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桥的导游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2474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津桥的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西津桥的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西津桥的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西津桥的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西津桥的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津桥的导游词.docx

《西津桥的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津桥的导游词.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津桥的导游词.docx

西津桥的导游词

西津桥的导游词

  登上台阶的顶端,便是司马道的起点。

现在我们来到了司马道。

在古代,帝王生前专供其使用的道路叫“御道”。

死后特意为帝王修的道路称为“神道”即“司马道”。

司马道两旁的这些石刻作品以其独特

  的造型,形成了从陵园外城进入内城的头道门户。

这两根华表形体之高,居所有石雕之首。

各由一块天衣无缝的巨石雕凿而成,浑然一体,给陵园凭添了一份庄严神圣的气氛。

华表又称“神道石柱”,这种建筑起源于远古。

最初是在木柱上端穿置横木,成为路标。

并且允许国人在上面提写意见,所以又称为“柱”。

这里的“”是中性词,意思是“提醒”。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相继建立,人们已经不允许在木上提意见,而演变为刻上飞龙纹的华表,竖立于皇宫或帝王陵园之前,将其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

乾陵华表也不例外。

乾陵华表是由五部分组成的:

双层方形基座,覆盆莲柱座,八棱形柱身,莲瓣形花纹以及桃形顶部。

柱身各面采用石刻画中的简笔笔法。

莲瓣形海石榴蔓草花纹,方形基座,象征着吉祥。

桃形柱顶使得这座柱子格外挺拔,给人以美的享受。

接下来,大家所看到的就是翼马。

翼马高大的身躯造型优美,强悍雄健,特别是马翼舒展和谐,表现出神奇浪漫的想象。

大家可能注意到这两匹马同一般马的不同之处,即多出了一对翅膀。

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说,这两匹马是千里驹,“日行千里,夜行八百”。

雕塑家们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马刻了一对卷云翅膀,使得这两匹马如同腾云驾雾一般。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也正应验了那句古语:

“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这两匹翼马的品种均属于波斯马,外形虽同,风格却各有区别。

西边那匹轮廓爽朗,棱角分明;东边这匹手法柔和,性情温顺。

翼马的底座有飞龙。

为什么要将翼马设置在这里呢?

马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当时的富商大贾,达官贵人都以拥有良种马为自豪。

帝王陵前天马的设置,无疑是为了显示皇家的富有。

接下来,大家所看到的这组雕刻作品为鸵鸟石雕。

值得注意的是它的造型特殊,为镂空浮雕。

由于鸵鸟腿长颈细,如果刻成圆雕肯定不牢固,如果刻成一般浮雕,又缺乏立体感。

这种镂空浮雕解决了上述两种缺陷。

中国不出产鸵鸟,到汉代才传入我国。

先传入的是鸵鸟蛋,《后汉书》中记载为大雀卵。

后来,中亚各国曾多次赠送鸵鸟。

物以稀为贵,它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也称朱雀或鸾鸟。

乾陵开创了以鸵鸟石刻丰陵的先例,以后历代唐陵沿袭了这一做法。

在鸵鸟之后,大家会看到石马及牵马人。

唐王朝为了夸耀功业,陵前均有石马和牵马人陈列。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10对石人为执戈将军,是象征参加葬礼的文武百官。

他们脚蹬皮靴,腰束宽带,表情温和,看上去大致相似,但却都有细小的差别。

石人又叫“石翁仲”,传说是秦始皇时期的一名大将,姓阮名籍,与匈奴作战时阵亡,被封为咸阳城的守护者。

后代帝王则延续了这种陈列传统。

  讲到这里,给大家出一则谜语猜一猜:

“生在高山,长在平地,头顶日月,一身文气。

”谜底是什么?

对,当然是石碑。

中国古代的石碑因为写满了文字,所以就显得一身文气。

现在大家所看到是陈列在乾陵陵寝西侧的著名的石碑《述圣记碑》。

这块碑石是安葬高宗时,武则天为他树立的歌功颂德碑。

高宗李治生于公元628年,死于公元68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

他的母亲是长孙皇后,因为得到母舅长孙无忌的帮助,所以被封为太子。

公元649年即位。

高宗本人体弱多病,朝廷大事,全由武则天裁决。

高宗在位34年,于公元683年死于洛阳的贞观殿,葬于乾陵。

这通石碑高7.5米,宽1.86米,重达89.6吨,由七块巨石组成。

碑的顶部雕刻成庑殿形的屋顶结构,显然是皇权的象征,屋顶上雕龙画栋,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基座雕有海石榴的花纹。

该碑共由七节组成,即古人所说的“七曜”,也就是古

  代人们所理解的构成世界的七种基本物质:

日、月、金、木、水、火、土。

所以,《述圣记碑》也叫“七节碑”,象征高宗的功德将永存人世。

碑文由武则天亲自撰写,中宗李显楷书,共8000余字。

内容大致是歌颂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现仅存1700余字。

该碑沥粉贴金,异常地华贵,虽经几千年的风雨剥蚀,上面的金粉仍依稀可辩。

  与《述圣记碑》遥遥相对的是《无字碑》。

它雄伟高大,闻名于世。

通碑用一块整石雕刻而成,高7.53米,宽2.1米,侧厚1.49米,重98.8吨。

碑首有8条里龙缠绕,非常华贵。

有趣的是,无字碑在立的时候没有刻一个字,这也是得名为无字碑的原因。

为什么无字呢?

后人的说法异常繁多: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女性,登上了皇位,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先例。

如此巨大的功德,小小的碑石岂能容下?

第二种说法认为,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女性,竟然感冒天下之大不韪,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她的统治是否清明功过是非还是由后人去评说吧;第三种说法认为,中宗李显无法称呼武则天,到底该叫母后还是皇帝,一时拿不准,于是没有刻字,给后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

不管怎么说,作为封建社会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对促进唐代社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无字碑在唐代空无一字,却留有后人所刻的许多题词。

其中最珍贵的是大金天会12年,也就是公元1134年,用契丹文刻写的《郎君行记》。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契丹文字也早已绝迹。

这段文字对研究女真族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这两通石碑北侧原有61宾王石像,现存60尊,是武则天为纪念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下令雕刻的。

石像身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登皮靴,身背刻有国名、官职及姓名。

这些石像的头部,解放前就已被毁掉,身背后的文字也磨灭不清,只有两尊石像背后字迹比较清晰。

从字迹分析,一个人来自今天的阿富汗,另一个人来自今天的伊朗。

上述石刻体形魁伟,恭敬侍立。

真实地反映了大唐盛大的外交活动。

  狮子是百兽之王,而人们雕刻的狮子却有着“第一守护神”的美称,让它镇守在陵墓、宫殿、衙署、宅院门前,成为人们心中忠诚、无畏、威严和庄重的绝对象征。

把蹲狮作为陵墓的守护神,是从唐朝开始的,更确切地说,正是从我们现在所处的乾陵,从我们眼前的这一对蹲狮开始的。

这对石狮是用整块的纯色青百雕刻而成,身高3米有余,每尊重约42吨。

看,它们呈现的是蹲坐的姿态,这种姿态不是在休息,而是正在值守岗位,正在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

它们的头部抬起,前肢直立,圆睁的双眼注视着前边的神道,眼神中包含着警觉、自信和威严;它们张着大口,露出巨齿,似要发出震撼山谷的吼声,令人望而生畏。

除此之外,陵园的东、北、西三门也都放置一对造型相同的石蹲狮,以显示勇猛威严和帝王陵寝的神圣与不可侵犯。

唐朝人打破了传统的习俗,毅然将外来的狮子取代了老虎,作为最神圣的帝王陵的主要守卫者,这里还包含着唐朝人对外开放,从一切外来文化中汲取营养的巨大热情。

  千百年来,多少人都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探测其中的奥秘,但都苦于史书记载得甚少和未曾科学发掘的缘故,神秘地下宫殿内的秘密至今还是无人知晓,以至于成为乾陵最大的谜团之一。

  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全面勘察,在地宫外面的所有地方都没有发现任何盗掘的痕迹,并根据史书记载,推测乾陵可能是目前唯一没有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地宫里价值连城的随葬品一定完好无损,这是我们值得欣慰的事情。

由于目前我国在出土文物的保护技术、保护方法、保护手段等方面还达不到一定程度,所以对这座人类文化宝库我们的政府还没有做何时发掘的计划,估计现在发掘还为时过早。

但是我们相信,揭开乾陵地宫神秘面纱的日子不会太远,因为科技在发展,国力在增强,等到乾陵地宫重启之日必是石破天惊之时。

  老病死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由死而产生的丧葬风俗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同的人,身份地位不同,享受的墓葬等级也不同。

比如,一国君主活着的时候叫皇上,死了叫“驾崩”,埋葬他的地方叫“陵”;其他人包括皇帝的子孙和王公贵族死了叫“薨”,安葬的地方叫“墓”;而老百姓死了就叫“死”,安葬的地方叫“坟”。

这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所形成的严格等级制度。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我们刚才参观的地方为什么叫陵,而将要参观的地方为什么叫墓。

  乾陵周围共有大小陪葬墓17座。

我们现在所来到的乾陵博物馆便是陪葬墓之一的永泰公主的墓园。

永泰公主名叫李仙蕙,字辉,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女。

嫁于武则天的侄孙驸马都尉武延基。

公元701年,死于洛阳,年仅17岁。

根据墓志铭记载:

“永泰公主因难产而死。

但据史传载:

她因议论武则天与其面首张昌宗,张易之的丑事而被武则天下令“杖杀”。

中宗李显即位,追封她为“永泰公主”,并于706年与武延基合葬于乾县北塬,陪葬乾陵。

  现在我们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出土于永泰公主墓道前室的著名的壁画《仕女图》。

宫女们各个面颊丰满,发髻高耸,皮肤细腻,服饰大方,人物各俱特色。

这幅壁画真实地描写了宫女们侍奉女主的情景。

画技高超,人物刻画的非常细腻,堪称古代壁画艺术的杰作。

  乾陵的另一座陪葬墓为章怀太子墓。

章怀太子名李贤,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是高宗子女中较有才华的一个。

容貌举止庄重,读书过目不忘,和太宗性格相似,深得高宗喜爱。

他曾召集全国著名的学者注释过《后汉书》。

书中谈到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太后大量启用吕氏家族的人,排挤朝廷大臣,篡夺刘汉天下。

武则天认为这是在含沙射影地指责她,便怀恨在心,千方百计加害李贤。

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8月,太子李贤听到宫中有人私下议论他是则后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因而心生疑惧。

为保护自己,李贤不得已在居住的东宫马厩里暗藏武器,以防万一。

后被查出。

高宗想敷衍轻处,武则天则认为是图谋不轨,要高宗重处,高宗不得已将废为庶人,流放四川巴州(今四川巴中县)。

将搜出的皂甲焚于天津桥南,以警士民。

高宗死后,武则天恐怕李贤东山再起,于次年(公元684)派金吾将军丘神,以“检校故太子贤宅,以备外虞”为名,逼令他自杀。

死时年仅31岁。

公元706年,中宗李显将李贤遗骨迁回乾陵陪葬。

公元711年,唐中宗追封李贤为“章怀太子”。

章怀太子墓出土的文物中以壁画最富有典

  型性。

墓道中共出土壁画50多幅,保存基本完好。

其中《打马球图》、《狩猎出行图》、《迎宾图》、《观鸟捕蝉图》最为著名。

现在您所看到的壁画叫《迎宾图》。

画面上前面2人是热情的朝廷官员,后面3人是突厥人。

这幅壁画形象地再现了唐朝官员接待外国使臣的场面。

反映了唐王朝活跃的外交活动以及同外国和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实况。

《观鸟捕蝉图》在前墓室西壁。

画面上3个宫女,年长的似乎饱受宫廷生活煎熬,正若有所思,仰天长叹;另两个则以观鸡和捕蝉来排遣心中的烦闷。

《打马球图》在墓道西壁,画面上有骑士20多个,前面有人手执球杖正在驱马抡球,其中一人为反身击球状,姿态矫健,其他骑手姿态各异,场面激烈,活泼生动。

这幅壁画形象地再现了唐代马球比赛惊险紧张的拼搏场面。

马球运动源于波斯。

唐代时传入我国。

风行于宫廷。

上自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连妇女都喜爱此项运动。

唐代宫廷和禁苑里都筑有马球场,有的贵族官僚还有自己的马球场。

唐以后,马球运动流行全国,直到明朝末年才逐渐衰败失传。

这些壁画不但色彩鲜艳,而且所绘人物、动物、花草等比例匀称,和谐准确,自然生动,技巧娴熟,显示了唐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

  好了,乾陵的参观到此就结束了。

愿陕西丰富的旅游资源能够给各位留下美好的回忆。

谢谢!

武则天生平

  说起武则天,大家一定不陌生,可能从小说和电视剧中了解了她。

她的确是一位好学又勤奋的女人,很有才干的女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是今天的山西人,少女时代的她美貌聪颖,14岁被选进皇宫当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太宗死后,26岁的武则天削发入寺为尼。

高宗李治即位后她再度入宫被册封为“昭仪”,几经周折后来又当了皇后。

高宗去世后,公元690年67岁的武则天突破了太后临朝的惯例,在高度男权化的古代中国,身为女子的武则天,做出了许多男子想做而不敢做、做不到的事情,亲登皇位,改唐为周。

她更为自已起下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响亮名字:

日月当空的“曌”,这需要何等的胆量和勇气,需要何等的挑战性与斗争性,需要何等的批判社会传统观念的思想深度!

此时此刻,还有什么“男尊女卑”可言!

难怪人们称赞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歌颂她是“一个最伟大的女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不曾有过另外一个女人,像她那样经历过那么多的坎坷,遭遇过那么激烈的反对,又享受到那么多的荣耀,拥有那么高的权威。

她两次踏进皇宫,当了28年皇后、6年皇太后、15年女皇,参与执政和独掌大权长达40余年。

公元705年,风烛残年的武则天一病不起,死于洛阳上阳宫仙居殿,时年82岁。

第二年5月,她的儿子李显将她与早逝的高宗合葬于乾陵。

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龙子,母亲为长孙皇后,因得到他舅舅长孙无忌的帮助,16岁时被选为太子。

公元649年,太宗驾崩,孝梯忠厚的李治登基,成为大唐时代的第三位天子。

执政初期一切都较顺利,显庆以后,他的风疾(当

  篇二:

乾陵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唐代帝王陵墓之冠-乾陵。

  那么在到乾陵之前,我先将乾陵有关概况向大家作以介绍。

乾陵位于陕西乾县城北6公里处的梁山上。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两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他们二人既是夫妻,又先后称帝,甚至一度更换国号。

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母亲是长孙皇后,因得到舅舅长孙无忌的帮助被选为太子。

公元649年即位,成为唐朝第三代皇帝。

因其体弱多病,实权操控在皇后武则天手中。

高宗在位34年,公元683年病死于洛阳观贞殿,葬于乾陵。

  武则天,名瞾,祖籍山西文水,生于四川广元。

父亲是个木材商,随李渊起兵反隋。

唐初,因功被封为工部尚书。

武则天从小随父母四处奔走,增加了许多见识。

14岁时,因才貌出众被唐太宗召入宫中,封为才人,赐名媚娘。

因为其与皇太子李治早有接触,太宗死后,她到感业寺做起了尼姑。

高宗即位不久,便将她从感业寺迎回宫中,封为昭仪。

武则天使用手段害死了萧淑妃和王皇后,公元655年,被立为皇后。

从此,她开始参与朝政,从公元660年开始,朝廷大事几乎全由武则天裁决,朝臣称高宗和武则天为二圣,实际上掌握最高权力的是武则天。

高宗死后,武则天先后废中宗、睿宗、于公元690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继承了“贞观之治”开启了“开元盛世”,不愧为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

公元705年,她传位于中宗李显,不久因病死于洛阳上阳宫。

临终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次年5月,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因李治尊号为“大圣”,武则天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后”。

二人尊号中都有“天”。

在《易经八卦》中,乾为天。

陵址又正好位于唐京都长安西北,即八卦之乾方,因此称其陵园为乾陵。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保存较为完整的陵墓之一,也是唐代因山为陵的典型。

据考证,乾陵陵园是仿唐长安的模式而建,由宫城、内城和外廓城之分。

墓室置于宫城中心。

象征皇权至高无上。

内城四面各有一门,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由于时间久远,乾陵的地面设施遗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朱雀门外。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就来到了司马道。

在古代,帝王生前的专用道路叫御道。

帝王死后,专为其修的道路称为“神道”,也叫司马道。

参观的路上我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乾陵位于梁山上。

梁山三峰耸立,以北峰为最高,海拔1047.9米,呈圆锥形。

南二峰两峰东西对峙,峰顶各有土阙一座。

如果从远处眺望乾陵,您会惊奇的发现,乾陵恰似一位睡美人,悠闲而肃穆地躺卧于天地之间。

高耸的北峰是她微微抬起的头颅,端庄美丽,北峰上苍翠欲滴的松柏是她秀美的长发,舒展飘逸;司马道是她的玉颈,笔直圆润;南峰是她的胸脯,挺拔柔美;起伏的峰峦是她微突的腹部和舒展的双腿,与朦胧缥缈之中伸向一望无际的远方。

只有这时,您才会赞不绝口的感叹这座源自山体造就的陵墓,竟是如此机巧

  的与她的墓主人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位女皇的绝妙象征,真可谓巧夺天工,惟妙惟肖。

  我们眼前这对石柱称为华表。

这种建筑起源于远古,最初作为路标,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

乾陵华表高8米,由圆石、仰盆莲花顶座、八菱形柱身、覆盖莲花座、双层方形基座五部分组成。

莲花冰清玉洁,是佛门“善”的象征。

唐代崇佛,又因莲与邻谐音,所以又象征佛以慈悲为怀,肩负普度众生的大任。

因此,华表上下皆刻有莲花,其顶端的圆石,象征着天降甘露,如意吉祥之意。

这对华表巍然屹立于司马道最前端是作为陵墓的象征,后统洋洋百余件巨型石雕,衬托出乾陵庄严肃穆的神圣气氛。

  华表北面是一对栩栩如生的翼马。

他们目视远方,肢体强健,昂首挺胸,两侧的翅膀好似一朵朵彩云,有腾云驾雾,空中飞奔之势,富于浪漫神奇色彩,真可谓:

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这两匹翼马都属于波斯马,外形虽相似,风格却不同。

西边的翼马轮廓爽朗,棱角分明。

而东边的流畅优美,圆润柔和。

翼马又叫天马,自古以来,人们就将它当作瑞兽看待,马长翅膀是一种想象的兽类形象。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这一对鸵鸟。

腿长颈细,翩翩起舞,工匠们采用了高浮雕的手法,只用了淡淡的几刀,就将鸵鸟的形象勾勒得活灵活现。

鸵鸟历经千余年风雨侵蚀,苔藓遍布,斑痕点点,更显得古朴粗犷,憨拙可爱。

可能大家要问了:

为什么这里要放置鸵鸟呢?

我们知道,中国自汉、唐以来,特别是唐朝,与西域诸国的友好交往相当频繁,他们多次赠送鸵鸟到长安。

这对石雕艺术品,是唐代中国与异域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写照。

  鸵鸟之上,有五对石马与牵马之人,他们均采用了圆雕,而他们的设置既是皇宫仪仗队伍的象征,又是唐朝皇帝文治武功的象征。

接下来,我们看到十对护陵翁仲石人,高4米,重达数十吨,他们高大魁伟,头戴冠,高额粗颈,宽袍大袖,双手柱剑,并足恭立,目视前方,威严地守卫着陵园中的主人。

  在朱雀门外的西阙楼前,是《述圣记碑》。

这是安葬高宗李治时,武则天为他立的功德碑。

碑文由武则天撰写,中宗李显书,8000余字,内容是歌颂高宗的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的先例。

碑高6.3米,重89.6吨,由七块巨石组成,因此也称为“七节碑”,象征七曜,七曜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的七种基本物质:

日、月、金、木、水、火、土。

七节碑寓意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普照天下,光耀千秋。

与《述圣记碑》遥遥相望的是《无字碑》。

她高大雄伟,闻名于世。

整个碑用一块巨石雕成,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98.8吨,碑首刻8条蟠龙,碑身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副,龙腾若翔,栩栩如生。

龙首上有一振翅欲飞的金凤凰,出神入化,形象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碑座阳面正中刻有狮马图,雄狮昂首怒目,十分威严,骏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

此碑初立时未刻一字,故名“无字碑”。

关于它的由来,历来说法很多:

一说表示武则天功高德大,取《论语》“民无得而名焉”之意;一说:

武则天雍容大度,立下此碑,供后人评说自己;一说:

此碑乃中宗李显所立,他既不满武则天的独断专行,不愿违背自己的心意去恭维她,又不愿意以儿子的身份对自己的母亲提出非议,故而立下此碑。

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未解之谜。

宋金以后,开始有人在

  “无字碑”上刻字,从此,无字碑成了有字碑。

其中最珍贵的是用女真文字题写,旁有汉字翻译的《郎君行记》,女真文字早已绝迹,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女真族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两通石碑的北边是61尊王宾石像,是武则天为纪念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下令刻立的。

石像身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蹬皮靴,背后刻有国名,姓名和官职。

如今,石像头部均被毁,背后的文字也磨灭不清,只有两尊石像背后字迹比较清晰,从字迹分析,一人来自今天的阿富汗,另一人来自今天的伊朗。

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咏诗曰:

岿然没字碑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

  再往北就是梁山主峰-北峰。

在北峰的半腰处,有一X形交叉小道,这就是乾陵地宫的出入口所在地。

地宫隧道长63.1米,宽3.9米,全部用石条填砌,石条间用铁水浇灌,异常坚固。

据考证,乾陵是目前唯一没有被盗过的唐代帝王陵墓,“地下宝藏无恙否?

盛唐文物好探寻”据考古专家勘测,乾陵地宫中藏有大量的稀世珍宝,金银珠玉,锦帛绸缎,典籍字画,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由于诸多原因,乾陵地宫至今尚不能发觉,有朝一日乾陵地宫开启,幽宫里保存千年的稀世珍宝将重现天日,到那时将会出现世界的又一大奇迹。

  参观完乾陵,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它的陪葬墓。

乾陵共有17座陪葬墓,比较著名的有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等。

永泰公主为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死时仅17岁,中宗李显即位后,追封为永泰公主,并与其丈夫武延基合葬于乾陵北原,陪葬乾陵。

懿德太子为中宗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