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的证明I.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676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9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的证明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的证明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的证明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的证明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的证明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的证明I.docx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的证明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的证明I.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的证明I.docx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的证明I

2019-2020年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的证明(I)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基本不等式;

(2)会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求最值时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

教学重点,难点

基本不等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1)复习:

基本不等式;

 

(2)练习:

已知,求证:

 

2.基本不等式除了常用于证明不等式外,还经常用于求某些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二.建构数学

已知都是正数,

①如果积是定值,那么当时,和有最小值;

②如果和是定值,那么当时,积有最大值.

证明:

∵,∴,

①当(定值)时,∴,

∵上式当时取“”,∴当时有;

②当(定值)时,∴,

∵上式当时取“”∴当时有.

说明:

①最值的含义(“”取最小值,“”取最大值);

②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一“正”、二“定”、三“相等”。

 

三.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

(1)求的最值,并求取最值时的的值。

解:

∵∴

于是

当且仅当,即时,等号成立,

∴的最小值是,此时.

(2)若上题改成,结果将如何?

解:

∵,于是,

从而,∴的最大值是,此时.

例2.求的最大值,并求取时的的值。

解:

∵,∴,∴

则,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

∴当时,取得最大值4。

 

例3.若,则为何值时有最小值,最小值为多少?

解:

∵,∴,∴,∴=

,当且仅当即时

 

例4.若,求的最小值。

解:

∵,∴

当且仅当

,即

时取等号,

∴当时,取最小值

 

2.练习:

(1)若,求的最值;

(2)下列函数中,最小值是的是()

四.回顾小结:

1.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一“正”、二“定”、三“相等”,当给出的函数式不具备条件时,往往通过对所给的函数式及条件进行拆分、配凑变形来创造利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进行求解;

2.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常用的变形方法有:

(1)运用拆分和配凑的方法变成和式和积式;

(2)配凑出和为定值;(3)配凑出积为定值;(4)将限制条件整体代入。

五.课外作业:

课本4,习题3.44

补充:

1.已知,求的最大值,并求相应的值。

2.已知,求的最大值,并求相应的值。

3.已知,求函数的最大值,并求相应的值。

4.已知求的最小值,并求相应的值。

 

2019-2020年高中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1.必须弄清集合的元素是什么,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

还是因变量的取值?

还是曲线上的点?

如:

{x|y=lgx},{y|y=lgx},{(x,y)|y=lgx}.…;

2.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

3.一个语句是否为命题,关键要看能否判断真假,陈述句、反诘问句都是命题,而祁使句、疑问句、感叹句都不是命题;

4.判断命题的真假要以真值表为依据。

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逆命题与其否命题是等价命题,一真俱真,一假俱假,当一个命题的真假不易判断时,可考虑判断其等价命题的真假;

5.判断命题充要条件的三种方法:

(1)定义法;

(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判断,若,则A是B的充分条件或B是A的必要条件;若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3)等价法:

即利用等价关系判断,对于条件或结论是不等关系(或否定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

6.

(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个数为2n,真子集(非空子集)个数为2n-1;

(2)

(3)

二、函数:

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1.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若已知f(x)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即可;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即f(x)的定义域);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

2.函数的奇偶性

(1)若f(x)是偶函数,那么f(x)=f(-x)=;

(2)定义域含零的奇函数必过原点(可用于求参数);

(3)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f(x)±f(-x)=0或(f(x)≠0);

(4)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

(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

(3)曲线C1:

f(x,y)=0,关于y=x+a(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4)曲线C1:

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

f(2a-x,2b-y)=0;

(5)若函数y=f(x)对x∈R时,f(a+x)=f(a-x)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6)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4.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R时,f(x+a)=f(x-a)或f(x-2a)=f(x)(a>0)恒成立,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则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k∈D(D为f(x)的值域);

6.a≥f(x)a≥[f(x)]max,;a≤f(x)a≤[f(x)]min;

7.

(1)(a>0,a≠1,b>0,n∈R+);

(2)logaN=(a>0,a≠1,b>0,b≠1);

(3)loga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4)alogaN=N(a>0,a≠1,N>0);

8.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9.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

(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唯一;

(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

(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

(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5)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设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x)]=x(x∈B),f-1[f(x)]=x(x∈A).

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

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2.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

(1)分离参数法;

(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

13.依据单调性,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14.掌握函数

的图象和性质;

(b–ac≠0)

定义域

 

 

值域

奇偶性

非奇非偶函数

奇函数

 

当b-ac>0时:

分别在上单调递减;

当b-ac<0时:

分别在上单调递增;

在上单调递增;

在上单调递增;

 

 

y

X

o

X=-c

Y=a

x

y

o

三、数列

1.由Sn求an,an={注意验证a1是否包含在后面an的公式中,若不符合要单独列出。

一般已知条件中含an与Sn的关系的数列题均可考虑用上述公式;

2.等差数列

3.等比数列

4.首项为正(或为负)的递减(或递增)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大(或最小)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解决;

5.熟记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在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勿忘分类讨论思想;

6.等差数列中,am=an+(n-m)d,;等比数列中,an=amqn-m;q=;

7.当m+n=p+q(m、n、p、q∈N*)时,对等差数列{an}有:

am+an=ap+aq;对等比数列{an}有:

aman=apaq;

8.若{an}、{bn}是等差数列,则{kan+bbn}(k、b、a是非零常数)是等差数列;若{an}、{bn}是等比数列,则{kan}、{anbn}等也是等比数列;

9.等差(或等比)数列的“间隔相等的连续等长片断和序列”(如a1+a2+a3,a4+a5+a6,a7+a8+a9…)仍是等差(或等比)数列;

10.对等差数列{an},当项数为2n时,S偶—S奇=nd;项数为2n-1时,S奇-S偶=a中(n∈N*);

11.若一阶线性递归数列an=kan-1+b(k≠0,k≠1),则总可以将其改写变形成如下形式:

(n≥2),于是可依据等比数列的定义求出其通项公式;

四、三角函数

1.三角函数符号规律记忆口诀:

一全正,二正弦,三是切,四余弦;

2.对于诱导公式,可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概括;

3.记住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

4.熟知正弦、余弦、正切的和、差、倍公式,正余弦定理,处理三角形内的三角函数问题勿忘三内角和等于1800,一般用正余弦定理实施边角互化;

5.正弦型函数的对称轴为;对称中心为;类似可得余弦函数型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6.

(1)正弦平方差公式:

sin2A-sin2B=sin(A+B)sin(A-B);

(2)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r=;(3)三角形的外接圆直径2R=

五、平面向量

1.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设a=(x1,y1),b=(x2,y2),为实数。

(1)向量式:

a∥b(b≠0)a=b;

(2)坐标式:

a∥b(b≠0)x1y2-x2y1=0;

2.两个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设a=(x1,y1),b=(x2,y2),

(1)向量式:

a⊥b(b≠0)ab=0;

(2)坐标式:

a⊥bx1x2+y1y2=0;

3.设a=(x1,y1),b=(x2,y2),则ab==x1x2+y1y2;其几何意义是ab等于a的长度与b在a的方向上的投影的乘积;

4.设A(x1,x2)、B(x2,y2),则S⊿AOB=;

5.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1)若a=(x1,y1),b=(x2,y2),则ab=x1x2+y1y2;

;

(2)若a=(x,y),则a2=aa=x2+y2,;

六、不等式

1.掌握不等式性质,注意使用条件;

2.掌握几类不等式(一元一次、二次、绝对值不等式、简单的指数、对数不等式)的解法,尤其注意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含参数的不等式;勿忘数轴标根法,零点分区间法;

3.掌握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在使用a+b≥(a>0,b>0)时要符合“一正二定三相等”;注意均值不等式的一些变形,如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

1.设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是A(x1,y1)、B(x2,y2)、C(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