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及各章节问答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767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及各章节问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及各章节问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及各章节问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及各章节问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及各章节问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及各章节问答题.docx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及各章节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及各章节问答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及各章节问答题.docx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及各章节问答题

简答题:

1.试述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答: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包括:

  

(1)温室效应:

解释温室效应;主要的温室气体;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

  

(2)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减少和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

  (3)酸雨:

酸雨的定义;酸雨形成的原因;酸雨的危害。

(4)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2.水质的性状及评价指标有哪些?

有何意义?

  答:

水质的性状评价指标包括:

  

(1)物理性状指标:

包括水温、色、臭和味、浑浊度。

根据天然水的物理性状指标的测定结果,可判断水质的感官性状好坏,也可说明水质是否受到污染。

  

(2)化学性状指标:

包括pH值、总固体、硬度、含氮化合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耗氧量等。

根据天然水的化学性状指标的测定结果,可判断水质的化学性状及受污染的状况。

(3)微生物学性状指标:

包括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反映水体受微生物污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

3.简述述饮水消毒的方法。

答:

目前我国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

氯化消毒是化学药剂消毒饮用水中一种最普及和最有效的方法。

供饮用水消毒的氯制剂主要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和有机氯制剂等。

4.光化学烟雾对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答:

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臭氧、醛类和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这些物质统称为光化学氧化物,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

健康影响:

对眼睛的刺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对全身的影响;致敏作用;致突变作用。

5.简述水质处理工艺过程

  答:

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处理有常规净化、深度净化和特殊净化3种。

  常规净化工艺过程包括混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

  集中式深度处理工艺包括澄清-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

  特殊净化:

除氟工艺;除铁和除锰工艺;除藻和除臭工艺。

6.简述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

(1)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2)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

  (3)人群健康效应谱

(4)人群易感性

7.试述介水传染病定义、病原体、发生的原因、流行特点及其危害特点。

  答:

(1)定义:

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称为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communicabledisease)。

  

(2)病原体:

细菌:

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杆菌、痢疾杆菌等;病毒:

甲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原虫:

贾第氏虫、血吸虫等。

  (3)发生的原因:

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及供居民饮用;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重新给新病原体污染。

  (4)流行特点:

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短期内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一旦对污染源采取处理措施,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5)危害特征:

介水传染病一旦发生,危害较大。

8.反映小气候对人体影响的常用生理指标有哪些?

有何意义?

  答:

(1)皮温:

是评价小气候对人体影响的常用生理指标。

  

(2)体温:

是判断机体热平衡是否受到破坏的最直接的指标。

  (3)脉搏:

  (4)出汗量  (5)温热感(6)热平衡测定

9.简述饮水硬度对健康的影响。

  答:

水的硬度是指水中多价阳离子数量的总和,通常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

饮水硬度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饮水硬度过高,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和体征;皮肤刺激作用;硬水与泌尿系统结石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

1.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根据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上述各种环境因素,可将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

(2)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

(3)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2.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1)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善

(2)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监测、监督工作

(3)环境污染健康效应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4)环境卫生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2)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

(3)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1)努力改善农村饮用水的卫生状况

2)加强改良厕所和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的技术指导工作

3)环境卫生工作与村镇规划建设相结合

4)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法规体系,加大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力度

(4)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第二章

1.环境与人体的相互关系?

答: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长期与环境形成了一种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

由于客观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特有的改造和利用环境的主观能动性,使环境和人体关系极其复杂,但人类总是和自然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处在一个辨证统一的整体中。

人是环境的产物,组成人体的物质都来自其环境。

环境与人体密切联系的另一体现,是环境与人的相互依存性。

从生物圈这样一个大的生态系统看,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生物之间互为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受益。

环境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包括人对环境和环境对人的双向作用。

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各种方式不断地对环境施加影响。

环境通过自净或自调控等作用对其影响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但是,这种缓冲能力是有限的,当人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强度上超过其环境容量或抵抗力和恢复力时,则会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破坏。

另一方面,环境的构成及状态的任何改变也会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时,机体会动员其生理调节机能对其变化加以适应。

2.人群健康效应谱分为哪五级?

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

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多为生理代偿性的,非病理学改变。

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这些改变已能说明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具有病理学意义。

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亚临床状态)。

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

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3.天气和气候条件对健康影响的方式?

(1)对人体的物理作用

(2)影响人体生理和代谢功能

(3)对生物性病原体和生物性传媒的影响

(4)影响环境质量,增加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5)对人体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4.环境污染的复杂性表现在哪里?

①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发生迁移、富集和转化,以污染物本身或转化后形成的新污染物通过多种环境介质(水、空气、食物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

②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产生的效应可有相加、协同、拮抗和独立作用等多种联合方式表现出来;

③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探索敏感而特异的反应指标困难;

④受污染影响人群反应的个体差异大,包括老、幼、病、弱甚至胎儿及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敏感人群。

5.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优点及其研究内容和任务有哪些?

有如下优点:

①可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人为地控制化学物的暴露水平和强度(包括污染浓度和暴露时间),并能使研究因素单一、准确,避免了人群调查中存在的众多干扰因素;

②效应观察指标不受限制,能利用实验动物的任何组织和器官来观察环境有害物所产生的病理改变,以便了解在体内作用的靶及毒作用机制。

③可应用特殊基因型的细胞、转基因动物等试验材料,更有利于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它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主要是:

(1)环境污染物(毒物)接触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2)污染物的毒作用大小、蓄积性、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等基本毒理学特征。

(3)污染物毒作用的机制及在机体内产生的主要生物学效应。

(4)污染物的特殊毒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性)检测和评价。

(5)研究和探索污染物在机体反应中出现的特异、敏感的测试指标,即生物标志,为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手段。

(6)对已造成健康危害,并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的可疑致病因素,建立动物模型予以证实。

(7)对于新合成的化合物或即将进入环境的化学物(化工产品、污染物、农药等)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8)应用于环境生物监测。

6.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定义和特点?

健康危险度评价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主要特点是:

①健康保护观念的转变。

安全是相对的,在任何情况下要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

因为不可能将有害健康的污染物完全清除,只能逐步控制污染,使对健康的影响处于一般人可接受的危险水平。

②把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定量化。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或危害不仅是“有”或“无”、“是”或“否”的判别标准,而是定量地阐明危害健康的程度。

7.健康危险度评价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1)预测、预报在特定环境因素暴露条件下,暴露人群终生发病或死亡的概率。

(2)对各种有害化学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危险度进行比较评价,排列治理次序,用于新化学物的筛选,并从公共卫生、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进行论证及各种经济效益、利弊分析,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有害物质及致癌物环境卫生学标准的研制,提出环境中有害化学物及致癌物的可接受浓度,同时研制有关卫生法规、管理条例,为卫生监督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第三章

1.什么是大气的自净,主要有哪些方式?

大气的自净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逐渐减少到无害程度或者消失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扩散和沉降

(2)发生氧化和中和反应

(3)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2.什么叫温室效应,气温变暖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哪些危害?

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多种有害影响。

气候变暖有利于病原体及有关生物的繁殖,从而引起生物媒介传染病的分布发生变化,扩大其流行的程度和范围,加重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气候变暖可导致与暑热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气候变暖还会使空气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如真菌孢子、花粉等浓度增高,导致人群中过敏性疾患的发病率增加。

此外,由于气候变暖引起的全球降水量变化,最终导致洪水、干旱以及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的增加。

3.臭氧层破坏有什么危害?

臭氧层被破坏形成空洞以后,减少了臭氧层对短波紫外线和其他宇宙射线的吸收和阻挡功能,造成人群皮肤癌和白内障等发病率的增加,对地球上的其他动植物也有杀伤作用。

4.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1)对土壤和植物产生危害

(2)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3)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此外,酸雨可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可造成地面水pH值下降而使输水管材中的金属化合物易于溶出等

5.基准与标准的比较有哪些?

(1)定义不同

基准是指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浓度)。

标准是指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直接目的,对环境中有害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

它是评价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尺度。

(2)两者的关系

标准以基准为科学依据,标准是基准内容的实际表现。

(3)法律效力

基本无法律效力,标准有法律效力。

6.制订环境卫生标准的原则是什么?

(1)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3)应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

(4)选用最敏感指标

(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7.大气卫生工艺和防护措施有哪些?

(一)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耗

(二)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三)改进生产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