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主观题知识点总结.docx
《教师资格证主观题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主观题知识点总结.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主观题知识点总结
综合素质
30、31题
1、学生观
基本知识点: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分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探索。
在这种学生观的引导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主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地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权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须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顺序性
教师应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阶段性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个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不平衡性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互补性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个体差异性
根据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此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作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三)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1、15年上半年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处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是成长过程的必然;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有能力也必然会克服问题,不断发展。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的行为和认识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作为教师,要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现有问题和未来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14年上半年
从学生观的角度来看,该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妥当的,在发现她所教的两个班的差别时能够及时寻找原因,具体表现在:
(1)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2)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3)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施教。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该老师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值得赞扬的。
2、教师职业道德
基本知识点:
教师职业道德既反映社会道德的要求,同时又是针对教师职业活动领域各种关系提出的规范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实践中处理教育活动中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1)教师职业道德表现
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工作
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求教师要具有极大的耐心和恒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忠于教育事业,坚守信念,排除各方干扰和诱惑,安心于工作岗位。
2、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
教师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特殊身份,处处体现作为教师的优良品德,以实际行动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做学生的榜样。
3、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音
师爱是教育的灵魂、师德的核心。
师爱具有深刻的内涵,表现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是无私的爱。
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关心、体贴学生。
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严慈相济。
教师要认识到师爱的重要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好苗子,以博大的爱心帮助学生成长,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
4、严谨治学,做学生的导师
教师严谨治学表现在对待学生的学习和对待自己的学习两方面,即是传统上对待工作的态度,认真备课、认真修改作业和辅导学生,耐心细致,不敷衍塞责。
5、团结合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
当代教育要求教师之间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切勿互相嫉妒和对立,要以学校的工作和学生的发展为大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要学会与家长合作,特别是要尊重家长,认真听取家长的愿望和建议,与家长密切配合,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
该规范体现了教师职业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5、为人师表——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15年上半年
(1)该教师的行为体现了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要求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学中的难题与同事进行探讨,并且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事实证明,这种探索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非常明显。
(2)该教师的行为体现了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14年下半年
材料该教师的做法是不恰当的,严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1)老师的行为违背了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老师的行为违背了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3)老师的行为违背了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总之,材料中的教师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违背了教育规律,没有做到爱岗敬业。
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醒,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14年上半年
该老师的做法遵循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是值得学习的。
(1)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
(2)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教书育人。
(3)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爱岗敬业。
综上,教师在教学中关爱和爱护学生,鼓励支持学生的理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每一个教师学习。
4、13年下半年
(1)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
(2)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
5、13年上半年
(1)该教师的行为践行了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具体体现: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敢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敷衍塞责。
(2)该教师的行为并未践行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的具体体现: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部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该教师的行为并未践行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具体体现: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3、教师职业理念
基本知识点:
(1)教育观
1、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和态度
2、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3、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学生观见“一、学生观”
(3)教师观
1、教师观的转变
(1)现代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放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的能力。
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3、终身教育观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14年下半年
职业理念包括素质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多的是促进学生成长。
为此,教师要认真学习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素质教学的要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13年下半年
该教师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践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观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尊重和赞赏。
(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要求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育。
3、2012年下半年
贯彻素质教育观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在教学中,把全体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注意因材施教,而不是面向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忽视大部分学生。
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能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德智体美的发展,也不能仅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作文主题
1、15年上半年
《鼓励学生认识自己》
观点:
(1)教师的使命是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2)教师要帮助学生看清自己,给予学生自信。
(3)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2、14年下半年
《让学生成为幸福之人是教师努力的目标》
观点:
(1)培养幸福之人要让学生学会感恩。
(2)培养幸福之人要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
(3)培养幸福之人要让学生乐于助人。
3、14年上半年
《我的梦想》
观点:
(1)用知识托起学生的学业梦。
(2)用负责托起学生的人格梦。
(3)用爱心托起学生的成长梦。
4、13年下半年
《“教书”与“育人”》
观点:
(1)教师不是职业,而是事业。
(2)教师不是演讲者,而是榜样。
(3)教师不是学生的长辈,而是学生的朋友。
5、13年上半年
《摘掉有色眼镜,为每一个学生骄傲》
观点:
(1)尊重学生
(2)关爱学生
6、12年下半年
《人才需要发现》
观点:
(1)人才需要发现,更需要培养和扶持。
(2)全面了解学生,发现有点。
(3)要用宽容、爱心扶持、指导学生。
教育知识与能力
1、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意志,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7)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2、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感染性、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陶冶教育法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4)实践锻炼法
联系、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
3、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2)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8)量力性原则
4、预测简答题
1、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
(1)操作性与监控性的有机统一
(2)外显性与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3)主动性与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2、简述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包括: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3、简述我国中学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
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
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
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4、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5、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标。
指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指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6、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模仿:
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
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
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7、简述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8、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包括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和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一般而言,经验的概况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反之,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
(3)学习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对迁移有促进和阻碍两种影响。
除这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迁移的产生。
9、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10、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手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11、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12、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和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联系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3、简述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所提高。
(2)注意启发。
在教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3)讲究语言艺术。
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调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14、简述促进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除上述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也都是非常有效的。
15、简述课堂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生因素:
适应不良;厌烦;挫折与紧张;寻求注意与地位;过渡的活动;性别差异
(2)教师的因素:
要求不当;滥用惩罚手段;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3)环境因素:
家庭因素;大众媒体;课程内部环境
16、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3)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4)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5)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17、简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8、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1)准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使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
(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
(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19、简述有效速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2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所起作用的主要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2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教育启示
(1)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
(2)阶段性,要求教育要分阶段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上不搞一刀切
(3)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互补性,要求教育要扬长避短
(5)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22、简述影响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包括: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包括: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3、简述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2)不稳定性和两级性
(3)外漏性和内隐性
(4)心境化和持久化
24、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学习材料是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实践也就越多,不及时复习,就容易遗忘。
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教材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4)识记的方法:
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的多
(5)时间因素:
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
(6)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者对识记内容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影响。
25、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