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43222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教育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智慧教育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智慧教育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智慧教育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智慧教育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教育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docx

《智慧教育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教育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慧教育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docx

智慧教育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智慧教育:

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内容提要:

伦理性是智慧教育最重要的品质,创造性是智慧教育的重要特点,关注学生的智慧学习是智慧教育的重要内涵,教育工作者应当自觉追求智慧教育,努力促进专业成长。

  关键词:

智慧教育;道德;创造性;关注学生;专业成长

  

  在智慧教育的天地中,生命之花在绽放,生命之帆在张扬,生命之歌在唱响。

关注智慧教育,研究智慧教育,践行智慧教育,应当成为我们的自觉追求。

  

  一、智慧教育首先是一种道德追求

  

  伦理性是智慧教育最重要的品质。

“有一种智慧叫师德”,就是从伦理学角度强调智慧特别是教育智慧的内涵。

  

  1.智慧的内核是善。

  在一次讨论智慧教育时,薛法根老师讲了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

一个小和尚经常趁着夜色悄悄地踩着一把椅子翻墙溜出去玩。

一天晚上,小和尚深夜回来,发现那把椅子软绵绵的,仔细一看,原来是老和尚蹲在原来放椅子的地方。

小和尚以为会受重罚,没想到老和尚拍拍身上的尘土,走了。

小和尚顿时羞愧万分,从此再也没有违反寺规。

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首先不是“教育无痕”,而是一种善,一种爱。

从这个角度解读智慧,智慧就是具有强烈的做好事情的意识、欲望,又能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方法。

恰如苏格拉底所说:

“……一切的事情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他们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

”①

  

  2.智慧教育的“深处”是一种伟大的使命感。

  我们为什么要追寻智慧教育,甚至“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必定是源于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李吉林老师在其著作《情境教育的诗篇》引言中写道:

“鸟是黎明的歌手,呼扇着翅膀去迎接清晨的第一道阳光。

小鸟的歌是会飞的歌。

”“情境教育就是给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动想象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地飞向美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

这是我心中的小鸟之歌。

~多少次,多少回,小鸟之歌在我心中鸣唱。

歌声中,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智慧、儿童的情感,让我激动不已。

此情此景,如诗如画,我仿佛也是诗人,饱含着深情,在儿童的心田上,写着明天的诗句。

”②正是“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正是如普希金所云“憧憬未来”的诗意追寻。

李吉林老师成为一个“执著的探索者,不倦的学习者,多情的诗人”,卓然而成大家,谱写了情境教育的绚丽诗篇。

  范梅南认为:

“当我说,‘我听到孩子在床上醒来’,那不是我‘深处’所听到的东西。

在孩子的召唤中还有一种我们听到的更根本的声音。

我们体验到这是一种力量。

这是这个孩子所拥有的征服那位能‘听到’的人的力量。

”“做父母意味着生活中有了召唤――教育的召唤。

”“教育的召唤就是那种召唤我们聆听孩子需求的召唤。

”③范梅南认为,“使命”这个词在词源上也有召唤的意义。

千千万万个优秀教师力量的源泉,都是这种精神力量,这也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崇高和伟大之处。

  

  3.智慧教育关爱每一个学生。

  范梅南在其论著中引用了这样的例子:

“当学校的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他看到他们都在那儿,随意地、一组一组地坐在课桌间;他看到高大的和个头矮小的,面目粗犷的与眉清目秀的;他看到了脸色阴沉的和气宇轩昂的,身材匀称的和身体畸形的――好像他们是创造的代表,他的眼神,教育者的眼神,拥抱了他们所有的人,并把他们看到眼里。

在这个眼神里包含了使命感,教育者的伟大之处。

”④教育者的眼神,“拥抱了他们所有的人”,阳光普照,这才是智慧的教育。

经常在课堂看到老师与精英学生的巧妙配合,其他学生则成了“跑龙套”的;经常看到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行云流水,却没有关注到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场”;经常看到一些学习尚有困难的学生头抬不起来,口张不开来,手举不起来,因为他们可能“碍手碍脚”……智慧教育必须切实解决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而且要特别关注学习可能存在困难的学生,尤其是要让学生保持正常学习的心态,即使是你“再等一下”,“相信一定能……”,还是难如人愿,也要用得体的方法解除他的尴尬,保护他的自尊。

孙双金老师执教《黄河的主人》,一位女生对“艄公”一词的解读产生了困难,在老师的引导下,还是表达不出来,课堂上出现了暂时的凝固。

“老师,我来――!

老师,我来――”,其他学生呼喊着举起了要发言的小手,而孙老师神情自若,向要发言的学生摆摆手:

“让她再思考一会儿。

”但这位女生仍然说不出来。

孙老师亲切地说:

“让大家帮助一下好吗?

”这位女生郑重地点了点头。

这个教学细节可以看出孙老师以“平常心”对待公开课,以尊重为处理问题的前提,所以显得很智慧。

  

  二、创造性是智慧教育的重要特点

  

  智慧是内含创造性的。

《辞海》对“智慧”的解释是:

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智慧教育从“智”的角度看,在教学领域,就是指教师在特定情境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的智慧应当追求遵循规律和主动创造的统一。

  

  1.创造的基础,是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

  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种种制约着教学的主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了或联系着一些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准确地把握教育规律,可以从分析教学条件入手。

比如“备学生”,是备课不可或缺的内容,以语文为例说,研究学生一是看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二是看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三是看学生学习具体内容的知识起点和情感起点。

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或感觉”(乌申斯基语)思维的,在小学中低年级,加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就比较切合其身心发展的规律。

学生开始学习议论文、说明文等应用性文体,远不如学习情节性和抒情性较强的文章那样有兴趣,从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的情感起点出发,在教学中有机地添加包装性的感情色彩就很有必要,这些又与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特殊规律有关。

特别要注意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清司空见惯的教学现象中蕴含着的教育科学原理,从而体现出对教学条件分析的深刻性和对教育规律把握的准确性,这就使我们的分析有了基础。

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教育规律,所谓“创造”很可能只是哗众取宠的“噱头”,最多是断线的风筝,眩人眼目地飘荡一阵也就无影无踪了。

  

  2.创造的本质,是对教育规律的灵活运用。

  教学的创造,归根结底,就是使“科学跟实践相结合”,“把原理变成我们创造性劳动的活的经验”⑤。

是以适应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为前提。

能动地利用这些条件;是以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为前提,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

它常常以不落窠臼、不拘一格、始料不及、出人意料的面目出现,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比如,教育学生大多强调表扬为主,教育时机更多地提倡趁热打铁,这是一般规律。

但是,“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⑥。

有时“冷处理”,或者“当头棒喝”,可能效果更好。

有位老师批改学生的作文,在指出一名学生用词不当和句子不通的毛病后,写下评语:

“文章应以通顺为本,正如风行水上,清新、朴实、自然,故意雕琢,反会弄巧成拙。

”那位学生是整个年级的一号种子,整天被“捧着”、“哄着”。

已经不习惯听到批评意见了,他回应老师的批语,气呼呼地写道:

“请问老师,什么叫‘通顺’,市井语言是否通顺?

鲁迅的文章是否通顺?

鲁迅能‘翻造’、雕琢,别人为什么不能?

过多的挑剔是不是吹毛求疵?

?

”这位老师反复思考:

明明是毛病不敢正视,几句并不重的批评都听不进,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怎么能经受住风浪的考验呢?

于是决定敲他一“棒”,再批道:

“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通顺自有客观标准,如果不求语言的规范和行文的畅达,陶醉于市井式或学究式的文风之中,反以鲁迅先生类比和自况,那是不妥当的。

望面谈。

”这个学生没有立即来面谈,老师也不急于与之面谈。

十天后,这位学生终于找到老师面谈,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显然,对于“这一个”学生,当头棒喝和十天的等待就是对教育规律创造性的运用,就是教育的智慧。

否则,这位学生是难以有所触动的。

  

  三、智慧教育应该关注学生智慧学习

  

  从道德角度看,智慧教育是善行,是大爱所致;从智力角度看,智慧教育是一种创造的力量。

这都是从教师角度,从教育行为去分析的。

智慧教育不仅要关注教,更要关注学,关注学生智慧地学,智慧地成长。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前不久看到某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份调研报告,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某些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比如对于语文的学习,不喜欢的比例就很高,令人震惊的是不喜欢的学生中,75%是因为不喜欢自己的语文老师,不喜欢语文老师的课,有的同学直言,我喜欢语文,我喜欢写作文,但老师的教学使我感到痛苦。

试想,不喜欢,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纵然老师讲得口干舌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其学习效果显然很差,更谈不上讨论智慧的问题了。

所以,让学生智慧地学习、发展、成长,首先就是老师用教学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内在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

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骄傲。

”⑦这个“有趣”,是以学生的体验来描述的,也可以看出教学必定是智慧的,正是教育智慧使学生的热情充分激发出来,这种激发,应有意为之。

  

(1)着眼于激发主动性,就是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强化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主动性的学习状态中去自觉地探索知识。

  

(2)着眼于形成聚发性,就是要把学生引向智力活动的活跃状态,以至高峰状态,使学生能够积极质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能够在思考问题时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把握问题的实质,寻求各种解疑方法,并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能够在成功以后再接再厉,不断发挥创造潜力。

  (3)着眼于培养批判性,就是鼓励学生突破成律,摈弃陈见,不迷信书本。

不迷信老师,善于独立思考。

敢于坦陈己见,树立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2,为学生搭建表现的舞台。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

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老师在独自,学生在接受。

新课程重构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展示的舞台,它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

  

(1)重视对学习活动的设计。

这里的学习活动是指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实践、经历过程、亲身体验的课堂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合作意识都能比较容易得到激活,个人的学习潜能也能较好得到发挥。

有的老师注意设计一些学生游戏、表演、展示的环节,只要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设计了“活动体验”,以亲历性、活动性、体验性为特点,作为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受到了不少学生的欢迎。

  

(2)给学生提供空间。

有的老师认为,“给学生多大的空间,他的施展腾挪就有多大的舞台”。

在课堂教学中,留有空间的方法很多。

比如,组织小组合作,提供选择性学习的建议,还应注意创设教学情境,使之成为学生活动、展示、创造的舞台。

有位老师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利用课文的空白点,构建了一个交流、演说的情境,要求学生当场拿出演说稿并现场演说。

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激情澎湃地将对瀑布的热爱和同情,对环境的忧虑,通过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

在这里,老师不再是教科书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学智慧的人,也不再是单单传授知识,更多地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

  (3)保留学生的空间。

提供空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创造空间;保留空间,则指空间本来就是学生的,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老师“进入”了,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还要不失时机地撤出来。

范梅南在其论著中举过这样的例子:

  在其他同学面前演示一个10年级的科学实验的结果时,考瑞完全失去了他的潇洒和信心。

现在他感到十分尴尬,简直就希望能钻到地底下去。

这样他就永远不必见到他的同学们了。

孩子们注意到了他内心的斗争,有些开始窃笑,而其他的同学则为考瑞感到很尴尬,于是假装不去注意。

这使得情形变得更糟。

考瑞僵立在那儿,脸上抽搐着。

那种安静变得让人无法忍受。

就在这个时候。

老师打破这种尴尬,递给考瑞一支粉笔,并问他是否能够用两三个要点将主要的结果弄出来。

考瑞这时有了一个机会,转过身去,镇定了一下自己,不面对其他孩子。

同时,老师向班上作了一些评论,以帮助考瑞回忆和梳理结果。

结果,考瑞的实验结果陈述作得还不错。

老师最后说,“谢谢你,考瑞。

你刚才经历了一个很艰难的时刻。

我们都经历过类似这样的时刻。

你做得很好。

  考瑞的老师所做的让一个可怕的、尴尬的经历变得可以承受。

通过机智的干预,她使得考瑞的体验要轻松些,可以承受。

虽然这是一个考瑞不会觉得自豪的尴尬时刻,但他还是可以挺过去的。

老师闯进来挽救局面,而不是取消考瑞作为陈述者的地位(比如,建议他坐下来),她实际上帮助挽救了考瑞的空间,使他能够恢复对局面的控制。

在闯进情境之后,她又迅速地撤出来,让考瑞自己去处理。

  这个教例非常值得玩味。

我们见过许多类似的场景,但许多老师进去了,就根本没有“撤退”的意味,理所当然地把孩子的空间“占为己有”:

有些老师进去了,也不能给学生切实的帮助,更谈不上机智地退出。

考瑞的老师非常智慧,当事情出现问题时,她是在场的,她给考瑞的帮助是得法的,降低坡度,只要求列出两三个要点:

这个帮助又是得体的,以“向班上作了一些评论”的方法,尽量不着痕迹地支持他;在可能时,她又机智地撤出,为孩子保留了空间,创造了空间,使孩子摆脱了尴尬,恢复了信心。

  

  3。

以智慧生成智慧。

  智慧可不可以教,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我以为关键是如何理解这个“教”,如果说,这个“教”是教养,是熏陶,是感染,是引导,我想,智慧是可以教的。

其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是身教,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魅力,享受到创造的喜悦,这就是最好的“教”。

仅仅从示范性方面说,智慧教育带给孩子的除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外至少还有:

  

(1)创新精神的示范。

老师刻苦钻研,追寻智慧教育,形成卓异的教学风格,那种锲而不舍的执著,那种创新的渴望和意识,那种因自信而形成的创造的热情和成功的喜悦,都会与学生共享。

师风可学,这种创新精神会深深感动学生,成为他们创造性学习的催化剂。

  

(2)思维方式的示范。

讨论课改问题,很多同志都认为学习方式转变与否,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而学习方式的背后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智慧教育,就是创造性思维方式绽放的花朵。

这些方式方法,在老师是运用的过程、示范的过程,在学生则是观摩的过程,练习的过程,形成的过程。

  (3)学科课程学习方法的示范。

对教学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最优化的组合,在教学中另辟蹊径,别具一格,这就是教学的创造性,就是智慧性教学,其中必然包含了学科特殊的学习方法的示范。

以讲读课文说,不是千篇一律地顺序讲读,而根据教材特点适当采用变序方法,就体现了一定的创造性,其中也包含了创造性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文眼突破法,有助于学生认识文眼的表现形态:

由果溯因法让学生得到进行梳理事件因果链条的练习;跳跃讲读法在学的一面是跳跃阅读法,属于快速阅读的一种。

  

  四、追寻智慧教育,促进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和开发者,新课改实践创生的过程,也是师生持续成长的过程。

追寻智慧教育,无论是对新课改的实施,还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应当看作是题中应有之义。

  

  1.提升道德境界。

  智慧教育首先是一种善,一种爱,一种德性。

宜兴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吴红华说得好:

“拥有爱心,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业‘护照’,一支拥有爱心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有爱心,就会有等待每一朵花儿静静绽放的耐心和海纳百川的宽容。

智慧是知性和德性的和谐统一,教师德性的具体体现,就是‘爱’。

”这所学校通过多种活动,让教师感受爱,理解爱,学会爱,让教师体会“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从而将对学生的爱渗透在教育的每个细节中。

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学生、对事业、对生活的大爱,使我们面对具体的情境,有了倾心的关注,有了敏锐的感知,有了准确的判断,有了智慧的行动。

  

  2.把握实践智慧的特点。

  教师的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智慧教育是经验性的、实践性的,属于实践性知识。

认识并把握这种知识的特点,有助于更好地建构这类知识。

  

(1)情境性。

教育智慧总是生长在具体的情境之中。

作为情境,其基本特点一是整体的,它往往是综合、整合而成,有着多个维度:

二是可以内在生成的,情境内在的生命活力使其具有灵动性,可以不断生成;三是开放性,情境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是相互开放的,情境对于外界也是开放的。

这些特点使得情境成为生长智慧教育的沃土。

教育者一方面要学会从学生的视角理解情境,另一方面要置身其中,恰如其分地根据情境的具体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行动。

  

(2)缄默性。

实践性知识,是教人怎样做的知识,又叫作内隐性知识、缄默性知识,它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实现的,一句关怀的话语,一阵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默,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一次传达暖暖爱意的接触,透现的都是教者的智慧。

尽管常常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体现的是一种直觉思维,但它对教学的影响力是明显的。

  (3)敏锐性。

从实践感知走向实践智慧,我们需要的是不断提升自己在教学情境中敏锐把握的能力,这种敏锐可能是学养所致,也可能“功夫在课前”,还可能已经形成了对特定情境准确的判断力。

这种敏锐有时表现为一种教育机智,“机智表达的是关注一个人的全体存在的智慧,是对他人的主体性、对他人的特殊之处的一种主动的敏感性”⑨。

“运用机智意味着能够看到呼唤敏感性的情境,能够理解所看到的东西的意义,能够感受这个情境的重要,能够知道如何做和做什么,而且能够实际地将某件事做得十分贴切。

”⑩正如很多论者所言,要将机智变得很具技术性、程序化,那是不可能的,但“还有必要指出机智在实际的情境中是以一种积极的、规范性的方式表露出来的。

机智的基础条件是对某种智慧和的倾心关注,是它们激发了机智的行为”。

  (4)个体性。

“学会了教学的所有技术但仍然不适合做教师,这是有可能的。

显然,教师的培训内涵要比传授知识和技巧深得多,甚至也比教授职业道德规范深得多。

成为一名教师还包括那些不能被正式传授的东西:

教育智慧的最具个性色彩的体现。

”⑿个体性是实践性知识的共同特色,那些公共知识已经内化、个性化,已经转化为一种实践能力。

充实实践性知识,往往是与对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追求联系在一起。

  

  3,在实践和反思中成长。

  范梅南认为:

“一位不仅仅是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需要不断地感知怎样做才是在教育上正确的言行。

”⒀实践性知识的获得靠的就是对课程、学科教学法的不断实践和研究。

在当前,特别要重视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激发学习、实践、研究的热情,放大个体积累的作用,努力让智慧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十分欣喜的是。

我们看到了许多学校在追寻教育智慧过程中,自觉地构建学习型组织,引导教师学习知识,启迪智慧;自主实践,显现智慧;促进反思,生成智慧。

笔者曾在宜兴第二实验小学参加过有关智慧教育的讨论,该校的做法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第一,学习启动。

通过名篇导读、名师引领、沙龙讨论、学术提升等多种方式为教师充电,给教师树立努力的标杆,培育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反思能力。

  第二,活动带动。

①科研导航,以课题为抓手,引导教师围绕“创设生活化情境,展开体验性活动、实施发展性评价等要点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以研养教,以研兴校”,通过参与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②话题引路,在实施智慧教育的过程中,以“什么是智慧教育”、“怎样生成教育智慧”、“如何成为智慧型教师”等话题组织活动,引领教师。

③实践提升,经常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探索智慧教育的广阔舞台。

  第三,常规促动。

①分层备课,每月一次组织备课研讨活动,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提出不同要求,使他们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②抽查说课,学校组织有关人员随机抽查教师说课情况,要求教师们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集体备课后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所作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促进教师明明白白走进教室。

③示范上课。

每周一次“骨干会课”,校级组织优质课评比,促进教师研究课堂教学。

④交叉听课,周周有安排,周周有活动,让教师互学互补,相互促进。

⑤优化练习,精编试题习题,提高练习效度,减轻学生负担。

⑥反思总结,采用课后写反思笔记,编错题集,撰写教学随笔、教学案例等,使大家用笔用心记载教学过程中的困惑,记载无法预设的精彩,记载自己的感悟心得,丰富自己的教学生活和教学思想。

和宜兴第二实验小学一样。

许多学校都有这类创造性措施,相信也都已经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参考文献:

  ①张法琨,《古希腊教育论著述》,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②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③④⑧⑨⑩⑾⑿⒀马克思?

范梅南,《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⑥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给教师的建议》,1980年版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特级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