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三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78265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三单元导学案.docx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三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三单元导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三单元导学案.docx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三单元导学案

11.《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整体把握文章,背诵文章。

3、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各角度切入的写作方法。

【自学引导】

1、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寻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2、写作背景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

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应和()薄烟()酝niàng()抖sǒu()

黄晕()卖弄()软绵绵()

2、了解作者:

朱自清,字,号,江苏扬州人,现代家,诗人代表作有等。

3、作者按照___春、___春、___春的顺序描绘春天。

在描绘中,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最后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_______、

______、_______的特征。

4、文章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通过这篇课文,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

迎接春天的句子:

 

描绘春天的句子(全面观察):

歌颂春天的句子:

5、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春》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具有丰富的美学因素。

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6、质疑:

读完课文后,你有哪些疑问,写在下面,并试着回答。

质疑:

解答:

【合作探究】

7、阅读课文第3—6小节,回答问题:

①春草图分别从哪些角度写春草的特点的?

春草又有着哪些特点呢?

②春花图分别从哪些角度写春花的特点的?

春花又有着哪些特点呢?

③春风图分别从哪些角度写春风的特点的?

春风又有着哪些特点呢?

④春雨图分别从哪些角度写春雨的特点的?

春雨又有着哪些特点呢?

⑤“一切景语皆情”描绘春景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

之情,这就是的表现手法。

⑥古人描写景物,由于观察入微,写了许多佳句。

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

试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写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

踏花归来马蹄香()一枝红杏出墙来()

处处闻啼鸟()天街小雨润如酥()

【学习反刍】

苏雪林

  ①记得法国作家曹拉的约翰戈东之四时曾以人之一生比为年之四季,我觉得很有意味,虽然这个譬喻是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说过了。

但芳草夕阳,永为新鲜诗料,好譬喻又何嫌于重复呢?

  ②不阴不晴的天气,乍寒乍暖的时令,一会儿是习习和风,一会儿是蒙蒙细雨,春是时哭时笑的,春是善于撒娇的。

  ③树枝间新透出叶芽,稀疏琐碎地点缀着。

地上黄一块,黑一块,又浅浅的绿一块,看去很不顺眼,但几天后,便成了一片蓊郁的绿云,一条缀满星星野花的绣毯了。

压在你眉梢上的那厚厚的灰黯色的云,自然不免教你气闷;可是他转瞬间会化为如纱的轻烟,如酥的小雨。

新婚燕尔,屡次双双来拜访我的矮椽,软语呢喃,商量不定,我知道它们准是看中了我的屋梁,果然数日后,便衔泥运草开始筑巢了。

  ④远处,不知是画眉,还是百灵,或是黄莺,在试着新吭呢:

强涩地、不自然地、一声一声变换着,象苦吟诗人在推敲他的诗句似的。

绿叶丛中紫罗兰的嗫嚅,芳草里铃兰的耳语,流泉边迎春花的低笑,你听不见么?

我是听得很清楚的。

她们打扮整齐了,只等春之女神揭起绣幕,便要一个一个出场演奏。

现在她们有点浮动,有点不耐烦。

春是准备的,春是等待的。

  ⑤几天没有出门,偶然涉足郊野,眼前竟换了一个新鲜的世界:

到处怒绽着红紫,到处隐现着虹光,到处悠扬着悦耳鸟声,到处荡飘着迷人的香气。

蔚蓝的天上,桃色的云,徐徐伸着懒腰,似乎春眠未足,还带着惺忪的睡态。

流水却瞧不过这小姐腔,他泛着潋滟的霓彩,唱着响亮的新歌,头也不回地奔赴巨川,奔赴大海……春是烂漫的,春是永远地向着充实和完成的路上走的。

  ⑥春光如海,古人的譬喻多妙,多恰当。

只有海,才可以形容出春的饱和,春的浩瀚,春的磅礴洋溢,春的澎湃如潮的活力与生机。

  ⑦春在工作,忙碌地工作,它要预备夏的壮盛,秋的丰饶,冬的休息,不工作又怎么办?

但春一面在工作,一面也在游戏,春是快乐的。

⑧春不象夏的沉郁,秋的肃穆,冬的死寂,她是一味活泼,一味热狂,一味生长与发展,春是年轻的。

8、第一小节的这个譬喻指的是。

9、文中哪里写出春草的特点?

春草的特点是什么?

 

10、第五小节从那几个角度写出了“眼前新的世界”?

 

11、“春在工作,忙碌地工作,它要预备夏的壮盛,秋的丰饶,冬的休息”能够让你想到哪句古谚?

 

12、本文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你能摘录几句形象生动的语言,谈谈它们的精彩之处吗?

 

1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出景物的特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知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魅力,了解济南冬天的一些景物,明白济南冬天的特点。

【自学引导】

1、走进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2、写作背景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

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济南()着()落发jì()

  镶()上zhù()蓄chéng()清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__(体裁),本文作者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人。

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话剧____、

_____等。

  

(2)课文紧扣济南冬天的“______”这一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图,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______之情。

【合作探究】

 活动1:

朗读展示

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感情,然后组内分工,各组员自选一段,合作朗读,最后进行班级展示。

(接力读、齐读、领读等形式不拘,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活动2:

初步感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

在刚才接触全文的基础上,想想你阅读后得到的有关济南的感觉,并以“冬天的济南像……”句式来谈谈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

(先组内交流,要求人人都说两句,然后班级展示)

 

 活动3:

整体感知,深入文本

  

(1)思考:

①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是什么?

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②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几幅动人的图画)?

 

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自己动手:

  这些景物能构成什么样的画面?

请你用自己的笔将之画出来,并给图画起一个别致的名字。

然后让其他的同学看着你的宇画说出其内容。

 

【学习反刍】

1、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美景。

B、文中描绘了如下几幅图画:

阳光下济南全景;冬日山景;清亮的水色。

C、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D、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反衬出北平、伦敦、热带三处令人讨厌的气候。

2、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来的王老师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厚的印象。

B、一进入会场就看到许多面彩旗和一片欢乐的歌声。

C、红杨中学的全体团员没有不参加绿化校园活动的。

D、我们班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3、月光曲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________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住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过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

“先生,你找谁?

走错门了吧?

”贝多芬说:

“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

(甲)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

“弹的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啊!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

“你爱听吗?

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________。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月光,按起琴键来。

(乙)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_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丙)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___的大海。

(丁)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幽静 清幽 波涛汹涌 微波粼粼

B.清幽 幽静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C.幽静 清静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D.幽静 清幽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2、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提出的,根据文意,它应当在文中的[   ]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A.(甲)       B.(乙)

C.(丙)       D.(丁)

3、这篇文章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的小路上、茅屋里、客店里,主要人物是________。

4、皮鞋匠兄妹从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答题不超过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贝多芬为什么弹奏完第二首曲子就飞奔回客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

A.介绍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经过

B.表现贝多芬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

C.反映贝多芬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D.说明贝多芬的乐曲受到普遍喜爱

 

14.《秋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自学引导】

1.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

原名,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2.写作背景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

当时作者是20多岁的大学生,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

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伐木声丁丁()栖息()青鳊鱼()乌桕()枯涸()

yōuliánlǒulípéngshuài

()谷()刀背()竹()芦()蟋()

2.解释下列词语。

肥硕:

寥阔:

清洌:

梦寐:

枯涸:

3.填空。

《秋天》选自,作者是。

4.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重音。

方法链接:

(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3)生自由朗读课文。

5.这首诗只有短短三节,却勾画了秋天特有的韵味,描绘了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画面,试分析一下课文的结构。

【合作探究】

(一)把握主旨

1.这首诗诗画和谐统一,营造了一个清远、清净、清甜、清柔的意境,描绘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秋,给人以深刻印象。

请说说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二)品味语言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方法链接:

品味诗歌的语言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用词的贴切、准确

(2)修辞的运用(3)句式特点(4)表达的感情

示例: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中的“稻香”使人满口生香,从嗅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

“饱食”用了拟人的修辞写丰收之景。

 

 

 

3.品析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链接:

如何体味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的结果。

体味意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词句的品味,把握意象,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三)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

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

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学习反刍】

比较阅读:

读课后的《秋景》,与《秋天》比较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准确地默写。

4.理解诗的主要内容,培养热爱中国文化精髓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

【重点、难点】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自学引导】

1、曹操(公元155年-220年,65岁),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及诗人。

一名吉利,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

家中长子,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汉相国曹参的后人。

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

因家庭的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

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

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

“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

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

2、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3、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自主学习】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

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这一联闻名。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海(jié)石(sǒngzhì)(cháo)平

归(yàn)水何(dàn)(xiāo)(sè)

4、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到“”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景,后四句写的是景。

这首诗借抒情。

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融合在一起,诗人以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和的表现。

诗中洋溢着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次北固山下》

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

次北固山下,就是

的意思。

在冬尽春来的时候,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

在长江的孤舟上,太阳初升,诗人面对江南的青山绿水,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的思想感情。

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二)研读课文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

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其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学习反刍】

1、按要求写出《次北固山下》相应的诗句: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2、《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