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669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docx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2)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4)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与停顿,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语感。

(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

(3)在理解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4)通过合作讨论,设计问题情境,领悟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根据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重点】

(1)重要词句:

履、度、操、反、遂、宁、涉、遽、契、是、惑;“宁信度,无自信也。

”“是吾剑之所从坠。

”“不亦惑乎?

(2)调动生活与知识积累,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诵读、背诵课文,形成积累。

【难点】

对文言句式的感悟与理解。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实词:

欲履度置坐至市操得持度反及罢得何度;

虚词:

其而之已乃遂以宁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因为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可能有理解障碍,所以教师宜指导学生通过阅看注释、查阅工具书等方式自己钻研,读懂课文,突破理解障碍。

2.由寓言引发的感悟。

(宜指导学生反复品读,感悟文章的意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是吧?

我国古代寓言故事很多,这些故事往往能在三言两语中让人明白许多道理,吸取好多有益的教训或成功的经验。

下面老师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大家听听。

听了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示例】“龟兔赛跑”:

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

寓意:

骄傲使人落后、失败。

“守株待兔”:

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

寓意:

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这就是寓言:

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寓言二则之《郑人买履》,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展示自学成果

1.文学常识。

简介《韩非子》及韩非。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

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2.朗读课文。

你认为故事中的哪些句子朗读时特别要注意语气语调?

请给同学作友情提醒!

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1)履(lǚ)度(duó)其足宁(nìng)信度

(2)指正语气语调。

A、吾忘持度。

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

B何不试之以足?

别人问话应读出疑惑之情。

C、宁信度,无自信也。

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

(3)两生登台有感情朗读。

(4)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故事中哪句话点明了主旨。

二、自主学习卡预习练习情况反馈。

朗读课文,教师读前设疑。

1.用竖线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括号内是该句朗读停顿的次数)

(1)郑人|有|欲买履者(2处)

(2)而|置之|其坐。

(2处)

(3)吾|忘持度。

(1处)(4)何不|试之|以足?

(2处)

2.解释句子中加粗的字

(1)郑人有欲买履者想要鞋子

(2)先自度其足量长短

(3)而置之(于)其坐连词表顺接同“座”(4)至之市,而忘操之。

到……去却携带尺码

(5)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拿到就携带尺码(6)反归取之。

返回尺码

(7)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到返回(集市)散了终于买到(8)何不试之以足?

为什么用

(9)“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可尺码自己

三、合作交流,重点深研。

1.将“郑人买履”故事用现代汉语逐句讲给你的同桌听,请他们作评价。

译文:

郑国有个人想要买一双鞋子,(他)事先量好了他自己的脚的尺寸,随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记了带尺码。

(他)已经拿到了鞋子,(这才想起没带尺码)于是就说:

“我忘记带尺码了。

”(他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到集市上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终于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他(却)回答说: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2.用开火车的方式按小组翻译课文。

教师点拨。

3.用心朗读,想想郑人买履不成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点拨】他不能根据忘记携带尺码的具体情况改变方法而采用用脚试鞋子大小的办法,而固执地一味相信尺码,结果耽误了时间。

他固执己见、迷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

故事寓意:

《郑人买履》寓意是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这个寓言启示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四、质疑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由发表见解,提出质疑的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老师适时引导和提示。

2.预设: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

(2)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置之市到……去而忘操之代词,代指量好的尺码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指鞋子

(3)郑国人错在哪里?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有什么现实意义?

(4)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

我们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点拨】(在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

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

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的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就不是真理。

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这个寓言讽刺那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一味迷信教条的人,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

五、拓展延伸

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里面凑数,或比喻以次充好。

(滥竽充数)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自相矛盾)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不但无益,反面有害。

(画蛇添足)

塞住耳朵去偷铃,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掩耳盗铃)

六、总结反思

 

七、作业布置

1.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

2.课外练笔:

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的故事

3.预习《刻舟求剑》

板书:

起因:

欲买履

忘持度旁人:

“何不试之以足?

”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郑人买履经过:

反归取对话

市已罢郑人:

“宁信度,无自信也。

”不顾实际死守教条

结果:

不得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实词:

涉坠契是止惑

虚词:

自其之而若乎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因为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可能有理解障碍,所以教师宜指导学生通过阅看注释、查阅工具书等方式自己钻研,读懂课文,突破理解障碍。

2.由寓言引发的感悟。

(两则寓言,寓意各各不同,宜指导学生反复品读,感悟文章的意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一、由《郑人买履》的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课文

2.两同学配合,一人背课文,一人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指出错误之处。

3.故事寓意。

由此导入《刻舟求剑》。

二、自主学习卡自学情况反馈。

1.朗读课文。

你认为故事中的哪些句子朗读时特别要注意语气语调?

读《刻舟求剑》时,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1)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2)指正语气语调。

(3)两生登台有感情朗读。

2.简介《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

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3.你能找出故事里点明中心的句子吗?

三、自学成果展示

请小组代表汇报展示预习练习的讨论结果

1.用竖线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括号内是该句朗读停顿的次数)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处)

(2)是|吾剑之|所从坠。

(2处)

(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处)

2.解释句子中加粗的字

(1)楚人有涉江者搭船过江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到(3)遽契其舟立即刻那

(4)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5)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他(楚人)寻找

(6)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可是(7)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迷惑、糊涂

3.用心朗读,楚人求剑不得的原因是什么,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刻舟求剑》寓意是不懂得根据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像刻舟求剑的楚人那样,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

三、合作交流,重点深研。

1.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逐句说说每句话意思。

自由发表见解,提出质疑的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老师适时引导和提示。

(1)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是吾剑之所从坠

(2)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