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例研究报告.docx
《初中历史课例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课例研究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课例研究报告
初中历史课例研究报告
篇一:
初中历史课例报告——初中历史新课导入的有效性研究初中历史新课导入的有效性研究——《血肉筑长城》课例研究一、研究背景与价值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先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可以为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的引线,成为新课启发教学的先导。
有效的新课导入还能能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激活其思维,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指向新的学习课题,使心理活动集中于所要掌握的内容,保证学习的效率。
可是在现行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老师们往往忽视新课导入的效用,开门见山直接引入主题。
有的老师虽然也进行新课导入这个环节,却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和必要的知识储备,使得新课导入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或者平淡无味略等于无,或者脱离实际甚至起反作用。
基于对新课导入意义的认识和对教学现状的初步了解,我们确定了《初中历史新课导入有效性研究》这个课例研修主题。
旨在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交流、改进的过程,对新课导入的各因素进行基本的梳理,逐步摸索出进行有效新课导入应该注意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为此,我们初中历史学科星星之火部落以“初中历史新课导入的有效性研究”为主题,依托深州位桥中学青年教师刘英伟老师的《血肉筑长城》这一课例,通过三课三反思开展了我们的课例研究。
二、研究过程
(一)组建团队,制定观察量表。
为了有效地进行研究,我们以星星之火部落的十名成员组成研究小组。
刘英伟老师为授课人,郝彦周、刘英慧、邢慧慧、江伟、杨丽欣、王郁、张永生、刘运平、孔垂乾几位老师参与整个研究过程。
为了能获得完整、准确的课堂数据,经过几轮的讨论,制定了详细的观察量表。
观察量表最初的制定主要包括导入时长、资料内容的类型与数量、导入资料与形式、导入方式、情绪、语言、课堂效果等几个方面,后来在第一轮的观察实践中,发现资料内容的类型与数量一目与导入资料与形式、导入方式这两目的内容有些重复,使得整个观察量表略显冗杂,且导致分工无法明确。
为此,组内成员针对这个问题又进行了一次讨论,最终决定将资料内容的类型与数量、导入资料与形式、导入方式三目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最终只保留了导入时长、导入资料与形式、导入方式、情绪、语言、课堂效果等几个方面。
在任务分工方面,王郁老师负责观察导入时长是否紧凑,分配是否合理;邢慧慧和江伟两位老师负责观察导入资料与形式,看导入资料的来源是否确凿可信、资料的内容是否切入主题,资料的形式运用是否合理;刘英慧和杨丽欣两位老师负责观察导入的方式是否能够激发兴趣、凝聚注意力;孔垂乾老师负责观察授课老师的情绪是否饱满,是否具有感染力;郝彦周老师负责观察授课老师的教学语言是否得体、严谨、规范;张永生和刘运平老师负责观察课堂效果,看课堂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能不能起到营造氛围、关注学生、切入主题等诸多效果。
附星星之火部落《初中历史新课导入有效性研究》观察量表:
(二)三课两反思过程1、同学们,请全体起立。
(播放课件)。
刚才我们以升国旗唱国歌这种形式,向无数革命先烈致以了崇高的敬意。
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首抗日救亡歌曲,在当时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
(播放课件)。
面对日本侵略,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该怎么办呢?
投降吗?
上一节课的课题已经告诉我们了,就是“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正如《亮剑》中李云龙所讲“逢敌必亮剑,即便血溅五步,也要敢于应战”,那怎么应战呢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自为战,能取胜吗?
歌词中写道“万众一心”,就是要团结一致,“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要有勇于牺牲敢于牺牲的精神;“每个人”即进行全民族抗战。
因此只有万众一心、勇于牺牲、用血肉进行全民族抗战,才能赢得民族独立,才能筑就。
(播放课件)。
那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指哪些人或哪类人呢?
这些人又是如何用血肉铸就新的长城的?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下一课内容《血肉筑长城》。
2、同学们,请全体起立。
(播放课件)。
升国旗唱国歌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首抗日救亡歌曲,在当时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
(播放课件)。
面对日本侵略,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该怎么办呢?
投降吗?
(播放课件)。
上一节课的课题已经告诉我们了,就是“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正如《亮剑》中李云龙所讲“逢敌必亮剑,即便血溅五步,也要敢于应战”,那怎么应战呢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自为战,能取胜吗?
歌词中写道“万众一心”,就是要团结一致,“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要有勇于牺牲敢于牺牲的精神;“每个人”即进行全民族抗战。
因此只有万众一心、勇于牺牲、用血肉进行全民族抗战,才能赢得民族独立,才能筑就。
(播放课件)。
那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指哪些人或哪类人呢?
这些人又是如何用血肉铸就新的长城的?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下一课内容《血肉筑长城》。
3、同学们,每周周一我们都要升国旗、唱国歌,今天,我们再次体验一下升国旗、唱国歌的那个庄严时刻。
(播放课件)。
升国旗唱国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首抗日救亡歌曲,在当时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
面对日本侵略,中华民族发出最后的吼声“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正如《亮剑》中李云龙所讲“逢敌必亮剑,即便血溅五步,也要敢于应战”,体现了一种亮剑精神、应战精神。
那怎么应战呢?
歌词中写道“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一句话“血肉筑长城”,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内容。
授课结束后,王珊老师在自我评价中谈到了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
学生在课上虽然也有参与采访汇报,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但是这种参与似乎只是停留在表面、浅层上面,没有学生心灵的真正参与,进而也就失去了学生的主动认知,结果是一节课中的关键点都是由老师代替学生归纳完成,学生在课上表现出“麻木”的现象,显然效果不尽理想。
评课老师依据各自对这节课的观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其一、备课过程中虽然注重了教学资源的选择,但是缺乏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这节课的课上资源主要来源于学生,每个资源都由每组的一名学生以汇报(PPT)形式呈现,在分析不同材料时,老师采取的是同一问题——即“汇报中的人物故事,哪个细节触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处理资源的方式过于单调,以至于没能显现出每个被采访者突出的方面,使得这一课上资源仅仅起到了呈现,而没有真正起到为教学服务,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目的。
其二、备课过程中虽然注重了利用课堂提问创设情境,但是教学提问只停留在了感性认知层面,缺乏层次性。
原本这节课的设计中有两条线索,一是采访并汇报,二是对学生采访过程的追踪与感悟。
但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这个特别的设计没有很好地体现其中的价值,听课老师建议可否从教学设问如手,实现预设。
其三、备课过程中虽然注重了课上开展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但是活动的开展仅停留在了形式上,缺乏对活动内容所承载的意义的探究。
由于教师在备课阶段对几个被采访者没有做到尽可能多的全面了解,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不能适时地对资源进行补充和挖掘,导致学生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为了活动而活动,而不是为了内容而活动,以至于不能真正使学生获得感动从而有所悟。
其四、备课过程中虽然注重了将大社会引入小课堂,实现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的有机结合,但是忽视了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时代性。
本节课的上课时间在“汶川地震”之后,对于这一可贵的课程资源,王老师没有能够适时地渗透到教学实践之中。
因此,多数老师在听过此课后无疑例外地提出了要适时地将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突发时政资源引入教学。
尤其是课例专家周卫老师强调:
人要利用环境,不可离开环境进行教育。
之所以要在教学中引入突发时政资源,主要是在利用这种资源的震撼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体验——认知——行为落实的转变。
用真是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帮助学生体验坚强,通过挖掘资源帮助学生认知坚强,并引导学生选择坚强、学会坚强。
(三)授课教师第一次教学反思今天进行了第一次授课,大家从各自的观察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回来后,我结合大家的发言进行了有效备课的自我反思。
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着眼社会、着眼生活,要把课堂与时政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四川地震发生、举国同哀的时刻,应当充分地把现实生活充分地融入到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和实效性。
其次是设问。
五个采访汇报之后,我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造成了学生视觉疲劳、思维疲劳;而且问题本身太抽象,学生很难回答,进而造成材料没有对学生产生情感冲击。
这样的问题貌似直指了教学目标,其实是偏离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问题前无所适从。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我没有在上课前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对材料本身的逻辑性缺乏深入思考,没有梳理出材料自身的线索,所以无法灵活处理学生发言,进而造成学生思维懈怠、课堂气氛沉闷。
再次就是发言同学较少。
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
对于这类任务型教学,我应该要时时跟进,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即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这样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保证每个人才汇报中都有话可说。
所以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对于自己布置的每个任务都一定要有持续的关注与指导。
◆第二次课堂实践观、评课、教学反思(2008年5月21日、初一
(2)班)(王珊老师在反思第一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利用短短两天的时间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做了颠覆性的修改,以“汶川地震”中感人的故事为课程资源,围绕“我要活、我要他(她)活、我要更多的人活”这一线索进行“坚强意志”的课堂教学。
)
(一)课堂实录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真是人物的故事,学生感受坚强具有的作用;通过?
地震后的我?
,学生在态度上增强选择坚强的自觉性。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学生分析、整理材料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通过?
地震后的我?
,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能力得到相应锻炼。
(3)知识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学生说出意志坚强的具体表现;通过?
地震中的我?
,巩固意志坚强的表现。
2.教学难点:
意志坚强的表现3.教学重点:
意志坚强的表现4.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教师:
请大家看屏幕中的图片。
(出示汶川地震中的令人感动的新闻照片——一个被压教师:
相信大家看到照片后,知道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一定与汶川地震有关。
(此时,教师激活投影片,利用多媒体自动播放汶川地震中其他感动国人的新闻图片。
在废墟下手中握着铅笔的失去了生命的女孩。
)学生此时专注地观看这段视频短片,他们的思绪被眼前的图片再次带回了刚刚发生的地震灾害中,带回到了救灾现场。
)提问:
短片给予了我们很多感动的瞬间。
那么,在这次地震发生过程中有没有感动你的学生A:
解放军战士们的英勇行为感动了我。
(这个学生哽咽着回答了这个问题)学生B:
消防员三过家门而不入,顾不上亲人,照顾无血缘关系的灾民学生C:
小女孩用手电筒在黑暗的地下看书学生D:
绵阳的人想回家,在路上看到需要帮助,停下脚步自愿服务人或事呢?
(此时还有学生举手想发言)教师:
肯定还有很多感动大家的人或故事。
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些感动我的人和事。
感动一:
(视频短片)邓清清——看书缓解心中的恐惧。
?
下面一片漆黑,我怕。
我又冷
(2)地震中的感动故事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邓清清?
提问:
清清的话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
我要活?
——板书)提问:
主持人说清清是坚强的,你从哪读到了她的坚强?
(学生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列出一些列数字100、102┅┅109,这些数字感动二:
(视频短片)?
孩子与母亲——19字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提问:
母亲在灾难来临时,选择了保护自己的孩子。
如果我们给第一个短片取名为?
我学生:
我要他(她)活——板书提问:
由这段片段,大家看到了什么精神,什么态度?
学生A:
母亲伟大学生B:
母亲把最珍贵的东西留给了孩子感动三:
(视频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