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docx(1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1课《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
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巩固草原、线条、柔美等词语。
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理解“蒙汉情深
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
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
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
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
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
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
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
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
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
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
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
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
印象。
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
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
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
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
出、交流。
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
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
同学们听。
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
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
话斜阳。
”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
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
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
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第2课《丁香结》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丁香结》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写的是作者
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
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缀、窥、笨拙、断断续续”等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
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
(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
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
今天,我们来学
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
《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
的设计,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
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字词:
缀窥幽雅浑浊笨拙单薄遮掩照耀花蕾
愁怨断断续续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耀、怨”。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
幽静而雅致。
笨拙:
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
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
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
不连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第一步是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
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
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
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
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
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
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
(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
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
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
(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
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四、总结感悟
师:
谁说草木无情?
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
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
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
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先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六、板书设计
2.丁香结
丁香花样貌(第1——3自然段)
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第4——6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抓住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简洁、明了、清晰地呈
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文本的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感知。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
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喜欢哪部分,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
听?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师:
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
又
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丁香结》。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
题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
找出你喜欢的
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
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
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
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
(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
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
(丁香花的颜色、气味。
)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
花的原因是什么?
(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
端。
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
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
(丁香花。
)“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
(说明香气非常浓郁。
)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
5.思考:
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
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
紫色、白色;
(3)气味:
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
(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
思考:
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
描写?
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
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
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
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
现雨中的丁香?
(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
(2)师适时呈现: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
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
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
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
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
什么是丁香结?
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作者为什么
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
小小的花
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
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
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
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
(经受病痛折磨。
)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
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
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交流,师适时点拨:
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
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
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
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
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
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出示: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
太平淡无味了吗?
”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
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
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
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
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
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
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
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2.揭示主题。
师:
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
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课时练。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
仿写作文,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五、板书设计
2.丁香结
形状颜色气味(视觉嗅觉)
丁香结人生才充满乐趣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课文内容,易于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精炼的语言,也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
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来背首古诗给
大家听听?
(配古筝曲)
一段优美的古筝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
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
(板书:
宿建德江)
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
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板书: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
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
(学生
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
2.教学重点字词与释义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烟渚:
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暮:
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客:
诗人自指。
旷:
空旷。
3.再读古诗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的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
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孤独、沧桑、凄凉)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齐读)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
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思乡之愁)你怎
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
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
(“客”)客是指谁?
(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
(“日暮”)
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背着书
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
(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
福。
)
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
(空旷的原野和江面
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
(月亮)诗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
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
月亮又会怎样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
远。
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
)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
忘返。
预设3:
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