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0194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

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

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教学后记: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

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教学后记: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4.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教学准备】 示意图、文字资料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教学后记: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2、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4、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难点:

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

解决方法:

讲述、分析判断、举例说明、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

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

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

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教学后记: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教学目标】

①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标准,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是不同的。

②理解什么是城市的服务范围,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功能不同,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

③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④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差异;城市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难点:

理解不等级城市服务范范围的差异

解决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

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

“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教学后记:

第三节城市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类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城市功能区的作用、形态和区位特征。

3、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发展变化。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2、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成因。

难点: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解决方法:

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案例论证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 什么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标志: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  城市发展的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        推力:

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

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

(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义:

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原因

发达国家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停滞)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国家

(20世纪中叶)

速度加快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4、  郊区城市化: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

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

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

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教学后记: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1)、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解决方法:

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与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农业: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  农业的生产特点:

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2、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区位含义

绝对区位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相对区位

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

区位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环境因素

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

区位选择

方法

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

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区位变化因素

差异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3、  泰国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地区

泰国美南河平原

澳大利亚南部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种植

气候温暖,地形开阔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与小麦种植和放牧

社会经济条件

人多地少,劳动力冲足,粮食需求量大,机械化和现代科技水平低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

生产状况

农业景观

水田广布

牧场和麦地广阔

农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

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经营方式

小农经济

大规模家庭农产

产品用途

自己农业

商品农业

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混合农业

4、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

气候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不、浮肿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是以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坡度大于25度的上帝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是以发展种植业

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是以生长的农作物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东带,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

交通运输

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措施,直接干涉农业生产

相应政府决策,在省府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机械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特高劳动生产率

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基础

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二、农业地约的形成

1、农业地域:

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