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儒学与经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06343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儒学与经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国学儒学与经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国学儒学与经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国学儒学与经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国学儒学与经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儒学与经学.docx

《国学儒学与经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儒学与经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儒学与经学.docx

国学儒学与经学

国学、儒学与经学

国学、儒学与经学

陈启智

一、什么是国学

目前“国学”这一词语再次引起国人的普遍关注,然而什么是国学,并非每个人都很清楚。

“国学”是清末民初,西学大量涌进并已经成为显学的情势下,为了区分与西学的不同,也为了比较两者的异同和保存中国文化而提出的概念。

其外延即其涉及的范围,几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当,并且应该包括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

但也微有不同,即国学的内容不如传统文化的内容广泛,因为国学毕竟是“学”,是学术,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核心部分。

国学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位,因为其属于传统文化精神部分,是传统的精魄灵魂。

学术的主要含义侧重在“学”,是指理论和学说,学术的“术”则是指与其学紧密相联系的方法和途径。

因此“国学”主要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各种学说理论。

其大者如儒、释、道、法以及文、史、兵、农、商、算诸学;其新者如藏学、满学,(具体如回族学者的《天方性理》)等等,而不包括纯以技艺著称的文化部分,如武术、戏曲、棋类、茶艺、书画在内,这部分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应该统称之为“国术”。

当然,两者也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国术也是国学的具体展现。

作为国学,众多学说理论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可自我调控的文化生态,而处于这一生态系统核心地位的学术文化便是儒学。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国学的核心,就其规模之博大、影响之深远以及思想的精微程度而言,没有任何一家学术可以与之抗衡。

最重要的是,儒学所具有的包容性,造就了中国文化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三学(儒道法)二教(道教和佛教)或者三教九流(教指教化,流指九个学术流派,不指后来的九种职业。

)并存的文化格局。

儒学本身也有其核心,这一核心,便是产生于孔子之前,经孔子整理删订并讲解传播的《易》、《诗》、《书》、《礼》、《乐》、《春秋》,合称六经。

秦火之后,《乐经》失传,所以汉代以后只有五经。

五经多为先王的著作或制作,经孔子及后世儒者的诠释,便形成经传注和疏,这便是经学。

这是一门博大的学问,可谓学问的渊薮,穷一生精力都难以精通的学问,所以有“皓首穷经”之说。

传统儒学就是通过经典注疏之学的形式得到发展与普及。

在中国,儒学是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五经(包括传、记,后增《论》、《孟》、《孝经》与《尔雅》,成为十三经),是儒学的元典。

由经典和经典诠释所构成的经学,则是儒学的基石与核心,而且也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

中国古代经学,并非仅是讲述天人之道和纲常制度的儒家学说,实为以经传原典为经,以注疏为纬,所形成的世界上最早最大而且不断修订的百科全书。

举凡天文、地理、社会、经济、礼乐、律历、职官、法律、军事、宗教、伦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乃至道德、性命、人情、物理以及农田水利和器物制作等所有有关古代人文、自然学科知识的渊薮。

正因如此,所以自古又有“通经致用”之说。

如何认识贯通并引导利用这些天人之学,为现实人生境界的提升、为理想社会秩序的建构、为民生精神物质需求的改善,即是蕴含于经学中的所谓义理。

博大精深无所不包的经学,正是宋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基础。

这才是为什么经学受到历代士子和英明统治者重视历传不息的真正原因。

汽车,绝尘而去。

当时以为是偶然所见,后来在学术演讲厅里,下面坐着的几百人,竟有近一半穿着这样民族服装的衣冠人物。

第三幅图景:

参加两年一度的“退溪学术赏”授奖大会,学术奖外,还有政绩奖和孝道奖。

作为政府官员的安东郡郡守,竟然毕恭毕敬地走上台去,从平民主持人手中接收奖赏并致答谢辞。

此后又到日本,他们的民族服装穿着率也是很高的。

说是他们的民族服装,其实日本是唐装,而韩国是宋服。

我就想,我们中国,从胡服骑射到旗袍马褂,又到西装革履,又到今天的奇服异装,中国人的弃旧图新,勇于变革,追逐时髦,与时俱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

请君细看,世界上那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呢?

日本和韩国的现代化,为什么没有象南美那样,追随英美模式,一步一步地爬行,而是躐等而升,后来居上呢?

在引进现代化之前,日韩也有过大规模的文化调整,却没有发生象五四以来那样的文化大革命。

保留传统,并使传统和现代化之间形成了一定而且必要的张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方面以传统文化规范现代经济行为,使之健康发展;一方面以市场经济调整儒家伦理学说,使之为时代所用。

尊重传统,并没有阻止他们迅猛现代化的步伐。

相反却成为他们推进现代化进程的精神动力。

更何况一个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之林,也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标志。

东亚经发的成功经验,就为当今世界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深深地打上了东亚民族的印记。

由此我也想起汤恩比“文化挑战”的学说,当一种文化遭遇过度挑战时,等待它的只有沦亡;如果遭遇的是适当挑战,则反会促进这一文化的兴旺发达。

当世界的东方,共同遭遇西方文化的挑战之后,是我们自己把它推行到过度的边缘。

东亚五龙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现代化的道路,也就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之旅,路途绝非一条,艰难险阻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必须首先认清自己的“必然”,在引进先进技术与科学管理的同时,还必须了解自己固有的传统和资源。

不然,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将会埋没传统中有价值的资源,另一方面又可能仍受制于传统的缺陷而不自知。

传统是包袱还是动力,不取决于传统本身,而全在于涵泳其中的主体,对其采取何种态度,并如何加以组织、运用了。

因此,我想,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不是已经发生了变化?

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不是不应继续考虑为何落后于西方,而是应该考虑我们为什么落后于东方的问题了?

如果我们还要考虑继续学习的话,那就不仅仅只是学习西方,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学习东方的问题了。

如果我们肯于放下大国心态,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学习东方是如何学习西方的,则我们不是正好左右逢源吗!

东亚奇迹的事实,既已让我们看到,传统和现代化并不相悖。

那么,我们利用自己丰厚的传统资源,把儒学价值和易经智慧引进到现代管理之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了。

二、儒学

(一)儒学的复归

上个世纪,作为被放逐的儒家文化,并未就此沉沦,反而在海外得到繁荣滋长。

港台学界,在数位大师级人物(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钱穆)的阐扬弘传之下,出现了新儒家学派;东亚日韩的“儒教”,作为具有生命力的传统,一直与其民族联系在一起;而在欧洲,儒学对启蒙运动产生深远影响以来,儒学的研究学习一直没有中断;美国的儒学研究更是后来居上,不同文明间的融合和渗透,甚至出现了基督教儒家或儒家基督教。

新儒家的崛起,不仅成为世界显学,而且已经形成世界性的文化思潮。

东亚经济奇迹的出现,吸引了欧美一批研究现代化学者的注意,经过他们调查和比较,充分肯定了儒学在东亚现代化过程中,作为文化因素的积极作用。

儒学再次引起世界的瞩目。

伴随着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中国大陆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和成就,文化领域也掀起了包括国学热等在内的多次文化大讨论。

儒学不仅不再失语,而且为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纳,终于结束了“花实飘零”、“孤魂野鬼”、“儒门淡泊”的局面。

1994年在北京成立了由中日韩美德新越等国及香港、台湾学术团体发起,30余国学者参加的国际儒学联合会。

儒学的复归,是历经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汉城的遥远航程,跋涉来归的。

这样说并非炫耀儒学的衣锦还乡,而是在于说明儒学价值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经过了多国文化的检验审视与洗礼。

虽然人们对儒学的来归仍然持审慎的态度,但是儒家文化在解决人类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诸多问题,以及化解世界文化冲突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潜能,已为更多人们所承认。

我们重新接纳和弘扬儒学,并非为了满足民族的自豪感,实际上更多地是为了现实的需要。

当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无限生机,当科技和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社会也呈现了诸多病态。

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社会秩序严重失范;科学确实给人类带来了财富,功利确实给社会带来了实惠,但是,人却失去了本真,家庭失去了温情,社会失去了和谐,人类失去了家园。

这种状况和趋势如果再不加以遏制和改变,势将抵消已经取得的成就,甚而危及我们自身的生存。

于是,学者们提出以传统文化特别是用儒学来纠治这些弊端。

忽视主体的泛科学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功利观念,只能给社会带来道德的沦丧和理想的破灭,带来利己主义的泛滥和各阶层矛盾的加剧。

为了化解危机,寻找社会政治的长治久安,为了经济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和新文化建设两者整合的需要,造成一种新的时代契机,使儒学的价值重新显现出来,或者说历史赋予儒学以一种新的时代价值。

欧美尤其是东亚各国和地区都在开始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这一精神资源,利用儒学的和谐精神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或者发扬儒家的忧患意识,使发愤图强与胸怀远虑相结合,以便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量。

 

(二)、什么是儒学

什么是儒学,本来似乎是很清楚的事情,可是经过半个世纪特别是近年的批判、研究和论辩,一时间,让人对儒学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模糊,事情反而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一)、儒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学说?

儒学是一种有体有用,体用一源;有学有术,经世致用的人文社会学说体系。

明体达用或经世致用是儒学根本特征,有其体必有其用,明其体全为达其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其学的目的性特别明显,就是为了经世致用。

因此,凡有关社会民生的问题无不予以关注,在长达两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在各个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深刻的理论见解。

所以,它不是社会科学分类学中的任何一门学科所能概括得了的。

一种文化学说的确立,总有其赖以确立的内核,这种内核可以是宗教教义,也可以是理论原则。

世俗文化的理论原则,中国古人称之曰道,就是今天所谓的主义。

作为文化内核的教义或主义,有如物质的最小原子是具有不可入性的。

这是文化之所以具有排他性的内在原因。

文化的排他性是指对外而言,对内实则就是一种凝聚力。

对儒家而言,其学说的内核便是所谓的仁义原则。

儒家学说体系的本质内容是仁义,而就其全体特征而言,便是内圣外王之道也可称之为内圣外王主义。

内圣是指向主体内部精神世界道德修持的途径和所要追求达到的理性境界,外王是指向外部人间世界推行的理想政治。

内圣部分,是其学说的本体,具体表现于儒家哲学和伦理学之中;由此一本体向外推扩,便是其学说体系的致用亦即外王部分,但无论是内向的修养还是外向的建设,都必须以仁义的原则作为出发点和鹄的。

儒家学说的仁义原则和内圣外王主义,是互为表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儒学外王部分内容的范围至广,可以说包容了今天社会科学主要学科的所有内容,举凡政治经济历史教育文学艺术法律军事民主外交,甚至农田水利,无不包罗其中。

如此庞杂的学术体系,如果一定要将其归类命名,只好称作人文社会学说了。

(二)、儒家哲学的基本概念

儒家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道,亦即天道,人道出于天道,而又与之并立;然而无论天道人道,固是一道。

儒家之道有时又须分而言之,由天道而言,此道便是太极以至于阴阳五行;由人道角度言之,此一天道亦即是孔子所发明的仁。

《易传》说: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仁是儒学的核心观念,而义是仁的发用,是仁所由实现的途径。

有仁必有义,如影之随形,所以仁义常常并称。

因此,所谓的仁义便成为儒家学说体系的核心理念和原则。

仁的本体意义是人一切德行的本源。

朱熹所说:

“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

即是就其哲学意义而言;现象学或社会伦理意义上的仁,即是所谓的仁民而爱物,首先是爱人,其次还要将仁爱之心一直推行到善待自然界的一切物类。

这就是所谓的体用一源。

义则是人动默云为的标准,取予是否得当,分配是否合宜,包括一切社会名利的分配,都要合理适宜即谓之义。

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正义,就是公平和公正。

仁义即是儒学的原点,也是儒者立身行事的原则,儒家为了捍卫这一原则甚而不惜牺牲生命,这便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也可概见仁义在儒学中的位置。

(三)、儒学的核心价值

1五常和五伦属于儒学的核心价值。

五常是五种德行常规;也是五种永恒的道德法则。

(平常而永恒)

五伦是社会五种人际伦理关系(有人认为不够,应该加上第六伦之理。

理由:

五伦是私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