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6590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

《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家庄地质概况.docx

石家庄概况

一、地质

(一)地层

石家庄市域属华北地层区,该地层区的特点是,在太古代--早元古代变质岩系褶皱基底之上,不整合地覆盖着轻微变质的地台型海相沉积的中--上元古代地层,而后沉积了稳定型的海相寒武第和奥陶系。

中石炭世和二叠纪开始出现海陆交互相到陆相沉积,此后主要接受陆相地层的沉积。

本区出露的地层层序由老至新为:

1.太古界(Ar)

阜平群(Arfp)

南营组(Arn)

南营组分布在井陉县南陉、方山、赵庄岭三个乡的西北部。

南营组为阜平群下亚郡的上部。

岩层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二云斜长片麻岩,含石榴石黑云斜长角闪片岩,黑云角闪片岩。

顶部夹白云母斜长片麻岩,下部夹角闪斜长片麻岩及少量透镜状斜长角闪岩和角闪片岩,厚306-1793米。

2.元古界(Pr)

(1)甘陶河郡(Pt)

甘陶河群为一套浅变质的砾岩、砂岩、板岩、白云岩、变质安山岩等组成,具有三次规模较大的中性喷发活动。

根据沉积旋回,划分为南寺掌组、南寺组及蒿亭组。

a.南寺掌组(Ptln)

一段。

上为灰红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或与千枚岩、板岩互层;下为灰红、肉红色砂砾岩或为灰红、黄、黄白色变质长石砂岩、砂砾岩;底部局部见黄褐色变质砾岩。

砂砾岩内常见有磁铁矿及交错纹。

本段岩性与厚度变化较大,厚153-1277米。

二段。

黑绿、深灰色变质安山岩、熔凝灰岩及安山质熔角砾岩(或集块岩)。

在测鱼一带蚀变强烈,具青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并有黄铜矿化、黄铁矿化等,上部夹一层32米厚的粉红色细、粗粒长石石英砂岩。

南寺掌一带主要为火山碎屑岩夹灰色板岩,向北火山碎屑岩递变为安山岩,并与长石石砂岩,砂砾岩互层,井陉彪村一带安山岩中仅有少量夹层临城一带为变质安山岩夹板岩、云母片岩与长石石英岩,其厚度显著增大。

厚485-1390米。

b.南寺组(Ptlnn)

一段。

上部为肉红、红黄、绿灰色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变质长石砂岩夹少量板岩,或与灰、灰白色硅质板岩互层。

测鱼一带其顶部为绿、深灰色黄铜矿化变质安山岩,常见片状构造;下部为黄红、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细砂岩夹变质安山质凝灰岩、凝灰熔岩、凝灰岩、黄绿色板岩,或与凝灰质粉砂板岩、变质安山岩互层。

厚244-1101米。

二段。

深灰、灰、黄绿色砂质板岩夹变质砂岩,或红、灰绿、灰红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互层。

厚122-685米。

三段。

上部为灰色板岩,局部地段基部夹暗紫红色厚层白云岩,向下褐黄、紫红色石英砂岩夹层增多,具重晶石化与黄铜矿化;下部为肉红、红、灰色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粗砂岩不等量灰绿色砂质板岩。

井陉测鱼、杨庄一带与凝灰质长石石英砂岩互层,并夹一层硅化白云岩,凝灰质岩内局部见黄铁矿化,厚156-224米。

四段。

上部为灰绿、黑绿、灰色变质安山岩夹少量变质安山质熔角砾岩;下部为灰、灰绿色变质安山质熔角砾岩、角砾熔岩、集块岩夹安山岩,局部具片理化。

本段岩石蚀变强烈,以绿帘石化、绿泥石化为主,次为硅化、碳酸盐化、阳起石化、局部有次闪石化、褐铁矿化、并具黄铜矿化及孔雀石。

四段岩性及厚度变化较大,向北火山碎屑岩相变为熔岩;向南至临城境内安山岩具枕状构造,仍夹火山角砾岩。

厚度以井陉测鱼一带最大,向南北两端变薄,至本区北部边缘尖灭。

厚0-1475米。

南寺组和南寺掌组代表性剖面地点:

井陉测鱼。

c.蒿亭组(Ptlh)

本组仅见于井陉南寺掌、南蒿亭一带,其它地区均被剥蚀。

一段。

上部为白色中厚层白云岩、肉红、黄灰色厚层白云岩、砂质白云岩与灰红色变质细砂岩、砂岩、长石砂岩互层;下部为青灰色中厚层板岩、粉砂质板岩夹灰、灰红色变质砂岩、黑绿色变质安山岩、灰色安山质角砾岩与少量红色薄、厚层白云岩。

厚0-845米。

二段。

灰绿、黑绿色变质安山岩(下部有变质玄武岩)夹少量变质安山质熔角砾岩与变质砂岩、砂质板岩,底部夹泥质白云岩。

厚0-1019米。

(2)长城系(Ch)

 a.常州沟及串岭沟组并层(Chc+ch)

常州沟及串岭沟组并层分布于井陉金柱、西北山与测鱼、蒲峪、西寨一带。

下部:

上为紫红、粉色中厚层中粗、粗粒石英岩状砂岩、胶结物为铁质,局部见交错层、泥裂及不对称波痕;为紫红色页岩与砂质页岩夹数层紫色中细粒铁质石英砂岩;下为粉紫、暗紫色薄层细粒石英岩状砂岩,中厚层含砾石英砂岩,夹一层砾岩;局部为砾岩夹透镜状中粒石英岩状砂岩。

砾石成分为脉石英、石英砂岩,板岩和安山岩。

厚0-201米。

上部:

上为灰紫、暗紫或铁红色薄层细粒海绿石砂岩,含海绿石石英砂岩夹铁质胶结海绿石石砂岩;下为白、粉红、或紫、微褐色中厚层细粒石英岩状砂岩夹粉红色薄层细粒石英岩状砂岩。

厚18-83米。

b.大红峪组(Chd)

大红峪组分布于井陉金柱、西北山与测鱼、蒲峪、西寨一带。

本组岩性为紫、褐黄、白色,厚、中厚层、细至中粒石英岩状砂岩,具交错层。

厚35-58米。

大红峪组由北向南逐渐增厚,北部夹石英砂岩。

本组与常州沟组代表性剖面地点:

井陉测鱼、蒲峪--西寨。

c.高于庄组(Chg)

高于庄组分布于井陉金柱一带。

灰色中厚层燧石条带白云岩夹薄板状白云岩、泥灰岩、钙质泥岩,在白云岩中含叠层石;底部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燧石条带及结核状白云岩与紫、灰紫色泥灰岩,砂质页岩互层。

厚0-70米。

本组向南尖灭。

本组代表性剖面地点:

井陉金柱。

3.古生界(Pz)

(1)寒武系(∈)

寒武系分布于获鹿、井陉庄子头、冶里一线以北的上庄、桃王庄、米汤崖、清风、获鹿、井陉、东方岭、南障城一线以东及营房台等地。

a.下统(∈1)

馒头组(∈1m)。

微紫、紫红色薄、中厚层钙质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局部夹灰岩和少量页岩。

该地区西侧南坡庄等地底部为不等粒石英砂岩及含砾石英砂岩。

本组由东向西变薄,至山西境内沉积缺失。

与下伏地层呈微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由东北向西南分别超覆在长城系高于庄组和大红峪组不同层位之上。

厚37-49米。

b.中统(∈2)

毛庄组(∈2m)。

上部为黄、紫红色薄及中厚层细粒含钙泥质白云岩及白云质泥灰岩;下部为紫、紫红色页岩。

含三叶虫:

小原波曼虫;

藻类;葛万藻等化石。

区内向西相变为砂面岩相,在下口镇一带底部为一层紫褐色薄层细砂岩。

厚37-61米。

徐庄阶(∈2x)。

灰紫、暗紫及紫红色含云母粉砂质页岩,夹少量薄层粉砂岩,黄绿色页岩及薄层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上部为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及厚层泥质条带灰岩。

含三叶虫:

兰氏毕雷氏虫,毕雷氏虫,光滑孙氏盾壳虫等二十四种;及腕足类:

小帽贝。

厚54-87米。

张夏阶(∈2z)。

上部为黄灰、灰及深灰色薄、中厚层鲕状灰夹含鲕粒白云泥质灰岩;下部为灰、深灰色厚及中厚层鲕状灰岩,含白云质泥质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和少量竹叶状、鲕状灰岩;底部为灰及黄灰色薄层含泥质条带白云质泥质灰岩与黄绿色页岩互层,向西页岩逐渐变少。

含三叶虫:

帕氏德氏虫,短尾德氏虫,达米小裂头虫等四十余种;及腕足类:

当十小舌形贝。

厚135米。

c.上统(∈3)

崮山阶(∈3g)。

上部深灰、灰色薄层夹中厚层泥质条带灰岩和灰紫色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局部可见有鲕状、竹叶状灰岩,下部深灰及灰紫色中厚层、薄层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与灰紫色及浅黄绿色页岩互层。

含三叶虫:

璞氏蝙蝠虫,蝙蝠虫,帕氏蝙蝠虫等九种。

厚29-51米。

长山阶(∈3c)。

灰、灰紫及紫红色中厚层竹叶状灰岩与薄层泥质灰岩互层后者或成夹层,底部以一层厚约1米的紫红或暗紫色竹叶状含海绿石或镜铁矿的生物碎屑介壳灰岩与崮山阶分界。

含三叶虫:

刺庄氏虫,大汶口庄氏虫,庄氏虫,泰山虫;腕足类:

祭刀始正形贝,始正形贝,圆货贝。

厚19-48米。

凤山阶(∈3f)。

上部为黄灰、灰白色巨厚、厚层中晶白云岩,含少理燧石团块;中部为黄灰、粉红、灰色中厚,薄层细、中晶白云岩,夹有少量小竹叶状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下部为灰色薄层泥质条纹微晶灰岩夹中厚层竹叶状灰岩与黄灰色中厚层泥质带白云岩。

向东至井陉东方岭一带,下部之灰岩较厚,并夹有灰色中厚层鲕状灰岩。

含三叶虫、腕足类、笔石等。

厚76-107米。

本阶代表性剖面地点:

井陉良都。

(2)奥陶系(O)

奥陶系分布于获鹿、井陉、经里、米汤崖、下口镇一线以南和获鹿、井陉东方岭、南障城一线以西,冯庄和营房台一带有零星出露。

a.下统(O1)

冶里组(O1y)。

上部为黄绿色白云岩化页岩与黄灰色薄、厚层白云岩、泥镁质条纹中晶白云岩夹小竹叶状白云岩;中下部为黄灰、灰、紫灰色中厚、薄层中、细晶白云岩,局部含泥质条带,偶见黄灰色中厚层竹叶状白云岩夹层。

含笔石、三叶虫、腕足类、软舌螺。

本组自北向南变薄。

厚48-62米。

亮甲山组(O1l)。

上部为黄色中厚、薄层细晶泥质白云岩夹黄灰色角砾状泥质白云;中部为黄灰、浅灰、灰色薄层夹厚层含白色燧石结核或条带的细晶白云岩,钙质白云岩夹厚20厘米的燧石层;下部为浅灰色、深灰色中厚、厚层细、中晶白云岩,局部含燧石结核或透镜体。

含头足类:

房角石。

厚86-156米。

本组及冶里组代表性剖面地点:

井陉良都。

b.中统(O2)

下马家沟组(O2m1)。

二段,灰、灰褐色厚、巨厚层角砾状泥灰岩、钙质角砾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

厚14-58米。

二段在大部分地区直接超覆于亮甲山组之上。

三段,深灰色厚、中厚层局部薄层或巨厚层花斑状钙质或泥质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和薄层灰白、黄灰色泥灰岩。

泥灰岩一般呈角砾状。

厚154-182米。

上马家沟组(O2m2)。

一段,灰白色薄、中厚层泥质灰岩,含白云质泥灰岩和含泥白云质灰岩夹厚层白云质灰岩和灰岩,本段多呈角砾状。

厚23-45米。

二段,褐灰、深灰色中厚、巨厚层含泥质或白云质花斑及燧石结核灰岩,底部为深灰色厚、巨厚层白云岩。

含头足类:

阿门角石、考灵氏阿门角石;腹足类:

松旋螺。

厚144-190米。

三段,中、上部为深灰色薄、厚层白云质灰岩和含泥质条纹钙质白云岩夹几层粉、粉白色泥灰岩及含砾泥灰岩;下部为褐黑、深灰色中厚层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含少量灰白色燧石结核,其顶部夹一层钙质泥岩;底部为粉白、灰白色中厚层角砾状泥灰岩和角砾状白云质灰岩。

厚141-171米。

本组及下马家沟组代表性剖面地点:

井陉良都。

峰峰组(O2f)。

一段,杂色灰质角砾岩,角砾状灰岩夹褐灰色含白云质灰岩与浅灰色厚层微晶灰岩。

厚23-38米。

二段,深灰色巨厚、中厚层含铁质结核灰岩。

局部夹少量角砾状灰质角砾岩,前者质纯,大多符合电石石灰岩的各项工业要求。

含头足类;腹足类:

马氏螺。

厚59-121米。

本组代表性剖面地点:

井陉良都。

(3)石炭系(C)

石炭系分布于井陉矿区一带。

中石炭统(C2)。

本溪组(C2b),中、上部为深灰色砂质泥岩与浅灰色铝土质泥岩,夹石灰岩3-4层,最下一层石灰岩厚达5-10米,该灰岩层下为软质或硬质耐火粘土,局部夹薄煤1-2层;下部为紫、紫红色鲕状铝土质泥岩夹透镜状铝土岩(或透镜状铝土矿体),底部偶见褐铁矿或黄铁矿透镜体。

含筳类:

纺锤筳、小纺锤筳;腕足类:

光面马丁贝南变种;植物:

楔叶。

厚32-50米。

上石炭统(C3)。

太原组(C3t),深灰、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与灰、灰白色石英砂岩,夹2-4层石灰岩,含煤5层,均为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底部以厚2-5米厚的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与本溪组分界。

含筳类:

希瓦格筳,小泽筳,苏伯特筳;腕足类:

东北马丁贝、唱贝;植物:

科达、栉羊齿、脉羊齿。

厚88-108米。

(4)二叠系(P)

二叠系仅灵零星分布于井陉盆地内,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近山麓冲沟内可见露头,在凤山村西南及西王舍村西有下石盒子组至千峰组出露。

a.下二叠统(P1)

山西组(P1sh)。

灰、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与浅灰、灰白色细砂岩、中粒砂岩,夹灰黑色泥岩及薄煤层2-6层,最下二层煤局部可采,底部以灰白色厚层石英砂岩与太原组分界。

含植物:

桫椤栉羊齿比较种。

厚120-160米。

山西组及中、上石炭统代表性剖面地点:

井陉贾庄、井田。

下石盒子组(P1x)。

灰绿、灰紫色含铝土砂质页岩、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夹灰、深灰色页岩。

近底部的含铝土砂质页岩中,鲕状结构明显。

底部以一层厚8米左右的灰白色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