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61293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生物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环境生物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环境生物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环境生物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环境生物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生物学.docx

《环境生物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生物学.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生物学.docx

环境生物学

1.生物对环境有哪些污染效应?

其后果如何?

答:

(1)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能使人动物及植物致病

(2)水体富营养化

(3)污染生物的代谢产物:

使其他生物中毒,食品污染等

2、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1外源化学物的性质

2机体方面的影响

3机体方面的影响

4胃肠道酸碱度

5胃肠道同时存在的食物和外源化学物

6某些特殊生理状况

3、什么是水体的富营养化、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

概念:

指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水华”——主要蓝藻、“赤潮”——主要甲藻。

严重后果:

(1)藻类在水体中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使鱼类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衰死藻类将沉积塘底。

(2)藻类种类逐渐减少,并由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转为以蓝藻为主,而蓝藻有不少种有胶质膜,不适于作鱼饵料,而其中有一些种属是有毒的。

(3)藻类过度生长繁殖,将造成水中溶解氧的急剧变化,藻类的呼吸作用和死亡的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

4、与理化监测相比,生物监测有何优缺点?

1、能直接反映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不需购置昂贵的仪器及进行仪器保养和维修

3、可大面积或长距离内密集布点

4、不足之处:

反应不够快速,无法精确监测某些污染物的含量,精度不高,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季节和地理环境等。

5、光化学烟雾的反应机制有哪些?

对生物(人、动物及其植物)又哪些影响?

反应机制:

通过对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模拟实验,已经初步明确在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的相互作用方面主要有以下过程:

①污染空气中NO2的光解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起始反应。

②碳氢化合物被HO、O等自由基和O3氧化,导致醛、酮、醇、酸等产物以及重要的中间产物──RO2、HO2、RCO等自由基的生成。

③过氧自由基引起NO向NO2的转化,并导致O3和PAN等的生成(见大气污染物的相互作用)。

这些基本反应可以用最简化的化学反应模式表示:

有人以具体的有机物,如丙烯、正丁烷、乙烯等作为有机物的代表,列出详尽的机理模式,其化学反应可多达242个。

此外,污染空气中的二氧化硫(SO2)会被HO、HO2和O3等氧化而生成硫酸(H2SO4)和硫酸盐,成为光化学烟雾中气溶胶的重要成分。

碳氢化合物中挥发性小的氧化产物也会凝结成气溶胶液滴而使能见度降低。

损害人和动物的健康

  人和动物受到主要伤害是眼睛和粘膜受刺激、头痛、呼吸障碍、慢性呼吸道疾病恶化、儿童肺功能异常等。

影响植物生长

  臭氧影响植物细胞的渗透性,可导致高产作物的高产性能消失,甚至使植物丧失遗传能力。

植物受到臭氧的损害,开始时表皮褪色,呈蜡质状,经过一段时间后色素发生变化,叶片上出现红褐色斑点。

PAN使叶子背面呈银灰色或古铜色,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6、研究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于放大分别有哪些意义?

生物浓缩对于阐明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得迁移转化规律,评价和预测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以及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净化等均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物积累性可作为环境监测的一种指标,用以评价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得迁移转化规律等。

研究生物放大作用,特别是鉴别出食物链对哪些污染物具有生物放大的潜力,对于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确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安全浓度、评价化学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7、什么是脂质过氧化,脂质过氧化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

脂质过氧化:

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或超氧化物能使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经非酶性氧化生成氢过氧化物的过程。

脂质过氧化的后果:

(1)细胞器和细胞膜结构的改变和功能障碍是脂质过氧化的最明显后果,包括膜流动性降低,脆性增加;膜上的受体和酶类的功能改变;膜通透性变化,如Ca2+内流,钙稳态失调和能量代谢改变等。

(2)脂质过氧化物的分解产物具有细胞毒性,其中特别有害的是一些不饱和醛类,如4-羟基-2-反式-壬烯醛。

(3)对DNA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脂质过氧化自由基和烷基自由基可引起DNA碱基,特别是鸟嘌呤碱基的氧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另一是脂质过氧化物的分解产物,丙二醛可以共价结合方式导致DNA链断裂和交联。

(4)对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作用,脂质过氧化产物使LDL发生氧化修饰,使LDL失去对其受体的高度亲和力。

8、人体一般接触环境激素有哪些渠道,环境激素对人类的影响有哪些,如何防止?

主要是通过含有这种激素成分的物质,被人食用或使用后产生的不良反应。

比如化妆品、洗浴剂、洗洁剂、瓜果、蔬菜、肉类、食品等,当环境激素进入人体时,会让人体内的内分泌系统误认为是天然激素,而加以吸收。

环境激素占据了在人体细胞中正常激素的位置,从而引发内分泌紊乱,造成人体正常激素调节失常。

表现在发育障碍、生殖异常、器官病变、畸胎率增加、母乳减少、男性精子数下降(男性不育症)、精神、情绪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大多数的激素能促成网络系统,起到控制全局的作用。

例如,精子形成需要男性激素,女性的生殖器发育机能维护需要女性激素,它们在各自的睾丸或卵巢中产生,是由脑下垂体里产生的促卵泡激素(FSH)所控制的。

这个FSH又是被丘脑下部产生的促进腺激素放出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所控制的。

防止:

加强对人工合成化学物质从生产到应用的管理,停用或替代目前正在使用的包括杀虫剂、塑料添加剂等在内的环境激素

10、什么是微核试验?

简述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及其应用领域。

是检测染色体或有丝分裂器损伤的一种遗传毒性试验方法。

无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或因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仍留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即微核。

最常用的是啮齿类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

以受试物处理啮齿类动物,然后处死,取骨髓,制片、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计数PCE中的微核。

如果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PCE微核率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并有剂量-反应关系,则可认为该受试物是哺乳动物体细胞的致突变物。

如用来评价药物、放射线、有毒物质等对人体细胞或体外培养细胞遗传学损伤仍是一个直观有效可行的方法,在遗传毒理、医学、食品、药物、环境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1、指示生物的选择条件

  1.有足够的敏感性

  2.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和足够的数量

  3.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

  4.实验室易于繁殖和培养

  5.具有丰富的生物学背景资料

  6.对毒物或因子的反应能够被测定

7.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

12、射线的电离辐射对机体损伤作用机理一般是什么?

P186(两条途径)

答案:

(1)电离辐射对DNA的作用

碱基变化;DNA链断裂是辐射损伤的主要形式。

磷酸二酯键断裂,脱氧核糖分子破坏,碱基破坏或脱落等都可以引起核苷酸链断裂。

DNA交联:

DNA分子受损伤后,在碱基之间或碱基与蛋白质之间形成了共价键,而发生DNA-DNA交联和DNA-蛋白质交联。

照射后DNA合成抑制与合成DNA所需的4种脱氧核苷酸形成障碍、酶活力受抑制、DNA模板损伤、启动和调控DNA合成的复制子减少,以及能量供应障碍等都有关

在DNA合成抑制的同时,分解代谢明显增强。

原因可能是辐射破坏了溶酶体和细胞核的膜结构,水解酶释放直接与DNA接触,增加了DNA的降解。

(2)对蛋白质和酶的影响

在照射后蛋白质和酶可发生分子结构的破坏,包括肽键电离、肽键断裂、巯基氧化、二硫键还原、旁侧羟基被氧化等,从而导致质蛋白质发子功能的改变

辐射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影响比较复杂,有的被激活,有的被抑制,有的呈双相交化,即先抑制而后增强。

照射后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是非常显著的,主要是许多蛋白质水解酶活力增加。

如照射后由于溶酶体被破坏,组织蛋白酶释放,活力明显增加,促使细胞内和细胞外蛋白质分解增强。

同时,照射后机体摄取食物减少,加剧了蛋白质分解代谢,释出大量游离氨基酸。

一部分生糖氨基酸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一部分代谢为尿素或其它非蛋白氮,整个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

(3)导致自由基的产生

离辐射直接引起靶分子电离和激发而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生成生物分子自由基

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分子的周围介质(主要是水)生成水射解自由基

13.慢性毒性试验观察指标有哪些?

观察指标的选择,应以亚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为基础。

其中包括体重、食物摄取、临床症状、行为、血象和血液化学、尿的性状及生化成分以及重点观察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已经显现的阳性指标。

一些观察指标变化甚微,为此应注意三点:

一是试验前应对一些预计观察指标,尤其是血、尿常规及重点测定的生化指标进行正常值测定,废弃个体差异过大的动物;二是在接触外来化合物期间进行动态观察的各项指标,应与对照组同步测定;三是各化验测定方法应精确、可靠、且进行质量控制。

应重视病理组织学的检查。

凡试验期间死亡的动物,都应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14.在生物修复中采取强化措施促进生物降解十分重要。

这些强化措施促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

①接种微生物 目的是增加降解微生物数量,提高降解能力,针对不同的污染物可以接种人工筛选分离的高效降解微生物,接人单种、多种或一个降解菌群,人工构建的遗传工程菌被认为是首选的接种微生物;

②添加微生物营养盐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降解活动需要充足均衡的营养,为了提高降解速度,需要添加缺少的营养物;

③提供电子受体 为使有机物的氧化降解途径畅通,要提供充足的电子受体,一般为好氧环境提供氧,为厌氧环境的降解提供硝酸盐;

④提供共代谢底物 共代谢有助于难降解有机话染物的生物降解;

⑤提高生物可利用性 低水溶性的疏水污染物难于被微生物所降解,利用表面活性剂、各种分散剂来提高污染物的溶解度,可提高生物可利用性;

⑥添加生物降解促进剂 一般使用H2O2可以明显加快生物降解的速度。

15、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降解性有哪些评价方法P230

废水中有机污染生物降解性的分析及其判断是能否采用生物处理设计废水生物处理工程的前提。

由于废水中污染物的种类繁多,相互间的影响错综复杂,所以一般是通过实验来评价废水的可生化性,判断采用生化处理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1.测废水中的B/C(BOD5和CODcr比值)BOD5和CODcr都是代表废水受有机物污染的水质指标,其中CODcr的值可近似地代表废水中的全部有机物的耗氧量,而BOD5值只是代表了废水在好氧条件下能被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这一小部分有机物的耗氧量,由此可见同一废水的BOC5总小于CODcr值,且BOD5/CODcr之值越小,废水中能被微生物所氧化分解的有机物占废水中全部有机物的份额越少,该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就越差。

一般是认为废水的B/C>0.45可生化性好,B/C在0.3~0.45时,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较好,可以采用生物处理;当B/C在0.2~0.3时,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较差,B/C<0.2时,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生物法处理,可采用其他方法处理该废水。

水样的理论B/C最大值为0.58;

2.测生物氧化率:

用活性污泥作为测定期中所含的微生物量,单一的被测有机物作为底物,在瓦氏呼吸仪上检测其耗氧量,与该底物完全氧化的理论需氧量去比,即可求得被测定化合物的生物氧化率。

3.测定呼吸线测定呼吸线既测定基质的生化呼吸线与其内源呼吸线相比较而作为基质可生物降解性的评价。

当活性污泥微生物处于内源呼吸时,利用的基质是微生物自身的细胞物质,其呼吸速度是恒定的,耗氧量随时间的变化呈直线关系,这称为内呼吸线。

当供给活性污泥微生物内源基质时,耗氧量随时间的变化是一条特征曲线称为生化呼吸线。

把各种有机物的生化呼吸线与内呼吸线加以比较时,可出现三种情况。

(1)生化呼吸线位于内呼吸线之上,说明该有机物或废水可被微生物氧化分解。

两条呼吸线之间的距离越大,该有机物或废水的生物降解性越好。

反之亦然;

(2)生化呼吸线与内呼吸线基本重合,表明该有机物不能被活性污泥微生物氧化分解,但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抑制作用;(3)生化呼吸线位于内呼吸之下,说明该有机物对微生物产生了抑制作用,生化呼吸线越接近横坐标,则抑制作用就越大。

4.测相对好氧速率曲线耗氧速率就是单位生物量在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

生物量可用活性污泥的重量、浓度或含氮量来表示。

如果测定时生物量不变,改变底物浓度,便可测得某种有机物在不同浓度下的耗氧速率,把它们与内呼吸耗氧速率相比,就可得出相应浓度下的相对耗氧速率,据此可作出相对耗氧速率曲线

17、厌氧发酵的生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P264

(1)水解(液化)阶段微生物的孢外酶,如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等,将有机物进行体外酶解,纤维素、淀粉等多糖分解成单糖和二糖进而形成丙酮酸,蛋白质转化为肽和氨基酸,脂肪转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也就是说,将固体有机物转化为可溶性的分子量较小的物质。

(2)产酸阶段上一阶段的液化产物进入微生物细胞,在胞内酶的作用下迅速转化为低分子化合物,如低级脂肪酸、醇、中性化合物等,其中以挥发性有机酸尤其是乙酸所占的比例最大,可以达到80%左右。

这一阶段通常有大量的H2游离出来,因此也称为产氢产酸阶段。

(3)产甲烷阶段由严格厌氧的产甲烷菌完成。

它们利用一碳化合物(二氧化碳、甲醇、甲酸、甲基胺和一氧化碳)、乙酸和氢气产生甲烷。

其中约有30%来自氢的氧化和二氧化碳的还原,另外70%则来自乙酸盐。

在这一阶段,前面所产生的低分子物质几乎有90%可以转化为甲烷,其余10%则被甲烷菌作为自身的养料进行新陈代谢。

上述三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相互依赖。

发酵初期以第一和第二阶段为主,兼有第三阶段反应。

发酵后期,三个阶段的反应同时发生,在一定的动态平衡下,才能够持续正常地产气。

18、废水中的氮一般以什么形式存在;简述A/O工艺生物脱氮的过程。

答案:

废水中的氮一般以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等四种形态存在。

A/O工艺,即缺氧段/好氧段,是将前段缺氧段和后段好氧段串联在一起,A段DO不大于0.2mg/L,O段DO=2~4mg/L。

在缺氧段异养菌将污水中的淀粉、纤维、碳水化合物等悬浮污染物和可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有机酸,使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不溶性的有机物转化成可溶性有机物,当这些经缺氧水解的产物进入好氧池进行好氧处理时,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及氧的效率。

在缺氧段,异养菌将蛋白质、脂肪等污染物进行氨化(有机链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离出氨(NH3、NH4+)。

在充足供氧条件下,自养菌的硝化作用将NH3-N(NH4+)氧化为NO3-。

NO3-通过回流控制返回至A池,在缺氧条件下,异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将NO3-还原为分子态氮(N2),完成C、N、O在生态中的循环,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

只有当废水中的氨以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的形态存在时,仅需反硝化(脱氮)一个阶段

19、研究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于放大分别有哪些意义?

答案:

研究生物浓缩对于阐明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得迁移转化规律,评价和预测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以及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净化等均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物积累性可作为环境监测的一种指标,用以评价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得迁移转化规律等。

研究生物放大作用,特别是鉴别出食物链对哪些污染物具有生物放大的潜力,对于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确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安全浓度、评价化学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阐述好氧堆肥的腐熟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是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使有机质矿质化和腐殖化的过程。

一般要经过发热、高温、降温、腐熟保肥四个阶段,各阶段变化过程如下:

(1)发热阶段堆制初期,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有机质开始分解并放出热量,使堆温逐渐提高。

由常温升到50℃左右为发热阶段。

这个阶段以中温好气性微生物为主,它们利用堆肥中的水溶性有机物迅速繁殖并蛋白质、简单糖类、淀粉类等等易分解的物质及部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同时产生大量氨、二氧化碳和热量。

物质转化特点是堆肥中的有机物质在好气条件下迅速分解。

(2)高温阶段当堆内温度高于50℃时,即进入高温阶段。

这一阶段堆内微生物种类有明显变换,中温性微生物随着温度升高逐渐被高温性微生物主要是(主要是高温纤维分解菌)代替。

堆肥材料中的有机物除残留的和新形成的易分解的有机质继续分解外,主要进行复杂有机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蛋白质等的强烈分解,同时开始腐殖质的合成过程,并杀虫灭菌、消灭草籽。

高温阶段(50—60℃)不得少于三天。

但须防止堆内温度超过65℃,以免有机物分解太快,氮素损失多。

温度过高时,可采取加水、压紧或堵死通气孔的方法。

(3)降温阶段指高温后,温度从50℃逐渐降低的阶段。

由于温度下降,高温纤维分解菌的活动受到抑制,而中温性细菌和放线菌显著增加。

此时,腐殖化过程占优势,堆肥进一步腐熟,形成大量腐殖质。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主要分解残留下来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形成的腐殖质也有少量被分解,产热量减少,堆温逐渐下降。

(4)腐熟保肥阶段大部分有机质被分解后,堆内温度下降,仅稍高于气温,此时即进入腐熟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保存已形成的腐殖质和各种养分,特别是氮素。

为此,应将肥堆压紧、加土覆盖造成嫌气条件,以利形成较多的腐殖质和保存氮素。

综上,堆肥的腐熟过程是多种微生物交替活动的过程。

为加速腐熟和提高堆肥质量,应在不同阶段为微生物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已达到控制腐熟程度和减少养分损失的目的

影响因素:

P292

凡是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因素都会影响堆肥腐熟的效果。

主要包括:

水分、空气、温度、堆肥材料的C/N比和酸碱度(pH) ,其中堆肥材料的C/N比是影响腐熟程度的关键。

1、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低的物质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热将不足以维持堆肥所需要的温度,并且产生的堆肥由于肥效低而影响销路问题;过高的有机物含量又将给通风供氧带来影响,从而产生厌氧和发臭;堆肥中最合适的有机物含量约为20%~80%之间。

   

2、碳氮比原料碳氮比过高,碳多氮乏,微生物的发展受到限制,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就慢、发酵过程就长。

容易导致成品堆肥的碳氮比过高,这样堆肥施入土壤后,将夺取土壤中的氮素,使陷入“氮饥饿”状态,会影响作物生长。

原料碳氮比低于20 :

 1,碳少,氮剩,则氮将变成氨态氮而挥发,导致氮元素大量损失而降低肥效。

保证成品堆肥碳氮比为10-20:

1和在堆肥过程理想的分解速度,堆肥原料的碳氮比为25-40(生活垃圾碳氮比一般在24 :

 1左右)。

  

3、水分在堆肥过程中,按重量计50%~60%的含水率最有利于微生物分解,水分超过70%,温度难以上升,分解速度明显降低。

因为水份过多,使堆肥物质粒子之间充满水,有碍于通风,从而造成厌氧状态,不利于好氧微生物生长并产生H2S等恶臭气体。

水份低于40%不能满足微生物生长需要,有机物难以分解。

   

4、温度堆体温度的作用主要是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一般认为高温菌对有机物的降解效率高于中温菌,现在的快速、高温好氧堆肥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初堆肥时,堆体温度一般与环境温度相一致,经过中温菌1~2d的作用,堆肥温度便能达到高温菌的理想温度50-65℃ ,在这样的高温下,一般堆肥只要5-6d,即可达到无害化。

过低的堆温将大大延长堆肥达到腐熟的时间,而过高的堆温(>70℃)将对堆肥微生物产生有害的影响。

外界环境温度过低要考虑覆盖保温、接种热源。

  

5、C/P一般要求堆肥料的C/P在75~150为宜。

增加无机磷(包括易溶和难溶磷肥)主要目的是通过堆肥使无机磷转化为有机磷或磷酸根,通过金属元素(如Ca或Fe)与有机酸如腐殖质酸形成三元复合体,达到减少磷肥直接施用造成的土壤固定作用;难溶磷肥(磷矿粉)可以通过堆肥过程达到提高溶解度的目的。

  

6、Ph一般微生物最适宜的pH值是中性或弱碱性,pH值太高或太低都会使堆肥处理遇到困难。

在堆肥初始阶段,由于有机酸的生成,pH值下降(可降至5.0),然后上升至8~8.5左右,如果废物堆肥成厌氧状态,则pH值继续下降。

此外,pH值也会影响氮的损失,因pH值在7.0时,氮以氢氧化氨的形式逸入大气。

但在一般情况下,堆肥过程有足够的缓冲作用,能使pH值稳定在可以保证好氧分解的酸碱度水平。

21、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重建的措施

1、植被重建技术的选择矿山废弃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

植被恢复演替、土壤生物改良和土地复垦。

应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以实用、可靠、经济为原则,采取相应的技术模式。

2、物种的筛选和引入植物种类的选择是植被重建的主要问题和基础,不同的矿种形成的废弃地的环境条件和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应针对不同的矿山废弃地选择相应的物种。

从生态学理论上讲,植被恢复必须考虑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的组成,但在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的实践中,最重要的则是合适植物种类的选择。

其最基本的考虑由两方面:

一类植物用以在矿山废弃地上长期定居,以期获得持久的植被。

这一类植物的选择至少要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最好是乡土树种;对极端的基质条件具有耐性。

另一类植物则要求它们的速生性、高生物量以期基质能得到较快的改善并为前一类植物提供隐蔽条件等。

3、矿山废弃地植被重建中的林-灌-草结合由于草生长需要的土壤薄,因此种草可以很快覆盖地面,使裸露的地面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为后来的植物种类定居打下基础。

4、豆科植物在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中的作用豆科植物类群巨大,种类繁多,大多具有结瘤固氮的能力,而N素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养分状况,N素和N素循环在矿山废弃地这样贫瘠生境的植被恢复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因此在废弃地植被恢复中种植豆科植物作用重大。

一方面多年生豆科植物的枯枝落叶和一年生豆科植物在生长季节之后的整个枯死植株,为废弃地提供大量的土壤有机质,而这类有机质的C/N较低,从而在分解后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中N素的积累;另一方面豆科植物在废弃地植被恢复中对其他幼苗不但可以提供额外的N素,而且还起到了保护作用。

1.微生物对化学物质的降解与转化有哪些特点,使其在环境污染处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答:

(1)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代谢速率快;

(2)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类型多;

(3)具有多种降解酶;

(4)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

(5)具有巨大降解能力;

(6)具有共代谢作用。

2.分别简述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蓄积试验的目的。

答:

①急性毒性试验:

(1)求出受试物对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致死剂量,通常以半数致死量(>LD50)为主要参数。

(2)阐明受试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3)利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化合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及其动力学变化。

③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是检测在较长时间内,以小剂量反复染毒后所引起损害作用的试验。

其主要目的是评价化学物在长期小剂量作用的条件下对机体产生的损害及其特点,确定其慢性毒作用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为制订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提供实验论据。

④蓄积试验:

环境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经过代谢转化排出体外,或直接排出体外。

当其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超过代谢转化与排泄的速度时,化学物质在体内的量逐渐增加,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

外源性化学物在机体的蓄积作用是化学物发生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

因此,蓄积试验研究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有无蓄积作用及蓄积程度如何,是评价化学物能否引起潜在的慢性毒性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制定有关的卫生标准时选择安全系数的依据之一。

3.什么叫ASP;活性污泥中由哪些微生物组成,及其作用分别是什么;绘出标准ASP的基本流程。

答:

1)概念:

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某些微生物在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