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耐大江东去读后感6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27573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耐大江东去读后感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阿耐大江东去读后感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阿耐大江东去读后感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阿耐大江东去读后感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阿耐大江东去读后感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耐大江东去读后感6篇.docx

《阿耐大江东去读后感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耐大江东去读后感6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耐大江东去读后感6篇.docx

阿耐大江东去读后感6篇

阿耐大江东去读后感6篇

《大江东去(共三部)》读后感

(1):

愚眼看大江

(写这篇评论时,大江还没写到第二部)

一见书名心事涌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东坡其人,文如行云流水,人若风中苍鹰,潇洒豪放,成熟而天真,才情品性惧佳,是古今中外文人之中我最最心仪的。

《念奴娇》是东坡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的作品,已历坎坷,已逢变故,已走过了寂寞沙洲的阴冷,已看淡风雨看淡晴,壮志难酬,豪情未灭。

这是东坡词作中我所偏爱的作品。

当然,《卜算子》和《定风波》也是我所喜欢的。

大江东去四个字,利落简洁,气势雄浑,言虽浅而意无穷。

 

二见钟情应如是

--------------------------------------------------

初看《大江东去》,因杂事缠身,追文不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未曾细看,对于宋运辉,对于雷东宝,都来不及关注,只是匆匆扫过,只是舍不得放弃耐偶出品,囫囵吞枣。

此前,念念不忘的心头好,仍是手头的《不得往生》;直到痛痛快快地花了两晚,从头细读了《大江东去》。

三人成虎看舆论

--------------------------------------------------

可能因为受无产阶级历史观影响太深的缘故,呵呵,对于群众的力量我总是看得颇为重。

不过群众的眼睛是否雪亮,我倒是不敢确信。

这一点,之前看袁崇焕凌迟之惨烈时就深表怀疑。

一是宋运辉技改遇阻,四面楚歌时,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的飞短流长,让我对于舆论的力量大开眼界。

对于幕后人的手段更是佩服得很。

当然,最佩服的是耐偶。

亏她想的到,写的出。

二是小雷家老书记事露自尽过程中,村里人前前后后的态度转变,既无情无义,又无礼取闹。

舆论就是这样变化多端。

有时就是墙头草。

舆论在改革历程中的是是非非起起落落,由耐偶笔下可见一斑。

 

四个女人四种情

----------------------------------------------------

在宋运辉心中,姐姐的地位无人能及。

比母亲更母亲,比情人更情人。

所以他听到刘的声音,会情不自禁。

刘不过影子,是他恋“姐”情结的替身。

姐姐形象之完美,之圣洁,无与伦比。

所以,他越看雷东宝越不顺眼。

呵呵,大概这两天翻弗洛伊德的缘故,有此瞎想。

耐偶莫怪才好。

对刘的好感一点一点磨灭,但是始终磨不彻底。

因为那好感与刘无关。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妻子的意义,在于愧疚,在于感动,在于责任。

从头到尾,与爱情无关。

不错,程开颜是可爱,可是那究竟非他所爱。

这一点,他开始清楚,后来也清楚。

她当初的种种单纯种种简单种种可爱,到后来就成了不上进不成熟不可爱。

妹妹的意义非比寻常。

梁思申让我想起黄蓉,想起郭襄。

她和宋的感情基础在于同声同气,相逢及时,只是造化弄人,未曾同年同月同日生。

只有这个妹妹,才可与姐姐媲美,才能与他比翼双飞,心有灵犀。

宋的人生,遗憾,一个接着一个。

痛失姐姐,错过妹妹,其他路过的人,无关痛痒,只是路人,情之为物,半点不由人。

 

五个男人五重天

---------------------------------------------------

老徐这个人,道骨仙风,金玉其外,珠玉其中。

难得的是,居然还是个专情之人。

这等人物,面对的诱惑可想而知,还能视三千弱水如无物。

隐约有黄老邪风采。

三种人不宜读书,一是心术不正之人,读了书坏得更阴更毒更损;二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读进去就出不来的人;三是天赋异禀,读书反而坏事,束手束脚。

雷东宝是异数。

他大约也算是天赋异禀,不宜读书的人。

他大刀阔虎,他勇往直前,他有乔峰的雄浑勇猛,他使得小雷家红红火火。

他虽然不识字,但见识过人;他虽然不细致,他疼妻至深。

出身黑五类,却一直不缺爱与关怀,一直坚持自尊自强自爱,不偏不激,非常难得。

宋运辉付出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努力,也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运气。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他固然已尽人事,老天待他,倒也不薄。

有人生来就是要发财的。

比如杨巡。

生意经无师自通。

小小年纪,卖个馒头,就能垄断。

呵呵,本领不是盖的。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天生是个状元郎,再多磨难也无妨。

可是此状元非彼状元。

尺有所短。

一如他的老婆,尽美未尽善。

虞山卿的姿态虽然一直难看,但是其人其才生不逢时,也可叹一声:

可惜。

他遇到宋,是他的不幸。

机关算尽,仍输人一酬。

本来各擅其长的两个人,若能各得其位各展其才,是金州之幸。

但是时不予人。

所以,他剑走偏锋。

环境的力量在于,用你就有用,不用就没用。

 

六观成败转头空

-------------------------------------------------

每次和学生谈历史,我都会提到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我们发展经济我们发家致富的同时,环境污染了,生态破坏了,我们建设家园的同时,破坏如影随形。

是与非,功与过,后人评说。

可是后人同时还要承担我们今天酿下的苦酒,种下的恶果。

村庄变了,村民富了,村子里的事情到底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我们的代价到底值还是不值?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暴力革命的后果不是和平。

征服自然的结果就是报复。

战争如是。

人祸如是。

自然如是。

灾难如是。

《大江东去(共三部)》读后感

(2):

转苏七七:

不痛苦的小说不是最好的小说

 1/我废寢忘食看《大江东去》,阿波翻到勒口,说:

“是我大学的同届同学啊。

”我说:

“可能是化工系的,你知道是谁不?

”阿波就冥思苦想……我记得头回见到郭靖,就向他打听“宁波写小说很好的女的叫阿耐”,但他很茫然的样子,可见阿耐很低调很低调啊:

))。

  

  2/以前看过《食荤者》,也是一口气看完的,可见阿耐写的小说极其抓人。

《食荤者》是很好看的一本商战小说,但《大江东去》的格局气魄都远远超过了所谓“商战小说”,网上将之与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对照。

以我对中国当代小说的精粗不择的读法,就“改革开放”这一主题,或者“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一主题,当代小说能正面给予回应的廖廖可数。

王安忆写的《妹头》《富萍》,都从一个女性生活的侧面展示了她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观察与理解,但是从《遍地枭雄》这本书上,足可见她的书斋作家生涯,与现实生活的隔离之远。

稍有现实经验的,没有情怀,官场商战,写黑幕写伎俩,辞卑格低,前几天还看了本《福布斯咒语》,赤裸裸的人为鱼肉我为刀俎的心态,恶浊之极。

《大江东去》之好,一在于懂行,懂政策,懂现实,这种“懂”是有全局观的,上层下层都理解的。

二在于人物与情节都写得生动鲜活,懂人,懂生活,懂得生活的艰苦与乐趣,又有见识又有人情。

这本书可以当一个改革史看,也可以当一个教科书看。

外行人看了也绝不浪费时间(我打算推荐给正正看了:

))。

  

  3/阿波对我看通俗小说看得这么万事不管颇有微词,他大概觉得自己是局中人,只有我这种局外人才会看热闹看得这么惊叹投入。

不过真的生意人应当是不看讲做生意的书吧,“刘项本来不读书”嘛。

但我还是不服气,就搬出文学史的大帽子来:

现代主义小说之后,纯文学作品变得越来越关注个体感受个人困境,久而久之,格局就小了,生命力也弱了。

有几个文学史文艺理论读得熟的文艺青年,能写出150万字的小说呢?

这种现实主义小说,是无视现代主义小说的影响,是19世纪巴尔扎克那种时代画卷的余风,比写个伍迪艾伦式的短篇小说,其实难多了。

这本书这么厚三册,难得出版社把印数写出来,我看到头两万册已经卖光,又加印了一万册。

——而这本书的书评是非常少的,几乎没有炒作。

  

  4/有趣的是,虽然越写到后头场景越豪华路线越上层,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却是头一本。

看到第十五页“雷东宝又与宋家姐弟客气一番,他很想请两人去他家起码喝口热汤,可又心知家里未必揭得开锅,只得作罢。

看着姐弟离开,他竟是在雪地风口站了许久,直看到他们背影消失。

”眼睛就有点热(我泪点超低,汗~~),看到一百二十页宋运萍就死了,眼泪也掉下来了。

大概从一无所有中挣扎求生时,人是最勇敢,最纯洁的,但慢慢地钱有了,人心也就乱了,最后就变成斗心眼了。

诶。

  

  主要人物,宋运辉,雷东宝,杨巡,梁思申,看到第三册末时,居然最喜欢的是杨巡。

大概我自己成长中的农村背景,对杨巡这样的“长兄孝子”特别地有理解与同情,杨巡的道路也特别坎坷,阿耐好像留了几处伏笔,有点想写他中年早逝的意思,不免让人担心。

宋运辉已经越来越不招人待见了,虽经梁思申醒点,恐怕也难以更正——他已经上了贼船了。

苦出身的人,最怕的是对别人没有同情心。

因为自己是奋斗出来的,遇到别人的惨状,多半一个反应是:

“你为什么不奋斗?

”往上爬的姿态再难看,在我看来也不算什么,上流社会的姿态再好看也虚伪得很,但向下踩的手段越高明,这个人就越无可救药了。

宋运辉与程开颜离婚是对的,但处理女儿与程开颜的关系,绝对是不对的,他一定要女儿走梁思申路线,也过于功利了。

  

  5/从宋运辉再说回小说,忽然发现《大江东去》的问题是,像《水浒传》一样,主角不讨人喜欢。

一般来说,小说的主人公的价值观是与作者比较一致的,比如《红楼梦》,如果不那么一致的话,这个小说会给出一个批判的或同情的态度,比如《高老头》或者《红与黑》。

但《大江东去》的价值观与宋运辉是基本一致的,是小说结尾里给出来的:

“先发展,再调整。

”阿耐有一句话印在小说的封底:

“我有幸生活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

”这是一种非常之不“文学”的态度,因为基本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与“时代主旋律”保持距离,或者给出一种“复调”——不同的人在这个时代的不同感受。

  

  《大江东去》只写强者,它的主人公也都是“弄潮儿”,因而有一种贯穿全书的乐观主义态度。

但对这个时代,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被裹挟于具体的事件而无暇对历史与现实作出反省,小说的作者却要有一个更高屋建翎的思想境界,这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复活》为什么千古垂范的原因。

到了第三卷的结尾时,我有点担心,再写下去,写宋运辉官做得越来越大,梁思申钱赚得越来越多,意义都不大了。

这两个人现在官已经够大,钱已经够多,他们的最大问题是,他们两个都不“痛苦”,安娜是痛苦的,聂赫留朵夫也是痛苦的,有没有一个真正“痛苦”的人,成为一个小说已经解决了主题,情节,人物这些问题之后的问题。

  

  6/没有痛苦,则没有诗。

宋运辉有无数解决问题的良方,故而没法进入“痛苦”的境界,不能苦吾苦,就也不能及人之苦,所以他身上总是少几分人气。

《大江东去》写得大气磅礴,湍流直下,但我觉得可惜的是,作为一个全景式的小说,它没有真正写到底层,它最终还是一本“成功史”。

另外从文字的角度来说,写长篇对文字的要求不那么高,因为更难的是结构与情节,但一个好作家归根到底要有对一个语言的深刻把握,鲁迅,沈从文,张爱玲,文笔俱佳,余华,王安忆,迟子建,也有各自的风格,阿耐的小说推动力极强,是靠见识和情节来推动的,文字只能称顺畅无华。

  

  7/老公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

本来不应当是对朋友写的东西指手画脚,但是从上周末直看到这周末,耽误的事情有一箩筐,看完了还忍不住掰几句:

))。

一个人总是写“批评”真是太糟糕了,先向阿耐道个歉。

我所有批评你的地方,都是因为要求过高……你看,我是比着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鲁迅,沈从文……说你坏话的:

))。

《大江东去(共三部)》读后感(3):

“无奈”?

《大江东去》

花了快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阿耐的《大江东去》。

我想用“无奈”二字来概括我自己的感受,可又似乎不妥。

我“无奈”的是,历史的进程,总会推动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到来,当世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中,被裹挟着前进或直接被吞没。

我更加“无奈”的是,等我明白过来我也是其中一员的时候,滚滚洪流的第一个浪峰已然错过,而后面的浪峰我又不能把握,似是“无力”更多一些吧。

1979年,对中国,是个特殊意义的年份。

那时我还没有来到这世上。

只是当我记事的时候,耳边常听到的一个词,便是“改革开放”。

年幼的我不能明白什么是改革开放,更不能明白对我有什么用。

看了《激荡三十年》再看《大江东去》,才能真正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这几十年发生的巨大变革,也深深体会,邓小平的这个决策,对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

《大江东去》三卷本共一千三百多页,讲到了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这三个改革开放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在这个社会变革中的命运浮沉。

以技术坐跳板,成功跻身官僚行列的宋运辉无疑是整部书的主线。

天资聪颖、刻苦努力、心比天高都让这个年轻人牢牢抓住自己的命运。

当然年少时的恢弘理想与意气风发,在岁月的磨练中渐渐变得不那么明晰,曾经不齿水书记之流的厚黑手段,他也运用自如。

与其说是他的堕落,不如说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令他不得不这样做选择。

他是也是“无奈”的,却也在无奈中幸运地获得许多,包括他的爱情。

其实,刚开始看他与梁思申的师生情谊时,我便隐隐觉得,他感情上很依赖他的学生,不能讲给身边人听的话,全都变成了一封封书信或传真,寄至大洋彼岸。

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依赖超越了友情,变成了爱情。

他的第一次婚姻令我感到突然而不可理解,但是看到后来,便释然——那个时代,这样的婚姻,非常正常。

如果不是宋运辉志存高远不断进取,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每天过着老婆儿子热炕头的日子,他不会离婚。

后来,我更加纠结于他与梁思申的相互表白,真不希望他们曾经美好的感情在生活中蒙上阴影。

而事实也证明,梁思申眼中曾经的Mr.宋便成她的丈夫和孩子他爸时,幸福过后她对丈夫思想历史和行事方式有所不满有所反思。

雷东宝,所谓农民企业家,怎么说呢,起初看来很MAN,越看到后来越觉得他就是一农民。

宋运萍死的时候,看到他的态度看到他的疼痛,我心里也是一揪一揪地疼,觉得这样的男人还真性情啊,甚至还为他流了几滴眼泪。

他之后的再娶,并不亵渎他对宋运萍的感情,可是找个小三儿还生个儿子就太离谱了,让人想冲上去揍他。

这个十足十的农民暴发户,让人讨厌。

杨巡,是个让人心疼的孩子。

个体户有多难,那些难事都让他碰上了,他的辛苦他的努力,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化为泡影,还得从头再来,但他的睿智头脑却让他总能跳脱出来,最终发展壮大。

最深有感触的是他在东北,胳膊被摔断也只在医院休息了一天便出来挽救局面,没点毅力的人也许就这样一蹶不振。

他的人生也算大起大落提心吊胆的了,喜欢的女人个个离他而去,还好最后逮着个“面包”当老婆,也算和他这“馒头”门当户对,是能帮他管好家业好女人,也让他的心有个安定的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他也越来越能大展抱负了,我也乐于看到他扬眉吐气。

从《不得往生》便开始关注阿耐的作品,收藏了她所有的作品在自己的书架上。

这次的《大江东去》让我清清楚楚地看到社会变革的时候,给人的思想和行为带来的冲击和机遇,也丝丝缕缕地回想在这浪潮中的身边的事,似很多事都能在这部书里找到影子。

最后的评价是,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大江东去(共三部)》读后感(4):

读书,更多的是读自己

       昨天终于读完了,这么久才读完肯定又要被NE笑话,不过确实一直很认真在看。

习惯了一有空就抱起手机看这本小说,一看完竟满心空空荡荡了,再不知空下来还哪里有这么个喜欢的消遣之处!

    读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一本小说能真正被自己喜欢是因为小说中不止一个主人公总在某些方面会有自己的影子,性格方面、做事方面、追求方面、理想化方面等等,于是跟着主人公一起处理人生中碰到的各种事情,并迫不及待的知道这样子处理事情会有什么结局,然后告诉自己,最好的是应该如何如何。

同时关注每一个人生,理解每一种人生,不断校正自己曾经对某些阶层人们的偏见,知道去理解不同人的不同行为,也更加理智的去看人,看事......同时读的过程也是追寻最与自己相似的那个人人生如何的过程....读书,是在读社会,读形形色色的人,更多的还是读自己。

      于是,当终于读完,感悟颇多,点点滴滴.....最终的最终,更加坚定自己对感情的态度,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更加清晰人生的道路上怎么与别人沟通,与社会沟通,与自己的内心沟通。

《大江东去(共三部)》读后感(5):

大江东去,奔流不息

原文出处:

我是非常偶然知道阿耐的:

我在抓虾网工作的时候,某天用户反映说有个新浪blog不更新了,为了验证,我订阅了这个blog。

当时这样的情况并不止一例,问题解决之后,一般我就会退订,如果觉得还有点意思,就“私藏”下来。

阿耐的“混水庄园”,就是我“私藏”的少数。

一开始觉得有意思,主要是文章眼光独到:

谈论经济总能抓住几个关键地方点评,眼光总高那么一点——最近一次她说到,统计数字当不得真,因为如果把个税起征点调高,就会发现“民众工资普遍上涨,而公司的办公费用等明显下降”。

那时候我喜欢看她的文章,也只知道她是民企高管,还写小说在blog上连载,但总觉得她写的小说偏经济,而且连载看起来终究不过瘾,所以总没太多兴趣。

去年末今年初,阿耐在blog上说,最新的那部长篇小说终于出版了,看下面留言热情洋溢,我也有兴趣来看看这部调了那么多人胃口的书,它有一个非常大气的名字:

大江东去。

名实相符,《大江东去》本身也非常大气,全书从1978年开始,一直写到1998年,在这个阿耐所言“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中,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的命运:

宋运辉,“黑五类”的儿子,从小受尽艰辛,恢复高考后上了大学,从一家化工企业的三班倒技术员开始,走出大型国企中错综复杂的关系迷宫,一步步上到国有(当时还叫“国营”)大型工厂负责人的位置;雷东宝,退伍军人,回到家乡小雷家当村支书,率先带领小雷家搞分产到户、分包到户,想尽办法摆脱政策束缚,之后创办乡镇企业,成为当地政府扶持的明星;杨巡,从小就没爹,却还要帮忙照顾三个弟妹的苦孩子,从卖馒头的“小杨馒头”开始,做个体户、当倒爷、盖市场,历经磨难,最终拥有自己的产业。

这三个人,身世、身份各不相同,走的路也截然不同,却都是在磨难面前不肯低头、努力胜出的典型,这是《大江东去》在精神上的大气;

在三位主要人物之外,书中还出现了其他许多典型人物,既有北京下来的县委书记老徐,又有留洋归来的女金融家,既有忠厚仗义的工人寻建祥,也有毁誉参半的县长陈平原,既有勤恳扎实却不乏小算盘的小雷家“四大金刚”,又有浸淫市场多年仍刁钻古怪的王老先生……正是这些身份、背景各异的人物,给了读者丰富多样的阅读收获:

一项政策出来,上面有什么意图,下面想如何利用,地方政府又有什么考虑,“洋人”如何评价,普通人是什么看法……所有这些,不是由作者或者某个人物来点评,而是各有出处、贴合情理,这是《大江东去》在视野上的大气;

而且对于书中的各位人物,《大江东去》难能可贵地做到了一视同仁:

以往人们提到“倒爷”、“个体户”、“乡镇企业家”之类名词,总有挥之不去的好恶,在《大江东去》里,虽然还能依稀看到“乡镇企业家没文化”、“个体户不可靠”的影子,理解却深入了一层:

比如个体户,他们遭遇了多少白眼,生存条件有多么恶劣,如何被国营企业和官僚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些信息,即便不能改变读者原有的判断,也可以丰富认识,这是《大江东去》在价值观上的大气;

关于《大江东去》的大气,我以为,最后的一点是信息量上的大气,阅读全书,如同顺历史大江而下: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乡镇企业、技改、联营厂、挂靠、红帽子、转制……等等一系列在我们生活经历中出现过、却又被逐渐遗忘的概念,还有它们的来龙去脉,一一浮现在我们眼前。

这大概与作者阿耐从事实业的经历有关,也正因为如此,本书可以算作“实业小说”——它没有“文艺小说”典型的细腻、丰富的情感和环境描写,却多出了大量实打实、沉甸甸的经历和体验,这是“职业作家”绝难理解和把握的,所以小说读来反而更加“抓人”。

这,或许也是《大江东去》最突出的特色所在。

既然喜欢《大江东去》,当然难免把它与类似的作品比较一番。

这本书虽然没有宣传炒作,读者的反应,却是相当不错的(除去好评部说,1月刚刚初印,我手上已经却是5月第2次印刷的版本),因为它的年代背景,大家难免要把它与《激荡三十年》和《平凡的世界》相比较:

窃议为,《激荡三十年》要做的是全景描写,走的是《光荣与梦想》的路子(这点非常明显),不算小说,所以关注的是各个时代的典型人物,点到为止,《大江东去》胜出在对背后源流的介绍和关注;而《平凡的世界》“文学味道”更浓厚,关于环境和心理的细腻描写更多,对切实生活(尤其是左右生活的各种力量)的描述更少,作者的想法也更纯朴,价值观更单纯,它与《大江东去》的异同,或许恰恰是这些年来社会变化的见证。

如果非要说《大江东去》的缺点,我觉得它走的是平铺直叙的道路,结构不算精巧,行文也难言华丽,而且细微处修订一下会更好(七八十年代的人大概很难说出“我有吃过饭”和“不招人待见”之类的话)。

但好小说是没有定规的:

大江东去,风景当然不同于小桥流水,奔流不息的气势才是它最最迷人之处,读者能做的,就是被这部150万字的长篇裹挟,一路高潮,一路抱怨“拿起就放不下,占用了太多睡眠时间”吧。

《大江东去(共三部)》读后感(6):

近年最有价值的国产书

书单:

《激荡三十年》,《大江东去》(阿耐),《艰难的制造》(阿耐)

六月上班比较悠哉的时候看了txt版《激荡三十年》和《艰难的制造》,《大江东去》早些时候看了上中部,作者出于出版的原因下部未在网上发布,每次去图书馆都发现这本书的第三部外借中,所以直到现在无法看完整。

《激荡三十年》讲述中国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从1978年到2008年这三十年中在国家政策影响下的发展,描述手法是通过对各种报纸书籍文献的解读;

《大江东去》通过小说形式讲述中国民营企业从1978年到1998年这二十年中在国家政策影响下的发展,其中涉及企业初期经营、财务、销售、资本运作;

《艰难的制造》通过小说形除了涉及企业转型、资本运作(小企业贷款)、股市、楼市、国际大宗商品期货;

第一部和后两部的作者不是同一人,我个人认为这三本书结合起来读效率最高,顺序是《激荡三十年》然后是阿耐的《大》和《艰》。

今天读到《艰难的制造》的结尾才理解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宁波前公司boss的话“很多公司都倒闭了,小企业贷款很难”,这些在我这个平民脑中只是一句听过即忘的话对于当事人来说如书中柳钧的焦虑,企业主的焦虑和痛苦的抉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甚至可以推断出书中所描述的工业园就是指宁波的某个工业园,其中也描述到保税区,就是ex-company所在的保税区。

《大江东去》描述的时代乡镇企业脱离到民营企业到国有企业,其中的痛苦离我们80后已远,而《艰难的制造》中2008年所有的资金进入股市进入楼市,国家为了抑制泡沫而紧缩贷款导致真正专注于制造业的民营企业无法获得所需的资金而倒闭,最终柳钧的抉择是让企业进入楼市从楼市中赚钱来养自己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

其中提到亚当.斯密关于金融的言论“金融不创造价值,不会增进社会财富”,好的企业通过金融运作将筹集的资金注入企业使企业更有生命力,从而促进自身从金融行业中获得更多的资金,得以使企业保持增长力。

这种良性循环大多发生在国外,国内的金融成为很多人圈钱的工具而不是为了实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