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单元验收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三历史复习单元验收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单元验收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复习单元验收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Word版含答案
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单元验收:
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含解析)
1.维新运动时期,具有比较明显民主革命色彩的维新思想家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2.康有为《公车上书》中的下列观点能够体现戊戌变法主要特征的是()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之议郎”
3.下列对于百日维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面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4.为变法而献身,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壮烈诗篇的戊戌志士是()
A.梁启超B.谭嗣同
C.刘光第D.杨深秀
5.维新变法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A、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B、强学会的成立
C、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D、康有为组织保国会
6.光绪帝利用康有为、梁启超进行“百日维新”,希望借此挽救即将衰亡的大清王朝,也使自己避免成为亡国之君,但最终还是失败,其主要原因是()
A.“百日维新”所实行的措施违背潮流B.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和破坏
C.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D.袁世凯的暗中告密
7.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 B、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8.1902年的一天,北京的一个戏院里有一伙人在侃大山,赵仁说:
“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钱义说:
“我还参加过义和团运动呢”孙礼说:
“我当时就住在东交民巷里”。
李信说:
“那儿离我的学校不远,我在京师大学堂里读书的”。
根据所学知识,他们当中谁的话最有可能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A、赵仁B、钱义C、孙礼D、李信
9.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④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0.下列选项中不是维新变法期间形成的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
A.《中外纪闻》B.《强学报》C.《时务报》D.《民报》
11.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有()
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②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③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④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戊戌维新运动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机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
13.戊戌变法对于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贡献是()
A.首创了专业技术教育B.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
C.开始组织留学教育D.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14.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挽救了民族危机B、推动了政治改革
C、发展了社会经济D、促进了思想启蒙
15.下列关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
B.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的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C.改革相对革命而言对生产力的破坏小,一定程度有利于社会发展
D.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16.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17.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这段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B.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C.要求让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维新派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18.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
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A.君主专制政体B.总统共和政体
C.君主立宪政体D.议会共和政体
19.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
C.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20.有资料说“同月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_______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
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_________”当添入()
A.五经博士B.军机大臣C.八股取士D.重农抑商
2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
然屡见败衄、莫克振救。
若是手新法之果无益于国人也!
释之曰:
前此之言变者,非能真变也,……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集其大成,在于变官制。
”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看法和主张?
(2)“三十余年,创行新政”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何时期的何种运动?
(3)结合教材试举出两例史实说明“屡见败衄”。
(4)材料作者论述变法之本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简要评之。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陈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二: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育才于学校,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办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请完成:
(1)据材料概括上述人物的观点和主张。
(2)上述思想反映了哪个阶级的要求?
有何影响?
23.
(1)假如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会如维新派所设计的那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吗?
(2)戊戌变法作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引起深刻的反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请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
小变仍亡。
一一康有为《救亡决沦》
材料2:
康有为建议:
“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同答:
(1)材料l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2中的“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对比材料l和材料2,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何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
25.【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
(15分)
材料一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
“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
”——《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四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
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五“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刘逢禄和康有为的观点的相同之处。
据材料一、二、三,与刘逢禄的观点相比,康有为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4分)
(2)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2分)
(3)据材料二、三、四、五,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
(6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3分)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
“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
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
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
”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
“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
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
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
”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情况大事年表
1895年
御史杨深秀上奏:
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请派人赴日学习。
1896年
清朝驻日公使带赴日本学习的13名使馆学生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
1898年
各省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派遣留日学生。
1900年
留日学生达140余人,成立励志会,创办《译书汇编》翻译欧美启蒙思想家名著。
又改建“以民族主义为宗旨”的中国青年会。
1901年
清末新政开始,官费、私费留学的高潮掀起。
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
留学生秦力山在孙中山支持下创办《国民报》,宣扬革命救亡。
这年,陈独秀因宣传反清被迫逃亡日本留学,次年邹客、周树人(鲁迅)到日本留学,两年后秋瑾自筹资金赴日留学。
l903年
留日学生达到1300余人。
留学生黄兴、陈天华组织军国民教育会,提倡“鼓吹、起义、暗杀”以“实行民族主义”。
此后,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游学译编》、《浙江潮》等与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革命宣传相呼应。
1905年
留日学生激增,一年后达到12000余人,以江浙、两湖、广东和四川为最多。
这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6年
清政府颁布留学新规定,限制留日学生资格,留日热开始降温。
(1)报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
(2分)
(2)近代中国留学教育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进.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06十年间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7分)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中日两国间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
(4分)
27.(32分)人类历史上的每次社会变革都伴随着教育思想的体制的创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语》载:
“君子不器。
”意思就说,作为君子,不应该只是成为一种器物,而是能成为多种器物,也就是说应该成为通才。
不仅如此,而且要求这个通才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又有“君子谋道不谋食”的古训。
这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和古代君子的不懈追求。
材料二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谈到教育时指出: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
他的天性将象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
材料三: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
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
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四1904年(农历癸卯年)1月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也被称为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癸卯学制的部分学段情况如下:
学制
教育目标
课程
初等小学堂(规划为强迫教育阶段,儿童7岁进入学龄期后,理应一律进入)
以启其人生之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
令其发育为宗旨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
高等小学堂
培养国家之善性,扩充国民之
知识。
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
中学堂(5年)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课程。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后,士人为寻求新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形成留学日本高峰。
综合各种文献的记载,1901年底在日留学生约280名,1904年约3000名,1906年达8000名以上,之后人数逐渐减少。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有教无类”办学思想的进步意义(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
(2分)该书曾遭到当时统治者的禁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4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10分)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变革对当时中国社会政局的重要影响。
(6分)综合上述分析,谈谈你对教育变革的看法。
(4分)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日本新领导人(注:
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
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1)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中日改革的主要相同点。
(6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中日改革有何重要不同之处,并据此谈谈对我国现阶段深化改革的启示。
(9分)
参考答案
1.
D
谭嗣同在其《仁学》中,号召人们勇敢地“冲决君主制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
具有鲜明的民主革命色彩。
2.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准确解读历史知识的能力。
考察戊戌变法,ABCD都是康有为建议的变法的要点,但是,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ABC都是属于表面的特征,D项才是主要的内容,即选拔了解世界大势的官员。
故本题选D。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措施
3.A
试题分析:
本题全面考查对于百日维新的内容及评价的认识与理解。
依据教材可知,光绪帝并未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故百日维新未能全面反映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所以答案选择A项。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维新变法·评价
4.B
试题分析: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意思是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
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这是谭嗣同诗作《狱中题壁》。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
他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
本题考查戊戌志士及其代表作。
点评:
关于戊戌志士,除了谭嗣同外,还要注意戊戌六君子,即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
5.C
试题分析: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在京赶考的举人在康有为的领导下发起了公车上书活动,标志着此时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也是维新变法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
故选C。
A项是维新变法的准备阶段;BD项是在维新变法开始后组建的团体。
考点:
维新变法
点评:
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运动是标志着维新变法由思想发展成为行动。
此外,还要掌握维新变法的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
但是为了减少阻力,采用托古改制的方式。
虽然失败,但是依然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6.C
从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看,“百日维新”的措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
B、D两项都是次要的。
失败的关键还是维新派和顽固守旧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
7.C
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AC,但维新变法并没有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故选C。
8.C
略
9.D
本题考查维新运动的背景。
选项从思想、对外关系、经济、政治四个角度分析了事件的背景。
10.D
略
11.D
略
12.D
略
13.D
戊戌变法开办了京师大学堂
14.D
试题分析:
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最终失败可排除A、B两项。
改良运动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因未改变社会制度其作用是有限的,因此C错误;而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故选D。
考点:
维新变法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影响。
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
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
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却起到了第一次思想启蒙的作用。
15.D
略
16.D
①②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条件,③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选D项。
17.D
试题分析:
康有为上书要求光绪帝“勿去旧衙门;勿黜革旧大臣”,在不触动守旧官僚、贵族的利益的前提下,“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让维新派认识参与政权。
这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故选D。
考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点评: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归于失败。
18.C
略
19.C
试题分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和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这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C.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这是对戊戌变法的评价;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这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
戊戌变法
点评:
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①政治上: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②经济上:
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思想上: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20.C
试题分析:
从材料“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可以看出这项措施与参加科举考试人员密切相关,故选C。
A项是在汉代的出现的儒学大师;BD项与科举考试无关。
考点: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戊戌变法
21.
(1)指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
(2)指的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
(3)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的覆没和失败。
(4)变法之本的核心是变官制,即维新派主张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评价: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这种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处理历史材料的关键在于“有效性”,即能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能够用它来有效地回答问题。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史料中的关键词语,如“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变法之本……在于变官制”等,从而使回答问题有了依据。
22.
(1)兼采西学,变法自强;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2)民族资产阶级。
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材料的代表人物薛福成、郑观应是早期改良派的代表,结合早期改良派的主张和材料的核心内容进行概括。
23.
(1)不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因为戊戌变法是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一次改良运动,想依靠朝廷本身改革社会,发展资本主义,这只能是幻想,中国人民要想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求得国家富强,只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2)启示:
任何一次变法或改革的出现,总是与某种社会需要相联系,是时代提出的要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变法或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着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往往出现挫折甚至失败,有时还得付出沉重代价甚至流血牺牲。
该题主要考查分析能力。
第一问关键是认识到戊戌变法的本质,它实际上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第二问从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入手来分析,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4.
(1)强烈要求实行全面的维新变法。
(2)导致守旧大臣对变法阳奉阴违,甚至托词抗命,阻挠、破坏变法,使变法法令成了一纸空文。
(3)材料1中主张全面改革变法,材料2中却畏首畏尾,思想明显趋向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旧大臣。
原因:
一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二是维新派的软弱所致。
本题主要通过康有为思想主张及其变化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的曲折性、艰巨性及原因;第
(1)题,依据材料组织答案。
第
(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