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mpa公共经济学考试预备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6185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季mpa公共经济学考试预备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春季mpa公共经济学考试预备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春季mpa公共经济学考试预备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春季mpa公共经济学考试预备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春季mpa公共经济学考试预备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季mpa公共经济学考试预备题及答案.docx

《春季mpa公共经济学考试预备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mpa公共经济学考试预备题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mpa公共经济学考试预备题及答案.docx

春季mpa公共经济学考试预备题及答案

复旦大学MPA课程公共经济学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外部效应P59

2.混合经济体制P37第三段

3.政府失灵P39

4.准公共产品P51

5.公共收入P178

6.公共支出P146

7.寻租P93第二段

8.市场失灵P32第八段

二、论述题

1.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实行了哪些财政政策?

并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论述这些政策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2008年不期而至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向各国宏观调控当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财政政策的运用成为重要的应对措施。

中国在2008年11月明确宣布宏观政策转型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之后,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态势在2009年比较顺利地从“前低”转入“后高”,年度GDP增速为8.7%,其中第四季度的增速达10.7%。

一般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将有望实现较高速的增长,并将在优化结构方面有所进展。

总结回顾中国实践并探讨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政策的目标与相关重点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财政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

本轮积极财政政策注重处理好扩张总量与调整结构、应对当前困难和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

政策措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

简要总结其经验要点,一是把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放在“反周期”的操作框架内,充分认识其近乎“百年一遇”的严重性,及时、坚决、有力度地实施总量扩张。

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与发展阶段,特别注重“供给管理”角度的区别对待、优化结构,着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升级换代和方式转变。

三是在“积极”的同时也注重防范风险、加强制度建设。

总体上看政策的实施,无论是增支规模还是减税规模,无论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推动还是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关注,都体现了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的理念,也体现了财政宏观调控日趋成熟的思路和技巧,这将为应对金融危机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中国财政政策实践的几点反思与优化要领

任何政策设计与实践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从对还需在2010年继续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有必要力求优化的视角来看,可提出三个方面的反思与优化的取向性要领:

  

(一)在实施总量扩张、安排政府投资时,更加注重抓好结构调整和项目质量政府实施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扩大内需的首要事项,是以政府投资实施总量扩张,“四万亿元”投资陆续具体化到各个建设项目上,其中以1.18  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拉动银行、地方、企业等的配套资金。

在这种总量扩张的同时,极为需要精心把握结构优化调整的导向,把基础设施、灾后重建、农村建设、安居工程、生态保护、自主创新和教文卫七大方向上的各个项目选择好,其中突出的要点,在保民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新能源)和努力拉动社会、民间投资之外,还应把调结构、促转变放在更突出位置并贯穿于各个项目,直到落实于对施工质量的保证。

这方面相关的应抓住不放的制度保证因素,一是要实行十分严格、尽可能充分的可行性论证(而非“可批性论证”),切实体现结构优化原则;二是要实行从头到尾的严密的全程监督和内部、外部的多重审计,防止资金挪用等不良现象;三是要实行规范、到位的工程监理,保证项目质量,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

根据中国上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中的经验和教训,应通过检查巡视工作等方式对各地已开工和拟开工的政府投资,和拉动社会资金的“拼盘”投资项目,作审计检查和必要指导,及时发现可能的偏差,防患于未然。

  

(二)在加大财政公共支出和补助力度时,更加注重抓好机制转换政策扩张期,对于三农、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研发创新等方面的公共财政支出和补助,是重要的政策工具,加大其力度是客观要求。

但加大力度并非是相关工作中的惟一要领,另一个相伴随的、不可忽视的要领,就是努力实行支出、补贴中的机制转换,以力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提升政策的绩效。

实践证明,机制不同,政策的效应与绩效会大相径庭。

比如,中国政府有关“三农”的各种支持项目和支持资金,名目已甚多,但使用中还带有“撒胡椒面”的特征,所以应当鼓励地方积极探索统筹协调、适当整合使用这些资金的新机制----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这已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总结经验;又如,在不同的地方政府辖区,亟需根据安居住房和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在本地现发展阶段,落实“住有所居”的政策目标,是应以“补砖头”还是“补人头”为侧重点使用用政府资金,或两者如何结合,如何运用有限财力首先托好“廉租房”这个基本住房保障的“底”,如何注重引导和支持“适租房”供给的增加以适应收入“夹心层”和年轻就职者的现实需要,等等,都需要形成可操作的合理化的具体方案,以提高政府实现“  安居工程”的资金绩效(这方面已有一些较成功的经验);再如,财政针对猪肉市场价格波动的调控措施,十分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不再补贴生产环节而是直补城乡低保人群的新机制、以及实行逆市场周期的库存吞吐“平准”方案;在基础研发环节的财政支持方面,也应加大促进实验室、大型实验设备实行资源共享、整合运用的机制建设。

这些是推进公共财政建设、优化宏观调控的内在的要求,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轨中不可回避的制度、机制建设问题。

  

(三)在提升债务规模、用好债务资金时,更加注重抓好改革创新和风险防范政策扩张期带来了国债和地方债规模的明显上升,除较规范的长期建设国债和2000亿元地方债之外,近期还出现了媒体所称的“地方政府融资的狂欢节”,各种融资平台“遍地开花”、不少新的融资工具(规范程度往往并不高)也被创造出来。

地方举债融资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并引起了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不同意见的争议。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和分税分级财政体制模式下,有其必然性,2009年又加上了“四万亿元”项目配套资金的强大需求,对其做出简单禁止是行不通的,所以大思路上应回归大禹治水“堵不如疏”的古老智慧,疏堵结合,重堵更重疏,关键是因势利导,寻求以制度建设实现规范发展。

  

在这个方面需要“治存量,开前门、关后门、修围墙”,打造一套可控风险和可持续的地方“阳光融资”的制度和法纪。

政策扩张期,对此既是挑战,又提供了机遇。

按照公共财政建设和“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的要求,地方政府融资应当是有透明度的、受法纪约束的、依托于制度规范和受公众监督的。

相关制度、法纪的打造,当然在中国需要渐进,而当务之急,一是应强化国家综合部门自上而下对各地融资规模的监督、指导、协调;二是应强化地方各级人大、政协对政府融资的审批与制约;三是应强化金融市场监管部门、审计部门对于政府融资活动的监控、审计;四是应提倡、鼓励地方政府融资主体内部的自律和加强管理,总结经验教训,在开拓创新中防患于未然。

相关的制度内容,可先形成一些粗线条的文本,再于动态中不断完善、细化。

地方政府融资无如制度、纪律的有效约束,必然会在分散状态和不透明状态下积累公共风险,一旦积累到被触发的局面,就会是危机的局面,“救火”的代价损失将是巨大的。

惟一的正确方向,应是走向透明化、法纪化的“阳光融资”。

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需坚持不懈地推进相关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关于财政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

得力于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的实施,国内经济已呈现“双升一稳”(投资大幅回升、工业强劲反弹回升、消费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自去年11月份同比涨幅由负转正之后,12月上涨1.9%,较11月0.6%的涨幅明显加快,今年2月已上升到2.7%。

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去年12月在各方预期之内如期转正,上涨1.7%。

这一方面意味着经济触底之后已经过反弹走向全面回升,另一方面需要我们要高度关注通胀预期。

从外部环境看,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力度似比一般预期更为强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世界经济2010年和2011年增幅将分别达到3.9%和4.3%,中国增幅为10%和9.7%。

经济复苏和通胀预期的加强,使得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问题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

退出策略不仅涉及到退出时机、节奏的把握,而且涉及到退出机制、工具的选择,更涉及到我国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之间政策的协调与博弈,在全球经济复苏还存在不确定性,经济内生增长乏力之时,财政刺激政策退出面临诸多复杂问题,需要审慎处理、全面把握。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蔓延扩散,演化成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甚至面临衰退时,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经济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20%。

日前,本报独家专访了经济专家和学者,请他们回顾了中国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历程。

  危机冲击考验中国应对

  问:

如何评价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中国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姚景源:

2008年金融危机突然袭来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可谓跌宕起伏。

为什么这样说呢?

之前,2006年和2007年,中国经济都保持了一个偏快增长的速度,2007年的经济增速达到14.2%,通胀压力开始上升,国家采取的是防过热、防通胀的“双防”政策。

正在这时,金融危机发生了,全世界都步入衰退,整个经济出现断崖式下降,2008年9月发生的金融风暴,到11月开始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实质性影响,2009年1季度的经济增幅跌至6.6%,进出口增速出现负值,大量企业关门倒闭或减产,这说明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是相当严重的。

  剧锦文:

2008年10月,美国雷曼兄弟破产标志着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国也在所难免。

2008年,中国正在针对2007年以来出现的经济过热实施以“紧缩”为特征的宏观调控,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国际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出口因此受到很大冲击,进而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蔓延到全国的各个经济领域,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内,中国经济经历了一场大起大落的波动。

如何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平稳和健康发展,的确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大挑战。

  沧海横流方显中国力量

  问:

为了应对危机,中国当时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请问该如何评价当时中国的应对措施和取得的成绩?

  剧锦文: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迅速对这场危机的性质、可能持续的时间及其危害性的程度进行了科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11月果断地作出了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辅之以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中央政府的4万亿元投入全力刺激经济。

我认为,在当时国家财力许可的条件下,快速出击、重拳出击,极大地抵消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效应,保持了中国经济连续快速增长的基本趋势。

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大手笔决不仅是给世界经济的一剂强心针,事实上,如果没有中国的这一撼世之举,世界经济不可能如此之快地复苏。

中国的集中式大规模投入,直接拉动了全球的需求,拉动了全球的投资。

  姚景源:

中国当时所取得的发展成绩是在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加深、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的形势下取得的,是很不容易的。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提出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了4万亿元计划、产业振兴规划等,特别是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始终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放在第一位,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中国推出的4万亿元刺激计划主要用于“铁公基”,一方面保证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基础设施的一些瓶颈,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更新的平台。

正是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中国经济才率先复苏。

  时至今日仍有众多启示

  问:

中国积极应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经历,给今天的经济发展留下了哪些启示?

  姚景源:

中国当时宏观调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