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地质勘察技术要求铁三院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38122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地铁地质勘察技术要求铁三院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上海地铁地质勘察技术要求铁三院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上海地铁地质勘察技术要求铁三院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上海地铁地质勘察技术要求铁三院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上海地铁地质勘察技术要求铁三院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地铁地质勘察技术要求铁三院资料.docx

《上海地铁地质勘察技术要求铁三院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地铁地质勘察技术要求铁三院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地铁地质勘察技术要求铁三院资料.docx

上海地铁地质勘察技术要求铁三院资料

编号:

SSX-S-ZT-005

上海轨道交通申松线(R4线一期)工程

 

详细勘察

技术要求及统一资料标准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

上海轨道交通申松线(R4线一期)工程设计总体组

2002年8月

 

上海轨道交通申松线

(R4线一期)工程

详细勘察技术要求及统一资料标准

 

为高质量地完成申松线(R4线一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特制定本阶段技术要求和统一资料标准。

勘察的单位和人员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做好勘察过程控制,提高勘察质量,为设计、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1勘察阶段、等级、纲要

1.1勘察阶段与设计阶段相适应,申松线(R4线一期)工程本阶段为详细勘察。

1.2根据申松线(R4线一期)工程本身的特点及沿线的地质条件,本项工程勘察等级为Ⅰ~Ⅱ级。

1.3勘察纲要是指导勘察工作的设计书。

在勘察实施前应现场踏勘、收集资料后制定勘察纲要。

勘察纲要应内容完整,切合实际,满足工程的要求。

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勘察目的、方案、工作量、勘探测试手段和布置、取样要求及土、水试验项目、技术要求、数量、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勘察计划进度、设备机具、人员安排等。

1.4勘察方案应经总体组审查后实施。

1.5现场勘察期间,由于实际地层与预计地层发生较大变化或设计方案变更等原因,需要更改勘察方案时,应及时编写勘察纲要的补充说明,并按质量管理程序审批。

2详细勘察执行规范、规程

2.1上海市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94;

2《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

3《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GJ08-40-94;

4《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GJ08-61-97;

5《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92;

6《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DGJ08-72-98;

7《上海地区地基勘察钻探安全操作规程》DGJ08-2-83。

2.2国家标准

1《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

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90;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7《构筑物抗震设计规程》GB51091-93;

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2.3铁道部标准

1《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99;

2《铁路桥涵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99;

3《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3-2001;

4《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1;

5《铁路抗震设计规范》GBJ111-87;

6《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01J126-2001;

7《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2001J125-2001。

2.4原位测试及水文地质试验按有关规定、规程办理。

3详细勘察的目的

根据初步设计鉴定意见,在建筑场地范围内,详细查明地层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成因类型、时代、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水文地质条件等,并作出分析和评价,为各类建筑物的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和基础施工方案的确定等提供岩土工程资料。

4详细勘察范围及工作内容

4.1详细勘察工作范围

根据申松线(R4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确定的线路、站位方案、车辆段及基地、出入段线、虹梅路控制中心以及其他附属工程。

4.2详细勘察工作内容

4.2.1详细查明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特征;查明沿线的暗浜、坑塘、低洼地带、古河道等的分布范围、埋深等;查明沿线的不良地质及特殊土的性质;划定沿线地震可液化层的分布范围、埋深、厚度,并计算其液化指数。

4.2.2查明沿线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类型、分布、埋深、腐蚀性等,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水力联系等。

4.2.3根据既有资料并结合拟建筑物的特征、分布、采用综合勘探的手段,在遵循有关规范的基础上,划分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合理布置勘探量,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提出满足设计要求的各种物理力学指标及其它的技术参数,确定土石可挖性分级,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提出对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术措施及建议。

4.2.4盾构隧道

重点查明高灵敏度、高塑性的软土层及可能产生流砂、管涌、震动液化的饱和粉性土、砂土的分布范围、厚度、埋深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土层渗透性能;确定围岩分类及土石可挖性分级;查明承压含水层以及沼气分布地段,评价承压水和沼气对隧道盾构施工时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为设计提供所需的计算参数。

4.2.5路基

应查明一般路基及支挡建筑物墙趾处地层结构、地基土性质及水文地质特征;重点查明高灵敏度、高塑性的软土层、暗浜土、填土分布,划分土石可挖性分级,评价基底的稳定性。

4.2.6桥涵、高架线路、高架车站

对各个工点提出并评价可能的桩基持力层,提供桩基设计参数,为确定桩型、桩长、估算单桩承载力和基础沉降量等方面提供设计依据。

4.2.7地面站、车辆段及基地、虹梅路控制中心

查明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成因、性质及软弱土夹层;查明场地不良地质现象、特殊土及古河道等,并判明有无地震可液化层和液化指数;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来源、腐蚀性及相关土层的渗透性等,提出基础处理措施建议,提供桩基设计参数等。

4.2.8地下车站、明挖隧道、敞开段

1查明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成因、性质及软弱土夹层,确定围岩分类及土石可挖性分级;查明场地不良地质、特殊土及古河道、地下洞穴等,并判明有无地震可液化层和液化指数;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来源、腐蚀性及相关土层的渗透性和承压水头等。

2提供基坑开挖设计和施工所需要的有关参数,对围护措施提出合理建议。

对于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的基坑,应查明墙端隔水层位置、厚度,并建议其持力层和嵌入深度。

3对采用盖挖法施工的车站,应查明大直径中间桩桩端持力层及下卧软弱土层的埋深、厚度、性质及其变化,比选桩基持力层,提供桩基设计参数;对基坑开挖围护和降水或截水方案提出建议。

4对控制深度范围内的土层详细划分,尤其是对厚度大于0.3m的砂土和粉性土层尽可能单独划出;同时对地层结构做细致的分析,注意土性指标在垂直与水平方向的差异性与变化规律。

对砂土、粉性土,应按颗粒组成、渗透性等指标,综合分析产生流砂、管涌、边坡坍塌的可能性。

5分析评价基坑开挖引起地面沉降或水平位移可能导致对邻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影响;提出施工降水导致的水位变化、地面固结沉降的预测及预防措施建议。

5工程地质调查与填绘

5.1工程地质调查

5.1.1调查范围:

所有工点均应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调查。

1以线路中线向两侧扩展宽度,车站弯道不应少于100m,直线地段不应少于50m;

2附属建筑物选址所确定的地段;

3建筑物基础施工影响到的地段。

5.1.2在研究已有的地质资料并进行现场踏勘基础上,对重点地段进行现场调查核对工作。

调查内容包括:

1冲填土、素填土、杂填土等的分布范围、回填年代和方法、物质来源;

2已被填没的河、塘、滩地的分布位置、深度等;

3地形、地貌及成因类型,并划分地貌单元、成因分界;

4调查地下水类型、基本特征、补给来源和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动态变化;

5调查及研究沿线重要及高大建筑物的地基与基础资料,沿线岩土工程施工经验。

5.2填绘

5.2.2横断面地质填绘

1横断面应在现场填绘。

2填绘范围:

按所提供的横断面宽度进行填绘,面向大里程方向分左右侧;

3填绘内容:

土层分界线、土层编号及名称、土石可挖性分级,软土土层应增加重度γ、内摩擦角φ、粘聚力c;

4填绘深度:

地面以下8.0m;

5比例尺:

按所提供的横断面比例进行填绘。

6勘探

6.1应根据初步设计方案确定的建筑平面、基础平面、基础类型、上部荷载等,在充分利用工可、初勘以及临近建筑物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各工点的勘察方案。

6.2既有勘探孔利用原则:

利用勘探孔不宜超过建筑轮廓线外50m,且不跨越微地貌单元,孔深应达到一般性勘探孔要求。

6.3采用综合勘探方法,应根据各工点具体情况采用钻探、静力触探、小螺钻、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扁铲侧胀试验、水文地质试验及室内试验等方法。

6.4勘探孔布置原则

6.4.1明挖车站、明挖隧道、敞开段

1勘探孔间距、横剖面间距、勘探孔深度

(1)勘探孔间距一般35m左右,按基坑边界外侧3m布置。

(2)应有横剖面控制,间距不宜大于100m,地质复杂地段增加横剖面;每个车站横剖面个数不少于3个。

每个横剖面2~3个勘探孔。

(3)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沉降计算的要求,不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2.5倍,且应穿透淤泥质软土层;中间桩、中柱基桩或大型十字桩等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的控制性勘探孔,深度要超过桩基计算压缩层厚度1~2m;

2钻探孔、原位测试孔比例及测试数量

原位测试孔中,每个车站同一地质单元内,每层土标准贯入试验次数及静力触探孔数分别不应少于10个和4个。

静力触探孔数宜占勘探孔总数的1/3~1/2,每工点至少应有1个孔压静力触探孔。

3取样数量规定:

采取土样应具代表性,在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取土样间距为1.0~1.5m,遇有粉性土、砂土夹层时应加密取样;其它深度地层取样间距2.0~3.0m。

每层土的土样不少于5个。

4提供土的常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颗粒级配曲线、水平和垂直渗透系数、固结快剪峰值强度、静止侧压力系数、水平及垂直基床系数、回弹模量、弹性模量、三轴压缩固结不排水剪以及无侧限抗压强度(或三轴压缩不固结不排水剪)等指标;对于软土地层还应提供软土的灵敏度、固结系数、先期固结压力等指标;有承压含水层地段,应测定承压水头。

6.4.2盾构隧道

1勘探孔间距、勘探孔深度

(1)勘探孔沿隧道走向、在隧道边线外侧3~5m交叉布置,勘探孔间距不大于50m。

在洞身上下各0.5D范围内遇地层变化处和为查明粉性土、砂土及承压含水层、天然气分布范围时,适当加密勘探孔。

(2)一般勘探孔深度达到隧道设计标高以下1.0~1.5倍隧道直径,控制勘探孔深达到隧道设计标高以下2.0~3.0倍隧道直径,控制性勘探孔应占勘探孔总数的1/3~1/2;

(3)工作井处勘探孔应不少于3孔,勘探深度应满足沉降计算要求。

2钻探孔、原位测试孔比例:

原位测试孔占勘探孔总数的1/2左右。

3取土样和原位测试点的竖向间距1~2m,每层土的土样不少于5个。

地铁车站、工作井必须选取2个以上钻孔,在隧道开挖面的上下2m范围内连续取土。

4盾构法施工隧道除提供土的常规物理力学指标外,还应完成下列特殊项目:

有承压含水层地段,应测定承压水头;

提供主要土层不少于5组的垂直、水平向渗透系数,不少于3组孔隙水压力;

提供颗粒级配曲线、不均匀系数d60/d10及d70;

④提供无侧限抗压强度(或三轴压缩不固结不排水剪)、三轴压缩固结不排水剪、固结快剪峰值强度、静止侧压力系数、基床系数以及提供软土的灵敏度等指标(各不少于5组)。

6.4.3路基

1一般路基勘探孔沿线路两侧交叉布置,勘探孔间距不大于50m;支挡建筑物部分应沿墙趾布置勘探孔,勘探间距35~40m,每段不少于2个勘探孔。

2为满足路基稳定检算和液化评价要求,一般性勘探孔深度达到基础处理深度下3~5m,控制性勘探孔深度按30m。

3横剖面布置主要考虑滑动稳定计算,在桥头路堤和地下出口过渡段各设两个横剖面。

每一横剖面不少于2个勘探孔,控制范围应不少于线路中线两侧各20米。

4原位测试孔应占勘探孔总数的1/3~1/2,其中静力触探不宜少于勘探孔总数1/3。

5取样数量规定:

地面以下3m深度内,每隔0.5m取不扰动土样1个;3m以下,取样间距2m。

6除提供常规物理力学指标外,应提供软土的灵敏度、固结不排水剪、固结系数、先期固结压力、淤泥质土的有机质含量等特殊指标(各不少于5组)。

6.4.4桥涵、高架线路、高架车站

1勘探孔间距:

(1)桥涵:

涵洞每处不少于1个勘探孔;小桥、人行天桥每座不少于2个勘探孔;中桥、大桥、特大桥每墩台宜有一个勘探孔。

(2)高架线路:

应按照墩台位置布置勘探孔。

勘探孔间距不大于40m。

(3)高架车站:

勘探孔宜沿主要柱列线、墩台位置或建筑物周边线布置,相邻勘探孔间距35~40m;

2勘探孔深度:

应根据基础型式确定。

采用天然基础,控制性勘探孔深度不小于30m,一般孔深20m;采用桩基时,一般性勘探孔深度达桩尖以下3~5m,控制性勘探孔孔深应超过桩基计算压缩层厚度1~2m,桥梁孔跨大于40m者,勘探孔深度应加深,孔深55~70m。

3原位测试孔占勘探孔总数1/2~1/3;控制性勘探孔占勘探孔总数的1/2。

4取样数量规定:

采取土样应具代表性,每层土样不少于5个,厚度不足3m的土层取样不得少于1个,厚度3m以上的土层每2m取1个。

6.4.5地面车站、车辆段及基地、虹梅路控制中心

1勘探孔间距一般不大于35m,路基勘探孔间距不大于50m。

2勘探孔深度:

一般性勘探孔深度达桩尖以下3~5m,控制性勘探孔占总数的1/3,孔深为45m。

3取样数量规定:

地面以下3m深度内,每隔0.5m取不扰动土样1个;3m以下,取样间距2m。

采取土样应具代表性,每层土样不少于5个。

厚度不足3m的土层取样不得少于1个,厚度3m以上的土层每2m取土样1个。

6.4.6为控制天然地基持力层层面起伏和厚度变化,查明填土、暗浜等不良地质现象,应布置小螺纹钻孔、轻型动力触探进行勘察,孔距10~15m;控制暗浜边界线时,小螺纹钻孔间距应为2~3m,且应取扰动土样。

应查明沿线明浜、塘底淤积层厚度,控制范围为线路中线两侧各不少于20米。

6.5勘探孔的编号:

勘探孔的编号以工点编号、勘探手段和勘察阶段的汉语拼音字头为代号加序号组成。

如钻探孔:

S2Zx-i,触探孔:

Q4Jx-i,其中S2、Q4表示工点编号,x(小写)表示详细勘察,

i表示序号。

各标段勘察孔序号在详勘察前根据计划勘察情况安排。

各勘探测试手段代号:

钻探Z,静力触探J,十字板剪切试验S,

扁铲侧胀试验B,小螺纹钻L,水文地质试验W。

各工点标号见下表。

工点编号

车站名称

车站编号

区间编号

松江新城站

S3

Q3

大学城站

S4

Q4

佘山旅游度假区站

S5

Q5

佘山旅游度假区二站

S6

Q6

泗泾站

S8

Q8

九亭站

S9

Q9

七宝站

S10

Q10

外环路站

S11

Q11

合川路站

S12

Q12

虹梅路站

S13

Q13

桂林路站

S14

Q14

宜山路站

S15

车辆段

S18

7钻探、取样

7.1钻探工作应按照有关规范、规程要求执行,并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根据设计勘探孔位置坐标,采用经纬仪现场放点,平面位置测量精度±0.1m,标高测量精度±0.01m。

2外业钻探开工前,必须调查和探明勘探点位置地下管线及其埋藏物情况,确保安全后方可实施钻探。

3钻探方法:

可根据土层性质选用。

粘性土必需采用螺纹提土器回转钻探,粉性土、砂土中当螺纹提土器带不上样时,可用泥浆钻

进。

必要时也可采用岩芯管取芯钻进。

4钻孔直径:

可根据取土样要求、土层性质、孔深确定。

取土样孔孔径应大于取土器规格,一般可为108~146mm。

5用螺纹提土器回转钻探或泥浆钻进时,回次进尺均不得大于2m,并取土样。

在变层界限和软弱夹层深度,应及时停钻取土样,以供鉴别土性和描述。

6粘性土岩芯采取率不得低于85%,粉性土、砂土岩芯采取率不得低于75%。

7钻进过程中的各项深度数据均应用尺丈量,深度测量误差不超过±5cm。

8钻探野外记录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9应按照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进行钻孔静止水位量测和微承压水、承压水水头量测,并应代表性取地下水和地表水样进行化验。

10地下车站、明挖隧道和盾构隧道范围内段所有钻孔,终孔后应采用粘土回填封孔。

7.2取样

7.2.1各层地基土均应采取具有代表性的不扰动土样,采取土样所使用的取土器及取土方法,应根据土层特点和工程要求所需试样的质量等级选择,必须保证质量。

软塑~流塑状态的粘性土应采用薄壁取土器压入取土样,砂质粉土和砂土宜采用环刀取样器或二重管取样器取样。

7.2.2各种取土器适用的土层及土样质量等级,以及各质量等级试样可供试验的项目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08-37-94有关规定执行。

7.2.3取样数量根据勘察工程等级、地基土的厚度和均匀性等确定,各种工点取样间距和数量应满足6.4条之规定。

7.2.4标贯试验后应取标贯器内扰动土样做颗粒分析。

7.2.5送土样时,试验人员应对试样质量进行检验,开土时如有析水、变形或土样长度不能满足试验项目要求者,应降低土样质量等级或通知钻探班组重新取土。

7.2.6地下段和敞开段选取代表性钻孔进行有害气体取样测试。

8原位测试

8.1原位测试应根据建筑类型、岩土条件及设计施工对参数的要求、地区经验和测试方法的适用性等因素,采用多种测试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应与钻探、取样、室内土工试验结合使用,并通过综合分析,提供设计、施工需要的岩土参数。

8.2各种原位测试仪器开工前必须标定。

8.3各种原位测试应遵照有关测试规程的技术标准进行试验。

8.4详细勘察阶段原位测试包括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扁铲侧胀试验。

8.5静力触探试验

静力触探试验目的是划分地基土层,估算地基土的强度、压缩性等力学参数和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选择桩基持力层,估算单桩承载力,判定沉桩可能性和场地地震液化情况。

本次勘察主要采用单桥静探和孔压静探,得到比贯入阻力与深度的关系曲线,以及孔隙水压力沿深度的变化曲线。

8.6标准贯入试验

8.6.1标准贯入试验目的是鉴别和描述土的类别,评价粉(砂)土的密实度,计算天然地基承载力,估算地基土变形参数、单桩极限承载力,评价沉桩可能性,判定饱和砂质粉土或砂土地震液化可能性及液化等级。

标准贯入试验在砂土、粉性土中进行。

8.6.2地面车站、高架车站及高架区间:

地面下20m深度范围内的砂土、粉土测试间距1.0~1.5m,20m以下测试间距2.0m,厚度≥1.0m的粉土、砂土层均应有测试点。

8.6.3地面线路和盾构隧道:

地面下15m深度范围内的砂土、粉土测试间距1.0~1.5m,15m以下测试间距2.0m,厚度≥1.0m的粉土、砂土层均应有测试点。

隧道洞深范围内测试间距应为1.0m。

8.6.4在剔除标贯击数异常值后,每工点在同一地质单元体内,每层标准贯入试验次数不少于6个。

8.6.5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定土层的液化可能性时,每一建筑场地内参与标准贯入试验的孔不少于3个。

8.7十字板剪切试验

8.7.1十字板剪切试验目的是测定原位应力条件下饱和软粘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Cu)v及灵敏度(St)。

8.7.2十字板剪切试验孔主要布置于③层或④层的软粘性土中,孔深一般25m,试验间距1.0m。

每工点应不少于2孔,并保证每层土的试验数据不少于10个;车辆段及基地应重点布置于路基、涵洞以及采用浅基础的建筑物部分。

8.7.3均质土层测试点间距一般为1m,对非均质土或夹薄层粉细砂的成层软粘性土,应先做静力触探,结合土层变化,选择有代表性的深度进行试验。

8.8扁铲侧胀试验

8.8.1扁铲侧胀试验目的是划分土的类型、确定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确定土的应力历史、计算静止土压力系数Ko、确定土的变形参数、估算地基土的承载力、估算土的侧向基床系数。

8.8.2地下车站两端各做1个孔扁铲侧胀试验;明挖隧道、敞开段中部各做1个孔扁铲侧胀试验,使用时可利用两端车站处的试验资料;试验竖向间距0.2m左右,试验深度根据拟建车站、隧道的设计高程确定,试验孔底部一般控制在⑤层或⑥层中。

9室内土工试验:

9.1土工试验的目的主要用于土层定名、土层划分、工程力学性质的评价,提供地基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所提供各类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应合理、协调、可靠,并与原位测试所获数据比较使用。

9.2试验项目: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08-37-94要求,按照所取试样的不同等级进行相应的试验项目。

土工试验的方法,按照《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有关规定执行。

9.2.1物理性质试验

试验项目包括:

含水量、重度、比重、孔隙比、液塑限、颗粒分析、渗透、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土)。

9.2.2力学性质试验

1固结试验

第③、④层土样初始压力为25kPa,其余土层50kPa。

终止压力②~⑤层为400kPa,⑥层压力为600kPa,⑦~⑧层压力为800kPa(试验压力大于400kPa采用慢速加荷法)。

另外,为提供基底土回弹计算需要,在基坑开挖深度影响范围内的土层选择部分土样做高压固结试验取得回弹指数及回弹模量。

2直剪试验

除常规的直剪(固快)试验外,对隧道通过段上下0.5D范围内的粘性土③、④、⑤层尚应加做部分快剪试验。

试验指标按抗剪强度峰值提供。

3三轴固结不排水剪试验(CU)

为基坑开挖和盾构隧道稳定性计算需要,在基坑开挖围护结构影响深度范围内或隧道开挖范围上下0.5D范围的软粘性土③、④、⑤层中选择部分土样中进行室内CU试验(有效应力法)。

4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UU)

在基坑开挖影响深度范围内的淤泥质土及隧道开挖面上下0.5D范围的粘性土②、③、④、⑤层中选择部分土样中进行试验,对软粘性土尚需测定灵敏度。

5静止侧压力系数K0试验

为基坑及隧道设计需要,应提供基坑开挖影响深度范围及隧道开挖上下0.5D范围内各土层K0值。

可用原位测试(扁铲侧胀试验)或室内试验测定。

9.2.3室内渗透试验

对基坑开挖及围护结构影响深度范围内(按2.5倍开挖深度确定)及隧道开挖上下0.5D范围内的地层应进行室内渗透试验。

9.2.4水质分析:

地表水、地下水的腐蚀性分析。

9.3试验成果

9.3.1物理性质指标:

含水量w、重度γ、比重G、液限wL、塑限wP、塑性指数IP,粒径累计曲线,不均匀系数Cu、d70、颗粒分析、渗透系数kv、kh

9.3.2力学性质指标:

1固结试验:

e-p曲线、压缩系数a、压缩模量Es、e-logp曲线、先期固结压力pc、超固结比OCR、压缩指数Cc、回弹指数Cs、固结系数cv、ch

2直剪固快:

内摩擦角φ、粘聚力c

3静止侧压力系数:

静止侧压力系数k0

4无侧限抗压强度:

抗压强度qu、灵敏度St

5三轴压缩试验:

不固结不排水剪(UU):

内摩擦角φu、粘聚力cu

固结不排水剪(CU):

内摩擦角φcu、粘聚力ccu

内摩擦角φ´、粘聚力c´

6每个地下车站、隧道工点应采用三轴压缩或固结试验方法实测不少于1组基床系数指标。

7热物理指标:

包括导温系数α、导热系数λ和比热容C。

地下车站开挖深度范围内、冻结法施工地段上下各0.5D范围内以及区间的通风井各地层需提供以上指标。

9.3.3地表水、地下水的腐蚀性分析成果表。

10水文地质

10.1水文地质工作包括水文地质调查和水文地质试验。

10.2水文地质调查内容按照4.2.2、5.1.2要求执行。

10.3水文地质试验包括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测定的地下水参数包括静止水位、微承压水和承压水水头压力测量、孔隙水压力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