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固定句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7208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docx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文言固定句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docx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常见固定句式及其翻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袭,约定俗称,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结构

1.表判断语气。

(1)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②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李密《陈情表》

“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

——司马迁《鸿门宴》

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

)—般译为:

“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诗云:

‘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译文:

“《诗》里面讲过:

‘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野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

"俗语说:

'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

'这说的就是我呀。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

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

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2.    表疑问语气。

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

(1)如……何、若……何、奈……何;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句: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如何(何如)”、“若何”、“奈何”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等。

例句:

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马嵬》“如何”相当于“为什么”。

译文:

为什么做了四十年的天子,还不及卢家夫婿能长伴莫愁?

② 轲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

译文:

荆轲说:

“我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救燕国的忧患,又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③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司马迁《鸿门宴》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奈何”相当于“怎么样”。

(3):

何也”“何为”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

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苏轼《赤壁赋》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

(4)“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里(怎么)……呢”

例句: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那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5)“奚(何)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⑥何以伐为?

译文:

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3.表反问语气。

往往由疑问词和语气词两部分构成,一般为前面是疑问代词,最后是语气助词。

常见的有: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文:

"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践它,不也是很愉悦吗?

(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句: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列子·汤问》

译文:

这不算是离人远看起来小而近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3)“何…为”“奚(何)以…为”可以翻译为“何必…呢”“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句: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

现在人家正好比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何必告辞呢?

②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班固《苏武传》

“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何…为”相当于“…干什么呢”。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庄周《逍遥游》

“奚以…为”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4)“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句:

夫晋,何厌之有?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何…之有”相当于“有…呢”。

通常用在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中。

翻译: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5)“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句:

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韩愈《师说》

翻译: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b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乎”相当于“难道……吗?

翻译:

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6)“安…哉”,“安……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呢”“怎么……呢”。

例句:

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翻译:

(曹操)本来是一世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迁《陈涉世家》翻译:

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7)“独……哉”,相当于“难道……吗?

例句: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相如虽然才能低,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

(8).“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 

例: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译文:

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9).“(而)况……乎”,译为“何况……呢?

”或“又何况……呢?

”  

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

译文:

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10)“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翻译:

:

怎么能够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权贵之人,让我自己一点都不开心

4.表感叹语气。

(1)“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句:

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氓》“焉哉”相当于“吧”。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翻译:

 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多么的悲惨啊

(2)“特(直或止)……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例句: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翻译:

只不过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5.表强调语气。

“已矣”“而已”“而已矣”“焉耳矣”等,用在句末,都相当于“…罢了”。

①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周《逍遥游》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庄周《逍遥游》

④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

6、表示揣测的语气

(1)“得无……乎”、“得毋……乎”、“得非……乎”——“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莫不是……吧”、“恐怕是……吧”。

(表示揣测语气的固定结构。

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反间性。

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

——译文:

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译文:

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④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译文:

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2)“无乃……乎”、“非乃……乎”、“不乃……乎”——“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

(表示揣测疑问的固定结构。

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译文:

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

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③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译文:

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译文:

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

(3)“……庶几……与(乎)”可译为“……或许……吧”

例句: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翻译:

我们君王或许没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

二、 表示特殊作用的固定句式。

在文言句式里,虚词的连用不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而是代表着一种特殊作用,这种固定形式也比较常见。

1.表比较作用。

(1)常见有“孰与”“无如”“何…于…”等。

“……孰与……”(表比较)——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

①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司马迁《鸿门宴》译文:

沛公说:

“你与他相比,谁年纪更大?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那个(更厉害)?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相当于“没有像…”

(2)“……孰若……”——(表选择取舍)——译为“哪比得上”或“与其……不如……”。

③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

——译文:

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仆?

④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译文:

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3).“……,抑……”,“其……,其……”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

①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译文:

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人事所决定的吗?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译文:

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

还是因为天高远没有尽头呢?

2.表被动作用。

常见有“为所”“为…所…”“见…于…”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某种原因。

常见的是“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司马迁《鸿门宴》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认定作用。

常见的有“于是”“然也”。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贾谊《过秦论》

“于是”相当于“在这时候”。

三、表示某种关联的固定句式。

这类固定句式相当于文言文中的关联词语,常常起到关联作用,只不过它们有的是虚词连用,只有在翻译时,才显出其作为关联词语的固定意义。

1.    表并列关系。

这类固定句式容易判断,跟现代汉语的表并列的关联词语相似,如“载…载…”“且…且…”等,通常翻译为“一边…一边”或“又…又”等。

①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氓》

②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诗经·采薇》

2. 表因果关系。

常见有“所以”“是以”“是故”“以故”等。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