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73542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思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马思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马思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马思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马思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思重点.docx

《马思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思重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思重点.docx

马思重点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1、从创造者的角度: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分别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的形成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派别)②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也就是认识论问题。

(对这个。

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对世界两大类现象的最高概括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成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5)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第一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第二个对子: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历史演进: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标志着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及其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与物质不可分,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凡物都在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时间、空间的涵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2)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4)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世界有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多样性、变动性中的统一)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来源于自然,依赖自然,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基石,反对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迷信邪教的理论武器、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1、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内涵-----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基本特征:

客观性(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性(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多样性(或复杂性,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

(3)学习联系观的意义:

学会联系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2、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定义----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上升运动

(2)发展与运动、变化:

同一系列的概念,又有一定的区别,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3)发展的实质-----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4)学习发展观的意义:

发展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PS:

1、承认联系的客观性:

是批判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的基本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指导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求和实践原则

2、新事物指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能以时间先后,形式新陈,力量的暂时强弱为标准。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也叫对立统一

(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同一性(指矛盾双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指矛盾双方之间的本质差别,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

①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b、矛盾双方互相利用、吸收对方发展自己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②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矛盾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b、矛盾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③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只有相互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表现:

A、在自然界中,机械运动包含了连续性和间断性、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矛盾;化学运动包含了化合和化分、酸性和碱性、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矛盾;生命运动包含了同化与异化、遗传和变异的矛盾B、在人类社会中,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C、在认识领域,也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主体与客体、真理和谬误的矛盾方法论:

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凡事都要一分为二

(2)矛盾的特殊性含义:

即矛盾的个性,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双方都各有其特点表现:

A、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存在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也有其特点。

B、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

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双方而言,又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C、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形成全新的事物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A、相互区别:

含义不同,个性比共性丰富,共性比个性深刻B、相互联系:

①相互依存;相互渗透②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时间、空间)。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②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基础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④是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转化

⑴质:

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⑵量: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⑶度:

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是质与量的有机统一。

(4)量变、质变:

A、量变:

事物在度的范围内所发生的数量变化,是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意味着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渐进性,是在原质的基础上发生的B、质变:

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比较显著的变化,是事物的突变,意味着事物发展连续性、渐进性的中断,是对度的突破

(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对立:

含义、特点不同,作用有别②统一: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③表现: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6)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A、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B、重视质变,也不能忽视量变;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转化

(1)否定和肯定A、含义: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趋势;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趋势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①对立:

内容、对象不同;性质、作用相反②统一:

相互依存:

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渗透:

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有否定;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

(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①否定是自我否定②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3)否定之否定A、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B、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C、意义: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产生了语言、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了人脑)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①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复杂、机能完善②人脑从事意识活动是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另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

即意识的反作用也即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①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④意识通过自身和实践活动对人本身进行改造和控制(3)在意识能动作用问题上的几种观点比较:

A、唯心主义观点:

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旧唯物主义观点:

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既坚持了唯物主义,又坚持了辩证法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前提和基础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C、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所谓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PS:

1、意识起源问题上的几种错误观点:

A、唯心主义观点:

一切唯心主义都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否认意识是物质的产物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一切物质都有意识,连石头都有意识。

(物活论)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基础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

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

指主体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分为自然客体、精神客体、社会客体三个类型

(3)中介:

指把主体和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包括工具、手段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个类型(4)主、客体的关系(书上)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B、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的新经验、新材料,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C、实践也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扩展认识的内容。

D、实践还不断改造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而存在的东西),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主张认识的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哲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哲学理论)

,反对了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哲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映是积极的能动的),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或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反映是照镜子样的)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过程充满辩证法,一般要经过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A、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级B、对象:

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外部联系C、特点:

直接性、形象性、生动性D、三种基本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2)理性认识A、含义: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对象:

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C、特性: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D、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E、理性认识的作用:

人们感官不能直接把握到的东西,理性认识能够把握。

在数量上,它不仅反映了某一具体事物的特征,而且反映了同类事物的整体的特征。

在质量上,它不是对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反映,而是对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性的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

唯理论:

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实践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经验论: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实践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怎样实现第一次飞跃?

A.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

2.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1)为什么要实现第二次飞跃A、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C、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往往会失败

(2)怎样实现第二次飞跃A、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B、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C、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使理论及观念转化为现实的实践结果的决定性因素。

理论只有为人民群众接受和掌握,理论才能真正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反复性: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两次飞跃的多次反复

(2)无限性:

两次飞跃的反复进行是没有止境的过程

(3)上升性:

两次飞跃的每一循环,都使认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4)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

(1)什么叫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2)真理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性的认识包含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要用实践这个客观标准来检验认识是不是真理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A、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这一点是绝对的B、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2)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局限性。

A、从认识的广度看: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张B、从认识的深度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A.相互对立B.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从静态来讲的),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

C.辩证转化(从动态来讲的),任何真理都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中。

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总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旦割裂这种辩证关系,就会形成真理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4)真理是具体的A.真理是主观和客观在一定具体范围内的统一,是具体的真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

B.真理是有条件的C.真理是一个过程

3、真理与谬误

(1)谬误: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A、对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B、统一: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各种标准

(1)权威标准:

圣人之言就是真理

(2)众人意见标准:

大家赞成的就是真理(3)实用标准:

有用即真理(4)金钱标准:

有钱即有理(5)权力标准:

有权即有理

(6)神学标准:

神的启示就是真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以,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即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实践的这种特点,是它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也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1)确定性:

一是指唯一性:

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二是指正确性:

反复的实践确实能够证实或驳倒某些理论。

(2)不确定性:

一是指局限性:

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实践的一两次失败,并不能说明理论的错误。

二是指不完全性:

它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需要逻辑证明来补充

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及其特性

(1)价值的含义:

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

(2)价值的特性:

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的含义:

价值评价就是主体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2)价值评价的特点: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区别于知识性的认识。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关系,是依主体的特点为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注意两点:

第一,评价主体的差异决定评价结果的差异。

第二,价值评价不是主观随意的,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惟一标准。

(3)价值评价要以实践为检验标准

3、价值评价的功能与价值观

(1)价值评价的功能:

激励、制约、导向。

A、价值评价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B、价值评价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于实践目标的实现,即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C、价值评价制约着、规范着实践活动的发展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2)价值观的含义及内容A含义: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B、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

(3)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第一,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第二,对个人成才起激励作用;第三,对集体起凝聚作用。

4、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对立:

两者有区别。

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真理回答的是认识符合实际的问题;价值回答的是有什么作用的问题即意义问题

(2)统一:

两者有内在联系。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