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数量的变化解析版.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数量的变化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数量的变化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种群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必修三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种群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J”型曲线是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有竞争条件下的真实种群数量增长情况。
【解答】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具有无限繁殖的能力,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呈现“J”型。
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甲图为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乙图为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时刻,对应的甲曲线中种群数量为K
B.防治害虫时,应控制其数量,使之保持在K/2处
C.渔民捕鱼时,应将某种鱼类种群数量控制在A点左右
D.利用性外激素引诱雄虫,可直接影响昆虫出生率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和增长速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T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为K/2,A错误;
B.因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防治害虫时要将害虫数量控制在K/2以下,B错误;
C.捕鱼时应该将种群数量控制在K/2左右,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
D.利用性外激素引诱雄虫改变了昆虫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影响昆虫出生率的目的,D错误。
故选C。
3.下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阻力最大时酵母菌数量为60000个
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为零
D.对酵母菌计数时采用抽样检测法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解答】
A.环境阻力最大时为种群数量的K值,酵母菌数量为120000个,A错误;
B.该曲线为“S”型增长曲线,不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B错误;
C.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不是出生率为零,C错误;
D.对酵母菌计数时采用抽样检测法,D正确。
故选D。
4.“水稻杀手”福寿螺是我国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
某校生物小组在一块面积为500m2的水稻田中放入200只大小不一的福寿螺,然后调查其种群密度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变化(单位:
只/100m2)
第1周
第3周
第5周
第7周
第9周
第11周
福寿螺数量
40
52
118
198
270
268
A.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
B.由于没有天敌,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第1周由于不适应环境,种群的密度下降
D.调查期间,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增大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以福寿螺为素材,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及各方法的适用范围;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能根据题干信息答题。
【解答】
A.福寿螺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较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
B.由表中数据可知,福寿螺数量呈“S”型增长,B错误;
C.据表中数据可知,第一周种群密度未下降,C错误;
D.调查期间,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D错误。
故选A。
5.分析如图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时期
B.c-d段种群数量下降
C.该种群数量在e点时达到K值
D.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解答】
A.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在K/2(c点)值最大,因此海洋渔业捕捞时,捕捞至c点最宜,A正确;
B.c~d段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表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B错误;
C.e点的增长率从最大值降低至0,表明种群的数量已达到最大值,即K值,C正确;
D.据图可知,纵坐标为种群的增长速率,且先增大后下降,表明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正确。
故选B。
6.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
C.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
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解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解答】
A.从图中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b点最大)后减小,最后为零(d点),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A错误;
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种群数量增大,食物和空间相对减少,导致种内斗争加剧,另一方面是天敌数量增加,B正确;
C.要合理利用该动物资源,应使种群密度维持在增长速率最大的b点,C错误;
D.该种群的最大环境容纳量为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B。
7.绿藻A是某种单细胞藻类,能够合成物质W。
某小组为探究氮营养缺乏对绿藻A增殖及物质W累积的影响,将等量的绿藻A分别接种在无菌的氮营养缺乏(实验组)和氮营养正常(对照组)的两瓶培养液中,并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定时取样并检测细胞浓度和物质W的含量,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测定绿藻A的细胞浓度时,必须同时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和比浊计
B.实验过程中,绿藻A的环境容纳量,是由其所处环境中的有效资源决定的
C.若用少量绿藻A尽可能多的获得物质W,需先将其置于对照组条件下培养
D.与光照条件下相比,若要使绿藻A在黑暗条件下增殖,需要为其提供有机物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和分析,意在考查学生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能力。
【解答】
A.在测定绿藻A的细胞浓度时,不必同时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和比浊计,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A错误;
B.实验过程中,绿藻A的环境容纳量,是由其所处环境中的有效资源决定的,B正确;
C.若用少量绿藻A尽可能多的获得物质W,需先将其置于对照组条件下培养,C正确;
D.与光照条件下相比,若要使绿藻A在黑暗条件下增殖,需要为其提供有机物,因为黑暗条件下绿藻A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D正确。
故选A。
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C.“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可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D.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和分析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区分识记不同生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使用的不同的方法;能够利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析酵母菌数量的变化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解答】
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虫捕数中的标记数偏小,最终计算出的结果偏大,B错误;
C.“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可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C正确;
D.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的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S“型增长,但是由于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等原因,最终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D错误。
故选C。
9.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曲线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C点时防治,防治成本最低
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C.若种群以曲线甲增长,则增长率将随时间的延长一直增加
D.若曲线乙表示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可能比实际值低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J”型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生物学意义,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甲表示J型曲线,乙代表S型曲线。
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
C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为0。
【解答】
A.若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B点前(潜伏期)防治,防治成本最低,A错误;
B.图中乙曲线上,时间越早,种群的数量越少,环境阻力越小,B错误;
C.若种群以曲线甲增长,则增长率将随时间的延长一直不变,C错误;
D.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若在取样时没有震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可导致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高或低,D正确。
故选D。
10.
某同学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用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并定期取样测定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根据获得的数据绘制成如右曲线图。
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加大接种量,酵母菌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缩短
B.增加培养液,能提高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受密度的制约,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加快后减慢
D.e点后继续培养检测,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要求考生识记种群数量特征,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尤其是S型曲线的增长率变化情况,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A.加大接种量,酵母菌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缩短,A正确;
B.增加培养液,能提高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C.受密度的制约,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加快后减慢,C正确;
D.e点后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酵母菌种群数量将逐渐减少,不能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
11.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___________分布。
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
(2)草原连年遭受过度放牧,会使草原的物种多样性锐减,从而加速土地荒漠化,可见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进行。
停止放牧后的草原能逐渐恢复生机,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稳定性。
(3)外来物种黄花刺茄侵入草原后,在短期内数量迅速增加。
黄花刺茄的茎秆和果实上长满尖锐毛刺,毛刺对动物来说是一种____________信息。
(4)用样方法调查黄花刺茄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
调查中发现它的种群数量每年都以150%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假定黄花刺茄的种群初始数量为N0,则两年后它的数量将达到___________。
【答案】
(1)镶嵌;间接
(2)方向和速度;恢复力
(3)物理
(4)随机取样;6.25N0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和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镶嵌分布。
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停止放牧后的草原能逐渐恢复生机,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3)黄花刺茄的茎秆和果实上长满尖锐毛刺,毛刺对动物来说是一种物理信息。
(4)用样方法调查黄花刺茄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调查中发现它的种群数量每年都以150%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假定黄花刺茄的种群初始数量为N0,则两年后它的数量将达到(1+1.5)2N0=6.25N0。
故答案为:
(1)镶嵌;间接
(2)方向和速度;恢复力
(3)物理
(4)随机取样;6.25N0
12.我国华南沿海大量红树林由于围海造塘进行鱼虾养殖而遭到破坏。
近年来,部分地区大量引种无瓣海桑人工营造红树林,并在林区内挖掘沟渠,人工养殖沙蚕、贝类、虾蟹和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实现红树林生态养殖。
(1)无瓣海桑具有生长快、耐浸淹、抗逆性强等特性,引入初期,种群可能呈现________型增长。
引入无瓣海桑后该地区进行的生态恢复属于________演替。
(2)与生态养殖相比,传统围塘养殖往往单一化,受自然灾害及病害影响较大,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
(3)研究发现对无瓣海桑人工林的水上部分进行修枝,可明显增加养殖动物的存活率和个体的平均重量,推测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J;次生
(2)围塘养殖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
(3)修枝增加了林下的光照,增加了林下浮游植物、藻类的光合作用,从而为林区养殖的水产经济动物提供更丰富的饵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生态学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及综合分析能力。
【解答】
(1)依据题意,无瓣海桑具有生长快、耐浸淹、抗逆性强等特性,引入初期,环境对无瓣海桑较为理想,种群可能呈现“J”型增长。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
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引入无瓣海桑后该地区进行的生态恢复属于次生演替。
(2)与生态养殖相比,传统围塘养殖往往单一化,受自然灾害及病害影响较大,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原因是围塘养殖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
(3)对无瓣海桑人工林的水上部分进行修枝,可增加林下的光照,增加了林下浮游植物、藻类的光合作用,从而为林区养殖的水产经济动物提供更丰富的饵料,所以可明显增加养殖动物的存活率和个体的平均重量。
13.某研究小组研究某草原甲、乙两种啮齿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得到下图所示结果。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两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是因为这两种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0~4年,乙种群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_年,乙种群密度最小,造成4~6年曲线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迁入率和迁出率;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2)“S”型增长;8;食物减少、天敌增多(或传染病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答题关键是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得出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
【解答】
(1)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两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是因为这两种啮齿动物具有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特点。
(2)由图可知,0~4年,乙种群R值大于1,且R值先增大后减小,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除第四年的交点),呈S型曲线增长。
4~8年,R值小于1,故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故第8年,乙种群密度最小,造成4~6年曲线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是环境阻力增大,如食物减少、天敌增多(或传染病等)。
14.Ⅰ.下图为小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数学模型:
:
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
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方法⑦调査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4)为了验证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小明又做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实验。
在用血球计数板(1mmX1mm方格)对某一稀释10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小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5,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____________个。
Ⅱ.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_。
(2)b~f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
三类植物在b~f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____型曲线。
【答案】Ⅰ.
(1)出生率和迁入率
(2)λ-1
(3)偏大
(4)2×1010
Ⅱ.
(1)水平结构
(2)次生演替;S
【解析】略
15.下图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与死亡率以及______。
(2)若某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将______(填“增大”“变小”或“不变”)。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则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法。
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_____模型。
【答案】
(1)迁入率与迁出率
(2)不变;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
(3)营养物质的减少;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法);数学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与死亡率以及迁入率与迁出率。
(2)若某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将不变。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
(3)甲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则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营养物质的减少。
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法)法。
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数学模型。
故答案为:
(1)迁入率与迁出率
(2)不变;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
(3)营养物质的减少;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法);数学
16.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真核藻类,直径3〜8微米。
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小球藻种群增长的最适pH”的实验,结果见下表(密度单位:
×106个/mL)。
回答下列问题:
pH
起始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6
1.0
3.0
3.8
4.6
3.0
2.2
1.8
1.5
7
1.0
4.6
5.3
4.2
2.1
1.2
0.8
0.6
8
1.0
5.2
5.6
?
2.9
1.0
0.6
0.2
9
1.0
3.7
5.1
3.8
2.2
1.3
0.7
0.5
10
1.0
1.5
1.8
2.0
2.3
1.3
0.8
0.1
(1)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至少写两项)。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小球藻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是_________。
(2)本实验未设置空白对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上表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pH约是______。
(4)该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小球藻进行取样计数。
①取出的样液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_________。
②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_________。
③采用血球计数板(1mm×1mm×0.1mm)计数pH为8的实验组,第3天取样观察到的计数室中某中方格小球藻分布如图所示,据此推算培养液中小球藻的密度是____个/mL。
【答案】
(1)营养物质的浓度、温度、光照强度、时间等;先增加后减少
(2)各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无需空白对照
(3)8
(4)①维持小球藻细胞数量不变;
②小球藻密度过大;
③4.5×106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掌握情况,侧重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调查培养液中微生物的种群密度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解答】
(1)本实验是“探究小球藻种群增长的最适pH,因此自变量为pH,则无关变量为营养物质的浓度、温度、光照强度、时间等。
据表格分析,在上述实验条件下,小球藻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是先增加后减少。
(2)本实验无需设置对照组,因为各组之间已形成相互对照,无需空白对照。
(3)根据表格,可判断出当pH为8时的种群数量较其它组更大,因此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pH约是8。
(4)①取出的样液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维持小球藻细胞数量不变。
②由于小球藻密度过大,无法观察,所以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以减少小球藻的密度。
③根据在计数方格中方格线上微生物数量时遵循“数上不数下,数作不数右原则”,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