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45823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4.docx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4.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4.docx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4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

中考记叙文复习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

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

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

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

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

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

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

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

回忆往事)

作用:

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

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摘句法:

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

例1:

(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

(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

(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

(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

例如4: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合并法:

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中考议论文复习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

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文章开头

3、结尾

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

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

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

(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

××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

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

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

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

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

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

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

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中考说明文复习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

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分类和作用:

一、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

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

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

……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

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

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

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

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

总—分;分—总;总—分—总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

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

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

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中考散文复习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

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

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

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六、散文特点:

“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第六部分语文知识

1、常用修辞方法

(1)比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1: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例2: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

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例1: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例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1: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5)对偶:

使语言简练工整。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1:

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例2: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6)引用:

说明文、记叙文:

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例1:

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设问:

作用:

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例1:

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

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例1:

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例2:

“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9)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1:

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例2: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例3: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10)对比:

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例1: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1)反复:

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例1:

“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例2: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12)反语:

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例1:

(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

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

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

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

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

作用:

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

记叙文:

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

强化××论点。

散文:

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

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

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

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中考小说复习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C、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

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

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

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

他走了。

例2:

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

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

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

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

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

《最后一课》中:

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例3:

祖国啊,母亲!

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

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

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

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

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

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作用:

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

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中考戏剧复习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一、分类及标准

1、按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分:

1话剧:

以对话为主,如《威尼斯商人》。

2歌剧:

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

3舞剧:

以舞蹈为主。

2、按剧情繁简及结构分:

1多幕剧:

生活面宽广,情节较复杂。

人物较多,布景变换频繁。

2独幕剧:

人物较少,情节较简单。

布景变换少或不变。

3、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分:

1历史剧:

如《打渔杀家》。

2现代剧:

如《白毛女》。

4、按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分:

1喜剧:

2悲剧:

3正剧(悲喜剧):

如《白毛女》。

二、剧本特点:

1、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受时间限制,篇幅不宜过长,人物不宜太多,场景不能过多变换。

2、必须有情节(即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3、语言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响亮动听。

4、动作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

5、有舞台说明:

位置-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对话中间。

内容-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作用-帮助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

中考诗歌复习

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

一、分类

1、以表达方式为分类标准:

1抒情诗――《沁园春·雪》、《有的人》、《周总理、你在哪里》2叙事诗――《木兰诗》《卖炭翁》

2、以诗歌体裁为分类标准:

1古代诗歌:

a、近体诗:

a绝句:

特点――每首四句,一般双句押韵,有的首句入韵.分类:

五言绝句.特点,每句五字.七言绝句.特点,每句七字.b律诗:

特点――每首八句,两句一联,中间两句必须对仗,押韵同句。

分类:

五言律诗。

特点,每句五字。

七言律诗。

特点,每句七字。

c词:

又称长短句。

特点略,如《忆江南》b、古诗(古体诗、古风):

字句较自由,如:

《敕勒歌》、《木兰诗》、《卖碳翁》。

2新诗:

a、自由诗,如《有的人》。

自由诗有的押韵(不一定一韵到底,可中途换韵,但每节要押韵),也有的不押韵。

B、散文诗:

形式是散文,但有诗的意境,如《海燕》

二、押韵

押韵:

有相同或相近的韵母。

有些古诗现在读来不押韵的,是因为古今语音不同。

三、节拍

即节奏:

格律诗一般以音节为单位。

五言诗为二、三顿,后“三”又可根据意义分为二、一顿或一、二顿。

例“白发――三千――丈”、“润物――细――无声”;七言诗为二五顿,后“五”亦可如上分,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现代诗的节拍一般不固定,大体整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