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板块二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14367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7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板块二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三板块二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三板块二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三板块二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三板块二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板块二集体备课.docx

《高三板块二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板块二集体备课.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板块二集体备课.docx

高三板块二集体备课

课题

第五讲:

工业文明的兴起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课时

1

知识与能力

结合相关史实,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早期殖民扩张的概括,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理清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利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以今天的全球化的经济生活以及身边的科技,寻找其历史渊源;可用表格法、比较法展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让学生了解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及今天的经济全球化的艰难。

特别是通过对早期殖民扩张阶段的一些罪恶行为让学生认识历史的进程过程中的善与恶。

教学重点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

教学难点

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2、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主要教法

比较法、讲授法

教  学  过  程

考点一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现

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影响。

背景:

1.四大因素: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是根本原因,对香料、黄金的追求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带来欧洲人的寻金热;商路不畅是新航路开辟的又一重要原因;人文主义的鼓舞和传播宗教的狂热为其提供了精神动力。

2.三个条件:

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增加。

3.两个国家: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

过程:

三条航路:

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从欧洲前往美洲;环球航行。

四个人物:

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

影响:

(1)对欧洲:

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对美洲:

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但是,美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非洲:

罪恶的奴隶贸易由此开始。

(4)对亚洲:

白银大量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对世界:

人类从各民族相对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地域性历史逐步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考点二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拓展

掌握早期殖民扩张的情况、影响。

1.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

①特点: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②结果:

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

(2)英国:

①过程:

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②方式:

殖民战争、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盗劫掠;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黑奴贸易。

2.影响

(1)对世界:

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2)对殖民国家:

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3)对殖民地:

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落后;但也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考点三 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及最终形成

掌握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概况、影响,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②资金:

殖民掠夺等资本原始积累。

③技术: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2)成就

①纺织机器: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②动力机器:

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③交通工具:

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

(3)影响

①生产力:

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

②生产方式:

确立了工厂制。

③阶级结构:

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④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条件: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2)成就

①电力的应用:

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同时,电动机也被制造出来。

②新交通工具: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问世,随后汽车和飞机相继问世。

③石油化工:

提炼多种化学合成材料。

(3)影响

①生产力:

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

②生产方式:

出现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③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

板书

课后

反思

 

课题

第6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政治制度的演进

课时

2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西方人文精神在近代的发展过程,特别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精神的不同;通过英法美德四国民主制度的学习,了解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过程与方法

用列表的方式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过程展示出来,更加结构化、清晰化;在学习过程中将英法德美四国的代议制度用表格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加清楚掌握其区别和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法国人民为了争取民主进行了艰难的斗争,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勇于斗争的精神,树立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内涵;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的异同点;

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启蒙运动的内容和影响;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的不同点;十月革命的意义。

主要教法

比较法、讲授法、表格法

教  学  过  程

考点一 近代人文精神的复兴和发展

掌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原因、影响、实质。

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复兴

(1)背景

①经济前提: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经济的繁荣。

②阶级方面: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思想变革。

③文化底蕴:

保留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大量遗存。

④社会现实:

中世纪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2)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实质:

是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兴起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4)代表:

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莎士比亚是英国典型代表。

(5)影响:

解放了思想,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2.宗教改革——人文主义的发展

(1)背景:

14~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文主义的传播;“赎罪券”的兜售成为导火索。

(2)标志:

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3)主张:

“因信称义”;可以通过《圣经》与上帝直接沟通;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4)性质:

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思想、政治改革运动(或早期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下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5)意义

①欧洲的宗教改革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3、启蒙运动——人文精神的的高潮

(1).时间、中心:

17~18世纪、法国。

(2).指导思想:

理性主义。

(3).斗争矛头:

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4)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5).主张:

用表格填写

(6).启蒙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1)对近代世界的影响:

“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

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

启蒙思想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2)对各国政体的影响:

①对英国: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君主立宪制,限制了王权,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分权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

②对美国:

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

③对法国:

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启蒙思想。

考点二、西方近代代议制民主制的建立

掌握英法美德各自建立的代议制度的原因、特点、影响。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

1.内容

(1)确立:

《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议会掌握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

2.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代议制民主政治为基础的。

(2)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3)内阁是最高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4)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国家权力中心。

(5)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首相手中拥有行政权、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

1.确立

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及三权分立的总统共和制政体。

2.体现原则

(1)联邦制原则:

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2)分权制衡原则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

(3)民主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

3.局限性

(1)最初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

(2)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3)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

(三)法国——民主共和政体

(1)确立

1875年法国议会以一票优势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

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可连选连任,在参议院赞同下,总统有权解散众议院。

(四)德——君主立宪制

(1)确立:

1871年德国制定《德意志帝国宪法》。

(2)内容

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内阁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实行联邦制。

(3)特点:

立宪为虚,君主专制是实,具有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余。

考点三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无产阶级政权建立

掌握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影响;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十月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1.马克思主义诞生——理论由空想到科学

(1)阶级条件

(2)思想基础

(3)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

②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巴黎公社——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1)历史背景:

普法战争法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准备以武力解散国民自卫军。

(2)失败原因:

主观——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没有发动广大农民;

客观——临时政府力量强大,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不成熟(根本原因)。

(3)三点意义

①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③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3.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政权在一国成功建立

(1)原因: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巩固的工农联盟。

(2)过程

①二月革命:

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②《四月提纲》:

提出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指明了革命发展的道路。

③七月事件: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布尔什维克党决定进行武装起义。

④彼得格勒起义(十月革命):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⑤建立政权:

颁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板书

课后

反思

 

课题

第7讲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

课时

1

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学生掌握近代中国历史上遭受的侵略,并且通过对几次侵华战争的学习,了解其经过、结果和影响。

同时学习中国人的反抗斗争,四个阶段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习中国的近代政治史要将中国置于世界的大舞台的背景之下,了解中国的状况和世界的状况,通过比较法来学习中国近代的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这一道理,形成对国家、民主、社会的责任感,树立为中国的崛起而读书的理想。

教学重点

近代几次侵华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影响;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

主要教法

比较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掌握两条线:

侵略史、抗争史

一.侵略史——列强侵华史实与特征

(1)鸦片战争

①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商品市场和生产原料。

②结果:

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③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原因:

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结果:

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③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①原因:

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②结果:

签订《马关条约》。

③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②结果:

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列强侵华阶段特征

①1840~1894年:

军事上以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实行商品输出,英国占主导。

②1894~1931年:

以“以华治华”为主,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

③1931~1945年:

日本以武力侵华为主,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④1945~1949年:

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扶蒋反共;经济上,美国独占中国市场。

二、抗争史——中国人民多种形式的反侵略斗争

两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四个阶级: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与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背景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连年的自然灾害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洋教势力欺压百姓

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革命思想的传播

纲领或口号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扶清灭洋”

三民主义

意义

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避免了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和探索

1.五四运动

(1)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特点:

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3)划时代意义: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标志:

中共“一大”召开。

(2)两个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两点意义:

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

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3.国民大革命

(1)性质: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

(2)国共合作:

两次会议(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蕴含“三大政策”)。

(3)北伐战争: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奠定了革命继续发展的基础。

4.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

开创革命新道路:

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遵义会议:

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是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5.抗日战争

①两个战场: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②三个方面和三个战略阶段:

日本、国民党与共产党;防御、相持和反攻阶段。

③战略战术:

持久战;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等。

④胜利保证: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⑤五个特点:

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双重性);两个战场并存;中国共产党在后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持久抗战。

⑥四点意义:

是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6.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①重庆谈判国共签署《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②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2)人民解放战争

①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②1947年,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③1947年6月,挺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④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⑤1949年4月,北平和谈破裂后,共产党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来屈辱和分裂历史的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板书

课后

反思

 

课题

第8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状态和原因。

了解近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变法,从衣食住行各方面了解。

过程与方法

用表格法和比较法学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

联系生活实际以及一些影视作品情节,学习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易,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遭受到的欺压,让学生养成爱国意识和奋发精神。

教学重点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

短暂的春天的原因;走入绝境的原因

主要教法

表格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  学  过  程

考点一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②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减少;③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2)表现:

①农产品商品化加强;②“耕”与“织”的分离。

(3)影响:

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③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

(1)自然经济

(2)官办经济(3)资本主义经济

3.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性质:

①军事工业:

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②民用工业:

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内容:

类别

旗号

活动

军事工业

“自强”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民用工业

“求富”

兴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筹划海防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培养人才

兴办京师同文馆,培养军事、翻译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影响: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既诱导了本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考点二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南沿海)

(1)原因:

明清资本主义的萌芽,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2)代表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评价:

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原因: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

商办企业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及其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投身实业。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

①1914~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4)影响:

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4.较快发展(1927~1936年)

(1)原因:

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5.日益萎缩(1937~1945年)

(1)原因: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

(2)表现:

沦陷区大量企业被日军毁灭或吞并;国统区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6.陷入绝境(1945~1949年)

(1)原因:

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摧残,通货膨胀严重。

(2)表现:

工厂、矿山、店铺等纷纷倒闭。

考点三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的原因

“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2.变迁的表现

项目

表现

物质生活

(衣食住)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新中国成立初期服饰受政治的影响较大;鸦片战争后,西餐和西式住宅出现

社会习俗

婚俗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丧俗从土葬到火葬;民国时期开展剪辫、放足运动

交通工具

19世纪60年代轮船出现;19世纪末铁路运输发展;20世纪20年代民航事业起步

通信工具

1877年有线电报传入中国;1882年电话出现;1906年无线电报出现;21世纪手机用户激增

大众传媒

1873年中国人开始自办报刊;20世纪20年代广播开始出现于中国;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诞生;1994年互联网在中国接通,目前用户总数已达世界前列

3.变迁的规律

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4.变迁的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