息辐射和产业扩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德清首提融杭概念。

2002年,杭州提出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概念,其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从“西湖时代”跨入“钱江时代”,市区实行“退二进三”及产业布局大调整。

2003年3月,德清县委、县政府顺应时势,抓住杭州向大都市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正式把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作为全县的发展战略,主动接受都市经济圈的辐射。

此后,历经十年,历届政府一以贯之,始终坚持“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不动摇。

2011年,进一步结合德清实际,修改完善为“开放创新,接沪融杭”,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融入杭州共建都市经济圈的实施意见》、《德清县融入杭州共建都市经济圈2008—2020发展规划》、《德清县接沪融杭工作行动方案》等文件。

围绕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战略为机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交通、市场对接为重点,充分发挥区位、环境、人文等资源优势,突破行政区域局限,加强与沪杭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合作,打造融入杭州的先行区、实验区、示范区,从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工作机制日益健全完善。

县委、县政府专门建立了县“接沪融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放在县发改委,健全完善了领导小组会议的决策机制、工作会议的执行机制、联络员会议的汇报交流机制和督查考核机制,“接沪融杭”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得到加强,为“接沪融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规划交通实现全面对接。

加强与杭州“十二五”规划的对接,建立了“杭州-德清”规划咨询委员会。

研究制定对应杭州都市经济圈十三个专委会的工作规划,加快了产业发展、平台建设、要素支撑、区域开发、社会事业进步等重点领域规划编制。

全面实施交通融入,104国道、杭宁高速、申嘉湖(杭)高速、宣杭复线通车和杭宁城市高速铁路建设,使杭州——德清“半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

特别是 2008年1月18日,开通了K588——德清至杭州直达公交线路,这是国内首条跨城市公交线路,是城市公交运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为德清融入杭州、实现“两地同城”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是产业转移实现飞跃发展。

充分发挥临杭优势,全力打造临杭产业带,形成了德清经济开发区、德清工业园区、临杭工业区和科技新城四大承接平台,推动了全县经济总量、质量不断提升。

从2002年至今,我县共引进杭资企业500多家,实际完成投资150多亿元,其中工业项目450多项,实际完成投资120余亿元,每年有超20亿元杭资投向德清,占全县引进内资的80%左右,特别是省丝绸集团、天马轴承、天堂伞业、万事利集团、开元旅业集团、天和集团、西湖啤酒、诺贝尔瓷砖等一批杭资大公司、大集团的落户,为我县经济发展和全面融入杭州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目前杭资企业对德清经济的贡献率已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四是要素配置机制渐趋完善。

人才交流机制深化。

建立了向沪杭两地派遣领导干部挂职机制,组织各类人才到上海、杭州有关机构、企事业单位进修学习。

按照德清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刚柔相济引进在沪杭高级人才,不断深化与沪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设计建立科技创新载体,组织“百名专家服务德清企业等活动,助推转型升级。

金融合作实现飞跃。

通过积极引进沪杭金融机构向德清集聚发展,我县金融产业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2010年我县被省政府列入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县。

省信用联社培训中心和后台服务基地、工商银行省分行业务处理中心、中科院计算所金融信息所落户德清;交通银行、杭州银行、浦发银行先后在德清设立分支机构,财通证券、东莞证券也相继在我县设立证券营业部,引进沪杭金融机构资金达80余亿元,有力助推了全县经济发展。

配套服务日益完善。

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拓展工作不断推进,德清农产品进入沪杭超市(含门店)超过200家,品种达120多种,每年销往沪杭两地农产品超过15亿元。

多形式旅游经济得到发展,每年接待沪杭两地游客超过250万人次,成为我县旅客的主要来源地。

跨区域信贷服务机制、环境建设交流协调机制、沪杭企业全程代理机制等日益健全完善。

五是社会民生共享成果卓有成效。

通过接沪融杭战略的实施,在社会民生领域取得了一批显著成果,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实现了两地医保卡实时刷卡通用。

2007年7月1日,县人民医院与杭州市医保中心实时联网正式启用,成为杭州市医保中心第一家跨地区的定点医院。

2008年,德清第三人民医院被审批确认为杭州市医保定点医院,杭州医保卡实现全县东、中、西部网络全覆盖。

开通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转移“绿色通道”,获得了杭州区号0571的1000个号码,实现了两地党政信息网互连互通。

其中我县发起的杭州都市经济圈区县(市)长论坛被评为杭州都市经济圈十大品牌项目,K588公交线被评为杭州都市经济圈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我县“融入杭州都市圈构筑同城生活网”被评为“2009杭州生活品质十大年度现象”。

三、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接沪融杭”工作的决心

虽然我县在前阶段的“接沪融杭”工作上抢占了先行先试的先机,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应当看到其余五个节点县市后发优势明显,后续追兵压力不断加大,特别是随着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深化,都市圈外延不断拓展,紧密层节点县市的融杭动作不断加强,其他连动层县市想方设法参与都市圈建设,直通公交、医保、劳动保险和通讯同城化等软环境在各节点县市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我县固有的优势已逐步弱化,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县“接沪融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主要存在四大“短板”:

一是思想观念认识还不到位。

接沪融杭不仅仅是德清人的事情,同样也是杭州人、上海人的事情,只有双方的人民群众、社会各界形成共识,接沪融杭才能取得双赢。

但目前,在县内,还存在部分领导干部对“接沪融杭”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还不够强,如认为纵向比有进步,可以放松工作、放慢步伐,“停一停、歇歇脚”;认为横向比有特色,停留在功劳簿上,不愿意去开拓创新;认为“接沪融杭”工作仅仅是招商选资、举办活动和人文交流,而忽视政策接轨、理念融入、作风学习和工作跟进等现象依然存在。

在县外,特别是上海、杭州能正确认识到“接沪融杭”工作意义的人还不多,对“接沪融杭”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对两地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了解不全面。

思想上总认为德清是湖州的,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项目等方面存在地方保护思想。

特别体现在交通接轨上,往往一个项目的实施需要我们花费很大的精力(如为了开通K588,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赴杭州市政府及省交通厅等有关单位汇报对接,县交通局先后与杭州有关部门召开了26个协调会)。

二是体制机制牵制大。

一是经济实力差别大。

杭州市的财政、经济实力强,在反哺高端产业发展等优惠政策上,我县还存在一定距离,大大减弱了我县引进高端产业的吸引力。

二是地区政策差别大。

杭州市保护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政策,使我县引进高端产业受到较大牵制。

曾有西子奥的斯、杭氧、杭锅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欲落户德清,但都因政策原因而放弃。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杭资大型、技术含量高的国有企业在杭州市实施“退二进三”过程中落户德清。

我们在招商选资过程中总是缺乏“大好高”项目。

三是承载平台集聚力缺乏。

德清因县域面积小、人口少,近年来土地等要素制约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大,并且我县未进入省14个产业集聚区范围,与其余五个节点县市及杭州郊区(县市)相比,产业承载平台缺乏影响力与集聚力。

如与杭州郊区(县市)相比,临安市有青山湖科技城,余杭区有未来科技城,两大科技城不仅是杭州市重点打造的高端产业承载平台,也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两大科技城。

省委赵洪祝书记亲自在今年的北京推介会上进行推介,其集聚能力相当明显。

与五个节点县市相比,海宁整体经济实力强于我县,连杭经济区与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紧密相连,平台优势凸显;安吉县生态环境优于德清,有全省在建可开发面积最大的省级工业园—天子湖现代工业园,平台土地要素充裕;桐乡市、诸暨市、绍兴县是我省的老牌经济强县(市),产业特色明显,平台建设成熟。

四是周边县市区位优势日益明显。

104国道、杭宁高速、申嘉湖(杭)高速、宣杭复线和杭宁城市高速铁路是我县成为杭州“半小时生活圈”、凸显德清融杭区位优势的主要条件,但这些我们引以为豪的优势正在逐步失去。

一是海宁市直接与杭州市城区—下沙相连,而且钱江隧道已经开通,实现了三分钟萧山到海宁;安吉县随着2012年6月杭长高速的开通,即将实现半小时到杭州。

随着杭州绕城西复线的建成,届时海宁、桐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