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27649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1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docx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docx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

1.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

这反映出()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牛耕大量退出。

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一种用人力操作的耕垦农具)所取代。

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人口增长快,剩余大量劳动力B.使用牛耕的成本太高

C.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D.大量高产作物的引进

3.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各地。

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

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

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④中国仍是世界市场的中心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4.马克思指出:

“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5.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

6.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7.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8.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

这表明宋代()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9.史籍记载,周朝在其867年的统治中,较大的自然灾害只有89次,发生次数较少;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在440年中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375次,平均1.4年就发生一次。

这说明()

A.土地大量开垦不利于生态的平衡B.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下降

C.粗放式农业经营不利于环境保护D.秦汉时期不重视天人关系的探求

10.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

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这主要说明()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11.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

”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

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

12.北宋大文豪苏轼说: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上述言论反映北宋()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

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13.《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

“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

这反映了当时楚国()

A.水利事业发达B.青铜铸造业发达

C.铁器应用于军事D.铁农具普遍使用

14.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

“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

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上述材料表明()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15.明朝时有人说:

“山泽之利,官取之则不足,民取之则有余。

”宣德十年(1435年),命全面停罢金、银、铜、铁官矿,令民自采炼。

这表明()

A.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官营手工业管理方式落后

16.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

“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

…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

”清代施闰章《蠖斋杂记》记叙:

“(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娇,其炉瓷诸色,几与哥窑等价。

…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

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

”上述两则记述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

A.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B.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受官府压制,发展艰难D.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

17.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B.百姓赋税负担日益沉重

C.纺织业中心的林立D.手工业区域性分工明显

18.“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

如果这一土豪生活在唐朝,不可能成为他显摆资本的是()

A.灌钢法制作的钢刀B.精美的青铜酒器

C.艳丽柔和的粉彩瓷D.胎质细洁的白瓷

19.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

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

20.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

其主要原因在于()

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21.图6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

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

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22.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

“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2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特别是我国的古代陶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和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文化是当前挖掘和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

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

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继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

”这个记载表明()

A.官窑瓷器明朝时大量投放市场B.官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C.官府控制了全国的民窑生产D.政府对官窑的工艺水平要求日益提高

24.《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

“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25.(明代)农民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

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材料说明()

A.明朝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B.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D.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26.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

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所入厚利已构成寺院主要财源。

这表明当时()

A.寺院经济普遍发达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社会主流思潮剧变D.商业活动异常活跃

27.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表明当时的城市()

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28.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

“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天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

”这表明当时()

A.岭南货币经济发达B.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

29.唐甄说:

“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

两则材料反映了()

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B.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

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

30.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

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31.宋代对外贸易中,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

这些物品的进口()

A.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B.反映了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

C.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D.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

32.明初晋商藉明朝统治眷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人清后又充当皇商而获得商业特权,清季又因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

这说明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诚信经营,以义制利B.政府重视商业

C.为封建政府服务D.商品经济繁荣

33.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

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

这一变化()

A.导致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

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D.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

34.据史载:

“(蜀地)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

……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

街市交易,如将交子要取现钱,每贯割落三十分为利。

”这表明当时()

A.官府对货币的监管职能加强B.交子最早由民间使用后在全国通行

C.货币制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D.交子虽有固定形制但无固定的面值

35.历史学家钱乘旦说: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

”这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A.商业发展无障碍B.商人地位高

C.主要具有商业功能D.主要具有政治功能

36.汉武帝时期,“各吏争市,盐价腾贵,私贩乘机牟利,官盐滞销,盐利收入,几不敷其费用”,“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又置均输(负责转运)、盐铁官”。

这表明汉武帝盐铁官营实施之初()

A.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B.导致市场混乱C.调节了区域间的不平衡D.削弱了王国势力

37.下表是历史时期中国与欧洲人均GDP的对比。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中国与欧洲人均GDP比较(单位:

国际元)

公元1年

960年

1300年

1700年

中国

450

450

600

600

欧洲

550

422

576

924

A.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没有增长

B.中国人口的增长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

C.明清社会在本质上处于停滞

D.欧洲经济总量在明清时期已经超过中国

38.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曾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

意即人类文明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少数两三个地区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每个民族都应该谨慎地寻找自己的方位,判断自己到底是与“世界时间”同行还是被远远抛弃在外面。

根据这个说法()

A.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时间”之中

B.英国从工业革命开始跻身到了“世界时间”当中

C.罗马法是古罗马处于“世界时间”中的重要标志

D.改革开放和国力增强使中国再度回归“世界时间”

3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资金广泛的流通、企业在所有人之外雇佣经理、技术上的全面合作三个条件一经展开,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把它们向历史里退化的推回去。

”这说明()

A.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必然导致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B.宋朝时商业的发展,必然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

C.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D.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是必然的

40.明代以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

如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体贸易”,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这种“开放”实质上()

A.完全开放民间贸易B.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

C.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D.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

41.“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

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

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朝贡贸易的弊端B.外贸无利可图C.倭寇日益猖獗D.“海禁”政策的恶果

42.明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日“请开市舶,易私贩(走私商)为公贩(合法商人)”。

同年,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

这表明()

A.封建经济已经具有开放性B.“海禁”政策在当时已无积极意义

C.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D.当时政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43.明朝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

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属于()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重农抑商下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4.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45.明清时期,几乎世界白银产量的半数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主要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观念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D.英、法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46.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

这说明()

A.当时尚未形成世界地图的概念B.中国长期处于世界中心

C.世界市场雏形还未出现D.中西方缺乏相互全面的认识

47.某材料显示:

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

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清朝因闭关锁国故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B.这可说明民间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这可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多数从广州出口

48.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

“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这种荒谬认识源于()

A.重农抑商政策B.君主专制统治C.天朝上国思想D.闭关锁国政策

4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史籍关于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记载。

“便服裘帽,惟取华丽,或娼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

”“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

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

南都(指南京)服饰,在庆、历前犹为朴谨。

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新月异。

”嘉善陈氏告诫族人:

“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

”“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

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

”“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

兄弟当分,异居异财。

”“婚娶颇多论财,嫁女竞侈,穷极靡丽,富贵妆资从厚。

——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历史影响。

(8分)

50.(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

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

在这以前,像在自然和社会史中许多事物一样,它会有一些偶发的、先现的现象,但不能因此认为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史,只能从明代后期写起。

然而,总的说来,明后期,尤其是入清以来,我国工业的生产技术已是日益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了。

尤其是当时具有主导作用的棉纺织业部门,落后愈甚,它一直停留在农家副业上。

整个明清时代,棉纺织业中未发砚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中,也无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的证据。

材料二

近年来,学界“中断论”者认为,明清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后来中断了;近代工业的建立是另起炉灶,并不是萌芽的继承和发展。

但据我们考察,这种破坏,主要是在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农民家庭手工业方面,尤其是手工棉纺业,而不是在独立手工业方面。

有人考察了32个传统手工行业,鸡片战争后衰落的有7个,继续维持的有10个,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另外还有新兴的手工行业1个。

我们考察在清代前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十几个手工行业,它们在鸡片战争后,只有瑞布(不会编水起坡的布)和刨烟两业被外国商品所代替了,其他都继续维持下来,并有9个向机器生产过渡,它们代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流。

因此说,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具有延续性和导向性,除非有不可抗力量,它不会夭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承明《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发展特点。

(10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有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间关系的观点。

(8分。

要求:

赞同或反对,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

答案

1~5.DDBCD6~10.CCBAB11~15.BDCBD16~20.BDCBC

21~25.BCBBA26~30.DACDA31~35.CCBDD36~40.BCCDB

41~45.DDCBA46~48.DDD

49.

(1)思想:

人口众多滋生诸多社会危机,应当控制人口。

(4分)

背景:

土地私有制进一步确立,农业生产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封建农业区域扩大;高产农作物引进和传播;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传统农业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地矛盾(地少人多)。

(任意三点6分)

50.

(1)特点:

在服饰上突破了传统的礼制和等级制度;衣食住行、嫁娶等方面出现奢靡风气和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商贾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传统贱商观念有所改变);出现家庭小型化现象(出现兄弟、父子分产别居现象或人们的私有财产观念得到强化)。

(6分。

回答1点可得2分)。

(2)影响:

政治上:

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与传统家庭结构;

经济上:

促进人口流动,有利于城镇就业,推动工商业发展;

思想上:

冲破了理学禁欲主义的控制,有利于市民阶层的觉醒;

社会生活上:

奢侈之风造成浪费、贫困加剧等社会问题,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分。

回答1点可得2分。

回答“有利于社会转型,向近代化方向迈进”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51.

(1)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或农业手工业的进步);②商品经济的繁荣。

(4分)

特点:

①发展缓慢;②地区、行业分布不平衡;③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6分)

(2)示例一:

观点:

赞同材料二的观点,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或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延续和发展)。

(2分)

论述:

①资本主义萌芽为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准备了雇佣劳动的条件,并提供了熟练工人(劳动力市场);②为近代工业的建立准备了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