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小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63755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小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小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小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小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小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小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反思.docx

《人教小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小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小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反思.docx

人教小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四则混和运算》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数学的第一单元学习的四则混合运算,即乘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以及带小括号的运算,这部分内容是以前学习了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的梳理。

教学时我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主要收获:

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打算抓住以下四点进行教学:

(一)运用数学术语读题意和口述运算顺序。

在学习混合式题时,要求学生意读题。

如:

16×4+18读作:

16乘4的积再加18,和是多少。

50-35÷5读作:

50减去3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差、积、商,乘、除以、除”等数学用语的含义,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在读题时读错数的现象,也为后面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作了必要的渗透。

(二)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步骤,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1.观察:

观察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样的数,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

2.分析:

分析题目中每个数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运算关系,是否有简算部分,哪些运算可以同步进行。

3.确定:

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计算:

在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计算重要看准数字和计算符号,能简算的尽量简算。

5.检查:

在计算的每个步骤中,都要及时检查、及时验算。

首先,看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否准确,然后,看步骤是否合理,在看结果是否正确。

二、教学中的问题:

我原以为学生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可以学的很好了,但通过作业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学生在做混合运算时出现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格式不对,不少的同学总是把等号对齐题目,甚至有几个同学在横式后面加上了得数。

(2)同学知道了运算顺序,但还是习惯于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没有算的写在后面,导致出错。

或者还是从左往右计算。

(3)计算态度有问题,比较粗心,如抄错数字,减法忘记借位。

看错运算符号。

(4)对于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很迷糊,在列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时总是忘记加。

(5)特别是32+15-28+40这种形式的运算,学生经常出现计算顺序错误,没有认真审题目中的符号,就先做两边,再做中间了。

三、改进措施:

1、坚持每天进行计算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2、对于有特点,容易造成审题失误的题型进行形象化的训练,提高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和自觉性。

3、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多指导、多沟通,多与家长联系。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方向,教学的重点是根据示意图能进行描述,根据描述会画示意图。

教学的难点就是会用量角器根据描述画出方向与线路图。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认为需要注意二点:

一、根据示意图描述方向、角度与路程

1.要抓住中心点(中心观测点)进行描述

2.要根据给出的角度进行描述

3.要注意二种偏向的描述:

东偏北30度(北偏东60度)

二、根据描述画出方向、角度与路程

如果教师没有特别注意教给操作的方法,学生(尤其是中下生)操作起来就有很大的困难。

因此一定要教给操作的方法。

1.教给学生人为规定方向的序号

如:

东偏北45度。

前一个“东”为第1方向,后一个“北”为第2方向。

西偏南50度。

前一个“西”为第1方向,后一个“南”为第2方向。

2.教给学生用量角器的方法

(1)将量角器的90度朝第2方向,从第1方向开始数要画的角度。

(2)角度找到后,点上一点,作上记号。

(3)记号与座标中心点连线。

(4)按要求标上

要让学生多动手。

不少学生会说但是一旦动手就错,特别是对“东偏北,还是北偏西”以及在地图上标注某一地的位置等实际问题时,学生很茫然。

我结合例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课件演示30度、60度;接着请学生描述1号检查点的方向。

并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

如果学生不能想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以合作学习者的身份,提出建议:

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呢?

引导学生根据方位和度数说出具体的方向。

并强化练习还可以怎样说:

南偏东45度、东偏北50度、西偏南25度、北偏西15度。

通过对比练习,学生能理解本课难点,会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

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

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

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只能利用培优补差的时间,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

基本能够灵活运用。

  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

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

(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

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

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

其次,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

不知教材的这样安排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是把简便运算分开安排在各个运算定律新授后,或许学生会更感兴趣,毕竟螺旋式的上升符合小学生的现有心理接受水平。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

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

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

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

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

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

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习题:

1.04读作( ),表示(  )。

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

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判断题:

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

( ) 学生判断正确。

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

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

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

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

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

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

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

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

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

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

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反思

本单元包括:

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

本单元重在组织学生探究前充分做好准备,准备好师生所需的探究材料和演示材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会影响探究结果的不当的.甚至错误的探究或操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预料,并在探究前予以排除,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如在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初上这节时我让学生自己课前准

备了三组探究材料:

 6 7 8      4 5 9      3  6  10   ,

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这三组材料分别摆成一个三角形,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

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得出均能摆成三角形,课堂上我通过巡视发现这部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出现了差异,他们在操作时是将每相邻的两根小棒的端点靠在一起,而不是将两个端点重叠在一起,这样由于这些学生操作方法的不当而造成了探究结果的不同,借此机会我适时的教育学生掌握和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他们要重视对科学的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第二节课在另一个班上这节内容时,在探究活动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在用小棒摆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后我请了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学生达成了操作方法上的共识,再分组进行探究,效果

较好。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其实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

相对来说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对这部分知识,但是从我这单元教学来说,源于学生的基础可能收到的效果还是很好。

下面就我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进行自己的教后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

的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在安排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校用品入手的。

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也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计算要求。

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

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堂小结时我提了个问题:

为什么你们都选择采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呢?

通过比较你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

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

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

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第七单元《统计》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

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

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

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

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

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动”起来。

这是我呼唤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

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本单元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体态语的触摸。

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样评价方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我还进行了一个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尝试,我看到了学生在自我反思的矛盾斗争中增添了一份勇气,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但本单元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学生对统计知识掌握的不够到位,虽然本节课同学们一反课改以前的“静”而是“勇敢”的“动”起来。

然而因为“动”使得本节未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只完成复习统计表这一块。

从而可以看出,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逐步培养。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