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试题专题3+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14232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试题专题3+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试题专题3+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试题专题3+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试题专题3+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试题专题3+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试题专题3+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试题专题3+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试题专题3+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Word版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试题专题3+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试题专题3+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Word版含答案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

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

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解析:

C 本题考查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原文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强调了不变成“乡痛”的措施,没有提及结果,表述过于绝对;B项,原文第二段说“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从某种意义说,“乡愁”包含了“居民情感”,概念有交叉;“必须完好保存下来”过于绝对,因而错误。

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故答案为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解析:

C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在第三段中只是提到了“综合甄选”的方法而没有提及标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解析:

B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文中提及的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有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三种。

任何一种都能让“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

B项,以偏概全,混淆是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槐 花

阿 来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

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

是槐花的香气。

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

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

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

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

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

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

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

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

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

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

他曾听儿子说过:

“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

监狱。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

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

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

“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

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

“把车停好,停好。

”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

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

天哪,家乡话!

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

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

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

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

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

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

床低矮柔软。

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

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

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

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

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

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

吃完,儿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

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

儿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

谢拉班对儿子说:

“我受不了了。

“为什么?

”“你老婆是假的,牙齿。

是你打掉的吗?

”儿子摇头。

儿媳妇问丈夫:

“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

”“父亲不会。

”“慢慢学嘛。

”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

谢拉班突然高声说:

“我要回家!

”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

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

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

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

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

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

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

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

“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

”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

馍馍熟了。

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

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

“老头,嗨!

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

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老人的警察儿子并不太喜欢“小家伙”,是因为“小家伙”横亘在他和父亲之间,造成了他们父子失和。

B.“小家伙”大大咧咧,身上稚气未脱,能够引起老人的认同,是因为他身上有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

C.老人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来源于和儿媳妇语言上沟通的不顺畅。

D.老人是一个藏族猎人,进入城市后极其不适应,除了城乡生活的反差外,还存在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冲突。

解析:

D A项,“小家伙”未造成他们父子失和。

B项,“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没有体现。

C项,表面原因。

5.概括并分析谢拉班这一人物形象。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对于人物形象题要注意审题,看清楚是“人物形象”还是“人物性格”,然后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心理等的分析进行概括。

答案:

谢拉班是一个真实直率、对城市生活不适应、眷恋过去狩猎生活的孤独的藏族老猎人。

(3分)谢拉班的真实直率体现在他对儿媳妇的做法和行为看不惯上。

(1分)他离开儿子家,与对“小家伙”的情感反映他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眷恋过去的狩猎生活。

(1分)

6.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插叙是记叙文写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就情节来说,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助于使文章脉络清晰,突出人物的性格。

本文中插叙占有八段的篇幅,可见其重要性。

答案:

①就情节角度来说,补充情节,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的来龙去脉。

②就人物塑造来说,对故乡生活与小家伙的交往的回忆等,不断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

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夜人。

③就凸显主旨来说,插叙与小家伙的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

④就艺术表现来说,现在和过去的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

⑤就读者阅读感受来说,文章有起伏,而且增加了信息量。

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

(答对三点给满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

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

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

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

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

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

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

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

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

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

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

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解析:

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图表,2003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解析:

BC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A项,“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说法无中生有。

D项,错误在于同材料二中“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的说法不同。

E项,错误在于同材料三中“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的说法相悖。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题区间是材料一,审题的关键词是“科研”。

答案:

①依托藏品的科研活动能够产出丰硕的科研成果;②博物馆可以整合成一个地区的科研力量,培育出科研团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显忠,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

年十七,随父永奇出入行阵。

金人犯鄜延,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更求一人,显忠请行。

永奇曰:

“汝未涉历,行必累琦。

”显忠曰:

“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

”后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缒穴中,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

庶大奇之,补承信郎,充队将,由是始知名。

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

父与子相泣曰:

“我宋臣也,世袭国恩,乃为彼用邪!

”会刘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曰:

“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

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

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

显忠憩高原,望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之下山崖,追兵争救。

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

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

“忠义归朝,惟君第一。

”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

兀术犯河南,手诏以军与张俊会。

显忠与敌战,败之。

兀术谓韩常曰:

“李世辅归宋,不曾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

”乃焚庐江而走。

金帅孛撒自南京率步骑十万来,显忠亲帅军遇于城南,战数十合,孛撒大败,遂退走。

俄增兵复来逼城,显忠谓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

显忠曰:

“若使诸军相与掎角,则敌兵可尽,金帅可擒,河南之地指日可复矣。

”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

“天未欲平中原耶?

何沮挠若此!

”乾道改元,乃还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

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B.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C.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D.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解析:

B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

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

根据语意,永奇携带家人出城,到达马趐谷,所以在“出城”后停顿,排除AD;根据顶真句式,在“夏”后断开;“父母妻子之亡”是“具言”的宾语,所以“具言”后不能断开,排除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名,一般指姓名,幼年时一般由父亲命名;多用于自称,或用于做传时介绍传主。

B.行阵,亦称“行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代指军队。

C.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称之为行在。

D.乾道,年号名,古代纪年的一种常见方式;改元,指同一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

解析:

B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行阵,是巡行军阵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显忠年少便胆识过人。

十七岁随父出入行阵;在招募探子时,显忠主动请求前往;后又孤身夜袭敌人成功,被王庶看重。

B.李显忠有勇有谋,善于应变。

在同州用计抓获撒里曷;与追兵作战,战而胜之,面对越来越多的追兵,与撒里曷折箭为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脱身。

C.李显忠忠肝义胆,一心向宋。

金人攻破延安,曾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但他们对此内心深感愤慨,并未诚心归附。

D.李显忠英勇善战,屡建奇功。

显忠归朝之后,曾与张俊一道,击溃进犯合肥的兀术;又与宏渊合力夹击自南京来犯的金帅。

解析:

D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与宏渊合力”说法错误,原文是“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意思是李显忠独自与部下苦战。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永奇密戒之曰:

“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

”(5分)

译文:

 

 

(2)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

“天未欲平中原耶?

何沮挠若此!

(5分)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关键词:

(1)密、无以、贰;

(2)固志、平、沮挠。

答案:

(1)李永奇私下告诫李显忠说:

“你如能得到机会,就立即回归宋朝,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有不忠之心。

(2)李显忠知道宏渊无固守之志,就嗟叹道:

“是上天不想让我们平定中原吗?

为何如此阻挠呢!

  参考译文:

李显忠,起初名世辅,回到南方,被赐名显忠。

十七岁时,投军效力,跟随父亲永奇出入行阵。

金兵侵犯鄜延,经略使王庶命令永奇招募探子,得到张琦;还需要一人同行,显忠请求前往。

永奇说:

“你没有经验,前去一定会连累张琦。

”显忠说:

“我虽年纪小,胆气却不小,一定不会连累张琦。

”有敌人夜晚睡在地穴,显忠用绳索吊入穴中,共有十七个人,都杀了他们,取得两个首级,两匹马,把其余马的脚都折断了。

王庶对他非常看重,补用他为承信郎,充任部队将领,从此开始知名。

金兵攻陷延安,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

永奇父子相对而泣,说:

“我是宋朝臣子,世代蒙受国家恩典,哪能为它所用呢?

”正逢刘豫命令显忠率领骑兵前往东京,永奇私下告诫李显忠说:

“你如能得到机会,就立即回归宋朝,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有不忠之心。

元帅撒里曷来到同州,显忠用计捉住了他,骑马出城。

到达洛河,舟船误了约定时间无法渡过,显忠与追赶的骑兵多次交战,都得胜。

显忠在高原上休息,望见追骑越来越多,就与撒里曷折箭盟誓,不得杀害同州人,不得伤害自己的亲属,撒里曷都答应了。

于是把他推下山崖,追兵争着救护。

显忠带着老少众人一直向北,来到鄜城县,急速派人去告诉永奇。

永奇就携带全家人出城,到达马趐谷谷口,被金兵追上,家属二百人都遇害。

显忠逃往夏国。

夏国人问其缘由。

显忠哭着详细诉说父母妻子遇害的情形,切齿痛恨,恨不能立刻死去。

四川宣抚使吴玠派张振来抚慰晓谕说:

“忠义归朝,惟君第一。

”来到皇上驻地,高宗多次进行安抚慰劳。

兀术进犯河南,皇上亲笔下诏让他与张俊会师。

显忠与敌人交战,打败了他们。

兀术对韩常说:

“李世辅回到宋朝,还不曾立功,这人十分勇敢,应该暂且避开他。

”于是火烧庐江而退。

金军元帅孛撒从南京率领十万步兵骑兵前来。

显忠亲自率军在城南迎战,交战几十个回合,孛撒大败,于是逃跑。

不久,敌人增派军队来攻城。

显忠让宏渊合力夹击敌人,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自与部下奋力作战一百多个回合,打退了他们。

显忠说:

“若能让各军互成掎角之势,则敌兵可以杀尽,金国元帅可以活捉,河南之地指日可以收复了。

”显忠知道宏渊无固守之志,就嗟叹道:

“是上天不想让我们平定中原吗?

为何如此阻挠呢!

”乾道更改年号,显忠才返回会稽。

淳熙四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谥号忠襄。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菩萨蛮

谢 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

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

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暄风”,即春风。

“迟日”,即春日。

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阕的“归来愁未寝”。

E.“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解析:

CD C项,将春水比成葡萄美酒,这里是比喻,写出水色可爱;D项,青山子规啼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