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A级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06726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23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A级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美术A级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美术A级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美术A级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美术A级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A级复习资料.docx

《美术A级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A级复习资料.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术A级复习资料.docx

美术A级复习资料

A级复习资料

通识部分

(一)鉴赏基础

1:

美术的种类和功能

美术的种类应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

从美术的社会功能来分,这几大类可以归并为纯艺术和实用艺术两大类。

绘画和雕塑一般属于纯艺术范围,因为它们主要是满足人类观赏或者说是审美的需要。

工艺美术、建筑属于实用艺术的范围,因为它们首先是满足人类某些方面实用的需要。

绘画是运用点、线、空间、色彩等艺术语言,在二度空间(即平面)上创造形象,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艺术。

2:

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美术作品中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

 每一幅美术作品,因为画家对生活的理解和自己主观意识的不同,他采用的绘画语言和所表现的美的形式也不同,包括:

:

点、线、面、体积、构图、造型、色彩、明暗、构图、肌理、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要素。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多样与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是各种艺术门类共同遵循的形式法则。

所谓“多样”是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部分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异性;所谓“统一”则是指各个部分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某种关联、呼应和衬托的关系。

只有多样变化,没有整齐统一,就会显得纷繁散乱;如果只有整齐统一,没有多样变化,就会显得呆板、单调。

多样统一包括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另一种是多种非对立因素互相联系的统一。

无论是对立还是调和,都要有变化,在变化中见出多样统一的美.

3.了解美术图象的类别及其特征。

三大类别:

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

具象——具体而精确的再现,逼真、写实。

意象——直觉想象、幻觉等构成表象、理性、怪诞。

抽象——对自然对象省略、舍弃、视觉刺激、趋向音乐性。

4.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的内容及其造型、色彩、材质和由这些因素所构成的美感的解释、想象、体验、评价和判断。

是人们观赏艺术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认识活动。

鉴赏活动有一个基本的方法:

1、表现了什么?

(内容) 

2、怎样表现的?

(形式)

           3、为什么这样表现?

(立意)

(二)鉴赏内容

中国部分: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

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

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

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

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代表作品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高54厘米,口径6.5厘米,1972年陕西临潼县姜塞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此瓶为细砂红陶,是当时的汲水工具,小口,尖底,深腹,腹侧有两耳,可系绳。

当瓶空时,重心靠上;汲水时,瓶倒置水中,水便注入瓶内,使重心下移,瓶自动竖起,使用方便。

这是仰韶文化遗存中特有的产品,距今约6000年,设计美观,实用性很强,体现了当时仰韶人的智慧。

  仰韶文化彩陶,高21.6厘米,口径2.1厘米,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泥质红陶,遍体磨光。

器形尤如葫芦,小口,细颈,阔肩,扁腹,肩腹间有脊棱,腹下部收,小平底。

瓶身以黑彩绘水鸟衔鱼纹。

造型秀美,构图简单生动。

(来源:

中国科普博览)

2、青铜工艺 

中国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发达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

我们的祖先为祖国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青铜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这时已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文字,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发现了这时期的铸铜作坊,说明商代青铜制作业已具有相当规模。

这时期青铜器的实用范围也很广,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武器、生活用具都已应有尽有。

此时,青铜器种类增多,制作精巧,造型准确,器身上还出现了粗疏的动物纹或几何纹,常见的有饕餮(taotie)纹、夔、龙、虎、人形纹等。

商代后期,青铜器制作水平达到了高峰,表现为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纹饰中又出现了鸟纹、蝉纹、蚕纹等新的花纹。

商朝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大,而且质量高。

大量的青铜容器上,常常铸出三重花纹,衬地用云雷纹,上面凸起兽面纹,主纹之上又加几何纹等。

器内有时还铸出字数不等的铭文,颇具时代特征。

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西周的青铜铸造技术又有新的发展。

这时期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器物上的铭文长,有的多达三、四百字。

铭文字体优美奔放,铭文内容丰富,既有祭祀祖先,又有征伐、纪功、册命和赏赐等记载。

它生动具体地补充了西周文献记载之不足,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西周及春秋时代青铜器的新变化,首先是器形类别减少,爵、觚、斝、卣、盉等酒器,鬲、方鼎等烹煮器,都已消失不见,这一时代最常见的鼎和壶都出现了新的样式。

鼎之形制较大者(如厉王时的大克鼎),敛口,侈腹,鼎腹的侧影扁而方,鼎足上半作兽面装饰。

鼎之形制较小者(如共王时的颂鼎),鼎腹侧影轮廓接近半圆形,鼎足上下粗,中间稍细,似动物之足。

整个器形轮廓呈连续的柔和曲线。

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商代的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结构复杂,是用合范法铸成的,即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一个整体。

鼎四周有盘龙纹和饕餮纹,腹内刻有“司母戊”三字。

大鼎带耳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公斤。

根据考古专家分析,这种大鼎需要二、三百人用七、八十斤重的将军盔,协同合作才能制成。

这种大规模的生产和复杂的工艺过程,说明我国青铜冶铸业早在商代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商代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大,而且质量高。

着名的商代四羊方尊,便是这高超铸造技术的物证。

四羊方尊高58.3厘米,重34.5公斤,是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

尊的颈部铸有蕉叶,蕉叶上的花纹叫夔形纹。

蕉叶的底部饰有兽面纹,肩部有四条龙蟠缠在四周,尊的腹部分别铸有四只大卷角羊,突出尊外。

羊的背部及胸部饰有鱼鳞花纹。

两只前腿和尊的底部铸在一起,上面也铸满夔形花纹。

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中间合范的地方,都铸有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遮蔽合范时可能产生对合不正的纹饰,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使方尊的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

全器上下以细雷纹为地,线条光洁刚劲。

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

如果没有高超的合范技术,就很难达到整个器物浑然一体的效果。

一九二三年出土于河南新郑的立鹤方秋大变革时期的时代风貌。

壶,壶身遍布蟠曲龙纹,两旁有镂空的龙形双耳,壶下伏有双兽,壶口有双层莲瓣中央立一鹤,展翅欲飞工艺非常精湛,反映了春秋大变革时期的时代风貌。

春秋中期(公元前676-前572年),通高125.7、宽54厘米。

故宫博物馆藏。

国家馆藏一级文物。

3、《击鼓说唱俑》

《击鼓说唱俑》,灰陶制,高55厘米,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俑在汉代雕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车马出行到侍卫家奴,从庖厨宴饮到歌舞百戏,几乎无所不包,反映了汉代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

虽然这些俑比起秦代的同类作品尺寸相对较小,但表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风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川地区的汉俑独具特色,内容更为丰富,在出土的许多俑雕像中,最着名的就是这件《击鼓说唱俑》。

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

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神情激动,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

虽然人们并不了解他说唱的具体内容,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这个说唱俑的面前,正有一群兴致勃勃的听众在倾听着他出色的表演!

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们并非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而是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

作者采用虚拟方式,通过欣赏者的联想作用,创造出一个隐含的充满戏剧性的精彩场面。

这种虚拟中的戏剧性场面,本身也体现出汉代艺术所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气势。

这件作品同时也是研究汉代民俗和陶塑艺术的珍贵史料。

  

4、秦始皇陵兵马俑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

?

?

?

?

?

?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

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中国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

?

?

?

?

?

?

?

?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

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

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约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

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

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的陵墓及大量地面建筑遗迹和陪葬物。

?

?

?

?

?

?

?

?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

主要陪葬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

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

?

?

?

?

?

?

?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5、龙门石窟(奉先寺)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

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1000多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

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

?

?

?

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窟,位于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南部,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大龛。

奉先寺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6米,置于9米宽的三道台阶之上,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

  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头高4米,耳长1.90米,位居佛龛中央,身披袈娑,面容丰满,嘴角微翘,略含笑意,眼帘低垂,宁静的目光蕴涵着无穷智慧,其端庄大度、淳厚安详的仪态令人肃然起敬。

两旁侍立的弟子迦叶严谨老成、阿难虔诚顺服、菩萨端丽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威武雄健,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为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

据后补有关造像碑记载:

“皇后武氏”为雕造此大像龛曾“助脂粉钱二万贯”。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露天佛龛,形态各异、刻画传神的造像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为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

6、敦煌彩塑与莫高窟壁画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体。

因敦煌石窟是开凿在砾岩上,因此多为木架结构。

在人工制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苇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抹光,再施白粉,最后彩绘。

始自十六国,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目前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圆雕2000多身,浮塑1000余身。

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为世界所罕见。

敦煌彩塑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可分三个时期。

(一)发展期,包括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时代,历时180年。

早期洞窟形制有三:

1.禅窟,塑像在正龛;2.方形或长方形殿堂窟,塑像置于正龛或南北壁列龛内;3中心柱窟,塑像置于长方形柱四面之龛内。

(二)极盛期,包括隋唐两个时代,历时300多年。

洞窟多为方形殿堂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里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

(三)衰落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回鹘、元几个时代,历时460余年。

继承晚唐时代殿堂中心佛坛窟形制,塑像置于中心佛坛上。

敦煌彩塑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整窟塑像和壁画互相结合,互为一体,互相陪衬,互相补充。

佛龛、佛坛上的彩塑与四壁的绘画辉映呼应,相得益彰,既达到了整窟艺术的统一和谐,又衬托出塑像在窟中的主体地位。

另一特点是丰富多彩,姿态各异。

所塑神像在洞中重复出现,容易千人一面。

但古代雕塑家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将同一神像塑造出形神风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的彩像,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欣赏价值。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

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类:

?

?

?

?

?

一、佛像画。

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

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

?

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

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

?

?

?

?

二、经变画?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

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

?

?

?

?

?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

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

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

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

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

?

?

?

?

四、供养人画像?

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

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

?

?

?

?

五、装饰图案画?

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

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

?

?

?

?

?

六、故事画?

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

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

?

?

?

?

?

七、山水画?

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遍布石窟,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

大多与经变画、故事画融为一体,起陪衬作用。

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参照现实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绘出“极乐世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丽自然风光;有的是以山水为主体的独立画幅,如第61窟的,“五台山图”。

?

?

?

?

  ?

壁画内容除以上七类外,还有建筑画、器物画、花鸟画、动物画等。

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弥足珍贵,在结构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中西艺术交流融汇的历史面貌。

?

?

?

?

?

上述七类壁画,除装饰图案而外,一般有情节的壁画,特别是经变画和故事画,都反映了大量的现实社会生活,如:

统治阶级的出行、宴会、审讯、游猎、剃度、礼佛等;劳动人民的农耕、狩猎、捕鱼、制陶、冶铁、屠宰、炊事、营建、行乞等;还有嫁娶、上学、练武、歌舞百戏、商旅往来、少数民族、外国使者等等各种社会活动。

因此,敦煌石窟,不仅是艺术,也是历史。

?

?

?

?

?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另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

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

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也间接表现了当时的人们精神面貌和现实生活。

7.《韩熙载夜宴图》

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是中国艺术创作的高峰时期,人物画有明显的生活化倾向。

五代(公元907——公元960年)时期绘画更加发展,题材上注重反映现实生活,技法上讲究写实,许多人物画带有肖像写真性质,刻划细致。

南唐时期画院的画家顾闳中、周文矩、王齐翰、卫贤等人,非常擅长画写实人物画,很有名气。

收藏在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工笔重彩画《韩熙载夜宴图》,色彩绚丽,线条流畅,是五代时期人物画的杰出代表作。

韩熙载,字叔言,北海(今山东潍坊)人。

年轻时考中学校,后来逃到南方躲避战乱。

由于当时南方战争少,有比较优越的自然和生产条件,很多官僚家中有歌伎(或称家姬、乐伎)。

韩熙载很有政治才能,艺术上也很有成就,他懂音乐,能歌善舞,擅长诗文书画。

他因为看透贵族官僚的争权夺利,不愿出任宰相,所以把很多精力放在歌舞夜宴中。

南唐皇帝听说韩熙载生活特殊,专门派画院画家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家,了解情况,回来后创作成夜宴图。

这副作品横长333.5厘米,宽28.7厘米,手卷形式表现五个场景——琵琶演出、舞蹈、休息、音乐合奏、夜宴结束。

在场景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管弦乐器等器物,使它们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分离感;既独立成画,又是单独画面。

各段主人公都是韩熙载,画家将他的心理活动细致地刻画出来,表现了主人公作为官方人物不受皇帝信任,不得不借酒宴来摆脱烦恼的心态。

《韩熙载夜宴图》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了那个特定时代的风貌。

由于顾闳中观察细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

在这幅巨作中,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重复出现,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

《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

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矛盾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由听琴、观舞、休闲、赏乐和调笑等五个既可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关联的片断所组成的画卷,无论是造型、用笔、设色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8.《步辇图》

阎立本(601~673年),唐代雍州万年人,隋代画家阎毗之子,阎立德之弟。

唐太宗时任刑部侍郎,显庆初年,代兄做工部尚书,总章元年为右丞相。

擅长书画,最精形似,作画所取题材相当广泛,如宗教人物、车马、山水,尤其善画人物肖像。

《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

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

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

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大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

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

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着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

此图一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

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录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

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两把屏风扇”、“一展旌旗”、“步辇”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

左右这种对比,尤其是译官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地享受。

就像我们弹琴时的左手伴奏,稳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区炫音技巧的展示,华丽而不俗脱;一唱一和,和谐有序。

从色彩上讲,这幅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

根据我国的传统习俗,喜庆的场面通常由红色装点基调。

这幅图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特地将典礼官——位于画面正中间的轴心人物画成红色。

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来夺人眼目地突出红色,又不会太突兀得难于接受。

因为按照习俗,禄东赞来自西域,服饰多以网状彩绘织成,很少有一整块同样颜色的衣服。

再者,由于红色代表正气,代表恢宏的气势,理应当由中原大唐朝独享,而非喧宾夺主地给吐蕃穿戴上。

其次,唐太宗也不合适着红装,一者皇上为至尊天子,然而能够与尊贵相配的颜色只有黄色;二者红色由皇上穿戴,不免显得皇帝过于轻浮,不够稳健睿智。

如果我们在考虑仅由于年代久远,风蚀和破坏,原本皇帝身着的镀金装束成了现在的土黄色,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在颜色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9.《清明上河图》

中国北宋绘画作品。

作者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绢本,墨笔稍着色,无款,据卷后金代张着题跋,知为张择端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品描绘了中国农历清明时北宋都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有毛驴的驮队,轿乘的行列,长途跋涉的行旅;汴河上巨大漕船,或泊岸卸货,或往来于河中,河上横跨虹桥,桥上行人拥挤,河中漕船放桅过桥,情节紧张;市区城楼高耸,街巷纵横,店铺鳞次栉比,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于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廨等处各行其事,画中各种行业,各阶层人物应有尽有,堪称一幅描绘北宋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风俗画卷。

作品手法写实,描绘工细,房屋、舟船、桥梁等均合比例,准确真实。

作者以长卷形式,用“散点透视”将繁杂纷乱的城市景象,统摄于一卷之中,使其长而不冗,繁而不乱,反映了作者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10.《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墨笔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

台北故宫博物院

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

“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

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