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篇关于决胜于考场的文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25133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几篇关于决胜于考场的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推荐几篇关于决胜于考场的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推荐几篇关于决胜于考场的文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推荐几篇关于决胜于考场的文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推荐几篇关于决胜于考场的文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几篇关于决胜于考场的文章.docx

《推荐几篇关于决胜于考场的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几篇关于决胜于考场的文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几篇关于决胜于考场的文章.docx

推荐几篇关于决胜于考场的文章

推荐几篇关于决胜于考场的文章

取胜高考的计策

高考成功,需要四“心”

高考三字经

高考历史复习十关

考前提醒

取胜高考的计策

1:

填写信息全,平稳定情绪。

试卷一发下来,立即忙于答题是不科学的,应先填写信息,如在答题卡上涂清“试卷类型”,写清姓名和准考证号码等,这样做是考试的要求,更是一剂稳定情绪的“良药”。

2:

总览全卷题,区别难与易。

打开试卷,先看试卷前面的说明和要求,并把试卷从头到尾浏览一遍,了解试卷结构、题量、题型、难度、分值等等。

看看哪些是基础题,哪些是中档题,哪些是难题或压轴题,按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解题顺序,逐题解答。

力争做到“巧做低档题,全部做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高档题,做错也无悔。

3:

审题别偷懒用时别吝啬

审题要做到:

一不漏掉题,二不看错题,三要审准题,四“要留意题目的所有条件和结论”。

即“慢看轻读,客观思维”——只看容易出错,读出来就不容易出错了,当然,最好是不出声的默读;遇到自己做过或似曾相识的题,切莫麻痹大意,不能草草地看完题目之后就想当然地“依葫芦画瓢”,而应“咬文嚼字”,推敲题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过程要清晰,稳中再求快。

一要书写清晰,速度略快;二要一次成功;三要提高答题速度;四要科学使用草稿纸;五要力求准确,防止欲速不达。

5:

心态放平和字迹要工整

考试中,要克服满不在乎的自负心理,要抛弃“在此一举”的负重心理,要克服畏首畏尾的胆怯心理。

只要做到把每一道题做好。

6:

尽量多角度,每分都必争。

高考评分,理科是按步骤、按知识点给分;文科是按要点给分。

考生在答题时,会做的题一定要保证做对。

大题要会多少答多少,哪怕是一条辅助线,一个符号,一小段文字,都可写上,没有把握的也要敢于写,千万不要将不能完全做出或答案算不出的题放弃不做。

7:

先抓住“题眼”,构建好“桥梁”。

一般难题都有个关键点(称之为“题眼”),抓住了“题眼”,问题就易于解决。

此外,还要利用相关的知识、规律、信息进行多方联系,构建“桥梁”,找出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构思解题方案,准确、快捷地解决问题。

8:

如遇到易题,须格外小心。

易题,容易使人轻视,不注意题目的细微变化,不费思索顺手写来,可能铸成大错。

所以有“容易题,容易错”的说法。

要知道,题目对你容易,对别人也容易。

9:

思路如暂塞,要学会变通。

考试时,熟知的知识、方法突然想不起来,这时要学会变通。

一是换个角度或思路,从与题目有关的项目开始回想;二是利用本卷中其他题目中的信息;三是暂时放弃,换另一道题做,等情绪稳定、再回过头来做,可能有意外的收获。

10:

要注意检查,以减少失误。

争取有一定的时间检查答卷,主要是检查题目是否遗漏,是否弄错了题意,是否抄错了什么,尽量减少失误。

对一些“疑似”答案,尤其要注意检查——检查思路,检查步骤,检查结果,检查试题要求等

11:

分清三学科,有序来作答

考试时,要分清学科,用相应的学科知识来答题。

往年有的学生分不清题目考的是政治、历史,还是地理,乱答一气,失分较多。

同一学科中也有不同的部分,比如政治学科中包含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内容,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审题,明确题目考查的是哪一部分知识内容。

12:

开头最易错回头可救分

“基础题得分和丢分都很容易”,越容易的题越要仔细。

做选填题时,无论题目多简单,都会保证做完后再检查一遍,确保能做的题目不出错。

“既然得不到难题分,一定要保证简单题不错。

回头检查,重算看上去不对劲的答案,发现真有错误再改。

12:

相信第一感改动需谨慎

做题要一步到位,除非是自己完全瞎猜,否则不要轻易改动第一感觉选出的答案。

第一感觉答卷确实很重要,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轻易改动。

作文写作时,应该打草稿,一旦确定了基本框架和思路,就一路写下去,不要做大段修改。

13:

难题先跳过手热好得分

“脑袋像机器,需要预热!

”如开始越到难题,先跳过这几题往后面做,情绪稳定后思路就打开了,答题很顺利,之前拿不准的题也好上手了。

第14:

学科衔接处,做题须慎重

从一个学科突然过度到另一学科时,大脑需要转换学科知识,思维可能迟缓,易出现错误。

15:

积极暗示多发挥易超常

如果进入考场无法平静,一定要多做点放松式的心理暗示。

高考时担心会困,在考前喝了一杯咖啡,“喝了咖啡,等会一定精神超级好”。

“遇到难题就告诉自己做过。

”碰到难题时,先深呼吸三秒,可回忆平时有关的训练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高考成功,需要四“心”

竞赛的胜负不仅是技术水平的较量,而且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竞技水平的发挥。

考试也是如此,要在考试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考生要具备“四心”——

  信心:

有它不一定能赢,没它一定会输

  信心是考生成功的精神支柱,有信心的人有以下表现:

  充满自信。

有信心不一定能赢,没信心一定会输。

  充分相信自己,能承受各种压力,藐视困难,战胜困难。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学习生活有规律。

考试需要适度的紧张,但临考前更要有大将风度,不能慌慌张张,废寝忘食,甚至通宵达旦,在考前过度疲劳。

有的考生为克服疲劳就喝浓茶和咖啡,强打精神复习迎考,其结果是注意力、记忆力、保持力、理解力都受到影响,直接影响考试成绩。

所以,考前要千方百计调整好生物钟,使自已的兴奋点和考试时间同步。

  信心在考场中的表现,是遇到难题,镇静自若,沉着应考。

  专心:

头脑清醒、精力集中的前提

  不少考生考前存在私心杂念,有畏惧心理,诸如怕考不起会受到老师批评、父母责怪、邻里窃笑、友人非议等,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一上考场,则必须排除一切干扰,专心致志、净化精神。

只有专心致志才能保持头脑清醒,才能感知深刻、积极思维,才能处于加工信息的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

  如果在考场上精力分散,一遇到稍难的题,想的就是考不好别人怎样看我,自己咋个交待,今后怎么办等, 那必然影响竞技状态,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成绩就不会理想。

  细心:

别因一两分名落孙山

  每次评卷总结,老师们都要谈到考生的过失性失分,有的忘填小空,有的漏掉小题,有的忘了一页,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有的人就因为这关键的一两分而名落孙山。

  除做题外,有的考生还粗心到忘带准考证、考试必需品等,结果一上考场就手忙脚乱,影响考试。

克服粗心,必须细心。

  第一、考前准备要细心。

要做好思想和物质准备。

考前考后要检查准考证、钢笔及其它文具是否带齐,还要估计一下出现突发事件怎么办?

各种情况都要考虑周全,做到有备无患。

  第二、考试时做题要细心。

做题前先填考号、姓名,将试题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做题时要先易后难。

试题的排列一般是先易后难,但在具体命题时,由于内容和题型因素的限制,一般是大题排列先易后难,在小题和采分点的排列上总要有一定的波动,即容易做的大题里有难做的小题,难做的大题里又有较易做的小题。

要学会“会做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不浪费。

  切忌漏题,要注意试卷的正面和背面,不要漏掉背面的题。

要注意单页试卷,按要求填好机读卡。

  不要因为感觉某些题好做就忘乎所以。

“容易题,容易错”,也不要因为某些题较难而慌张忙乱。

每道题都要细心、认真地研究。

  第三、要有时间观念,充分利用有效时间。

  不应迟到,不宜早退,要做到三个环节:

通览全卷,全面解答,校对复查,这样就可以使自己不失掉该得的分数。

  第四、要认真熟悉考试环境。

  熟悉的环境,往往有助于启发思维,生疏的环境则阻碍思维。

考场一般都不是自己的“老窝”,有必要熟悉自己的考室、位子,先入虎穴,有利于得到虎子。

  做到细心的口诀:

通览全试卷,填好号和名;审题要仔细,题意要弄清, 遇到拦路虎,不妨绕道行;细中求速度,快中不忘稳;不争交头卷,检查要认真。

  恒心:

出师不利也要坚持到最后一秒

  参加考试,不可能一帆风顺。

有的人可能出师不利,首战受挫,第一科就考得不够理想,有的人可能中途受阻。

面对这种情况,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而消极情绪对以后各科的考试极为不利。

它会分散注意力、影响记忆、遏制思维、降低效率。

这就需要冷静下来,认真总结失败的原因,尽快把注意力转移到下一门考试中,不必再对前者耿耿于怀。

要提得起,放得下,方法是多样的:

  自我安慰法:

我不会做,别人也不一定会做。

“我难人也难,我易人也易”。

不要攀比,树立“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是成功”的信念。

即使失败了,也不是定论,要自我安慰,否则会产生恶性循环,使整个考试一败涂地。

  后面补偿法:

在一堂考试中,告诉自己,前面的题不会做,后面的题来补偿。

在整个考试中,树立前面科目损失了,后面科目来补偿的思想。

  考试期间做到三不:

不同别人对答案,不讨论不会做的题,不找老师解题。

  决不能一失败就灰心丧气,要有恒心,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管前面的学科考得如何,都坚持考到最后一科,最后一秒。

  抱着平常心,放下包袱,保持最佳的心理素质和最佳的竞技状态参考,就会交上好“运气”,取得理想的成绩。

高考三字经

考期近,树信心;调状态,进佳境。

文具笔,清理好;准考证,莫忘了。

进考室,心充实;视考场,寻常事。

拿考卷,填号名;速浏览,底摸清。

先做易,后做难;先解简,后解繁。

题审清,书写净;抢速度,要细心。

试题易,莫大意;试题难,莫心烦。

答题毕,细复审;要客观,宜冷静。

铃声响,出考场;不议题,不算账。

胜不骄,败不馁;忘成败,是大将。

高考历史复习十关

一、历史知识点的强化巩固关

当今高考历史命题十分强调能力的考查,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力将会成为空中楼阁,高考试题虽强调能力,但仍有许多源于教材。

1995年高考历史科试题参考答案直接录自教科书里明确表述的内容所占分值近70分,其他分值的取得,也要以基础知识为依托。

因此,高考历史复习一定要过基础知识的牢固巩固关,从标题到提要、正文、图表、注释、引言,必须了如指掌。

1.要精读课文,逐字、逐句、逐段的反复阅读,多动脑筋,弄清每一个知识点。

合上书,每一个知识点要历历在目。

如中国现代史"统一战线的发展"一目就要弄清四个知识点:

一是1949年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二是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三是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四是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

而四个知识点又密切联系,它实际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完善成熟的过程。

2.要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

如"当今世界形势的巨变"就包含以下五个要点:

①东欧巨变;②苏联解体,冷战和美苏争霸局面结束;③世界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④原来掩盖的许多矛盾激化;⑤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加强。

3.要能准确再认、再现每一个知识点。

平时看书要精细,知识掌握要准确。

回答问题时要能够排除一切干扰,写出的答案要符合要求,有些字、词要与教材完全吻合,不能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字,更不能写错别字。

如蔡廷锴、廖仲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等。

二、历史学科的知识网络关

知识网络是指知识内在的点、线、面的关系。

历史是由"点、线、面"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历史学科的特性之一,就是历史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

如果仅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也适应不了高考的要求。

现代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要抓住"点"。

如香港问题,可以抓住六个"点":

①1841年英军武力占领香港岛;②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③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区;④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⑤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日本战败后仍归英);⑥80年代《联合声明》的签署,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样对香港问题就一目了然。

2.要连点成线。

"线"是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

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经济、殖民地经济、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的废除、三大改造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等是"点",由这些"点"就构成了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变化这一条线。

世界近代史有三条基本线索:

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德、意统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

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48年欧洲革命、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

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点",连点成线,又构成了近代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第三条线。

3.铺展成面。

"面"是反映历史时期或阶段的整个内容。

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期的"面"。

总之,只有科学地把握了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个内容,才能捉住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这样解题才会撒得开,收得拢。

三、历史现象的立体分析关

教材是平铺直叙的,是一种平行系统,而命题的思路变成了专题形式,是一种立体系统。

因此,高考历史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拓宽、挖深、抬高,形成立体知识体系,具体做到:

1.既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相对完整的叙述,又能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半个多世纪内,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发展情况怎样?

经济变革对中国社会思潮产生何影响?

"此题实际上要求对中国近代化这一历史现象进行相对完整的叙述,其中每一阶段含有背景、情况、影响等内容。

再看1993年高考第42题:

"宋代文人刘迎诗中写道:

‘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

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什么叫‘榷场’?

举例说明榷场的作用。

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榷场"这种历史现象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可以从多角度对它的作用进行分析,从战争与和平、政治与经济、统治集团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社会发展与民族关系等角度都可以作文章。

此题紧扣榷场对当时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和这种影响的本质--"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交流乃是历史的主流"来作文章。

2.对历史现象既能进行宏观分析,又能进行微观考察。

"世界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试分析每一阶段的基本特点及影响?

"此题主要考查历史现象的宏观分析能力,要求学生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去认识资本主义,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特征。

但要求对每一阶段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也含有微观分析的成份。

3.既能充分抓住历史现象的显性联系,又能发掘知识内容之间的隐性联系。

历史教材中,对历史现象联系的叙述,显而易见,有较明显答案的,被称之为"显性联系"。

含而不露,有待发掘的称之为"隐性联系"。

扩而广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在教材中,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系统化,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

如1995年高考43题:

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战争,无论从地域上还是从教材上看,均无显性联系,但命题者却抓住了它们的隐性联系,即均为"二战"全面爆发前的局部抗战,一经发掘,更富新意,能力考查的层次大大提高。

4.既能充分利用本学科知识,又善于联系其他学科与中学历史学科相关的知识内容。

美国国务院1995年《人权报告》中有一段话:

"(中国)1993年修正了宪法,正式批准小'民主'党派的存在。

"这段话反映了《人权报告》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人权报告》的观点,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中美两国政党政治的历史和现状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阐明你的看法。

此题的政治性特强,解题既需要扎实的历史基本功,又需要有政治课"政党政治"的理论。

下列根据地哪些是抗日战争时期位于长江之北的?

①鄂豫皖根据地②湘鄂赣根据地③湘鄂西根据地④苏北根据地⑤淮北根据地⑥淮南根据地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②④⑤⑥此题既考查历史知识,又涉及地理知识,知道"湘"在江南,即可排除A、C、D,剩下B便是正确答案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反映了南朝出现的什么社会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不仅有一个历史知识的把握问题,还有一个语文理解问题。

有很多历史题引用了大量古文、诗文。

因此,解答此类试题,各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四、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关

对历史概念的掌握,反映了考生一定的理论水准和对历史现象理解的程度。

在1995年高考试卷中,对历史概念的考查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是在选择题中,几乎每题都遇到过历史概念的问题。

因此,这关非过不可。

不仅会解释历史概念,且能理解并运用历史概念分析解决问题。

1.能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只有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定义。

如1995年高考历史试题第5题"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D.封闭边界固守疆城"。

许多考生因弄不清闭关政策的内涵而选错。

又如第12题"皖南事变反映出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该题主要是考查皖南事变的外延,即结果:

"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表示皖南事变'不牵涉党派政治',并保证'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

这句话的意思清楚表明了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同中国共产党决裂的反革命两面性。

2.能对某个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完整归纳。

如1995年高考31题:

"下列关于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觉醒的各项表述,正确的有A.两者都反对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B.前者缺乏新的斗争纲领,后者是为资本主义前途而斗争C.前者的领导力量多为农民领袖或王公贵族,后者多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或地主D.前者反对的侵略势力是殖民主义,后者反对的是帝国主义"。

此题已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了部分归纳,要求选出符合项。

选的过程,实际上有一个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归纳的过程。

3.能指出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或主要特征。

如1993高考试卷第10题:

1924-1926年的中国国民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党);1995年高考第7题:

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4.能从对比中区别历史概念的异同。

如1995年高考试卷20题: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之处。

5.能运用历史概念分析历史现象,解决新问题。

如运用"分封制"的概念,来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实行郡县制,汉初分封等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来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

五、历史人物、事件的比较关

这是一种对历史现象从各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寻求其规律的能力。

在历史测试的四种题型中,几乎每一种题型都涉及到比较能力,尤其是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

因此,学会科学的比较方法,掌握一定的比较技能,显得十分必要。

1.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

如新民主主义时期出现的两次国共合作,近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等。

2.把性质相同而在不同历史阶段又紧密联系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找出它的发展线索。

如对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进行综合比较,既可以鉴别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又可以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的过程。

3.把同类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进行比较。

如世界近代史上的工人运动和国际共运,19世纪70年代前后就具有不同的特点。

19世纪上半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以及工业革命刚刚兴起的一段时期内,资产阶级一般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采用各种残暴手段如加重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压低工资、雇用童工、女工等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工人生活困苦,反抗情绪激烈,工人运动因此带有自发性、政治斗争、暴力斗争的特点。

巴黎公社之后到1905年俄国革命之前这一时期,因工业革命迅速向欧洲大陆扩展,特别是1870年后又有利用新能源、新机器、新产品及电讯设备方面的一系列新发明运用于工业,这使资产阶级开始逐渐转向剥削相对剩余价值为主,更重视用发展科学技术、改进机器装备等手段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在资产阶级所获利润增加的同时,工人状况明显改善、阶级矛盾缓和下来,各国工人基本上又有选举、集会、结社等民主权利,这一时期工人运动以经济斗争、合法斗争为主,并加强了组织性。

4.把性质相似或相同,而所起的历史作用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比较。

如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作用,从政治上看主要有三类,一是"推翻"(如秦末农民战争),二是"瓦解"(如东汉末年起义),三是"打击"(如王小波、李顺起义)。

应仔细比较,领会其意。

5.把某些表现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认清其不同实质。

如唐代手工作坊和明代手工工场,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我国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等问题。

六、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关

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结合学科知识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要掌握好评价的尺度、评价的角度和评价的信度。

1.立场正确。

要站在人民的立场、爱国的立场、社会进步的立场、国际主义立场和改革探索的立场上看问题。

2.标准明确。

要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看它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3.观点鲜明。

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时势造英雄"和"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两个基本观点。

任何伟人都是时代的产物。

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而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杰出人物只有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才能有所作为。

违背了人民的愿望就要被时代所抛弃。

如秦始皇,之所以给他重要的历史地位,主要是因为他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既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客观上又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

4.方法得当,客观公正。

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和评价,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要联系地看,发展地看,重点地看。

防止简单化、片面性和绝对化。

要掌握评价的信度,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功过、是非、高低、褒贬,要恰如其分,公正准确。

既不要苛求,也不要溢美。

要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局部和全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七、历史知识的归纳概括关

历史知识浩瀚庞杂,如何根据指定的要求将其有条理、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必须过抽象概括关。

1.选取概括法。

即正确选用课本中的知识要点,或现成的带实质性的史事、论断、关键词语,乃至章、节、目的标题,去掉其中属于次要的或解释说明性的文字,最后提炼概括成三言两语。

如印度历史上四次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亚洲觉醒时期可以这样概括:

1905-1908年,印度民族运动高涨,代表印度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利益的国大党提出自治的主张,其左翼在这次群众性的争取自治的反英运动中起了积极作用。

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登上政治舞台。

2.提炼式概括法。

即脱开课本原文,依据题意把相关的事实和内容自行浓缩,把长句缩成短句,或把几句缩成一句,或形成一个新的见解,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精炼准确地表述出来。

如19世纪下半期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①结束分裂状态,实现民族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保留了某些封建残余;②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后来居上;③出现集中程度较高的垄断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