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实验报告.docx
《地质学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学实验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学实验报告
地
学
基
础
实
习
报
告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地质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又称地形学。
地质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
作为一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学习好地质与地貌学更是重中之重。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习,在老师对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系统地介绍下和我对地质作用特点的理解下,我已经初步掌握了各种地貌的形成、分布和演化基本规律。
但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进行地质学野外实习是为了更好的巩固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对实际情况形成一定的认识。
野外实习使我们对自然界中的地质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并且形成一定的认知理论。
使我们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能更好的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习打下基础。
这次地质实习是我们接触专业课以来第一次走出校园,对地形地貌进行一个实地的观察和学习。
此次实习观察点是在温江区金马河大桥、汶川县映秀镇、紫坪铺以及虹口,实习涉及到流水地貌、坡力重力地貌等不同形态的地质地貌,主要通过对这些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的实地观察和学习,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学用并重的目的。
二、实习时间:
2018年6月30日
三、实习路线:
金马河→战洪村→驾虹乡→蒲虹公路半山及山顶→虹口自然保护区沟内→山脚指导老师:
陈远学
四、实习内容
4.1温江区域概况
【位置】
温江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心区正西16公里处,距双流国际机18公里,地跨东经103°41′~103°55′,北纬30°36′~30°52′之间。
东临成都市青羊区,南毗双流县,西接崇州市,北靠郫县、都江堰市。
温江全境位于成都平原腹地,由岷江冲积而成,无山无丘,海拔高度最低511.3米,最高647.4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河网密布,雨量充沛,适合农业耕作,物产丰富,地称天府,素以“金温江”的美名享誉海内外。
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便发源于此,自古为川西重镇。
解放后为温江地委、行署所在地,1983年划归成都市管辖。
【地貌形态】
根据实地了解及老师介绍,我们知道了温江区地貌简单,地势平坦,从整个微地貌看,几千年来兴修水利和耕作改造等人为作用是很显著的。
地形全为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平均比降4.1‰,海拔517~646米,为自流引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由于近代河流浸蚀作用,扇面多残存河间地块及起伏不大的洼地,形成了县境内"大平小不平"的地貌景观。
【水文状况】
温江河流均属岷江水系。
境内四条大河--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清水河自西北向东南呈扇状分布,其走向与县境地势一致,由西北流向东南,占地面积9.67平方公里,为全区总面积的3.5%。
4.2野外观察点
4.2.1流水地貌——金马河
4.2.1.1地质情况分析
【研究区概况】
金马河阶地是我们这次实习考察的第一站,在金马河大桥下车后,河床宽广的金马河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金马河是长江上游两处险工段之一,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
金马河防洪工程保护区内共有成都的5个县(市)2个区,即都江堰市、双流县、崇州市、新津县、温江区、青羊区和武侯区。
金马河是岷江经都江堰鱼嘴分水后的外江水系,是岷江的主干流,它上起都江堰的青城大桥,下至新津红岩子,全长791194km,流经都江堰、温江、崇州、双流、新津5区(市)县,是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主要排洪河道.河床宽窄不均,最宽处1010m,一般为300~600m;河床甚浅,横剖面呈“U”型,平均比降3144%;金马河的洪水主要来自岷江上游,分为融雪洪水、雨雪混合洪水和暴雨洪水3种.汛期长(最早4月份,最晚9月底),洪枯流量变幅很大。
【阶地及河漫滩】
根据实地观察,受河床长期侧向侵蚀与河流周期性泛滥的影响,金马河温江段形成了广阔的河漫滩,河床特别宽广,这是由于上游山脉形成大江水面从而形成宽阔的河床。
金马河河漫滩也具备有“二元结构”,下部为较粗的河床沉积物,上部为较细的河漫滩沉积。
河漫滩上的砾石广布,大都磨圆度好,这是由于河流的长期冲刷作用而造成。
由于此时正值金马河枯水期,我们观察到有很多在水流变缓的双向环流作用下形成的江心洲。
由于这些江心洲多为不稳定的沙质堆积体,所以在洪水期会徐徐向下移动。
河漫滩往上就是各层阶地。
这些阶地由于地壳上升,河床下切,原来的河谷和河漫滩抬高,不再被水淹没,也是河流两岸最常见的地形,金马河阶地属于堆积阶地,它的的阶面和陡坎全部都由河流堆积物组成。
由于地势平坦,灌溉与航运便利,阶地经常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很多城镇、农村与交通线都建立在近河的阶地上。
我们看到在这个地方存在着高速公路桥的基底,说明此地区地质较为稳定。
【岩性分析】
岩石是地壳中由于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自然界的岩石名目繁多,按其成因分为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金马河河床以及河漫滩上有很多磨圆度高的岩石,它们经洪水搬运磨损后散布在河漫滩上,大都为沉积岩。
我们利用实习工具小锤和稀盐酸进行了部分鉴定。
发现大部分岩石都硬度都很大,很难敲碎。
此地区以岩浆岩和变质岩为主。
主要有以肉红色正长石为主的花岗岩、白色的石英岩、黑色黑绿色的辉石橄榄石等。
4.2.1.2河流灾害及防治
【河道利用特点】
由于金马河具有泄洪功能,所以这里的河道是不能被侵占的。
有关河道的利用,有以下几个用途。
一是用以雨季泄洪。
二是河床河漫滩上生长的植物对河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有净化功能。
三是河漫滩上的沙石作为一种资源,可以用作建筑、铺路等工程中,但过量的开采也会影响河道的美观。
【金马河灾害】
金马河频繁的洪水灾害对两岸人民的生存环境一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首先,金马河河道蜿蜒弯曲呈“蛇”形状,水流经河弯时的水流特征迥然不同于顺直河段,一方面直接冲击凹岸边坡,并形成环状水流,该水流不断向下淘蚀河床,松动的砂砾石被上升水流扬起抛弃在凸岸一侧,形成滩地,凹岸后退,凸岸前移,使河道弯曲度加大,如此复杂的水流必将消耗水流内在能量;另一方面在水头损失相同的条件下,弯曲河道中河水的流程较之顺直河道更长,前者的水力坡度更小,使得弯曲河道的河水流速不大。
其次,河道宽窄不均,必将影响河水的运动。
河水在河床宽度交替变换中流动时,其水流的流态(层流、紊流)发生相应的转换;在河道宽阔段,水层较薄,受固体边壁制约更明显,则流动缓慢,相反在狭窄地段,河水流动相对较快。
由于洪水对河床的不均匀冲刷和无序地乱采河中砂石,导致河床起伏不平,坑滩相间,加大了床面粗糙程度,使河水流动的难度增大。
金马河河床的纵向坡降很小,这也是制约河水流动缓慢的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约束河道水流的河床结构与形态的多变,使水流的自身能量不断减弱,由于能量减小,直接关联着水流运动的态势,在汛期则造成排洪不畅。
【灾害防治】
为了彻底消除长期以来的防洪安全隐患,研究金马河水力特性与功能,按照防洪整治与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因势利导,截弯取直、在河心开槽束水、以水攻沙、定槽固滩,固滩保堤的技术措施,设计并建成了水不侧溢两旁的人工复式河床(河中河)。
不仅可以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保障了防洪安全,也能优化了河道周边环境,提高了水环境质量,开发了河滩土地资源。
4.2.2土壤特点及农业利用——战洪村、驾虹乡
【土壤分类及优势】
成都平原作为岷江冲积物,土壤肥沃,并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用来种植花木的潮土,这类土壤的Ph值大概为8.0,且土质疏松,成分复杂,地下水位浅,不会遭受很大的干旱。
由于这类土壤的存在,导致成都平原有多数的蔬菜基地,大多种植大蒜、番茄、海椒等。
另一类是用来种植水稻的水稻土。
这类土壤分水旱两季,相较于潮土,更适于水稻的种植。
【土壤劣势及处理办法】
一是由于地下水位浅,还原性强,有些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形成烂泥巴。
建议采用深沟排水的办法解决这一劣势。
二是土壤污染严重。
由于地势低洼以及工业废水生活垃圾的大量存在,使这里的土壤受到了极大的污染。
4.2.3倾斜构造地貌——蒲虹公路半山及山顶
4.2.3.1地质情况分析
【猪背岭】
这次实习的第三站——蒲虹公路半山是典型的倾斜构造猪背岭地形。
我们在它的对岸进行观察。
它的山脊方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狭长状延伸,两侧山坡的坡度和坡长大→致相等,形状上较为对称。
顺向坡的坡向与岩层的倾向一致,但地面坡度常小于地层的倾角。
在山脊处,坚硬的岩层不易风化剥蚀,山脊两侧的地层比较柔软,
易于遭受风化剥蚀。
顺向坡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给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而另一侧,短而陡的逆向坡上,因为坡度大,水分很难保持,水土流失必然会很严重,所以这侧不适合进行过度的种植和开垦。
应该封山育林防止冲刷,或采取适当的工程防护,治沟稳坡。
强烈的风化作用形成了有很强黏性的土壤,并且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是这里的岩层并不稳定,总的看来山势也较为陡峭,是不大适合开垦和耕种的,于是我们发现整座山丘都以林地为主,这是防止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的有效手段。
【河流改道】
经老师介绍,这一片区域还有一个重要的地质现象——河流改道。
历史上河流改道的现象有很多,而原因不尽相同,比如黄河,它是由于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
而蒲虹公路半山河段河流改道是由于河岸左侧的高山峡谷上游是一个远古堰塞湖,堰塞湖崩塌之后,水量大、流速快的洪流以巨大的机械力猛烈冲刷沟底和沟壁岩石,洪流流出沟口时,平地沟床坡度减小,洪流无侧壁约束瞬刻间散开,动力很快减少,由洪流搬运的碎屑到此大量沉积,阻隔了原来河流的河道,河流不得不因此改道。
随着时间推移,河流冲刷被洪积物阻隔的河道,因此形成了两条河道。
【五级阶地的发育情况】
我们站在山顶可以看到都江村的边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五个阶地的分布情况。
此处的一级阶地主要为灰色冲积物;二级阶地主要为沙泥;而三级阶地及以上主要是老冲积物。
此处的一级阶地主要为灰色冲积物;二级阶地主要为沙泥;而三级阶地及以上主要是老冲积物。
首先在农田所在地就是一级阶地了。
紧挨着一级阶地,比一级阶地更高一些的是二级阶地和三级阶地。
二、三级阶地上分布着居民楼和城镇,而且这些房屋都修建在稍平坦的台地上。
再往高处去就是堆积而成的四级阶地和侵蚀而成的五级阶地了。
【冲积物洪积物以及坡积物】
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影响使得一、二级阶地上存留有各种冲积物、洪积物和坡积物。
而坡积物、洪积物和冲积物的异同如下表所示:
坡积物
洪积物
冲积物
成因
斜坡上片流作用的堆积物
沟谷暂时性洪流的堆积物
河流作用的沉积物
分布
斜坡下部为主,堆积作用强烈时,可发展到山坡的中上部
沟谷外的平原上
河流两岸
形成地形
坡积裙
洪积扇
河成阶地和河漫滩
砾岩形状
一般多棱角,有磨圆度
稍有磨圆度
卵石及砾石都具有一定的磨圆度
4.2.4高山峡谷地貌——虹口自然保护区
4.2.4.1地质情况分析
【构造条件】
保护区在地质构造体系上,为龙门山构造带中南段,属华夏构造体系,在大地构造上,分属于扬子淮地台和青藏地槽区,地质构造复杂。
全区海拔高度大部分在1500米-4582米,属中高山地带,山型为侵蚀溶性断块状中山和侵蚀构造型齿状高山,在海拔2400米左右为林地和裸岩,海拔3000米以上为水源涵养林区,主要为花岗岩、闪长石等。
龙溪尖尖山伸廷至龙池岗(海拔高度3072米),分为两支(南支、北支)、形成马蹄山体,龙池盆地夹在其间,龙溪河纵贯穿全区,部分源流形成地下径流注入龙池,龙池以北除沼泽,湿地外有较大面积流石滩;区内白沙河发源虹口光光山,流至白沙镇汇入岷江,全区坡陡谷窄,山峦起伏。
经过我们用各种地质勘探工具进行检测,发现这里大都是石灰土。
而且这里有较为典型的“V”型谷。
【地貌类型】
该自然保护区海拔高度大部分在1500米-4582米,属中高山地带,山型为侵蚀溶性断块状中山和侵蚀构造型齿状高山,该区是龙门山脉主体,区内主要山峰为虹口光光山(海拔高度为4582米)和龙溪尖尖山(海拔高度3841米)。
龙溪尖尖山伸廷至龙池岗(海拔高度3072米),分为两支(南支、北支)、形成马蹄山体,龙池盆地夹在其间,龙溪河纵贯穿全区,部分源流形成地下径流注入龙池,龙池以北除沼泽,湿地外有较大面积流石滩;区内白沙河发源虹口光光山,流至紫坪铺镇汇入岷江,全区坡陡谷窄,山峦起伏。
周围几乎没有居住地,有较为典型的“V”型谷。
【水文情况】
该地区主要河流为龙溪河和白沙河,均属岷江水系,是境内常年性自然河,另有一些山溪小河。
该地区河流特点是:
水网密,水系单一,河流流向与两侧山岭延伸方向一致,主要呈树枝状,伞状,在龙池盆地形成复合状,河水流量较丰,具有明显的春夏两汛。
龙池地区具有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年降水量在1900毫米左右,而后蒸发量为720.1毫米,大量的降水渗透到土壤中,决定了该区地下水丰富,地下水径流模数每秒平方公里大于6升,在平坦地带易形成沼泽。
地下水的补给与气候地形条件密切相关。
4.2.4.2土地利用情况
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形成本区特有的山地土壤类型,大体可分为山地黄壤(1300-1900米)-山地棕壤(2000-2400米)-山地灰棕壤和山地灰化土(2300-3600米)-高山灌丛草甸土(3600-4500米),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逐变。
盆地为冲积沙壤和小片沼泽草甸土。
由于土壤条件差,导致这里基本没有耕地,高山上也没有较高的树木,植被稀疏,没有太高的农业利用价值。
4.3地形与居民生活
金马河岸二级阶地上广泛分布有居民点,并且土地利用方式多以花卉、果园为主,耕地利用很少。
这也是老师反复强调的一个现象——人地矛盾。
金马河河床宽广,水源充足,河流堆积土壤肥沃,有很多可利用土地,可以用于建筑、生态观光农业等。
但是像映秀等地方,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少且多分布在山坡上,这两种差异提醒我们,这就是土地利用不合理的一种现象,值得当地政府重视。
映秀是一个地理结构十分复杂的地方,特别是地震之后,地质灾害频发。
除了河流二级阶地上分布有居民点之外,我们看到山坡峡谷中还有居民点。
二级阶地上修建民居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它的岩层相对稳定,受到流水侵蚀切割也较小,同时又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但山坡峡谷中则是不合理的,因为此处的岩层不够稳定,又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并且坍塌和滑坡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不适居住。
为了安全起见,这样的居民点应该实行搬迁,有待改善的。
4.4成都土地利用状况
土地历来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自从人类开始种植与定居,便开始了土地利用的历史。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经济与社会的综合作用体,具有数量的有限性和非再生性、空间位置的固定性、性状的地域差异性、功能的永久性等特征。
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化与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土地科学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具有地势平坦,水、热条件充沛,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垦殖率高等特点,是四川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同时又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区域,肩负着发展经济并带动全省经济腾飞的重任,其土地利用结构的现状和优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其2002年土地利用现状表如图。
四川省近5年来,耕地资源被大量占用,城镇扩张迅速,热岛效应加剧,加重了四川省的生态环境恶化;成都地区由于是四川省经济中心,耕地资源被占用百分比更大,城镇飞速发展,同样造成了成都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
虽然四川省大量陡坡耕地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四川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退耕的林草处于初退阶段,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处于很弱的阶段。
同时,部分地区的林地和草地遭受相当程度的破坏,被破坏的林草常常有很强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能力,故生态环境平衡破坏较大。
五、实习感想及收获
5.1身体力行出真知
这次实践,我们看到了一些地质地貌。
我们可以将它们大致分类如下:
流水地貌――金马河阶地,断层地带――映秀镇,单面山构造――猪背岭,峡谷地貌——虹口自然保护区。
通过这一系列的考察,我们对地质地貌有了更加深入形象的认识,对土地资源利用有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在许多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如何治理,如何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它不仅让我们加深了对温江地区乃至周围其他县市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的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还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野外实习经验,为今后的野外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短促而紧凑的行程也是对我们工作效率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一次锻炼。
5.2实地考察知不足
这是我们大学期间进行的第一次野外实习,要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来还有很大的困难,许多地质现象解释起来还很复杂。
导致在实地考察时手忙脚乱,不知所云,这些都是警示我们要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注意总结,这样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才会有更多经验。
有了这次实习的铺垫,相信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会做得更好。
5.3及时总结固效果
在实习结束的当晚,我就将实习所记下的内容进行了一个总结,一方面的温习所学知识,为写实习报告明确一个思路;一方面将在实习中不懂地方找出来,再重新温习一遍,我觉得实习也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看到了很多我不懂的地方,再来及时巩固,效果很好,印象深刻。
5.4立足专业深探索
野外实习时间虽短,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老师的介绍,实地的勘探,让我对地质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老师不止一次的提到:
“你们土地资源管理管理专业的同学,就是要知道怎样利用地质学知识来规划土地,利用土地,如何在合适的地方建房,修水库,这些才是你们学好专业知识的体现,而并不是能够背一些概念,会识别一些岩石。
”老师的话让我感受很深刻,我觉得,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真的要在大学四年里深究专业知识,发挥专业作用,对得起自己的时间和青春,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