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寺庙大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41040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寺庙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上海寺庙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上海寺庙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上海寺庙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上海寺庙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寺庙大全.docx

《上海寺庙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寺庙大全.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寺庙大全.docx

上海寺庙大全

VincentZ

2011/9/22

上海寺庙大全

-----------申城的朝圣路------------------------------

黄浦区

1.沉香阁

沉香阁位于黄浦区沉香阁路29号,占地2378亩,旧名慈云禅寺,是上海唯一一座供奉沉香观音的寺院。

是老城厢中重点古迹。

盛于清代,排行于龙华、静安、玉佛三大名刹之后,是佛教活动场所。

沉香阁原由豫园主人潘允端所建。

潘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督办漕运疏浚淮河打捞沉船时觅得一尊精美观音佛像,甚为喜欢,又于当夜梦见其母嘱托,即派人护送佛像回上海建阁供奉。

因佛像由名贵海琼水沉香木雕制,芳香十分浓郁,故名“沉香阁”(据考,该佛像系隋代大业年间南洋赤土国回赠隋炀帝之礼,在淮河中遇风浪沉没,已卧伏河底近千年)。

明代之后,沉香阁迁址重建,曾改名为“慈云禅寺”,拥有丛林寺院规模,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伽蓝殿和应慈法师纪念堂等,与龙华、静安、玉佛三大名刹齐名。

今沉香观音虽非原像,但仍形神兼具、仪态万方,为佛中珍品,香火终日兴盛。

阁内现还开设尼众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比丘尼寺院之一。

1981年国务院颁文,将沉香阁列为全国142个重点开放寺庙之一。

1989年为上海佛教协会收回,修复沉香阁和大殿。

1992年沉香阁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

上海黄浦区沉香阁路29号

32路(福佑路丽水路口)终点站,569路(河南南路明星街口)终点站,在人民路上(新北门)801、920、926、930、锦江观会金

山卫镇金卫村1148号龙寺光巴士。

在河南南路上(福佑路站)设站的有66、929、方川线。

门票:

5元/人,开放时间:

5:

00~17:

00。

沉香阁导游:

1988年,沉香阁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142座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是座有特色的比丘尼寺院。

2.

慈修庵

慈修庵位於上海市南市区方浜中路榛岑街,为尼众道埸。

慈修庵始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原为黄姓家庵,俗称新庵,为黄姓女众念佛之所。

后迎尼僧胜愿入庵为住持,改名慈修庵。

胜愿之后,由其徒福根继任住持,其后由谛参、修润先后任住持。

1917年,慈修庵遭火灾,焚毁殆尽,谛参募捐重建。

该庵教传天台,行归净土,以念佛为常课。

上海地区住锡高们与慈、应慈、灵源、守培等法师曾莅此讲经弘法。

1949年后,该庵有常住尼家16人,女信徒8人。

“文革”期间关闭。

  “文革”之后,慈修庵香火复兴,於1982年进行修整,再建殿宇,重塑金身。

现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及僧舍等。

该庵现为上海佛学院尼众班学修埸所,成为上海地区佛学院重要基地之一。

  

慈修庵现任住持观性法师,87岁,广东潮阳人,师众静香法师,兼任为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南市区人民代表。

现任监院慧法师,36岁,浙江人,1983年出家,毕业於上海佛学院。

上海市黄浦区榛岭街15号

虹口区

3.下海庙

下海庙俗称“夏海庙”、“义王庙”,位于虹口区昆明路73号。

据记载,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l736~1795),当时仅有房屋九间,是当地渔民、居民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间神庙。

嘉庆中间(1796-1820)荒塌,由心意师太重修,此后作为一所临济宗的比丘尼道场。

咸丰四年(1854)又购地八亩一分七厘多,逐步扩建,相传心意师太至98岁高龄时,交法成师太继任主持,陆续增建前殿等二十余间房屋殿舍。

光绪二十一年(l895),由法成的徒弟福星师太继任,光绪二十五年(1899),又增建后殿等十余间房屋,至宣统三年,法成年87岁时尚在世。

此后,先后由福根、觉莲继任。

抗日战争初期,下海庙房屋被日军炮火全部焚毁。

1941年起,由觉莲募资重新修建,至解放以后,基本保持原有规模。

位于虹口区昆明路73号门票5元

4.三观堂

位于虹口区江湾镇万安路359号的三观堂,原名“三官堂”,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本是一处道教活动场所。

以后住院道士逐渐离庙,香火不旺。

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时,改为佛教庙宇,上世纪60年代初尚有常住僧尼五人,已故法藏寺兴慈法师曾卓锡过此庙。

1999年6月后,经批准登记为比丘尼寺院。

长宁区

5.福缘禅院

又称福缘庵。

清光绪六年(1880年)始建于江苏省常州市狮子巷10号,属禅宗。

民国26年,抗战爆发,寺院被毁,民众疏散。

民国27年,住持源根法师避难到沪,在信众的帮助下,筹集资金,顶进愚园路新光村15号(今镇宁路465弄31号)建庵,开展佛事活动,香火再兴。

1988年,因该地区旧房改造,福缘禅院迁入临时房过渡。

1993年,新院竣工,同年10月30日,新院举行佛像开光典礼。

镇宁路465弄31号

杨浦区

6.法善庵

杨浦区路338号法善庵,始建于清代,原本庵中摆放释迦牟尼、观音、“刘老爷”神像。

一直以来在杨浦五角场地区负有盛名,香火颇盛。

十年浩劫中,法善庵被毁,直到1994年区政府按原建筑物特色,原址重建。

今天的法善庵,占地约90平方米,庙门朝北。

法善庵的庙额由佛教协会原会长真禅法师题字。

整个寺庙有大雄宝殿、伽兰殿、念佛堂、藏经阁、功德堂、素斋部、尼众察房,沿马路有山门齐堂等。

庙宇飞角重檐,属中国传统庙宇建筑。

 

7.太平報恩寺

2009年5月29日上午,在杨浦区兰州路373号,隆重举行了千年古刹上海太平报恩寺重建奠建仪式。

太平报恩寺原名太平教寺,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当时僧及操舟云游,夜泊范家浜,听到芦苇丛中有钟鼓声,疑近有佛寺,前往察访,未见寺宇,掘地得一铁佛,于是建寺。

寺院初建,地域广阔,在今兰州路、齐齐哈尔路、丹阳路、龙江路之间。

古寺历代多有兴废,现仅存大殿空架一座。

2006年9月修复工作正式启动,成立了修复委员会,由静安寺方丈慧明法师担任修复委员会主任。

太平报恩寺重建主体建筑以释迦牟尼佛成道地菩提伽耶大佛塔为蓝本,并与汉地佛塔建筑艺术相结合,形成顶层为金刚宝座塔,底层为大殿宝殿具有现代特征的佛塔,并辅有山门、钟鼓楼、观音殿、药师殿、罗汉堂、弘法堂、禅堂、念佛堂等建筑。

太平报恩寺建成之后,将依托杨浦知识创新区的优势,利用众多高校集中的社会资源,发扬佛教文化传统,培养佛教人才,成立藏经研究院,加强佛教藏经研究,使太平报恩寺成为佛教法宝大藏经的研究基地和一座庄严巍峨独具特色的佛教丛林道场,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卢湾区

8.法藏讲寺

法藏讲寺位于上海卢湾区吉安路271号,是沪上四大丛林之一,也是上海唯一的天台宗道场。

由我国佛教耆宿、天台宗高僧兴慈大师于1923年创建,占地约5亩,自1924年动工,历时5年完成,殿宇庄严,布局严谨,由大雄宝殿如来佛迦叶、阿难分侍两侧,殿内左右矗立着假山,十八罗汉、五十三参及二十四诸天神像立于云峰山巅之间,形神兼备,各具神采。

讲经堂宽敞宏丽,可容600人听讲。

藏经楼曾藏有明刻《西藏》、清刻《龙藏》、日本《续藏》等珍贵经典。

重要佛教文物有唐玄奘法师舍利塔、明代文珠菩萨铜像、古观音菩萨铜像,造形别致、线条流畅。

据范古农《法藏讲寺净土道场功德说》一文称'欲同弥陀之庄严妙果,就学法藏之培植胜因,于是建立伽蓝,名曰法藏。

'

该寺位僧最复时达400余人,后又增设二处下院:

一为南市陆家浜海会寺,由慧开法师任方丈;一为江湾的三官堂,为老年僧人安养之地。

四十年代,法藏寺是掩护革命进步活动的场所之一。

1947年民主促进会被迫转入地下,赵朴初以佛教界代表人物的身份,经常去法藏寺开会或联系工作。

法藏寺是上海几大名刹之一,已有六十多年历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面目全非。

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政策逐步落实,对法藏寺进行了修复,初期已将大殿修复落成。

 

静安区

9.静安寺

在上海市南京西路的繁华闹市里,隐藏着一座金碧辉煌的千年古刹,它就是上海著名的佛教寺院静安寺。

1983年,静安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静安寺原叫“沪渎重元寺”,创建于三国时代东吴赤乌士年(247年)。

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唐代时改名为“永泰禅寺”,到宋真宗大中禅符元年(1008年)才开始称静安寺。

静安寺的原址在吴淞江北岩,因临泊江边,受江水的冲击,房屋有倾倒的危险。

南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年),寺址迁到法华镇的芦浦沸井浜边,也就是现在的静安寺所在地。

元明两代,静安寺有一定的规模。

清乾隆六年(1741年),礼部侍郎麦焕重修大雄宝殿。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歙人孙思望又倡仪捐资重修,寺僧用寺内银杏树雕成十八罗汉像和其他佛像。

清末毁于战火。

光绪年间住持鹤峰捐资重修,并在1881年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举行浴佛典礼,“沪居之人,四远云聚,基其乡曲老稚,士女车马之众,海外之音尘,皆往观佛以游于寺”。

这就是静安寺庙会的由来。

这座千年古寺历经沧桑,到1984年,大雄宝殿已不存在,其他殿堂也破烂不堪。

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市佛教界决心将这座上海最古老的寺庙修复一新。

1984年2月成立了“静安寺修复委员会”,由静安寺方丈真禅、居士贾劲松负责,在政府宗教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采取了边接待海内外香客游人,边修复的方针,自筹资金,逐步将寺庙修复一新。

如今这里已成为上海一座殿堂巍峨、法像庄严的佛教寺院。

静安寺方丈为真禅法师,都监为德悟法师,临院为静华法师。

1984年以来,静安地委员会,逐步健全和完善了寺庙管理制度和丛林制度。

1991年5月12日,静安寺举行了大雄宝殿暨释迦牟尼玉佛座像开光典礼,标志着静安寺按历史原貌全部修复,基本恢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规模。

从赤乌山站进入寺内,主要建筑依次是天王殿、大难宝殿和三圣殿三座大殿,另外还有功德堂、方丈室、佛教文物展览馆、香积斋、僧寮、厢房等建筑。

10.圆明讲堂

圆明讲堂位于延安西路434号,系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由当代爱国高僧圆瑛法师于1935年秋创建。

其名一取佛教的最高理论“圆遍十方,明照法界”之意;二取佛门排行,取圆瑛和弟子明的前字组成。

现圆瑛大师纪念堂所处的老楼由弟子顾莲成夫妇捐赠。

后建新楼为美丽园酒店兴建时同时建造。

最近,圆明讲堂已购下旁边的照相机四厂部分厂房,不久将进行改建,并将老楼拆除后建为绿地。

11.居士林

上海佛教居士林,原南国大佛寺,中国传统庙宇建筑,红色木门窗,雕饰精美,楼下为佛堂,楼上为讲堂,具有中国传统特色。

2005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上海佛教居士林位於上海市常德路418号觉园内,是上海最重要的佛教居士团体。

上海佛教居士林始建於1918年,由居士王与楫(仙舟)、沈辉(心师)等发起组织,推举王与楫为第一任林长。

西楼建筑为砖木结构由洋松木柱支撑,洋松木搁栅。

木柱放在石鼓墩上。

底层原始为佛堂,故为大空间,无隔墙。

该建筑西立面为主入口,有前廊,主要有东西两个入口,东入口处有一个中国式的门头,入口门立面为落地长窗,周围均为玻璃木窗,木窗窗花为菱形,在窗上木梁处有环绕建筑一周的木花雕刻。

底层窗下为水泥面层的分隔墙体。

入口地坪为水泥面层。

二层外围护为玻璃木窗和杉木木裙板。

中部气楼也是木窗。

东楼的三幢建筑从远处眺望立面为标准的中国古典式建筑。

在西楼的西南侧为二层辅楼,有洋松木楼梯通过过街楼通往西楼二层,辅楼楼梯间一层为磨石子地坪,二层过街通道为木楼面。

西楼底层为彩色地砖地坪,二层全部为洋松木地板。

西楼二层室内墙面为黄砂水泥粉刷,平顶为泥满板条平顶,平顶有欧式石膏线脚修饰。

底层平顶无吊顶,从窗外能看见木搁栅。

普陀区

12.玉佛禅寺

玉佛寺坐落在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东口的繁华闹市里,为上海著名佛教寺院之一。

  玉佛寺建于1882年,占地约8000平方米,房屋299间。

清光绪年间,普陀山慧根和尚至印度礼佛朝拜,在返国途中取道缅甸,请得大小玉佛5尊,途经上海时,留下白玉佛释迦牟尼坐像和卧像各1尊,在江湾建寺供奉,玉佛寺由此得名。

  寺院殿宇仿宋代体制,中轴在线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楼三进殿院,东西配建卧佛堂、弥陀堂、观音堂、禅堂等,结构精巧、雄伟壮丽。

  天王殿内供奉着家喻户晓的弥勒菩萨;二进主殿为“大雄宝殿”。

殿内供三尊金身大佛,正中是释迦牟尼佛主;东侧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王;西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

宝殿后还设有“海岛观音”壁塑,观音手持法瓶、脚履鳌鱼、慧眼向人间。

第三进即为方丈室。

  方丈室楼上即是玉佛楼,供奉着“镇寺之宝”的释迦牟尼坐像。

坐像高1.95米,由整块玉石雕琢而成。

佛像结跏趺坐,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作“禅定印”,表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虑入定,最后觉悟成佛;右手自然下垂,手指触地,称“触地印”,表示佛在生前为众生做了种种奉献,修了种种菩萨行,这一切唯有大地作证。

佛像脸部丰满,表情安详,双目微开,温文而笑。

整座佛像纯朴无暇,雕琢精细,散发着透亮的光泽,更加衬托出佛像的飘然与高乎于人的渡人大乘。

寺庙西侧卧佛堂内还有卧佛一尊。

佛像长96厘米,身披袈裟,由一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线条十分流畅,可见雕琢技艺之精湛。

  上海玉佛寺虽处国际都市之内,然则自有脱俗之法、清丽之香,于尘俗之中方得佛家静地,不仅是著名的宗教旅游胜地,也是上海地区最为优秀的佛家禅地。

景点旅游提示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170号

门票:

10元/人

到达方式:

上海市内乘坐19、36、113、206、506等路公交车,安远路站下车;乘坐24、54、68、76、112、138、738路公交车海防路站下车;乘坐13、63、105、550、563、768、830、837、866路公交车江宁路站下车。

开放时间:

08:

30到17:

00

饮食:

玉佛寺内素面、素点等素斋。

购物:

玉佛寺内的法物流通处是专为海内外佛教信众和游客提供佛教用品与旅游纪念品、传播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的窗口,售有佛经、论著、僧衣法器、水晶手珠、瓷塑菩萨像等手工艺品。

住宿:

寺院内的上客堂为待客休憩场所,位于卧佛殿楼上,环境优雅,设施齐全,共设一个会客厅和十六个房间。

13.真如寺

真如寺位于上海普陀区真如镇北首,占地近15亩,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上海著名的佛寺,原名“万寿寺”,俗称“大庙”,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普陀区境内,历史上曾有不少寺庙,但绝大多数都已废毁,留存下来的寺庙,以真如寺为建寺最早、影响最深。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和尚永安建真如院于官场(今大场附近)。

元延祐七年(1320年),妙心和尚将其移至桃浦、梨园浜交汇处东北侧今址,改名为真如寺。

寺名乃取自佛经《成唯识论》里的解释:

“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

谓此真如,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寺内横梁对联有“佛日光辉崇盛世群咸悟真如”之句,点出了寺名的来历。

  真如寺迁建以后,因香火旺盛,寺前出现市集,缘寺得名,称真如市。

随着集镇的发展,位于镇北的真如寺也不断扩大。

正殿(大雄宝殿)四周扩建了许多偏殿佛阁,清末时,东庑有送子观音殿、伽蓝殿,西庑有十王殿、痘司殿,寺前有韦驮殿、鄂王殿、鲁班殿、财神殿、北方殿,寺后有大悲殿、文昌殿、西方境等,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寺庙建筑群。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东进时,除正殿外大部分建筑被毁。

  建于元代的真如寺正殿,面宽、进深皆三间,内部构造极复杂,历代屡经修葺。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僧人道馨及弘志年间(1488-1505年)僧人法雷曾两次重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又由杨耀文、甘士霖等发起,同上海寿圣庵僧人念岸、念伦联合发起募捐修寺活动,对原大殿进行大修。

现存梁、柱、枋斗拱等主体结构以及大部分构件皆为元代原物,是我国佛教寺院中为数很少保存下来的元代建筑。

“文革”期间停止宗教活动,寺内佛像均被毁损。

  1979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对该寺大修,发现殿内额底部写有“时大元岁次庚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兰溪路399号

徐汇区

14.龙华寺

龙华寺位于徐汇区龙华镇北,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

相传三国时,东吴孙权于赤乌五年(公元242年)为孝敬其母而建造,并按佛经中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佛的记载而名。

几经修复,如今已恢复旧观。

龙华塔位于龙华寺前,相传初建于赤乌十年(公元247),为7层的砖木宝塔,通体金黄,基础部分为宋朝流传下来的原物。

龙华塔是上海地区保存得最好的古塔之一。

现在的龙华寺建于清光绪年间,在宋代的基础上维修而成,基本保持了宋代佛教禅宗的伽蓝七堂制原貌,是一组较完整的寺庙建筑群。

寺内珍藏有唐、五代、明、清年间的经书、金印、佛像等。

龙华寺殿宇巍峨,金碧辉煌,佛像庄严凝重。

这里的佛像有两处与众不同。

一是因为龙华寺为弥勒道场,有两尊弥勒塑像,天王殿供的是弥勒的菩萨像,弥勒殿供的是化身像,俗称“布袋和尚”。

二是大雄宝殿,其他寺院大殿主尊两侧,或是宣传佛法的“十八罗汉”,或是保护佛法的“二十诸天”,而龙华寺大殿内,罗汉和诸天济济一堂。

现存龙华塔为楼阁式七层八面砖木宝塔,高40.4米,塔体橙黄,刹杆高耸,其砖身和基础部分,系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建造时的原物。

宝塔各层均飞檐曲栏,姿态雄伟美观,为上海地区至今保存最完美的古塔之一。

龙华寺的天王殿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龙华晚钟”为明清时期“沪上八景”之一。

藏经楼上收藏着各种版本的大藏经,佛教经籍及各种珍贵文物。

从1991年起,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龙华寺举行的迎新年撞龙华晚钟活动,吸引了许多的中外游客,这一活动已经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级旅游项目之一。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

门票价格:

10元(香期除外)

闸北区

15.宝华寺

宝华寺,原座落于上海市闸北区彭浦镇少年村路南侧。

创建于南宋咸淳年间,到了本世纪初,宝华寺的殿宇早已坍毁,仅存西偏禅房数椽及寺基。

一九二一年,上海惠生慈善社施资重建宝华寺,为此还置田近百亩。

数年后,大殿、山门等得以重建,寺内佛像重塑一新。

重建后的宝华寺门外多了一座宽大平坦的石板桥—惠济桥,桥跨走马塘,使进寺礼佛的香客得到了方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寺院的殿后新造一个“诉然亭”,并为寺院配造了放生池和放生场;同时设立了惠济医院、养老院、惠生助产学校分校、昌明小学等社会慈善教育机构。

由此,宝华寺不仅得以重建,而且在其格局和功能中,融入了都市佛教的入世、济世气息。

当时,寺内有出家僧人二三百人,加之齐全的设施和完备的功能,使宝华寺成为沪上一座颇具影响的大丛林。

但是,道场却在一九三七年的“八·一三”中,被日本军国主义的战火毁坏,在这场兵罹中,宝华寺仅存大殿。

抗战胜利后,当时主持上海临时联合救济会总干事的赵朴老和陆梅僧等居士,在宝华寺的废墟上创办上海“少年村”。

少年村以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为本,以收容、教育流浪儿童为任务,以培养、造就民族有用之才为宗旨。

少年村的主要负责人是赵朴老。

同时,得到了宋庆龄女士以及由她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大量援助和支持。

少年村的许多儿童,在朴老等呕心沥血的抚育培养下,毕业后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一九五一年四月,少年村由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分会接管,并入上海儿童福利会。

地址:

上海市闸北区高平路1000号上海市闸北区高平路1000号上海市闸北区高平路1000号上海市闸北区高平路1000号上海市闸北区高平路1000号

宝山区

16.宝山净寺

该寺始建于明正德嘉靖年间,原为唐氏别墅,其后裔改为佛寺。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修真武阁。

道光初年再修殿堂。

咸丰十一年(1879年)毁于战争,仅存真武阁。

光绪五年(1879年)至二十五年重建山门,朝房、大殿、祖堂、塔院,改建真武阁为正殿,并改名玉皇宫。

“文革”期间被工厂占用。

1988年4月落实政策后大修。

于1989后1月15日开光,改称梵王宫,1993年4月15日更名为“宝山寺”。

1994年9月20日又定名为“宝山净寺”。

现占地面积已扩至17.3亩,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

地址:

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罗溪路,罗溪花苑以西约50米

17.太平禅寺

太平禅寺座落于顾村镇盛宅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1998年12月,太平禅寺初步修复。

2004年7月,经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批准,正式作为宗教活动场所之一。

2005年底,寺庙进行整修、重建。

重建后的太平禅寺殿宇巍峨、金碧辉煌、佛像庄严凝重。

禅寺共占地11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作为佛教寺院建筑,太平禅寺体现了追求对称的美学法则,它与佛教雕塑、绘画融合在一起,展示了佛教艺术的繁荣。

地址:

顾村镇盛宅一村 

18.永福庵

永福庵创建于乾隆26年(1761年),创建人不详,《宝山县志》(1989年版)没有永福庵条目。

《光绪宝山县志》、《民国宝山县志》、《民国宝山县续志》、《民国宝山县再续志》、《民国宝山县新志备稿》也没有记载。

永福庵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禅房等主要建筑物。

建庵时,使用的过渡房仍然保留庵内,保持原状,并供奉着明德师太的遗像。

上海境内,近代史志有永福庵记载的有三条,分别在《光绪重修华亭县志》、《民国崇明县志》、《民国青浦县志》;有永福寺记载的有四条,分别是《民国南汇县续志》、《光绪松江府续志》、《光绪重修华亭县志》、《光绪重修奉贤县志》,是否与宝山的永福庵有关联,有待考证。

宝山永福庵旧址位于上海宝山区南陈路陈太路(现改名为锦秋路)丁字路口西侧。

据宝山区文物管理所的资料记载:

原永福庵规模较大,东西由小河东延伸至南陈路中央(陈太路、南陈路加宽,永福庵缩小),南北由北边的陈太路延至南面的葑塘村。

原占地面积6亩,庵有厢房2间,大雄宝殿等5间。

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被封,1996年2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内有古石碑1块,庵占地面积1.2亩,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文革”开始,庵中的红木佛像、法器被付之一炬,永福庵的房屋被生产队改作仓库和工场。

1996年2月经政府批准永福庵重新开放,举办佛事活动,原班人马来自保清寺,明德师太担任主持。

《光绪宝山县志》记载:

“保淸寺(法界寺北宋湻祐間建眀永樂二年僧法顒重建國朝乾隆間火災僅存禪院咸豐十年燬於兵同治四年僧雪凡募建數楹)。

永福庵旧址,规模小于新址,前为大殿,后为僧职人员寝室,中间为一庭院。

大殿两侧挂有明旸法师的题字:

“觉心清净原无染慧桃恒开功德花”。

庭院东北角落竖立着一通石碑,高144厘米(露出地面);宽82.5厘米;厚度为25厘米。

碑石材质较差,风化严重,“奉宪禁约碑”五字为篆体,非常清晰;碑文为隶书,绝大部分碑文模糊不清。

永福庵为佛教信众和游客免费提供翻阅甚至可以带走的佛书。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永福庵内建筑宏伟壮观,金壁辉煌,主体三厢,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中座为大雄宝殿。

天王殿东侧。

保留了建庵时,使用的过渡房。

永福庵是笔者所见的最大的庵堂。

永福庵斋堂门口悬挂一锚状的厚铜片,上刻明文永福庵、主持演峰字样;窗台一角摆放着一把木锤,透过窗户向里张望,有十张左右的长桌,其中二、三张桌子上放着碗筷,每付碗筷上复盖白布一块,碗大布小,深色的饭碗显露一角。

地址:

南陈路351弄2号

闵行区

19.七宝教寺

七宝教寺原名陆宝院,又名福寿庵,始建于五代十国后晋天福年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游谒陆宝院、赐王妃手书“金字莲花经”,逐改名七宝院。

后因江水噬岸、七宝寺就由陆宝山向乐三移其址。

宋代初,七宝教寺迁到蒲汇塘北横沥港西,即今七宝镇所在地。

七宝镇因七宝教寺而得名,七宝教寺名声显赫,七宝镇也随之繁荣。

七宝教寺的伽蓝菩萨就是七宝当年舍宅为寺的张泽居士。

宋真宗皇帝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敕赐“七宝教寺”匾额、遂为正宗禅林。

元朝七宝教寺高僧敬公,文人雅士曾被皇帝召赴京城,袁凯、屠隆、陈眉公等均有七宝诗文传世。

赵孟頫的《七宝寺》一诗,是现存最早的诗,诗曰:

“探奇来宝地,名刹冠丛林。

院设机云代,经描吴越金。

霜钟清惊鹤,池竹绿浮琴。

投绶堪元论,桃源莫浪寻。

”诗中反映了七宝教寺七八百年前的辉煌盛貌:

梵音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