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诵读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7324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诵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国学诵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国学诵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国学诵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国学诵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诵读教案.docx

《国学诵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诵读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诵读教案.docx

国学诵读教案

 

小学《国学讲坛》教学设计

 

学校:

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文苑小学

班级:

三(4)班

教师:

柯百会

2015学年第2学期

 

国学教育—根的认识

教学目的:

培养小朋友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初步了解民族的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

培养小朋友的礼貌习惯和训练小朋友的表达能力教学内容:

1)、向小朋友介绍我们的国家是中国,我们是中国人。

中国人的外貌特征——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

也可请小朋友自己来回答外国人的体貌特征,以便区别。

中国人的内在特征——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

中国心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各地的生活习俗。

举例说明:

汉字是我们的文字;语言——中国话;礼貌方面——古代是鞠躬,现代是行礼和握手。

(外国人则是亲吻、或是拥抱。

)还有过春年、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清明节等等,都是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地方……(教师自己举例)热爱自己的国家举例——当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会场上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问小朋友会怎么样?

激动、高兴、鼓掌等。

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指南针)。

现在我们的国家日益富强,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畅销全世界。

说明我们的人民聪明有智慧。

你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让小朋友自己来举一些例子,参与到课堂的气氛中来。

教具:

画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下面有若干根系讲解:

2)向小朋友讲解这棵大树,好比我们的中华民族,它生长了二千五百年,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大树生长的好,叶子就旺盛。

如果大树的根部断了,请问小朋友这棵大树还会长吗?

那我们作为叶子还会活吗?

(擦掉根部一段)让小朋友直观的理解根和叶的关系。

理解大树的含义、及根的重要性。

了解个体和群体的依赖关系。

课时教案

课题

秋思

教案序号

1-1-1

授课时间

2016.3.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学生能在读懂古诗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这首古诗

教具等准备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教学反思

 

大部分同学能借助课后译文读懂古诗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背诵此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乡愁一曲相思,就是王安石笔下的那一轮明月——引诵《泊船瓜洲》;一曲相思,就是李白笔下的那三千丈的秋思——引诵《秋浦歌》一曲相思一曲情,曲曲相思愁煞人,,在张籍的笔下,乡思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二自读自悟,体会情感1)学生读四遍以下的诗,要求,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韵味。

2)检查朗读,交流体会情感。

对话文本,入情入境1)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

见到什么?

(秋风)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

“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对比:

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

引读(厚重悲凉的背景音乐):

1.秋风之中,萧杀之气,怎不让客居他乡的游子倍生思念之情——“洛阳城里见秋风”;2.秋风之中,木叶凋落,远居他乡的游子啊,多想回到故乡——“洛阳城里见秋风”

三想象“意”的内涵1.远在他乡,惟有家书以慰藉思乡之情。

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

张籍出身寒微。

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

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

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2.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生写(背景音乐《流泪》)3.生在音乐中诵读。

结语: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

(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引读):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

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四品“开”之内涵1.“开封”是什么意思?

(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

为什么当2.亲爱的孩子,在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体会内容复杂的情感“复恐匆匆说不尽”)引读:

落红遍地,你秋思满腹,打开了信封——“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会写些什么呢?

(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

追问学生因由,引读)3.一个“开”字,你读懂了怎样的情感?

——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诵读提炼,乡思情深1.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齐读古诗)2.意万重,说不尽。

情难理,又开封。

这真是——(齐读古诗)3.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

——诵读全诗。

课时教案

课题

秋词

教案序号

2-2-1

授课时间

2016.3.8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教具等准备

板书设计

秋词

(唐刘禹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使学生领悟:

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

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

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

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 作者作品介绍:

(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

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

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

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

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

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

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

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

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

《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 集体背诵本诗   2、 接龙”背诵本诗  五、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课时教案

课题

《笠翁对韵》

教案序号

3-3-1

授课时间

2013916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具等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麒麟阁临春乐隋鹡对鸠

教学反思

在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后,从听觉的角度来引出“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播放马儿快跑的声音,学习“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

”用悠扬婉转的短笛声让学生学习“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课件出示了有水有轩的地方,老师讲解那个地方叫江心洲,后来叫鹦鹉洲,因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远了,都藏在地下了,课件跳动变为“地下文章鹦鹉洲”,同样方法,揭示了“空中事业麒麟阁”。

2、当孩子们理解这两句韵语时,接着继续讲解典故陈后主,隋炀帝,一个喜好音乐,一个喜好游玩,都不是好的君王。

出示:

“陈唱临春乐yue,隋歌清夜游。

”老师出示以上四句后,让学生朗读,让学生猜猜他们各喜欢什么。

3、指出这些语句来自李渔《笠翁对韵》。

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

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

麒麟阁临春乐隋鹡对鸠

3、出示整首韵诗,“鱼对鸟,鹡ji对鸠jiu。

翠馆对红楼。

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

虎类狗,蚁如牛。

列辟pi对诸侯。

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

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齐读,感觉节奏感。

4、老师出示课件,有关鹡和鸠,翠馆和红楼的图案,让学生理解鹡和鸠都是鸟类,翠馆和红楼是建筑物,鱼对鸟,鱼和鸟都是动物,接着朗读,诵读。

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

学生——ou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

那么一个字对的有:

(读)鱼对鸟,鹡对鸠;两个字对的有:

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

列辟对诸侯。

五个字对的有:

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

七个字对的有:

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

十一个字对的有: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

7、“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

”七贤,老师解释了七个爱写文章的人,三友,用课件(梅,竹,松)让学生自己练说。

“虎类狗,蚁如牛。

”好多同学按今天的眼光来分析,最后,由老师说出其中的典故。

8、在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后,从听觉的角度来引出“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播放马儿快跑的声音,学习“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

”用悠扬婉转的短笛声让学生学习“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9、韵诗不但有韵律美,还有节奏美,让我们拍着手,再来读一读。

10、我们一起背这首韵诗,老师出示填空题,鱼对(),鹡对(),翠馆对()。

七贤对(),爱日对()。

虎类()蚁如(),列辟对()。

陈唱临春()。

隋歌清夜()。

空中事业(),地下文章()。

三、拓展练习

1、出示课件,让学生组成对子

2、找对子

海内存知己—路遥知马力——明月松间照—生当作人杰—白日依山尽——远看山有色—

四、总结

中华民族的文化渊远流长,除了《笠翁对韵》,还有《三字经》等等,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进一步领略带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课时教案

课题

《从军行》

教案序号

4-4——1

授课时间

2016.3.15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理解本诗的技巧和特点以及勇于报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眼和意象及技巧。

以少胜多的构思。

教具等准备

板书设计

注释 

①从军行:

乐府《相和歌?

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

化用《汉书?

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西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