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97529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7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四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四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四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四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诊.docx

《四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诊.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诊.docx

四诊

4、辨证

辨证,是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

这个思维的过程是在人体整体观点,人与天地相应观点,变动观点等理论指导下,把四诊所得的资料,在八纲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分析与综合,务期抓住疾病的本质,然后判断出其证候名称以及疾病的名称,为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从四诊——八纲——辨证,是诊断疾病的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严格地说,在诊断学上的“八纲”也属于辨证的范畴,但八纲辨证仍然未够具体,八纲更为重要之处,在于说理,是辨证论治的核心理论,故独立一章于前面详加论述。

“证”与“症”,文字学上两者通用。

现已严格区分,症是一个一个的症状,而证是证候,是辨证所得的结果,如《伤寒论》之“太阳证…‘少阳证”等是。

可见其渊源亦甚古远。

“证”与“病”的概念是不同的,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

“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

这就是说病可以概括证,如《伤寒论》对伤寒病以六经分证,《温热论》对温热病以卫气营血分证或三焦分证。

但辨病名,其先亦必先辨证。

故诊断先从辨证再进一步辨病,辨病之后又再进一步辨证。

前前后后,重点仍不离辨证。

所以,辨证论治并不是说中医不讲究辨病,强调辨证已包括辨病于其中了。

例如一个初起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脉浮的病人,对上述症状体征,进行辨证,初步印象为感冒病,至于是风热证,还是风寒证,及有无其他兼夹病及原有之病,还有待进一步辨证,然后才考虑治则与处方用药。

故传统习惯称辨证论治,而不是辨病论治,就是这个道理。

辨证的方法有多种,都是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

计有:

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等。

其中病因辨证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可以看成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

六经辨证是外感病中“伤寒”病的辨证法;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病中“温病”的辨证法。

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及脏腑辨证适应于杂病各科辨证。

但脏腑辨证是杂病辨证的重点辨证法,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可以看作是脏腑辨证互为补充的辨证方法。

4.1重病因辨证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

临床上没有无原因的证候,任何证候都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患者机体所产生的某种病态反应。

病因辨证,就是通过分析患者的这些病态反应(症状、体征),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来推求病者之病因所在,从而给治疗提供依据。

4·1·1六淫、疫疠辨证

六淫、疫疠是外感疾病的病因。

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者;疫疠则是传染性极强的致病因素。

4·1·1。

1风淫证候

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善行数变,具有发病迅速,消退也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缓。

或肢体麻木,强直,痉挛,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或皮肤瘙痒。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伤人卫气,腠理疏松,卫气不固,故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风邪上受,侵肺则肺气失宣,而气管,喉咙,鼻窍皆属肺系,故咳嗽,鼻塞流涕;脉浮缓,苔薄白,为风邪犯卫之征候。

风邪袭于肌腠,则成麻木;风袭经络,则强直,痉挛,抽搐,角弓反张;风郁皮肤,则瘙痒难忍。

4.1、1·2寒淫证候

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苔白薄,脉浮紧。

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玄府不通,卫气不能宣发,故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失宣降,故咳喘,鼻塞;脉浮紧,苔白薄,乃寒袭于表的征象。

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气机,则手足拘急;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寒凝,气失温煦,筋脉收缩,而脉微欲绝。

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肠鸣,呕,泻。

4、1、1·3暑淫证候

性炎热升散,为病必见热象,最易耗气伤津,且暑多挟湿,常与湿邪相混成病。

[临床表现)伤暑,恶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象虚数。

中暑

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绛干燥,脉濡数。

[证候分析)伤暑,为感受暑、湿之邪,汗出过多,耗伤津气所致。

暑性炎热,蒸腾津液,则恶热,汗多而口渴,尿黄;暑病汗多,气随汗泄,故疲乏而脉虚数;暑挟湿邪,湿泛上焦,故苔白或黄。

至于中暑,则是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劳动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

暑热之热,灼气伤津,故发热,口渴,汗出,气急;暑热挟湿,蒙蔽清窍,内陷心包,则神昏;暑热伤津耗气,肝风内动,阳气不达四肢,则惊厥;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绛干燥,脉濡数。

4.1.1·4湿淫证候

湿性重着,粘滞,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临床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

舌苔白滑,脉濡或缓。

冒湿,则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

湿伤关节,则关节疫痛重着,屈伸不利。

[证候分析)湿淫之邪感人之后,最伤人体的皮肤,肌肉,筋骨,湿从外受,束于躯壳则成伤湿,而见头胀,胸闷以及脉濡缓等。

冒湿多得之于云瘴山岚,或天阴淫雨,晴后湿蒸,初感其气,似乎有物蒙之,故见首如裹等症。

湿为土浊之气,头为诸阳之会,其位高,其气清,其体虚,清阳之气均系于头,故头胀痛、首如裹是湿淫为病的特点之一。

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故疫痛,湿性重滞,故感觉重着,临床上称之为“着痹”。

4、1、1·5燥淫证候

燥性干燥,易伤津液,临床上有凉燥与温燥之分。

[临床表现)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喉痒,鼻塞,舌白而干,脉象浮;温燥,身热有汗,口渴,咽干,咳逆胸痛,甚者痰中带血,以及上气鼻干,舌干苔黄,脉象浮数。

[证候分析)凉燥,多因深秋气候既凉,气寒而燥,人受其邪,寒燥袭于肺卫,故其症在外现头微痛,恶寒,无汗的同时,又见咳嗽,鼻塞,咽痒,舌干,脉象浮等肺燥的征候。

温燥,则是秋初气候尚热,炎暑未消,气偏于热,燥热迫于肺卫,灼液伤津,故身热有汗,口渴咽干;燥伤肺系,故咳嗽鼻干;燥伤肺络,炼液成痰,则痰中带血。

4.1·1.6火淫证候’

火与热同类,都为阳盛之象,故火热常混称。

但是严格来说,火与热是有区别的,一般以热轻而火重,温邪与火热同性,火是热之极。

温为热之渐。

由于温邪也是外感热病的病因,

所以温热也常相提并论。

总之,火、热、温邪,其性燔灼迫急,耗津伤液,常可导致筋脉失润而动风,逼血妄行而动血。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面红目赤,烦燥、谵妄,衄血,吐血,斑疹,或狂越,痛脓,舌质红绛,脉象洪数或细数。

[证候分析)火、热、温邪,燔灼气分,故壮热,口渴,面红目赤脉洪数;火热人营血,耗血动血,逼血妄行,则吐、衄、发斑、发疹;火热燥燔,心肝受灼,则狂躁;火热郁结不解,腐肉成脓,为痈之主要病机。

舌红绛,脉细数,是火热深入营血之征候。

4、1.1·7疫疠证候

疫疠又名瘟病。

是由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医学正传·瘟疫》“疫气之

发,大则流行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著一家,……”指出了疫疠对人群危害的严重程度。

(1)温疫证候:

因感疫疠之毒而引起的病候。

其特点是发病急剧,证情险恶,并具有传

染性。

[临床表现)初起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不憎寒。

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

数,头痛身疼,昼夜发热,日晡益甚,苔白如积粉。

[证候分析)邪在膜原,向外影响于卫,故见寒热身疼痛等症。

温疫病毒,秽浊蕴积,故苔白如积粉。

瘟疫初起,与伤寒太阳和阳阴病外证相类似。

然太阳,阳明头痛不至如破,而疫则头痛如劈。

伤寒无汗,而疫则下身无汗,上身有汗,惟头汗更甚,头为诸阳之首,火性炎上,毒火盘踞于内,五液受其煎熬,热气上腾,如笼上熏蒸之露,故头汗独多,这是头痛虽同,而汗出各异的区别,应当注意。

(2)疫疹病候:

因感染燥热疫毒而引起的发疹性病候。

[临床表现)初起发热遍体炎炎,头痛如劈,斑疹透露,或红或赤,或紫或黑,脉数。

如初起六脉细数沉伏,面色青,昏愦如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其痛如劈,腹内搅肠欲吐不吐,欲泄不泄,摇头鼓颔为闷疫。

[证候分析)疫毒从皮毛或口鼻而人,侵袭肺胃,肺朝百脉,胃为十二经之海,肺胃能敷布十二经,荣养百骸,毫发之间,靡所不贯,毒既人于肺胃,势必敷布于十二经,戕害百骸,而现发热,头痛及斑疹透露。

疫疹脉数,为毒热郁蒸之象。

诊其脉即知其吉凶,浮大而数者,其毒发扬;沉细而数者,其毒已深;不浮不沉而数者,为热毒陷于半表半里“膜原”之间的证候。

(3)瘟黄病候:

因感受温毒挟有湿热而引起卒然发黄的病候。

[临床表现)初起可见发热恶寒,随即卒然发黄,全身、齿垢、白眼珠黄色深,名急黄。

严重者变证蜂起,或四肢逆冷,或神昏谵语,或直视,或遗尿旁流,甚至舌卷囊缩,循衣摸床。

[证候分析)瘟黄为瘟毒挟有湿热,湿热与瘟毒蕴郁于皮肤、肌腠之间,则寒热而卒然

发黄,疫毒内于五脏,阴阳格拒而不相顺接,则四肢逆冷;内扰心神则神昏谵语;上千脑系,蒙蔽清窍,则直视;下犯于肝肾,下焦失固,则遗尿旁流而囊缩;少阴精气脱绝,则舌卷而循衣摸床,这些都是疫毒内锢于五脏,精气耗竭的危候。

以上为瘟疫的一般病候,属时行病,或叫天行病。

其病的特点为起病时,都有类于伤寒,

要注意鉴别。

瘟疫春、夏、秋三时俱有,皆因天之风雨不时,地之湿热郁蒸,凿骼之气延蔓,人触之即病。

其传人的途径,可从皮毛,可从口鼻,抵脏腑,溷三焦,正闭邪盈,因而阳格于内,营卫运行之机阻于表,病初起时必憎寒,甚者则表现为厥逆。

迨阳郁而通,厥回之后则见表里皆热,昏沉自汗,此时邪伏膜原,虽然汗出,发热而病仍然不解;必候其内伏之邪渐溃,表气人内,精气达表,战傈大汗,邪气才得外出。

但应注意,病人战汗之后,虽已脉静身凉,这时还可有伏邪未尽,而再见先恶寒,,再发热,以至伏邪发出,又显变证。

总的说来,瘟疫病毒的发展趋势有二,一是从外解;一是从内陷。

从外解者,表现为发烦、战汗、自汗;从内陷者,则为胸膈痞满,腹满胀痛,燥结便秘,热结旁流,协热下利,或呕吐恶心,谵语神昏、舌黄,苔黑芒刺

4·1·2七情证候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证候均见于内伤杂病。

其发病多由于外界的刺激,使精神发生变化,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从而损伤内脏,而成为各种疾患。

七情致病,主要表现在阴阳气血的变化,如暴喜伤阳,暴怒伤阴,气郁化火,气逆血乱,并能直接伤及五脏,表现出五脏的证候。

[临床表现)喜伤,则心神不安,或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怒伤,则肝气逆,甚者血苑于上,可致神昏暴厥。

忧伤,则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不佳。

思伤,则健忘,怔仲,睡眠不佳,形体消瘦。

悲伤,则面色惨淡,神气不足。

恐伤,则怵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如恐

人将捕之。

惊伤,则情绪不宁,甚则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证候分析]过喜则伤,b而气缓,可见心气缓散不守,甚或出现语无伦次等。

过怒则伤肝,暴怒则肝气逆而血乱,甚则血苑于上而暴厥。

过忧则伤肺,亦可伤脾,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闷闷不乐,久之伤及于脾,则食欲不佳。

过思则伤脾,心脾受伤则怔忡、健忘、失眠、消瘦。

过悲则伤肺,肺主气,肺伤则气消,而见面色惨淡,《灵枢·本神篇》:

“心气虚则悲”,故又见神气不足。

过恐则伤肾,肾伤则肾气亏虚,“气血内却令人善恐”,表现为怵惕不安及恐如人将捕之。

过惊则气乱,《素问·举痛论》: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气乱,内动心神,神气被扰,则情绪不宁,甚或神志错乱。

由于七情证候与内伤诸证有密切关系,临床时还须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4·1·3饮食劳伤

饮食、劳倦和房室所伤,在询问发病等情况。

可以获知其病情外,还可据其特定的临床

症状,进行辨证。

·

4、1·3.1饮食所伤

[临床表现)饮食伤在胃,则胃痛,恶闻食臭,饮食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舌苔厚

腻,脉滑有力。

饮食伤在肠,则腹痛,泄泻。

一般饮食伤,脉见滑疾或沉实,舌苔厚腻或黄。

若不慎误食毒品,则呕吐恶心,或吐泻交作,腹痛如绞。

[证候分析)饮食为营养的泉源,任恣肥甘,没有节制,运化失常,即能致病,形成饮食所伤的证候。

胃主降纳,饮食伤在胃,胃气失降,纳食无权,故胃痛,胸膈痞满等症丛生。

小肠失于受承,大肠失于传导,肠道功能紊乱,食积停滞,则腹痛,泄泻。

食滞于中,脉气壅滞,故脉见滑疾或沉实,由于食滞与胃中失降的浊气相蒸,故舌苔厚腻或者口臭。

误食毒品,骤伤胃肠,气机缭乱,则吐泻交作。

4.1·3·2劳逸所伤

(临床表现)过劳,则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饮食减退,脉缓大或浮或细等。

过逸,则体胖行动不便,动则喘喝,心悸短气,肢软无力。

[证候分析)劳逸均可致病。

操劳过度,过于安逸,都能使气血、筋骨、肌肉失其生理

的常态,而产生病理现象。

过劳,则损伤元气,导致精神困顿,而见倦怠、嗜卧等;过逸,则郁滞气机,血脉失于宣畅,则心悸,喘喝等。

此外,辨劳倦还须了解劳倦之所伤,如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以及劳倦之后,汗出过多,伤津耗气;再如肺劳伤气,心劳伤神,脾劳伤食,肝劳伤血,肾劳损精等等,都必须详细辨别。

4.1·3·3房室所伤

(临床表现)阴虚,咳嗽咯血,骨蒸潮热,心悸盗汗;阳虚,阳萎早泄,手足清冷,腰·疫腿软,梦遗滑精。

[证候分析)房室过度,精气受伤,易成虚劳之证。

人自有生以后,惟赖后天精气,以为立命之本,故精足神亦旺,精虚气亦虚,阴气虚,则阳必亢,阳亢阴亏,火炎痰聚,因其有痰有火,故咳嗽咯血,骨蒸潮热等症丛生。

阳气虚,则精不固而滑精梦遗;阳气虚,筋脉失于温养,则见阳萎,腰膝疫软,手足清冷等症。

总之,房室所伤,必须从患者禀赋的强弱,劳伤程度以及有无其他兼症,进行辨别。

4·1·4外伤

外伤,指外受创伤,如金刃、跌打、兽类咬伤及毒虫螫伤所引起的局部症状及整体所反映的证候。

与此同时,还应查明发病的原因,注意其气血,脏腑、经络所在的病变及其证候发展

4·1·4、1金刃所伤

金刃伤,指由金属器刃损伤肢体所致的创伤。

伤后挟感毒邪溃烂成疮者,称为金疮。

[临床表现)局部破损出血,疼痛红肿;若伤筋折骨,流血不止,疼痛尤为剧烈。

并常因

出血过多,引起面色苍白,头晕,眼黑等虚脱证候。

伤处为风邪毒气侵入则表现寒热,筋惕,

牙关紧闭不开,面如苦笑,阵发筋肉抽搐、角弓反张、痰涎壅盛等,则为破伤风。

[证候分析)金刃损伤局部,致使皮肤、肌肉、脉络破损,断裂,络伤而血外溢,则出血,由于脉络断裂,经气被其所激,特别是气血郁滞于络外,则局部疼痛红肿;筋伤骨折,络脉损伤,则气外泄而血流不止,因此,疼痛更为剧烈,严重者出血过多,气随血脱,往往导致虚脱。

至于金刃创伤,风邪毒气从局部创口,侵入经络而成破伤风者,其邪初在于表,则寒热,筋惕,邪人肌腠,半表半里之间,则牙关紧闭’,筋肉抽搐,角弓反张。

4·1·4·2虫兽所伤

虫兽伤即虫兽等各类动物致人的伤害,如蛇伤、犬咬伤,蜂,虿、蝎、毛虫等昆虫螫刺伤等。

[临床表现]轻则局部红肿、疼痛、麻木,或发疹;重则牵引四肢发麻或痛甚,头晕,胸闷。

亦有出现瘀斑及出血者。

若为狂犬咬伤,病发作时,则有恐水,畏光、畏声等症。

[证候分析]虫兽伤分无毒和有毒两种。

虫兽伤,人因昆虫螫刺、叮咬,或兽类咬伤从局部感染而发病。

无毒者,则其局部仅见红肿疼痛,一经消毒处理,就可自愈。

若有毒者,则局部红肿疼痛,麻木等症甚重,或局部血肿,瘀斑,甚至出血不止。

毒随血气窜及全身经络,严重者头晕、胸闷。

狂犬咬伤,其病毒可在体内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发病。

其停留时间的长短与年龄、伤口部位、伤口深浅、病毒量及毒力等因素有关,如儿童发病较短,头面部咬伤发病较早,深咬伤发病较快,其他如受寒、过分劳累等均可能使其提早发病。

发病之后,病毒内扰神明,神志,经络调节失常,经气逆乱,因而出现恐水、畏光、畏声等症。

4.1·4·3跌扑所伤‘

跌扑伤,即人因跌扑,殴打、闪压、运动损伤,及从高坠下而致的创伤。

[临床表现)伤处多有疼痛、肿胀、伤筋、破损、出血、骨折、脱血等;若因挤压,或从高处坠下,皆可引起吐血、下血;若陷骨伤脑,则头晕不举,戴眼直视,口不能语,乃至昏厥等。

[证候分析)跌扑损伤,经络气血郁滞,则伤处疼痛,肿胀;皮肤肌肉破损,伤及血络,

则出血。

筋伤、骨折、关节脱血,气滞而血的循行受阻,则可引起伤处胀疼、红肿。

若从高坠下,内伤脏腑,则吐血、下血。

·若头部伤,骨陷伤脑,脑为元神之府,脑伤而元神失其所主,则可导致戴眼直视、口不能语、昏厥等危象。

4·2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就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有关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的病变,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

由于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它们的生成及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的功

能活动。

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

也必然要影响到脏腑的功能。

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

气血津液辨证

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

4·2·1气病辨证

气的病证很多,《素问·举痛论篇》说:

“百病生于气也”。

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

但气

病临床常见的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4·2·1·1气虚证

气虚证是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

[证候分析]本证以全身机能活动低下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

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机能旺盛,气衰则机能活动减退。

由于元气亏虚,脏腑

组织机能减退,所以气少懒言,神疲乏力;气虚清阳不升,不能温养头目,则头晕目眩;气虚毛窍疏松,外卫不固则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时诸症加剧;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营于舌,而见舌淡苔白;运血无力,故脉象按之无力。

4·2.1·2气陷证

气陷证是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的证候。

多见于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或劳累用力过

度,损伤某一脏气而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

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气陷证,以内脏下垂为主要特征。

人体内脏固定于一定位置,是与正气的

旺盛,升举有力分不开的。

若正气不足,升举无力,往往导致内脏下垂。

本证多由气虚进一

步发展而来,故兼见头晕目花,少气倦怠,舌淡苔白,脉弱等症状。

若中气亏虚,脾运失健,清阳不升,气陷于下,则久泄久痢。

胃腑下垂,常感腹部坠胀,肝肾下垂,腹部亦有重坠感,但与胃下垂的部位有所不同,胃下垂多见脐腹中部,肝下垂多见右侧胁下,肾下垂多见少腹两侧。

脱肛多见久泄久痢,是中气下陷之象,但也有因小儿正气未充,或大便干燥,排便时用力过度而致者。

子宫脱垂为气虚下陷常见之症,若因产后过早过重的劳累而致子宫脱垂并不兼有全身气虚症状者,同样可作气虚下陷的诊断。

4·2.1·3气滞证

气滞证是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引起气滞的因素

很多,凡是病邪内阻,七情郁结,以及阳气虚弱,温运无力等,均能导致气机郁滞。

(临床表现)胀闷,疼痛。

[证候分析)气滞证,以胀闷,疼痛为辨证要点。

随着病变部位的不同而有限于局部的

胀痛,或疼痛攻窜移动的不同表现,故常称“胀痛”、“窜痛”、“攻痛”、为气滞疼痛的特征。

人体气机以通顺为贵,一有郁滞,轻则胀闷,重则疼痛,无论脏腑经络肌肉关节,皆能反应这—现象。

气机郁滞,是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而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因而在辨证时,必须根据辨证求因的原则,首先辨别病因。

如食积胃脘,而致胃气郁滞;瘀阻经脉,可使脉道之气阻滞等。

其次要联系病位,如胸痛以心肺病变居多,胁痛以肝胆病变常见,四肢关节痛,多见于经络病等。

所以对气滞证的诊断,除掌握胀闷疼痛的病理反应特点外,还须辨明病因,确定病位,才有实际意义。

4·2.1·4气逆证

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

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开发

太过的病变为多见。

[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证候分析)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壅滞,使肺气不得宣发肃降,上逆而发喘

咳。

胃气上逆,可由寒饮、痰浊、食积等停留于胃,阻滞气机,或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呃逆、嗳气、恶心、呕吐。

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而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致呕血。

4·2·2血病辨证

血行脉中,内流脏腑,外至肌肤,无处不到。

若外邪干扰,脏腑失调,使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就可出现寒热虚实的病候。

兹据临床血病常见证候,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

4·2·2·1血虚证

血虚证,是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

血虚证的形成,有禀赋不

足;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肠寄生虫等。

[临床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血虚证,以体表肌肤粘膜组织呈现淡白以及全身虚弱为特征。

人体脏腑

组织,赖血液之濡养,血盛则肌肤红润,体壮身强,血虚则肌肤失养,面唇爪甲舌体皆呈淡白色。

血虚脑髓失养,睛目失滋,所以头晕眼花。

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滋养而失眠。

经络失滋致手足发麻,脉道失充则脉细无力。

女子以血为用,血液充盈,月经按期而至,血液不足,经血乏源,故经量减少,经色变淡,经期迁延,甚至闭经。

4·2·2·2血瘀证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的,均称瘀血。

由瘀血内阻而引起的病变,即为血瘀证。

引起血瘀的常见因

素,有寒凝、气滞、气虚、外伤等。

[临床表现)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剧。

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称为症积。

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中央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肤表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筋青胀痛等。

妇女常见经闭。

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

·

[证候分析]血瘀证,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

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气机受阻,不通则痛。

瘀血为有形之邪,阻碍气机运行,故疼痛剧烈,如针刺刀割,部位固定不移;按压则气机更窒,故疼痛益甚而拒按;夜间阳气人脏,阴气用事,阴血凝滞更甚,所以疼痛更剧;瘀血凝聚局部,日久不散,便成肿块,紫色主瘀,肿块在肌肤组织之间者,可见青紫色;肿块在腹腔内部者,可触及坚硬有形的块状物,推之不动,按之疼痛,称为症积。

瘀血阻塞络脉,阻碍气血运行,致血涌络破,不得循经而外溢。

其离经之,血,排出体外者,则见出血;停聚体内者,凝结为瘀,转而堵塞脉络,成为再次出血的原因,因而瘀血引起的出血,其特点是出出停停,反复不已,血色多见紫暗,且有血块夹杂其中。

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肤失养,则面色黧黑,皮肤粗糙如鳞甲,甚则口唇爪甲紫暗。

由于瘀阻部位不同,症状表现亦不一致,如瘀阻皮下,则皮下紫斑;瘀阻肤表络脉,则皮肤表面出现丝状如缕;瘀阻肝脉,则腹部青筋暴露,瘀阻下肢,常见小腿青筋隆起,弯曲,甚至蜷曲成团。

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则妇女可见经闭。

舌体紫暗,脉象细涩,常为瘀血之征。

4·2·2·3血热证

血热证,是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

本证多因烦劳,嗜酒,恼怒伤肝,房室过度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咳血,吐血,尿血、衄血,舌红绛,脉弦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