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鸦片战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47953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1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课 鸦片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12课 鸦片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12课 鸦片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12课 鸦片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12课 鸦片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2课 鸦片战争.docx

《第12课 鸦片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 鸦片战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2课 鸦片战争.docx

第12课鸦片战争

第12课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北京文综·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国”,采用排除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只对英法两国进行军费赔偿,排除A选项;进驻北京使馆区是《辛丑条约》的规定,排除B选项;在华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排除C。

故ABC与题意不符,因此正确答案选D。

【答案】D

2.(2013·浙江文综·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

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解析】有识之士描述了一国在中国得到的利益,其他列强也可同等享有;一国对中国提出的要求会得到列强齐心地帮助。

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A项中的“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与材料无关。

C项“居住及租地权”在材料中并无反映。

D项有较强的干扰。

“门户开放”政策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

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因此D项错误。

【答案】B

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

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

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材料表明,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再到在美国、日本等多处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予以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

故C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答案】C

4.(2013·山东基能·74)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

“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骎自海达长江,惟所欲为无不可。

”对该诗理解正确的是(  )

A.“御园火”是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五口通商”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C.该诗描述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该诗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近代西方列强侵略及影响的理解。

根据所学“五口通商”应该是在中英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后,故B项错误。

故答案ACD符合题意。

【答案】ACD

5.(2013·上海单科·17)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

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考点】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标准。

【答案】A

6.(2013·上海单科·23)

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

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朝鲜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绝。

以上条款引自中国近代四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先后排序为(  )

A.

B.

C.

D.

【考点】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出自1901年的《辛丑条约》;

出自1842年的《南京条约》;

出自1860年的《北京条约》;

出自1895年的《马关条约》,故选C。

【答案】C

2012年题组

1.(2012·北京文综卷·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了“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开放上海等为通商口岸,故A、C不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设立总理衙门。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故选B项。

【答案】B

2011年题组

1.(2011·福建文综·18)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

“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

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解析】从关键句“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

”可见林则徐清楚表明,中国的财富,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为侵略者提供资金,这更是当务之急。

A、B两项只从材料侧面反映了问题,属于鸦片带来的危害,但不是题干强调的“最大危害”,排除;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与材料中的“何妨损上而益下”相违背,排除;故选D项。

【答案】D

2010年题组

1.(2010·四川文综·15)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

这表明林则徐(  )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鸦片战争相关内容,其中C和D明显错误,而B选项就当时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所以也排除。

【答案】A

2.(2010·上海文综·10)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土德”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了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

该条约是(  )

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D.《南京条约》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和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可知条约是《南京条约》,故选D。

【答案】D

3.(2010·海南单科·14)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

“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

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英法联合侵华,俄国获利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占据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答案】B

2009年题组

1.(2009·全国文综一·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解析】从材料中的“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西方列强以条约的形式,否定了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规制,故选B项。

【答案】B

2.(2009·广东文基·2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解析】从上述材料来看,“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英国体现出其侵略本质。

【答案】A

3.(2009·重庆文综·19)下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照片。

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

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

A.道光帝B.咸丰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解析】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在位的皇帝是咸丰帝,其在位时间是1850年至1861年。

【答案】B

4.(2009·海南单科·13)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

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

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解析】圆明园被焚掠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答案】B

5.(

2009·江苏单科·7)20世纪30年代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

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解析】根据现代化史观,近代历史的发展就是社会近现代化的历程。

A项表述不全面,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比较多,现代化只是其中一条线索;C项错误,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首先谋求民族独立。

【答案】B

6.(2009·上海单科·15)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

【解析】A是鸦片战争后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代表人物魏源的主张,B是洋务派的主张,C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材料中的人物穿着清朝服饰,手拿着盾牌,体现了清朝的封建顽固派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抵制,故选D项。

【答案】D

2008年题组(备注:

无)

2007年题组

1.(2007·上海历史B组·7)美国历史学家写道:

“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

”“类似的事件”是指(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D.鸦片战争

【解析】可卡因可知此事件跟毒品有关,且发生在19世纪的中国,是鸦片战争。

【答案】D

2.(2007·重庆文综·17)开创仿造西方战船先河的著名人物是(  )

【解析】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就开始积极仿制西方战舰。

故选A。

【答案】A

二、主观题

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

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

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

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

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15分)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解析】本题截取了中国古代和近代海洋利用的相关史料,综合考查最大限度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辨证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问要充分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准确分析晚晴海洋利用的变化,并结合当今时代主题,以史为鉴,立足未来得出启示。

【答案】

(2)主要变化:

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

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2.(2012·上海单科卷·38)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

能避免的。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12分)

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解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在全球扩张。

中国市场广阔,必然成为其经济侵略的对象。

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对华走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

这成为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因此,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

能避免的。

【答案】

史实

答案l:

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

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

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

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

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答案2:

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中英贸易冲突、林则徐禁烟等具体内容。

其他答案

组织

答案l:

叙述成结构

答案2:

叙述较连贯

答案3:

罗列史实

3.(2011·上海单科·37)—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

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

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

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

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

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问题:

(12分)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3分)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

(9分)

【解析】第

(1)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容易得出英、美、俄这三个国家。

(2)题,结合材料信息,如“十八省游历”、“宾礼相待”、“随时照料”等角度分析,如没有确定的有效期、“随时照料”的措辞含混、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图人寻衅滋葶,地方官难以裁办。

解答此问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最大程度的利用。

【答案】

(1)

答案l:

填写了符合史实的3个国家。

(3分)

·英、美、俄

答案2:

填写了符合史实的2个国家。

(2分)

答案3:

填写了符合史实的1个国家。

(1分)

其他答案:

填写了3个以上的国家。

(0分)

(2)

答案1:

能结合护照中的信息分析弊端。

(9分)

·护照上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的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一照,周游全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时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

·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

答案2:

未结合护照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1—3分)

·有利于西方人自由传教,为其发动侵华战争作好准备,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其他答案:

(0分)

4.(2009·上海单科·33)阅读下列佳得士拍卖行的拍卖品清单,回答问题。

(1)上述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

(2)依据当时欧洲所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

(3)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

【解析】

(1)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但要避免混淆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扣住时间1861、1862、1864年即可。

(2)主要是结合19世纪中期的两部国际法,从主权的独立和不可分割两个方面,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3)一定要注意观点和立场的正确性。

【答案要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

(2)答案1:

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答案2:

未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答案3:

仅有正确结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

其他答案。

(3)答案1:

回答合理而充分。

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

答案2:

回答不充分。

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

其他答案。

此资料来源于: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www.zxls.com/),未经允许,

谢绝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