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下第16讲《醉翁亭记》教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42345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第16讲《醉翁亭记》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第16讲《醉翁亭记》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第16讲《醉翁亭记》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第16讲《醉翁亭记》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第16讲《醉翁亭记》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第16讲《醉翁亭记》教师版.docx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第16讲《醉翁亭记》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二语文下第16讲《醉翁亭记》教师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第16讲《醉翁亭记》教师版.docx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第16讲《醉翁亭记》教师版

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一老於其间,是为六一)。

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词人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二、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

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

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三、内容赏析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这篇散文颇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

“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

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

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

此文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分五步突出醉翁亭。

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

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

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

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

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

“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

然后写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照应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

为下文的活动安排了一个优美独特的背景。

作者接着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

“作之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愚之酒也”。

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

这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

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

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

“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这里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

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兵宴饮之乐。

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兵起坐喧哗,乐不可支。

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

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之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但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

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例: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1)山间之四时也()

(2)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面的语句。

云归而岩穴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是什么?

7.“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理解。

1.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1)季

(2)开花,这里指滋长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3.写了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

4.野芳发而幽香

5.风霜高洁

6.水落石出。

到了一定时候,事情真相就彻底暴露,真相大白。

7.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不同。

答案:

1.

(1)季

(2)开花,这里指滋长

2.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3.写了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

4.野芳发而幽香

5.风霜高洁

6.水落石出。

到了一定时候,事情真相就彻底暴露,真相大白。

7.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不同。

基础演练

(2017﹒四川成都初二自测)根据要求,完成下面4个选择题。

1.下面各组句子中相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往来而不绝者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颓然乎其间者D.而不知人之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名之者谁有仙则名

B.其西南诸峰诸郡县苦秦吏者

C.醉翁之意不在酒宾客意少舒

D.故自号日醉翁也公问其故

3.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

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答案:

1.C  

2.D  

3.A  

巩固提高

(2017﹒四川成都初二自测)阅读并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教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解释句中加括号的词。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B.醉翁之[意]不在酒。

()

2.指出下列句中的“之”所指代的具体事物。

  ①名之者谁?

()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3.这个语段中,有一个现在常用的成语,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句中的“此”所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醉翁亭的建造者是______________,命名者是________________。

6.这段文字的写景部分有一定的顺序。

作者首先写___________,其次写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

7.这段文字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茂盛的样子②情趣

2.①亭②山水之乐

3.醉翁之意不在酒。

用意不在此而在彼。

4.这里指醉翁亭

5.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6.远.近

7.写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由来。

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

“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1.本文节选自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刘邦、项羽得、失天下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资治通鉴

2.①在军帐之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

②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粮道不断,我比不上萧何。

3.知人善任(善于用人);嫉贤妒能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琅()琊()

饮少辄()醉林霏()

岩穴()山肴()野蔌()

弈()者胜阴翳()

翼()然酒洌()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林hè_____wèi_____然水声chánchán_____

tuí_____然岩穴míng_____huì_____明变化

yǔ_____lǚ_____提携gōng_____chóu_____交错宴hān_____之乐

3.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之者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饮少辄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_________

5.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的出游?

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

                  

7.第二段中,作者在写朝暮与四季景色时各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答案:

1.chúlángyázhéfēixuéyáosùyìyìyìliè

2.壑蔚潺潺颓暝晦伛偻觥筹酣 

3.尤:

十分,特别,表示强调。

蔚然:

形容树木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样子。

翼然:

象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其中的然解释为......的样子)

名(读“命”):

命名,名词作动词用

辄:

就,副词

4.

(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早晨进山,晚上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3)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啊。

他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并寄托在酒上。

5.原意是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6.写众宾客宴游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

写滁人游山反映出百姓和乐。

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

7.作者写朝景和暮景分别扣住“明”和“晦”的特点来写,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景色变化,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季景色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

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2017﹒河北藁城初二自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段文字均选自《醉翁亭记》,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4.第①段先写之景,再写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

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第②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

6.对第②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7.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答案: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2.译:

容颜苍老,头发斑白,歪歪倒倒地坐在宾客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这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判断句式,“者……也”是这一句式的标志之一。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朝暮四时

5.①滁人游③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6.A

7.B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⑴于州⑵南百步之近。

其山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⑶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⑷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节选

注释:

(1)得,发现水源。

(2)州,州城。

(3)上,宋朝皇帝。

(4)涵煦,滋润化育。

1.“丰乐亭”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认为滁州人的安定生活源自什么?

                            

3.本文和《醉翁亭记》表达了同样的政治理想,即         。

4.挑出描写丰山的句子:

                                                            

答案:

1.老百姓遇到丰收的好年成,生活安定自足,为了宣扬皇上的恩德,与民同乐,作者将亭子命名为“丰乐亭”。

2.源自宋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

3.与民同乐

4.其山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琅琊(  ) 岩穴暝(   ) 饮少辄(   )醉

野蔌(   ) 伛偻(  )(   ) 

觥(   )筹交错 树林阴翳(   )

2.加粗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

B.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图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D.颓然乎其间也:

醉醺醺的样子

3.填空。

①《醉翁亭记》作者(   ),是(   )朝(   )家、(   )家。

他自号(   ),又号(   )。

这篇文章选自《   》。

②《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和(   )自然结合。

③“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代在散文方面有成就的八位名家(   )、(   )、(   )、(   )、(   )、(   )、(   )和曾巩。

④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

B.太守自谓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下列句子中“也”字表达语气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5.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A.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文:

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纵横散乱,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

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那面容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

D.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下面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水落而石出者②云归而岩穴暝③佳木秀而繁阴④山间之朝暮也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⑥风霜高洁⑦山间之四时也⑧晦明变化者⑨野芳发而幽香

A.⑤②⑦⑨③⑥①⑧④

B.⑨③⑥①⑦⑤②⑧④

C.⑨③⑥①⑧④⑤②⑦

D.⑤②⑧④⑨③⑥①⑦

7.下面各句中“而”字应重读的一句是()  

A.朝而往,暮而归。

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

D.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答案:

1.略

2.B

3.

(1)欧阳修 宋 文学家 史学家 醉翁 六一居士 欧阳文忠公集

(2)乐 写景 抒情

(3)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轼 苏辙

4.B

5.C

6.A

7.D

8.D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1.翻译句子。

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子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