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31967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浅析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浅析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浅析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浅析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docx

《浅析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docx

浅析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

浅析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

 

提要

本文针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经验,系统地研究了我国物流业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措施。

在论述了物流战略的概念、特征及物流战略的层次结构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物流业环境,提出了我国物流业的使命和战略目标,以及今后一定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应采取的具体战略。

根据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物流业的使命和战略目标的要求,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

物流业发展战略供应链管理

 

Abstract

Thepaperonthedevelopingstationoflogisticsinudsryinourcountryhassutdiedthestartegyofourlogisties,tookinthecounterpartexperiencesofdevelopedcounrtiesandputforwardthecoerrspondnigsrtategicmeasure.Thepaperhasanalyzedtheenvironmentoflogisticsindustryinourcountryandputforwardthemissionoflogisticsindustryofourcountry,srtategicobjectvie,andtheconeretesrtategywhichshouldbeadoptedinlogisticsinareuglarperiodinthefuture,bythemeansofSWOT,atferdeseribedtheconceptandcharacteristicoflogisticsandthehierarchystructureoflogisticssrtategy.Theartielehasputforwardtheconcretestrategicmeasuresonthebaseofthecurrentsiutationofthedevelopmentofourlogisticsserviceofourcountry,theexistingproblemsandthemissionoflogisticsandsrtategicmeasure.

Keywords:

LogistiesInudstry;DevelopmentSrtategy;MangementOnSupplyChian

 

目录

1物流行业的相关概述3

1.1物流概念的产生与发展3

1.2物流行业定义5

1.3现代物流特点6

1.4物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6

2我国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9

2.1缺乏统一的系统规划和整体物流发展战略9

2.2物流需求不断扩大,物流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10

2.3企业经营方式落后,物流服务水平有待提高10

2.4物流基础设施尚待进一步完善11

2.5物流技术装备比较落后11

2.6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阻碍了物流发展11

3我国物流环境的SWOT分析12

3.1SWOT分析概述12

3.1.1SWOT分析的涵义12

3.1.2SWOT分析的具体方法13

3.2我国物流业环境的SWOT分析14

4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具体战略16

4.1一体化物流战略16

4.2绿色物流战略17

4.3国际化物流战略18

4.4供应链一体化战略18

4.5电子商务物流战略19

5总结19

参考文献20

 

1物流行业的相关概述

1.1物流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物流一词最是起源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就提到了物流一词,他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

因为在20世纪初,西方有些国家己经出现生产大量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大多数企业因此提出了销售和物流的问题,此时的物流指的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围绕战争物资供应,美国军队有两个创举,第一是建立了“运筹学”的理论,另一个是建立的后勤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战争活动中。

其中所提出的“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

后来后勤一词在企业中广为应用,又有商业后勤、流通后勤的说法,这时的后勤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的物流,因而是一个包含范围更广阔的物流概念。

日本是于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引用了物流这一概念。

当时日本的企业界和政府为了提高产业劳动率,组织了各种专业考察团到国外考察学习,其中有“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从1956年10月下旬到11月末,在美国各地进行了实地考察,首次接触了物流这个新生事物。

于1958年撰写了《劳动生产率报告33号》,刊登在《流通技术》杂志上。

该文第一次提及了物流(PhysiealDistribution)的概念,立即被日本产业界所接受,尽管物流这个外来语后来经历了若千年才被正式译为“物的流通”,但当时的日本正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物流革新思想不仅渗透到了产业界,同时也渗透到了整个日本社会。

物流在概念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着变化,最初的物流(PhysiealDistribution)概念主要侧重于商品移动的各项机能,即发生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在一定劳动组织条件下凭借某种载体从供应方向需求方的实体流动。

这种物流是一种商业物流或者销售物流,具有明显的中介性,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手段,直接受商品交换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具有一定的时间性。

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物流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管制的缓和使经济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大,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竞争开始广泛开展,从而为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更大的机会。

(2)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和革新,不仅使业务的效率化和作为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的构筑成为可能,同时也使部门间、企业间的结合或一体化成为可能。

(3)企业合并和市场集中化的发展使原来的经济构造发生改变,这种变化要求物流必须具备以最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较高水平的服务。

(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商品不断的向世界市场提供,物流逐步跨越了国境,正因为如此在要求物流能对生产和销售给予有效支援的同时,应该具备在不同环境国家间充分发挥其业务优势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物流(PhysiealDistribution)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第一,传统的物流只重视商品的供应过程,而忽视了与生产相关的原材料和部件的调达物流,而后者在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原材料以及部件的调达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效率、成本和创新;第二,传统的物流是一种单向的流通过程,即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而没有考虑到商品消费以后包装物或者包装材料等废弃物的回收以及退货所产生的物流活动;第三,传统物流只是生产销售活动的附属行为,并着重在物质商品的传递,从而忽视了物流对生产和销售在战略上的能动作用,特别是以日本为主的即时生产方式(Justintim)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使得以时间为中心的竞争越来越重要,并且物流直接决定了生产决策。

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1984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将物流概念从Physieal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并将现代物流定义为:

“为了符合顾客的需求,将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以及相关的信息从发生地向消费地流动的过程,以及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本的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

这个定义更加强调顾客的满意度、物流活动的效率性,将物流从原来的销售物流扩展到了调达、企业内和销售物流。

此后物流的概念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91年11月在荷兰举办了第九届国际物流会议,人们对物流的内涵进行了更多的拓展,不仅接受了欧美的现代物流(Lgoistics)概念,认为物流应包括生产前和生产过程中的物质、信息流通过程,

而且还向生产之后的市场营销活动、售后服务、市场组织等领域进行发展。

现代物流应该是指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整个过程,所有实物、信息的流通和相关的服务活动,它涉及企业经营的每一个领域。

显然,物流概念的扩展使物流不仅包括了与销售预测、生产计划的决策、在库管理、顾客定货的处理等相关的生产物流,还延伸到了与顾客满意相关的各种营销物流活动。

1.2物流行业定义

被世界普遍认同的“物流”是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所定义的:

“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储存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中国使用的“物流”一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没有对“物流行业”的明确定义,而关于物流到底是行业还是产业这个问题,学术界也多有争论。

产业是诸多相关行业聚合形成的群体。

一般而言,产业是相对于工业而言的,如产业革命,主要指的是工业革命;行业是相对于工商业而言的,如零售行业,指的是商业。

但是现在这两个词的理解也在发生一些变化。

产业可指工业以外的行业,并且是由多个相对独立但业务性质完全一致的行业组成的(产业概念的外延要大于行业),或者说是由分散在多个行业、具有同样的业务性质的经济组织组成的,比如物流产业就属于这两种情况。

物流产业是由多个部门组成的综合性、服务性、基础性产业,其产业构成相当复杂。

一般将物流业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大行业。

包括交通运输业、储运业、通运业和配送业;第二类是小行业。

其中不少小行业既隶属于这一大行业,又属于另一大行业。

如铁道运输业、汽车货运业、远洋货运业、沿海船运业、内河船运业、航空货运业、集装箱联运业、仓库业、中转储运业、托运业、运输代办业、起重装卸业、快递业、拆船业、拆车业、集装箱租赁业、托盘联营业等。

1.3现代物流特点

由于物流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物流具有独特性,现代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是信息网络化下时代下对传统物流的升华。

它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标,统筹考虑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对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采取集成式管理,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总成本,为客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增值服务。

现代物流出现的标志是基于专业化分工与企业在供应链合作基础上的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其标志性特征是物流的系统管理和方案的设计能力,核心技术是信息网络技术。

通过对物流发展的早期阶段与现代物流阶段的比较,可以清楚地了解现代物流的特点。

1.4物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曾有经济专家形象地表示,物流产业乃是现代都市经济发展的“炉火”、“加速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并非是诸功能、环节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功能、环节相互联系、整体运作的综合体,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的利润源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量数据表明,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物流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物流搬运中心多次进行的全国性调查表明,物流费用占整个国民经济总支出的39%;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物流费用占总支出的63%,1996年英国物流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63%,从1996年《劳氏航运经济学家》这一权威杂志对世界主要地区的物流费用占GDP比重统计数字可以看出,物流支出在各国GDP中的比重占到11%以上,其中欧洲工业化国家,其社会物流总成本,虽因国家不同略有出入,但一般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左右。

2000年美国物流产业总规模为9500亿美元,几乎为高新技术产业的2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

日本物流产业总规模约为35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1.4%。

在中国香港地区,物流产业总规模24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3.7%。

表1现代物流的特点

特征

物流早期阶段

现代物流阶段

物流服务特点

各种物流功能相对分散

一体化综合服务

以第一方、第二方物流为主

第三方物流被普遍接受和采用

采用物流中心

供应链的局部环节管理

供应链的全面管理

限于地区物流服务

提供国际物流服务

物流服务侧重

供需方短期合约

供需方长期合作

价格竞争

以降低总物流成本为目标

提供运输、仓储标准服务

提供物流的增值服务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

物流信息技术

无外部整合系统

实时信息系统

有限或无EDI联系

与顾客、海关等的EDI联系

无卫星跟踪系统

卫星跟踪系统

存货管理系统

物流管理

没有或有有限的现代管理

全球质量管理

时间基础管理

业务过程管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过去长期执行计划经济模式,采购、制造、运输、仓储、代理、配送、销售等环节彼此分割,造成一方面生产企业的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过大,占压资金过多,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另一方面运输、仓储等企业有效货源不足,现有设施能力未能充分利用,并且运输环节没有很好衔接造成成本上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流产业的兴起,我国不少企业已经开始改变上述状况。

图1:

1998~20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分工协作趋势不断增强,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业日趋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服务产业。

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89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5.45万亿元。

全年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累计完成货运量258.74亿吨,货物周转量110301亿吨公里。

从各项物流指标看,不少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但从产业竞争力看,中国距离物流强国还有很大差距。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是衡量一国物流运行效率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一直高位运行,2008年为18.1%,而发达国家这一指标普遍在10%以下。

高企的物流成本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效益提升的因素,凸显短板效应。

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的状况表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高昂,同时也表明降低这一成本的潜力巨大。

因此,如何降低物流成本的意义重大。

物流成本费用由库存费用、运输成本和物流管理费用构成。

其中,库存费用除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外,还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运输成本包括公路运输、其他运输费用和货主费用;而另外一部分物流管理费用可按照确定的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库存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总和得出来的。

因而随着物流管理的合理化,可以降低物流消耗,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流通费用增加利润,比如在70年代,美国物流成本平均相当于GDP的13.7%,1989年为11.1%,到1996年就降到了10.5%。

据中国物流权威机构于2004年的计算,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每降低1个百分点,则可以在货物运输、仓储方面节能降耗1000亿元以上,可以增加1300亿元左右的社会效益。

如果我国能逐步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物流成本(物流成本占GDP的12%),那就意味着将带来1万亿元的社会效益。

根据全球物流费用的市场规模,物流产量占GDP的比重约为11%~15%,全球每天用于物流的费用高达3.43万亿美元,所以一些发达国家把降低流通费用,特别是物流费用作为第三利润开发的源泉,作为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重大的措施。

国务院2009年通过并下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我国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物流业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一样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而言,我国的物流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技术水平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物流企业的经营现状也相对落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缺乏统一的系统规划和整体物流发展战略

我国物流管理多年来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使原本是一个系统的物流业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归若干部门,加之缺乏统一的系统规划和整体物流发展战略,使物流业的发展仍处在粗放性经营阶段。

具体表现在: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严重;物流布局不尽合理,物流资源利用率较低;综合性、一体化物流服务发展缓慢,物流整体效益难以体现;物流实现方式过于单一,物流企业运作效率低下;物流市场竞争无序,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控制,浪费现象严重等等。

使物流应具有的整体功能大大削弱,影响了物流业的发展。

2.2物流需求不断扩大,物流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

全社会物流总值,反映了一个国家物流规模,也反映了社会物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

目前,我国的物流需求快速上升,增幅明显高于经济增长。

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表明,物流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约10%,从而构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

统计数据表明,自1991年至2007年,反映物流需求规模的全社会物流总值从3万亿元上升到23.3万亿元,增长了6.7倍,年均以20.4%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GDP(按现价计算15.4%)的年均增速。

现代物流的发展客观要求社会化、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

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

在国外,物流市场化的比例已相当高,如在日本已达80%,美国己达57%,英国为34%,而我国物流市场化的比例仅为18%。

据调查,在欧洲,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率达76%,有70%的企业不止使用一家物流企业。

我国目前很多工厂都有自己的仓库和车队,社会化程度较低,设施设备使用率较低,运输成本较高。

据统计,全国仓库面积利用率不到40-70%,工商企业自有运输工具空驶率高达40%,仅此,每年损失超过100亿元。

这也是我国物流成本高、物流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3企业经营方式落后,物流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1)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的工商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多数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设施的保有率都比较高。

同时,大多数工商企业也缺乏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意识不强,从而使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相对不足。

(2)物流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有多达70万家称之为“物流公司”的企业,但在这些企业中,多数企业由于经营理念陈旧、服务意识不强、技术水平落后、专业人才匾乏,而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等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很难提供物流信息、库存管理、物流方案设计等增值服务以及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

(3)物流企业规模过小,服务能力不足。

我国从事公路货物运输的经营业户有274万家,平均每个经营业户拥有的运营车辆仅1.43辆,缺乏主导物流市场的大型企业,具有全国物流服务网络、能够提供全程网络式服务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很难谈得上提供全球范围的服务。

2.4物流基础设施尚待进一步完善

(1)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按国土面积和人均数量计算的运输线路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km/万km2和10km/万人,远远落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

(2)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或城市的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还比较缺乏,现有的一些物流场站设施或新建的物流园区没有充分利用,严重影响着物流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

(3)运输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各种运输方式尚未形成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关系,运输市场范围交叉严重,在同类货源上进行盲目竞争,使得各种运输方式不能合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2.5物流技术装备比较落后

(1)物流装备水平仍然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地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影响了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

(2)企业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服务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2.6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阻碍了物流发展

(1)各种运输方式的多头管理和相互分割,在设施建设上缺少统一规划,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多式联运和综合物流服务。

同时,干线运输系统与城市物流系统之间也未能做到合理有效的衔接。

(2)由于行业和地方保护的存在,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系统运作困难重重,物流企业运营许可的审批程序十分复杂,异地运输常常会遭遇罚款和扣留,不合理的公路收费系统和偏高的过路费等,这些都会对物流成本的降低和物流质量的提高带来不利的影响。

 

3我国物流环境的SWOT分析

3.1SWOT分析概述

3.1.1SWOT分析的涵义

所谓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弱势因素(Weaknesse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erats),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排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对策等。

这种研究方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

在此之前,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人提出过SWOT分析中涉及到的内部优势、弱点、外部机会、威胁这些变化因素,但只是孤立地对它们加以分析,而SWOT法用系统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运用这个方法,有利于人们对组织所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制定发展战略和对策。

从整体上看,SWOT分析分为两部分:

(1)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主要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从整个价值链的各处环节上,如产品是否新颖,销售渠道是否畅通以及价格是否具有竞争性等方面分析。

(2)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强调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产业新进入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程度等等。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名著《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一种结构化的环境分析方法,被称为“五力分析”。

选取的五种环境要素是:

(1)产业新进入的威胁:

进入本行业有哪些壁垒,它们阻碍新进入者的作用有多大,本企业怎样确定自己的地位(自己进入或者阻止对手进入)。

(2)供货商的议价能力:

供货商的品牌或价格特色,供货商的战略中本企业的地位,供货商之间的关系,从供货商之间转移的成本等,都影响企业与供货商的关系及其竞争优势。

(3)买方的议价能力:

本企业的部件或原材料产品占买方成本的比例,各买方之间是否有联合的危险、本企业与买方是否具有战略合作关系等。

(4)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限定了公司产品的最高价,替代品对公司不仅有威胁,可能也带来机会。

企业必须分析,替代品给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带来的是“灭顶之灾”,还是提供了更高的利润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