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湖北省襄阳市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襄阳市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襄阳市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襄阳市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三统一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制作:
青峰弦月工作室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
其原因主要在于:
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
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平民的农家子弟。
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
农工商教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
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
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强化以外,童蒙教育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
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
袁采在《袁氏家训》中明确指出:
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童蒙教育出现了事实上的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义学、家塾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
私学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无非辟土植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杂字、《百家姓》之类。
广大中下层平民及其子弟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的目的。
此外,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在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蒙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以培养博学、广闻的儿童。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宋代童蒙教育内容中不仅有“云维何兴,以水之生;雨维何降,以云之蒸”等自然常识,也出现了以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等为代表的专讲名物制度、自然常识及科技知识的童蒙教材。
宋代童蒙教育凭借其大众化的特点,不仅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和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转变,对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固和延续封建统治发挥了独有的文化效应。
同时,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也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童蒙教育社会化普及化发展的先河。
(摘编自郭娅《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1.下列关于“宋代的童蒙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特征上看,宋代的童蒙教育呈现出了大众化的趋势,突破了以往朝代等级严格的门阀士族制度的制约。
B.从方式上看,在宋代,出身平民的农家子弟也可以与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在一起接受童蒙教育。
C.从目的上看,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及预备科举外,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
D.从内容上看,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伦理道德教育外,还非常重视对蒙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宋代,教子读书蔚然成风,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官僚地主子弟、农家子弟外,就连位居社会末流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
B.由于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大多数农工商子弟无法实现一举成名的梦想,他们主要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一些基本技能,达到上账不难的目的。
C.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童蒙教育发生了由重视官学教育系统向重视私学教育系统的转变。
D.宋代以《百家姓》、《州名急就章》、《名物蒙求》之类的书作为童蒙教育的教材,帮助孩子们识字、认识名物,并且普及自然常识和科技知识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阶级因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而确立了主体地位,他们的子弟有条件接受教育,是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形成的社会阶级基础。
B.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使受教育的蒙童有可能跻身统治阶级之列,是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形成的现实途径。
C.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发挥了特有的文化效应,它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普遍提高了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D.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为宋代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而且是中国教育社会化普及化发展的渊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没有匠心,有业余精神也行
许纪霖
普利兹克奖是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项,2012年出现了第一位中国建筑家的名字:
王澍。
王澍的母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老师们吃惊了:
“就是那个目空一切的狂妄小子吗?
”这个学生在大二的时候,便宣称没有老师可以教他了。
他们还记得王澍骄傲地说过:
“中国只有一个半现代建筑师,半个是我老师,一个就是我!
”
狂妄是要付代价的,1988年研究生毕业却没有拿到硕士学位。
王澍选择了杭州,与妻子陆文宇在西湖边过半隐居的生活。
王澍祖籍山西,在乌鲁木齐出生长大,高高大大,是一条北方汉子,而陆文宇是娇小玲珑的南方人。
偏偏妻子强大的精神定力,驯服了王澍身上的蛮性与骚动,让他变得宁静下来。
1997年,夫妻俩成立了一个工作室,名为“业余建筑工作室”。
业余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状态。
萨义德说过,知识分子本质上就是一种业余精神,不为稻粱谋,只是满足自己的内在精神需求。
业余是游戏、是娱乐、是休闲、是闲暇,是与一切功名利禄、急功近利无关的东西。
从容不迫,自然而为。
在闭关的12年里,王澍每天都在学习古典文化。
青年时期的王澍,只手推倒了一味模仿西方的所谓现代建筑大厦,但不知新路究竟在何方。
此刻的他,渐渐探索的是一个基于江南文化传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古典营造法。
他反复揣摩古代文人的风景山水画,无数次地徜徉在苏州的留园、沧浪亭、狮子林,聆听风声雨声落叶声,在安宁的时空里捕捉古典精神的幽幽之魂。
江南的园林,蕴藏着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灵魂。
王澍着迷于园林,园林之于他,是迷思之地。
在隐居的12年间,他不仅读书、观赏、修行,而且经常下乡,挽起袖子与工匠们一起干活。
每天与工匠们早上八点上班,干到晚上十二点再一起回家。
他要弄明白每一块瓦是怎么做出来的,每一根钉子是怎么钉进去的,因此在工艺上也非常自信:
“到今天为止我做任何东西底气十足,是因为最低的那个底牌我都已经摸过了。
”
王澍所梦想的城市乌托邦,不是充斥着“鸟巢”、“鸟蛋”、“大裤衩”等建筑的过于嚣张的建筑空间,而是接上了中国古典传统的平淡而又有诗意的生活世界。
王澍的建筑理念,是自然、人与建筑的三位一体。
中国文化最重视的是天、地、人,如果说天象征自然,地代表建筑,那么,天、地、人三个要素并非如西方那样,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或者是一场争夺主体的战争,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之间,应该是默契的相处、有对话的和谐,如同李白所言: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
王澍坚定地认为: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
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
”
他的代表作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坐落于山脚之下,从接受设计的第一刻起,王澍就认定,山是校区的中心,是灵魂。
象山不高,却是自然的、神圣的,校区所有的建筑都要以山为对话对象,不是建造巨大的楼房去压倒小山,表现人定胜天,而是以谦卑的姿态将建筑融于山水之中,化为大自然的血脉。
校区落成后,有个记者如此描绘:
“整个校园仿佛是一个安静的江南村落。
”如今中国的大学新校区,皆是以齐整、开阔、宏大为蓝本,甚至千篇一律,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却更像一处山坳里的村落,质朴、平拙,自然,不经意间散发着宁静的魅力。
王澍这条北方汉子,一旦沾上了杭州的灵气,如同他所设计的建筑,有北方的大气、粗粝和质感,又有江南的细腻、温情与诗意,文质兼具,刚柔融合。
成名之后的他内敛了许多,但内心依然卧藏着青年时代的傲气。
他底气十足地说:
“影响城市未来建筑的两大标志性建筑,一个是北京的CCTV,另一个就是美院的象山校区。
”王澍,他有资格、有底气说这样的狂话。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让母校的老师们吃惊了,主要是由于王澍求学期间成绩并不突出,而且还非常狂妄。
B.王澍认为自然远比建筑重要,建筑只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
所以他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没有将建筑作为核心,而是将它们融于山水之中。
C.王澍的建筑理念源自中国古典文化,自然、人和建筑之间相百对立却又相互统一,就如同李白的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D.王澍经历了12年的隐居生活,通过读书、观赏、修行磨砺了自己的性情。
成名之后他内敛了许多,不再像青年时期那样桀骜不驯。
5.王澍能够在建筑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原因有哪些?
(4分)
6.本文的标题是“没有匠心,有业余精神也行”,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文中“业余精神”的理解。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派克钢笔
孙春平
我家附近有片小花园,傍晚时常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杖,佝偻着瘦弱的腰身,绕着甬道一圈又一圈地蹒跚。
有一天,我看老伯嘟嘟哝哝地又在绕圈子,便想凑上去陪他说说话,他女儿林慧从亭子里闪出来,对我悄声说,别打扰他,老爷子说散步时脑子好,他正构思写东西呢。
我问,是不是写回忆录?
林慧摇头说,好像是写诗歌。
管他写什么呢,只要他高兴。
林慧是我中学时的同学,毕业后我下乡,她去了工厂。
记得她说过,林老伯跨过江扛过枪,还参加过抗美援朝。
以前只知他离休前在工厂当领导,没想到了暮年,又想搞创作,这种生命的激情,着实让人钦敬啊!
万没料到,有一天,林老伯会让女儿陪着,找到我家来。
林慧说,我爸听说我的老同学是作家,非要拜访你。
林老伯立刻从怀里拿出一沓文稿,嚷着说,我写了点东西,作家帮我看看,行吧?
林慧忙指耳朵示意,老人耳聋,以为别人也听不见。
二人离去,我打开稿子,总题叫“新少年三字经”,子题目也有二十多个,仿着古时《三字经》的写法,爱国旗,爱劳动,爱父母,爱粮食,每章二三十句。
平心而论,立意虽都不错,但质量平平,遣词用字也不甚准确,有些地方还没押上韵脚。
但这出自八旬老人之笔呀,共和国功臣对祖国花朵的殷切希望,岂能用庸常的文学水准去衡量?
老人写出这些,还不是想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
六一后的傍晚,我拿着报纸和稿酬等在花园里。
其实,此前林慧已将报纸带回家,但见了那二百元钱,林老伯仍是很激动,颤巍巍地接钱在手,还大声说,我接着写,写一百首。
我小声逗林慧,叫老爷子请客。
林慧抿嘴一笑,说一分钱也别想。
年底的时候,林老伯由保姆扶着,再次踏雪来到我家。
老伯又展开了他的文稿,是更厚的一沓,说请作家帮我改改,再写篇序,行吧?
我吃了一惊,问,要出书呀?
那可得由出版社审定。
老伯摆手说,不用出版社,我有个战友的儿子,在印刷厂当厂长,他说你给写篇序,他免费给我印,不多印,就五千本。
林慧不肯出面,表明了一个态度。
但老同学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拂老人的面子。
那本薄薄的小书我见到了,是春节前林慧特意送来的。
我问,听说离休干部的退休金一月好几千,医疗国家全保,你们几兄妹是不是还要啃点老呀?
林慧笑说,每月工资一到,老爷子只取两千,一千付保姆工钱,另一千是他和保姆一月的伙食费,剩下的都送银行,谁也动不得。
要不是我每月另偷偷塞给保姆几百元,人家早辞了。
后来学校送到家里的书款,都是我拿钱请人送去的。
不管老爷子怎么喜欢钱,咱也不能违背有关法规不是。
要不是书里有你写的序,也不会想起送你。
林慧还说,我老爸还在家写呢,这回说要写千字文,也写一百篇,再出书就能厚一点了。
没想,我再没见到林老伯。
老伯仙逝,终年八十六岁。
安放骨灰那天,墓地上突然出现了三个人,一位律师,两位公证员。
律师当众宣读老伯的遗嘱,说去世后捐出一百万元,在山村建一座养老院,但不可用他或子女的名字命名。
若积蓄不足,就变卖房产,再加丧葬费,结余部分统由二子一女再加保姆平均分配。
遗嘱中还特别强调,他留有一支派克钢笔,是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赠与林慧的作家同学,以表感谢,也是希望。
我心中震撼,手握派克钢笔,眼望高天流云,久久说不出话来。
老人家的希望是什么,苍天大地都知道,还需我赘言吗?
(选自《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年选》,略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对林老伯的外貌描写,是为了突出林老伯年事已高,身体瘦弱,衬托后文林老伯致力于写作的事迹,赞扬林老伯老当益壮,仍不忘发挥余热的奉献精神。
B.老人写《新少年三字经》,并且要出书,是因为自己一生戎马生涯,在日暮之年,为了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C.林老伯很重视200元的稿费,并且只给保姆1000元工资,生活也很节俭,连女儿也说“老爷子非常喜欢钱”,这都充分说明了老爷子的吝啬。
D.小说着力表现了林老伯作为一名抗美援朝过的老干部,晚年仍然心系民众,他既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也关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8.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有什么好处?
(4分)
9.小说主要表现的是林老伯,却以“派克钢笔”为标题,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
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
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
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
迁殿中侍御史。
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
玄宗初闻禄山之变,叹曰:
“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
”得平来,大喜,顾左右曰:
“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
”肃宗至德二年,加御史大夫,旋征为刑部尚书。
卢杞专权,忌之,改太子太师。
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
“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上从之,朝廷失色,李勉闻之,以为失一元老,贻朝廷羞,乃密表请留。
又遣逆于路,不及。
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
诸将丛绕慢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
希烈遽麾其众,乃揖真卿就馆舍。
因逼为章表,令雪己,愿罢兵马。
累遣真卿兄子岘与从吏凡数辈继来京师,上皆不报。
每于诸子书,令严奉家庙,恤诸孤而已。
希烈乃拘真卿,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自为墓志、祭文,常指寝室西壁下云:
“吾殡所也。
”希烈既陷汴州,僭称帝,使人问仪于真卿,真卿曰:
“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
”
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
遂缢杀之,年七十七。
贞元元年,陈仙奇使护送真卿丧归京师。
德宗痛悼异常。
废朝五日,谥曰文忠。
(选自《旧唐书·列传七十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B.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C.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D.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史大夫、尚书、太师等均为古代官职名。
唐朝设三省六部,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B.“迁、出、征、改”均与我国古代官员的任职有关。
“征”是指由地方政府推荐,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征。
C.朝觐,指臣子朝拜君主,或附属国向中央政权朝贡和拜谒,以表示对帝王的尊拜和臣服。
另外指宗教教徒拜谒圣像、圣地等。
D.墓志是埋入墓中的记有死者的姓名家世和简要生平的文字。
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以求人死留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真卿遇事有决断。
五原有积久不决的冤案,颜真卿到后马上辨清实际情况。
案件判决后,当地原本大旱,竟然下起雨来。
B.颜真卿很有远见。
他在平原任职期间,觉察到安禄山要谋反,就未雨绸缪,他采取的措施果然发挥了作用,受到玄宗的称赞。
C.颜真卿忠于朝廷,被李希烈拘禁,坚持斗争,无所畏惧。
李希烈称帝时,因为颜真卿年近八十,不记得称帝的仪式,被叛贼缢死。
D.颜真卿为人正直。
多次受到权臣的打压排挤也不屈身俯就。
卢杞趁着李希烈谋反上奏皇帝派遣颜真卿前往敌军,要故意害死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2)累遣真卿兄子岘与从吏凡数辈继来京师,上皆不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11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宋】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4.下列选项中,对本词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雪晓清笳乱起”“铁骑无声望似水”两句,动静结合,都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C.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也表现了作者收复失地的壮志难于实现的悲凉。
D.词的上片写梦境,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无法实现,梦里梦外形成了反差和错位。
E.词的下片写睡觉入梦的感慨。
诗人一直坚守收复中原、立功报国的信念,对戎马生活念念不忘,梦中希望万里封侯。
15.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
(诸葛亮《出师表》)
(3)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4)寄蜉蝣于天地, 。
(苏轼《赤壁赋》)
(5) ,谣诼谓余以善淫。
(屈原《离骚》)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江西丰城一电厂的在建冷却塔发生一起 的特大事故,到目前为止已经造成74人死亡,2人受伤。
现场搜救已经基本结束,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之中。
②微信时代,朋友圈正在远离一种私人关系的“熟人社会”,成为各种关系的杂烩。
在这个半熟悉半陌生“大舞台”中,发朋友圈这件小事,变成了一件需要 的大事。
③濒临爱琴海的林多斯小镇保留了完好的中世纪和骑士时代建筑,古老的风貌、浪漫的海景和大片的白色小屋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罗德岛 的景致。
④川普在竞选总统之初承诺要把制造业带回美国,声称给来自中国的商品征税最高可达到45%。
很多人都 ,觉得川普肯定当不了总统,大选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A.骇人听闻 深谋远虑 独一无二 不以为然
B.耸人听闻 深思熟虑 独立不群 不以为意
C.骇人听闻 深思熟虑 独一无二 不以为意
D.耸人听闻 深谋远虑 独立不群 不以为然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这位发言人声称,世界经济在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仍然位居主要经济体前列。
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对于世界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B.这篇题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很多人都表达了自己对小女孩儿的同情,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捐赠。
C.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和财富的同时,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层面的各种威胁与挑战。
D.根据韩国检方当天的调查声明显示,朴槿惠曾亲自会见大企业的总裁并要求他们捐款。
检方认为,因此事而“感到恐慌”的企业相关人士做了“没有义务去做的事”。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生机勃勃、活跃发展的。
; 。
, 。
。
,并且具体表现为文化区域的造就,经济重心的形成,政治中心的变迁。
①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
②经过凝结升华后,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
③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就一直存在所谓东西南北中的问题
④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
⑤文化、经济和政治的表现不一,便不断酝酿出种种社会矛盾
⑥各地先民创造出绚烂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
A.④⑥②③①⑤ B.⑤③⑥②①④ C.⑥②③⑤6235④① D.⑥②④①⑤③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在韩愈的《师说》中,禅宗影响的痕迹最明显不过。
在他那个时代,儒学不复往日的地位,普通的儒学教师也被轻视,因此,韩愈很清楚,除非 ① ,否则复兴儒学将注定失败。
与此相反,禅宗在当时广受推崇, ② 。
这一点在《师说》中可以得到印证,文中“解惑”的“惑”可能来自禅宗的语言,而“传道”“解惑”则仿自禅师。
《师说》中两个更重要的观点也值得评论:
第一,文章强调“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特别适用于像慧能这样的禅师,他不仅地位低贱, ③ 。
第二,文章中含有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
这个观点也有禅宗师徒关系概念的味道,正如禅师灵佑的格言:
“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
21.下图是O2O(即OnlineToOffline)商业模式图,请根据图示概述这一模式,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80字以内。
(6分)
五、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2016年12月,在澳大利亚皇家化学研究会上,澳大利亚几个十五六岁的孩子震惊了学者们,他们研究出了制造药物达拉匹林的重要活性成份。
达拉匹林是一种专门针对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系统缺陷的病人治疗寄生虫感染的药。
它并不是一种新药,拥有它的人叫马丁·什克雷利,他在购买了达拉匹林的所有权后将药价从13.3美元/片涨到了750美元/片,让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吃不起药。
去年9月,这几个孩子成立了对抗马丁·什克雷利研究小组。
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化学老师和校长的支持,学校把最好的实验室借给他们,并让化学老师亲自指导。
他们自学了高中课程,又开始研究大学甚至研究生的教材,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