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练习课的思考.docx
《对练习课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练习课的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练习课的思考
对练习课的思考
对练习课的思考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教学进位加与退位减的内容,中间穿插了很多节的练习课。
我发现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学生的新鲜感与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可是一到练习课学生就提不起劲来,我很困惑,心想就因为是练习复习课所以学生不重视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不会的这肯定是教法不对或者是对教材的把握不准。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上网查阅了许多关于数学练习课教法的资料,受益匪浅。
从中我了解了原来学生不感兴趣是因为教学理念的不正确,存在着误区,比如把练习课简单的等同于补课,把新授课上的薄弱环节拿到练习课上讲解训练,枯燥乏味;又或者是把练习课等同于习题,搞“题海战术”。
反思一下自己对练习课的看法是有上述情况,要么枯燥的做题讲解,要么学生互相检查对错。
针对这种情况我有认真的研读了教材,发现练习课上不仅是巩固新知,还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是在练习课上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而后内化的,是帮助学生在旧知识点的基础上建立新知的过程,所以不能简单的教授。
在细读教材、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在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练习中,有许多新的知识点:
估算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设计,有和不进位加、不退位减的联系。
练习课的内容是丰富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则尤为关键。
在和不退位减的联系这个环节上,我吸取进位加练习课的教训,不是简单的做题,对题。
我在学生做完一组题后,提出了问题:
你们觉得哪道题容易些,哪道题难呢,为什么?
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真实体会,在说出理由的同时也把不退位与退位联系了起来,初步体会到两者的不同。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有“把正确答案全出来”的题目,以前总是学生说出圈了哪个就过去了,在细读教材后,发现错误答案都是学生平时容易错的,于是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当小老师”的活动,分别说说为什么圈这个,没圈的错在哪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进一步明白了“退位”的含义,加深了对不退位减与退位减的理解。
而这些经历和体验都为第二课时的退位减练习课中估算的应用打下基础。
在第二课时中,我首先说:
“上节课,同学们都当了一回小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容易犯的错误,这些同学很虚心,保证以后不犯这些错误,他们想请教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吗?
”本来我想让学生自己说出估算,但因为在进位加法的练习中,教学理念的不到位,学生在估算是虽然能说出是几十多,但速度很慢,从中不难看出学生是在计算得数,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估算的方法,没有体会到估算的作用。
于是在这节课我就自己抛出估算,并且说明了和计算的区别,学生首先来估算一题,在交流中我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让不同意见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当然这中间仍然有部分学生计算,我及时给与提醒,让他们想想上节课的“当小老师”怎么发现错误,在后面的题中,通过回忆、尝试、再交流,学生们悟到了原来只要看个位够不够减就可以了,估算的速度有所提高,然后在算一算,看看和估算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估算是几十多,计算结果就是几十多。
虽然时间长了些、过程坎坷了些,重要的是学生体验了、感受了、对比了,这样新知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信心才能积累,学习方法才能逐渐丰富起来,这样的过程才真正的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正如网上所说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练习课应该注重培养学习的好习惯,以及学习兴趣。
好习惯是一切的开始,而兴趣会让他们在将来的学习中轻松快乐。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练习课
数学练习课作为新授课的延伸和发展,练习课上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手段和创设情境,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通过计算、讨论、交流等各种方式,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并能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因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解题策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应力求选择身边学生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张扬个性,让练习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数学练习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之一。
学习数学,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不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就很难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技巧。
因此在数学练习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目的性
如何上好数学练习课
练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它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和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课,同时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技能、技巧的形成,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空间观念的建立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都离不开练习课,它又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最佳时机,应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主动探究,独立学习中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如何上好数学练习课成为一线教师研究的问题。
下面谈此看法:
1.数学练习课要讲究练习层次,保持教学有效性
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理解能力的速度和强度也各有差异,所以安排练习课时必须从基本练习开始,逐步提高到操作练习、变式练习、再到综合发展练习,这样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分段练习,逐步提高,让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体会,这样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如:
在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之后,设计:
有11个红球,6个黄球,7个白球。
①红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黄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②红黄两种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黄白两种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如果红球占总数的1∕10,黄球占总数的3∕10,那么白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如果拿出的黄球占总数的1∕6,有几种拿法?
这三个问题都紧扣分数的意义这个教学目标,但思维的深浅程度不同,这样既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又便于因材施教。
另外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靠自己的努力都能做出回答,获得学到知识的满足感,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数学练习课要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个数学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得到快速解决,那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是一个特别难的问题,讨论很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这样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受到这种从欲望的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有生机。
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
如:
教学“有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时,师:
这里为什么要加上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是0可不可以呢?
能否想个办法证明?
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究情绪,学生就自觉的议论起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自觉的进行小组合作研究。
3.数学练习课要设计生活化练习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
因此,数学练习课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这样的数学练习课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教师要发掘生活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练习设计之中。
如:
教学打折应用题时,设计为:
有一天,老师带了5000元到家电市场买电器。
看见有一款家电组合:
TCL彩电2000元,功放的价钱是彩电的80%,音响的价钱比彩电贵20%,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带的钱够吗?
如果不够怎么办呢?
如果老师没有买这组家电,后又转到了一家海尔空调专卖店。
有一款立式空调,成本价是4000元,现标价5000元。
如果老师要买,而你是这家店的老板,准备怎么卖?
为什么?
因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生1:
不够再去取一些钱;生2:
砍价;生3:
如果我是老板,就打九折买;生4:
如果我是老板,不打折,但买1000元返100元的代币券……。
评析:
此题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练习,激励了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
同时培养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数学练习课要组织实践活动,实现个体创新
新课标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在探索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形成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
如:
教学“元、角、分的简单换算”后,带领学生去超市购物,看谁在规定的钱和时间内买的东西多且实用。
结果生生各显其能,互动交流说出创新做法,通过实践引领,难点迎刃而解,扩大获取知识的内涵,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以利于发展创新思维。
又如:
教学“时间换算”后,发动学生去调查,访问各行各业工作时间情况。
调查到:
①、我爸是医生,有时深夜的12点上班,第二天早上8点才下班:
②、电站工人一日24小时都值班,防止故障,保证人们的用电……。
评析:
通过调查访问,掌握所学知识,明白劳动价值的取向,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总结出学习方法,推动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5.数学练习课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参与探索中做数学
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生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生们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
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学会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交流中,不断碰撞数学的思想火花,不断的做数学,使得课堂充满精彩,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才能的舞台。
如:
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师可先让学生独立猜猜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再通过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猜想,生1: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来推导;生2:
沿着梯形的高剪开旋转、平移;生3:
把梯形对折剪开,运用旋转来推导……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后,就可以要求学生再次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得出多种公式: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2×高……这时,课堂教学就必须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广泛的自主权、选择权,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舞台和时空。
师因势利导:
学生得出了多种梯形面积计算公式,都是正确的,师:
你认为哪一种更好理解呢?
生生讨论交流得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评析:
这段教学有扶有放,让学生在猜、剪、拼、想、议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中探索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讨论可谓是一举多得。
6.数学练习课中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体验
数学练习课教学中,师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其看得见、摸得着,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感受及体验。
如:
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利用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
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生1扮演大青蛙,生2扮演小青蛙,同时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当碰面时开始对话:
大青蛙说:
“你今天的收获怎样?
”小青蛙说:
“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
你呢?
”大青蛙自豪地说:
“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
”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
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
同时,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总之,在数学练习课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根据认知特点和理解方式进行重新组织,形成知识结构并牢记,能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不断地分析研究新课标数学教材,及时地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和不足,并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