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150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64344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15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必修3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15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必修3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15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必修3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15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必修3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15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3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1500.docx

《必修3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15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1500.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3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1500.docx

必修3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1500

必修3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测试题2019.9

 

1,寡人闻古之贤君,________,________,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3,翻译下列两句话。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齐宣王问曰:

“文王⑴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若是其大乎?

”曰:

“民犹以为小也。

”曰: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⑵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⑶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⑴文王:

即周文王。

⑵刍荛:

牧草和柴火。

⑶郊关:

国都之外百里为郊,郊外设关。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于传有之不亦宜乎

A.传说应当B.记载适合C.传说适合D.记载应当

(2)下列句中的“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那一项是()

A.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

B.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持无功之尊……而况人臣乎?

D.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3)翻译下面一句话。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反映了孟子什么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相关问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

这首诗大约写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

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⑴首句写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30字以内)

⑵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的意境。

⑶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撼也。

养生丧死无撼,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饱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撼:

sàngB.数罟不入洿池:

C.谨庠序之教:

yángD.申之以孝悌之义: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反省

C.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错过

3.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C.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D.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未之有也

A.忌不自信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申之以孝悌之义D.甚矣,汝之不惠

5.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阐述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行王道的开端。

B.第二段提出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即一要发展生产,二要教养百姓知礼仪,则王道可成。

C.第三段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阐述只有施行仁政,方能使民加多的道理。

D.这三段文字层次分明,论证严密,且都运用了排比修辞,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7,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倍于长公主。

魏征谏曰:

“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

‘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

’皆令半楚、淮阳。

今资送公主,倍于长公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

”上然其言,入告皇后。

后叹曰:

“妾亟问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其社稷之臣也。

臣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蒙礼敬,情义深重。

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

”因请遣中使赉钱四百缗、绢五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

“闻公正直,今乃见之,故以相赏。

公宜常乘此心,勿转移也。

”上尝罢朝,怒曰:

“今须杀此田舍翁。

”后问为谁,上曰:

“魏征每廷辱我。

”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闻其故。

后曰:

“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

”上乃悦。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以相赏   相:

辅助

B.上然其言    然:

这样

C.长乐公主将出降   降:

出嫁

D.妾亟闻陛下称重于魏征  亟:

急切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②而吾以捕蛇独存③每将有言必俟颜色④魏征每廷辱我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3.下列对文中人物关系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长公主与皇后是母女关系

B.上与长公主是叔侄关系

C.长乐公主与长公主是姐妹关系

D.长公主与长乐公主是姑侄关系

4.下列对文言文中几个习惯用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服:

封建时代君臣上朝时所穿的礼服。

B.田舍翁:

俗称老农,有时也指对人的贱称。

C.结发:

古时男20岁,女15岁都束发,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

D.社稷:

“社”原指谷神,“稷”是土地神。

古代帝王都祭社稷,故又称国家。

5.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皆令半楚、淮阳

②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

A.①都命令给楚王、淮阳王一半封地。

②恐怕和明帝的想法不一样吧!

B.①命令都只给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

②岂能不同于汉明帝的想法呢?

C.①命令都只给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

②恐怕和汉明帝的想法不一样吧!

D.①都命令只给楚王、淮阳王一半封地。

②岂能不同于汉明帝的心意呢?

6.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

A.何况他作为臣子处于疏远的地位,竟然能这样直言。

B.况且他是被疏远的人臣,却能如此直言敢谏。

C.况且他作为臣子处于疏远的地位,却能如此直言敢谏。

D.何况他是被流放的人臣,竟然能这样直言。

7.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从分句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今资送公主,倍于长公主②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

③公宜常乘此心,勿转移也。

④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

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

孟子的生卒年月,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是战国时代的前中段。

《孟子》一书开场即提到他见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离战国开始已67年,又115年之后秦才灭六国统一中国。

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

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士,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而现在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

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

但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至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

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

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

“不为已甚”是当时的一般趋势。

根据原则,在某种情形之下,不追击敌人。

在某种情形之下,不向主敌射击,不设险以谲诈取胜。

既已给敌兵第一下的创伤,不乘势作第二次的戳刺。

头发斑白的人,不拘为俘虏。

这些态度与欧洲中古的骑士精神很相仿佛,虽然这些原则并不可能全部遵守。

但是接战时间短促,参战的人数受车数的限制,总之,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的本身,还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

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

他有时也发牢骚,说什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

“如果用我者,吾其为乐周乎?

”更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

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

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

梁襄王问他:

“天下恶乎定?

”他答道:

“定于一。

”襄王又追着问:

“孰能一之?

”孟子就说: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他又曾和梁惠王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这已经不是孔子听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1.作者说“孟子的生卒年月,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是战国时代的前中段”作者是根据什么作出这一推断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况,还没有完全失望”一句中,“这些条件”指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作者的分析,孔子所提倡的“克己复礼”,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和梁襄王的对话,体现了孟子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文段,完成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

‘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

‘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1.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

”--突然问道:

“天下要怎么样才能安定呢?

B.天下莫不与也。

--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C.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D.其如是,孰能御之?

--如果这样的话,谁能抵抗它呢?

2.孟子在本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襄王给孟子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答;________

4.文中两个比喻有怎样的联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段,完成 

寡人愿安承教

梁惠王曰:

“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曰: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

‘仁者无敌’,王请无疑。

1.加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其:

代词,这些人。

B.愿比死者一洒之 比:

为,替。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悌:

孝顺父母,恭顺兄长。

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陷溺:

使陷到井里,淹在水中。

2.加粗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兽相食,且人恶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B.有以异乎?

无以异也。

C.夫谁与王敌?

今夫天下之人牧

D.为民父母行政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3.加粗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B.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C.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D.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4.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使用了类比和对比手法,请指出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

提出了什么主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试题答案

 

1,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2,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要正确翻译这两个句子,关键在于掌握两句中包含的重要句式:

“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另外也涉及到一些实词的含义,如“兵、走、是”等。

(1)这与用刀把人杀了,却说:

“不是我的错,是刀子不好”,又有什么区别呢?

(2)只不过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4,

(1)D

(2)B(3)文王的苑囿,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人们可以到那里去,猎取山鸡野兔的人们也可以到那里去。

(4)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反映孟子“实行仁政,与民同乐,方能统治天下”的思想。

[第

(1)题考查词的含义,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选择。

(2)题从用法看,A、C、D均为副词,分别译为“还(或仍然)、尚且、还(或仍然)”,B项为动词,译为“如同、好像”。

(3)翻译句子,关键在于掌握“刍荛者、雉兔者”的含义;“焉”为兼词,“于之”意。

第(4)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

5,⑴“残阳”已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江面照射过来,确像是“铺”在江上,很形象。

⑵和谐、宁静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悦、热爱之情,借此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之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6,1.D2.B3.C4.A5.D

7,1.C(A项“相”偏指一方;B项“然”是动词,“认为对”的意思;D项“亟”是“屡次”意,故选C)

2.B(①“以”相当于连词“而”,②“以”是介词“因为”,③④两句中“每”都是“常常”的意思)

3.D(皇帝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

4.D(“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5.C

6.A

7.A(①是转折关系,②和④是因果关系,③是承接关系)

8,1.《孟子》一书开场提到他见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离战国开始已67年,又115年之后秦才灭六国。

2.①春秋时周朝的封建制度,还没有完全败坏。

②战事仍离不开礼的约束。

③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还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3.保守性

4.主张用武力统一中原。

9,1.D

2.残暴的统治失掉民心,实行仁政,则民心归附,就能以此统一天下。

3.无国君的素养,不令人敬畏,平庸低能,缺乏教养。

4.材料上均以水喻,内容上,只有先以仁泽滋润斯民,然后,百姓才会如水就下地归附仁君。

10,1.A(其:

揣测语气词) 2.B 3.B

4.圣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孔子对以人形俑殉葬尚且咒其无后,则统治者以政杀民,更应该痛加鞭挞。

5.杀人用梃与用刀并无不同,类比出用暴政杀人与用刀杀人同样残忍。

把实行仁政之后的国家的社会政治局面与暴政残民、人心尽失的敌国对比,把双方士兵的作战表现对比,说明了仁者无敌的观点。

6.魏惠王丧师失子、兵挫地削之后,想雪耻报仇的问题。

孟子的建议是:

实行仁政以归民心。

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无敌于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