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垫层及基层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599948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4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垫层及基层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道路垫层及基层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道路垫层及基层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道路垫层及基层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道路垫层及基层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垫层及基层施工方案.docx

《道路垫层及基层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垫层及基层施工方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垫层及基层施工方案.docx

道路垫层及基层施工方案

 

洪雅至峨眉山公路新建工程

(K0+000~K3+406.371段)

 

道路垫层、基层

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洪雅至峨眉山公路新建工程项目经理部

2016年12月20日

 

目录1

第一章工程概况1

1.1工程位置1

1.2工程地质条件1

1.3气象水文1

1.4、道路垫层及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

1.4.1主要设计技术指标1

1.4.2级配碎石垫层技术要求3

1.4.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要求3

类型4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4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4

压实度(%)4

≧984

≧974

抗压强度(MPa)4

≧3.04

≧2.04

第二章编制依据4

第三章施工计划5

3.1垫层、基层施工时间安排5

3.2材料、机械设备的配备计划7

3.2.1主要机械设备计划表7

3.2.2材料计划8

3.2.3主要试验检测、测量仪器表(现场)8

第四章施工工艺技术9

4.1、施工安排及工艺流程9

4.1.1施工安排9

4.1.2工艺流程9

4.2测量放样11

4.3、级配碎石垫层施工12

4.3.1材料选择及混合料12

4.3.2级配碎石垫层试验段12

4.3.3运输、摊铺及碾压13

4.3.4主要试验检测13

4.4、水泥稳定碎石底及上基层施工15

4.4.1材料选择及混合料15

4.4.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试验段16

4.4.3运输、摊铺、碾压及养护16

4.4.4主要试验检测18

第五章质量保证措施19

5.1.质量目标19

5.2.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和质量保证体系20

5.3.加强质量教育,提高质量意识20

5.4质量保证措施20

5.4.1严格“三检制”20

5.4.2开展标准化作业20

5.4.3严控填料及填筑质量21

第六章施工安全保证措施21

6.1安全目标21

6.2组织保障22

6.2.1安全组织机构22

6.2.2安全教育与培训25

6.2.3安全检查制度25

6.2.4安全保证体系26

6.3、安全技术保证措施26

6.3.1安全技术管理措施26

6.3.2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措施27

6.3.3机械设备安全技术措施27

6.3.4装卸混合料与运输安全措施28

6.3.5管线及邻近构筑物保护安全措施28

6.4、文明施工保证措施28

第七章劳动力计划30

7.1主要管理人员配置30

7.2主要班组人员配备31

第八章计算书及相关图纸32

8.1级配碎石垫层相关计算32

8.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相关计算32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工程位置

本工程位于洪雅县止戈镇,起于洪雅县洪州大道洪州大桥头平交道口,沿洪瓦路布线,止于洪瓦路下穿遂资眉高速五龙村之前,与西环线已修建道路顺接,是“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洪雅至峨眉山零公路快速通道)”的一段,起止里程:

K0+000~K3+406.371,全长3406.371m。

1.2工程地质条件

为青衣江河谷及阶地地貌,地势平坦,河谷宽缓;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土层厚0.5~2m,下部为砂砾卵石层,厚10~20m,砾石成分复杂,以岩浆岩、石英岩、砂岩、灰岩为主,变质岩次之,磨圆度、分选性都较好,一般粒径5~10cm,大者15cm以上;基岩为灌口组粉砂质泥岩。

1.3气象水文

项目区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6℃,多年年均降雨量为1100mm,降水集中在6~9月,占年平均降雨量的80%左右。

1.4、道路垫层及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1.4.1主要设计技术指标

道路等级

城市快速路

设计速度(km/h)

60

道路全长(m)

3406.371

标准路幅为55m

B1=[4.0m(绿化带)+4.25m(人行道)+6.5(非机动车道)+1.5m(分隔带)+0.5m路缘带+3*3.5m(车行道)]*2+0.5m(中央分隔带)=55m

最小平曲线半径(m)

3000

最大(小)纵坡、横坡

纵坡:

0.9%(0.041%);横坡:

1.5%

设计年限

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5年

地震烈度

基本烈度7度

道路结构层

上面层

4cm细粒式改性沥青砼AC-13C

中面层

6cm中粒式沥青砼AC-20C

下面层

6cm中粒式沥青砼AC-20C

封层

1cm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

基层

20cm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

30cm水泥稳定碎石

垫层

20cm级配碎石垫层

道路工程主要设计数据如上表所示,20cm厚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竖向位于道路沥青结构面层的下面,平面位置位于非机动车道及机动车道下,宽度分别为6.83m和22.83m;30cm厚的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竖向位于道路20cm厚水稳基层的下面,平面位置位于非机动车道及机动车道下,宽度分别为7.08m和23.08m。

20cm厚的级配碎石垫层竖向位于道路结构的最下层,平面位置位于非机动车道及机动车道下,宽度分别为7.33m和23.33m。

1.4.2级配碎石垫层技术要求

(1)粗集料:

选用沿线洁净卵石加工成碎石,用大型联合碎石机(反击破或冲击破)轧制而成,压碎值不得大于30%,针片状颗粒的含量应不超过20%。

(2)细集料:

采用碎石加工过程中的石屑,有机质含量不宜超过1%,水洗0.075mm通过率不得大于15%。

(3)水:

自来水或其它可饮用水。

(4)混合料:

碎石集料级配应满足下表要求,CBR值应大于80%

级配碎石的集料组成范围

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

37.5

31.5

19

9.5

4.75

2.36

0.6

0.075

液限(%)

塑性指数

100

90~100

73~88

49~69

29~54

17~37

8~20

0~7

<28

<6

压实度:

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按重型击实试验法确定的压实度不小于96%。

1.4.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要求

(1)水泥:

要求用低标号普通硅酸盐水泥,为减少裂缝的发生,宜采用缓凝型,终凝时间宜大于6小时,初凝时间应大于4小时。

散装水泥进场后存放时间应不大于7天且每罐车水泥经安定性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2)粗集料:

选用沿线洁净卵石加工成碎石,用大型联合碎石机(反击破或冲击破)轧制而成,压碎值不得大于30%,针片状颗粒的含量应不超过20%。

(3)细集料:

采用碎石加工过程中的石屑,有机质含量不宜超过1%,水洗0.075mm通过率不得大于15%。

(4)水:

自来水或其它可饮用水。

基层和底基层混合料中集料的级配范围

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

31.5

26.5

19

9.5

4.75

2.36

0.6

0.075

液限(%)

塑性指数

100

90~100

72~89

47~57

29~39

17~27

8~15

0~3

<28

<9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底基层压实度及7天抗压强度

类型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压实度(%)

≧98

≧97

抗压强度(MPa)

≧3.0

≧2.0

第二章编制依据

在充分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基础上,并结合现行有关法规、标准及设计文件要求的情况下编制本方案,具体编制依据有:

1.与本建设工程有关的国家及行业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管理文件;

2.市政工程现行的有关国家及行业施工技术规范及验收标准,如: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3.《洪雅至峨眉山零公里快速通道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及补充文件》;

4.经审批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5.中国五冶集团公司企业标准,及现有的技术及管理水平、机械设备、类似的施工经历。

第三章施工计划

3.1垫层、基层施工时间安排

为保证2017年5月1日基本形成通车条件工期目标的顺利实现,拟于2017年2月4日开始级配碎石垫层路基填筑施工,2月28日铺筑完成,计划工期24天,并与进水支管等工程施工统筹安排,有机结合。

拟于2017年3月5日开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下基层施工,4月30日铺筑完成,计划工期57天。

工期计划见下页《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

3.2材料、机械设备的配备计划

3.2.1主要机械设备计划表

级配碎石垫层施工所需机械设备表

序号

机械名称

型号规格或生产能力

数量

1

WCB300稳定土拌和站

300T/h

2

2

挖掘机

Zx-220

4台

3

双轮钢筒振动压路机

14T

2台

4

轮胎式振动压路机

20t

2台

5

装载机

ZL50

4台

6

平地机

SAG180-5

2台

7

自卸汽车

双桥

12台

8

洒水车

8000L

1台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所需机械设备表

序号

机械名称

型号规格或生产能力

数量

1

WCB300稳定土拌和站

300T/h

2

1

挖掘机

Zx-220

2台

双轮钢筒振动压路机

14T

2台

2

轮胎式振动压路机

20t

4台

3

装载机

ZL50

4台

4

摊铺机

SSP2200C-6

2台

5

自卸汽车

双桥

12台

6

洒水车

8000L

1台

3.2.2材料计划

项目分类

级配碎石混合料

(m3)

每天计划摊铺量

(m3)

备注

级配碎石垫层

27786

695*2

水泥稳定底基层

40917

1100*2

水泥稳定上基层

26770

1100*2

3.2.3主要试验检测、测量仪器表(现场)

序号

仪器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

1

灌砂筒

Ф150

2套

2

弯沉仪

1台

3

全站仪

K37635

2台

4

水准仪

1402906/X083452

4台

施工机械、材料依据上述表格进行配置,并根据现场实际操作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第四章施工工艺技术

4.1、施工安排及工艺流程

4.1.1施工安排

本工程垫层及基层施工时,东西向以瓦屋山大道为界,南北道路横向以机动、非机动车道为界共分6个区(1、一区为K3+406.371-K1+900北侧非机动车道,二区为K3+406.371-K1+900机动车道,三区为K3+406.371-K1+900南侧非机动车道,四区为K0+000-K1+900南侧非机动车道.五区为K0+000-K1+900机动车道,六区为K0+000-K1+900北侧非机动车道),其中二、五区为旧洪瓦路位置,当一、四区土路床施工完成后,首先施工其级配碎石垫层,然后将交通车辆引导至一、四区通行,再施工其它区域级配碎石垫层;然后施工二、三、五、六底及上基层水稳,当二、五区中面层沥青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将一四区交通改至二五区通行,然后施工一四区底及上基层水稳。

4.1.2工艺流程

土路床处理检验合格→级配碎石选料及土工试验→试验段摊铺及数据收集→混合料运输及摊铺→压路机辗压→压实度及弯沉值检测→级配碎石垫层验收合格→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选料、配合比确定及土工试验→底基层水稳试验段摊铺及数据收集→混合料运输及摊铺→压路机辗压→压实度及弯沉值检测→上基层水泥稳定碎石选料、配合比确定及土工试验→上基层水稳试验段摊铺及数据收集→混合料运输及摊铺→压路机辗压→压实度及弯沉值检测→下一道工序。

级配碎石垫层施工艺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如下图所示:

 

 

4.2测量放样

施工前严格按图纸进行放样,根据业主提供的桩位及项目部加密闭合的控制点,用全站仪测定出道路中心线、边线,直线段每20m一个断面,曲线段10m一个断面,一个断面3个桩点。

各道工序的测量资料需认真做好记录,所有测量成果及时上报监理工程师审核签认。

4.3、级配碎石垫层施工

当土路床施工完毕并自检合格后,立即报验,检测内容内包括:

纵断面高程、中线偏差、平整度、宽度、横坡度、边坡、压实度及弯沉值。

已交验的土路床路段尽量封闭交通,级配碎石施工前,对待施工的路床进行检查,如有积水坑槽、弹软、松散等现象要及时处理,并且整段进行复压(无论是否存在缺陷)。

4.3.1材料选择及混合料

(1)各种集料必须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分级堆放,细集料应有防雨遮盖措施防止雨淋,级配碎石垫层应根据具体材料至少分成3级(分成3级时建议分级界限:

0~4.75mm、4.75mm~9.5mm、9.5~31.5mm)堆放,以保证级配稳定满足要求。

(2)级配碎石采用WCB300稳定土拌和站集中拌和,按碎石粒径比例进行配料机电子配料,在正式拌和之前必须先调试所有的厂拌设备,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和含水量(应根据施工气温调整最佳含水量)都达到规定的要求,当集料的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试材料的配合比。

4.3.2级配碎石垫层试验段

开工前,在熟悉设计文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核对和施工调查,把级配碎石土工试验结果以书面形式报告监理工程师审批后,进行试验段施工。

试验段选在K3+200~K3+400段非机动车道,长200m,试验段所用填料和机具与正常施工所用材料和机具相同。

试验时记录:

压实设备的类型、最佳组合方式;碾压遍数及碾压速度、工序;每层材料的最佳含水量等。

绘制填料厚度、含水量、压实方法、压实遍数与设计指标相关的规律曲线,确定施工最佳参数。

将试验结果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确定标准化施工工艺以指导施工。

施工过程中如填料、压实机械发生变化时,重新做试验,取得准确参数。

试验结束后,如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该试验段可作为路基的一部分,否则,应予以挖除,重新进行试验。

4.3.3运输、摊铺及碾压

级配碎石混合料采用汽车转让运至施工现场,采用装载机、挖土机、平地机进行摊铺,依据高程桩设置纵横间距5米的料墩,料墩顶高按照实验段收集数据预留虚铺厚度,机械依照料墩高程进行初平,人工依照料墩顶高进行添补缺少、铲除多余混和料,施工时应尽量减少混合料的离析,摊铺碎石每层应摊铺厚度一次铺齐,颗粒分布均匀,厚度一致,不得多次找补;摊铺时应设专人对已发生的离析的部分及时换新的混合料消除离析现象。

已摊铺的碎石,碾压前应断绝交通,保持摊铺层清洁。

铺好的级配碎石应当天碾压成活。

碾压时的含水量宜在最佳含水量的允许范围内。

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应由两侧向中心碾压;设超高的平曲线段,应由内侧向外侧碾压,压路机前后遍轮迹应重叠1/3左右。

压路机碾压时遵照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两边后中间的原则进行碾压,碾压遍数依照试验段确定。

碎石压实后及成活中应适量洒水,视压实碎石的缝隙情况撒布嵌缝料,采用14T的双轮钢筒振动压路机压路机碾压成活,碾压至缝隙嵌挤密实,稳定坚实、表面平整,轮迹小于5mm。

纵向接缝宜设在路中线处,接缝做成阶梯形,梯级宽不应小于1/2层厚。

横向接缝应尽量减少,如发生横向接缝也做成阶梯形,梯级宽不小于1/2层厚。

4.3.4主要试验检测

4.3.4.1主控项目

(1)碎石与嵌缝料质量及级配应符合CJJ1-2008规范7.7.1条的有关规定。

检查数量:

按不同材料进场批次,每批次抽检不应少于1次。

检验方法:

查检验报告。

(2)级配碎石压实度,基层不得小于97%,底基层不应小于95%。

检查数量:

每1000m2抽查1点。

检验方法:

灌砂法或灌水法。

(3)弯沉值:

不应大于设计规定。

检查数量:

设计规定的每车道、每20m,测1点。

检验方法:

弯沉仪检测。

4.3.4.2一般项目

(4)外观质量:

表面平整、坚实,无推移、松散、浮石现象。

检查数量:

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

观察。

(5)级配碎石及级配砾石基层和底基层的偏差应符合本规范7.8.3的有关规定。

级配砂砾及级配砾石基层和底基层允许偏差

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次数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中线偏移(mm)

≦20

100m

1

用经纬仪测量

纵断高程(mm)

基层

±15

20m

1

用水准仪测量

底基层

±20

平整度(mm)

基层

≦10

20m

路宽(m)

<9

1

用3m直尺和塞尺连续量两次,取较大值

9~15

2

底基层

≦15

>15

3

宽度(mm)

不小于设计规定+B

40m

1

用钢尺量

横坡

±0.3%且不反坡

20m

路宽(m)

<9

2

用水准仪测量

9~15

4

>15

6

厚度(mm)

砂石

+20

-10

1000m2

1

用钢尺量

砾石

+20

-10%层厚

级配碎石垫层采用上表检验数据进行控制,设计规定压实度大于或等于96%,弯沉值小于72.3(0.01mm)

4.4、水泥稳定碎石底及上基层施工

4.4.1材料选择及混合料

(1)底基层和基层材料应根据具体材料分成5级或以上(不包括天然砂在内,建议分级范围:

0~2.36mm、2.36mm~4.75mm、4.75~9.5mm、9.5~16mm、16~31.5mm,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碎石加工设备适当调整分级界限的筛孔尺寸或增加分级的级数),以保证级配稳定满足要求;为便于材料堆放和施工组织,底基层及基层的集料的粒径和分级一致(以便拌和场管理)。

(2)0~2.36mm和2.36mm~4.75mm两种规格材料必须采取搭建防雨棚,以保证施工时混合料含水量可得到控制。

(3)水泥选用初凝时间大于3h、终凝时间不小于强度32.5级、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火山灰硅酸盐水泥。

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与生产日期,复验合格方可使用。

水泥贮存期超过3个月或受潮,应进行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水泥用量除用滴定法检测水泥剂量外,还必须进行总量控制,记录每天的实际水泥用量、集料用量和实际工程量,计算对比水泥剂量的一致性。

(4)水泥稳定碎石层各材料需结合实际进场材料确定配合比。

水泥稳定碎石采用WCB300稳定土拌和站集中拌和,按碎石粒径比例进行配料机电子配料,中心站集中拌和,在正式拌和之前必须先调试所有的厂拌设备,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和含水量(应根据施工气温调整最佳含水量)都达到规定的要求,当集料的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试材料的配合比。

4.4.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试验段

开工前,在熟悉设计文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核对和施工调查,把水泥稳定碎石土工试验结果以书面形式报告监理工程师审批后,进行试验段施工。

试验段选在K3+200~K3+400南段非机动车道,长200m,试验段所用填料和机具与正常施工所用材料和机具相同。

试验时记录:

压实设备的类型、最佳组合方式;碾压遍数及碾压速度、工序;每层材料的最佳含水量等。

绘制填料厚度、含水量、压实方法、压实遍数与设计指标相关的规律曲线,确定施工最佳参数。

将试验结果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确定标准化施工工艺以指导施工。

施工过程中如填料、压实机械发生变化时,重新做试验,取得准确参数。

试验结束后,如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该试验段可作为路基的一部分,否则,应予以挖除,重新进行试验。

4.4.3运输、摊铺、碾压及养护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采用汽车转让运至施工现场,要采取覆盖措施防止水分损失,水泥稳定碎石自搅拌至摊铺完成,不应超过3小时,采用摊铺机进行摊铺,依据钢钉挂钢丝线控制混合料虚铺顶面高程,顶高按照实验段收集数据预留虚铺厚度,施工时应尽量减少混合料的离析,摊铺水稳碎石每层应摊铺厚度一次铺齐,颗粒分布均匀,厚度一致,不得多次找补;摊铺时应设专人对已发生的离析的部分及时换新的混合料消除离析现象。

非机动车道水稳碎石采用一幅摊铺,机动车道采用四幅摊铺,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及上基层均采用一次性摊铺碾压成型,由于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厚度为30cm厚,严格做好试验段摊铺并保证大面积摊铺时用重型压路机辗压密实,并在养护7d检测合格后,进行上层水稳基层施工。

已摊铺的水稳碎石,碾压前应断绝交通,保持摊铺层清洁。

铺好的水稳碎石一定当天碾压成活。

碾压时的含水量宜在最佳含水量的允许范围内。

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应由两侧向中心碾压;设超高的平曲线段,应由内侧向外侧碾压,压路机前后遍轮子应重叠1/3左右。

初压时,碾速宜低速大概为20~30m/min,水稳碎石初步稳定后,碾速宜为30~40m/min(压路机确切碾压速度取试验段采集数据)。

采用14t压路机作初步稳定碾压1~2遍,混合料初步稳定后用20t的压路机碾压3~4遍,压至表面平整、无明显轮迹,且达到要求的压实度。

水稳碎石压实后及成活中应适量洒水,视压实碎石的缝隙情况撒布嵌缝料,再用压路机静压一遍。

纵向接缝宜设在路中线处,接缝应做成阶梯形,梯级宽不应小于1/2层厚。

横向接缝应尽量减少,如发生横向接缝也做成阶梯形,梯级宽不小于1/2层厚。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碾压成型后立即采用节水保湿养生膜覆盖养生,并根据天气情况洒水,保持水泥稳定碎石表面湿润。

节水保湿养生膜的技术要求见下表,养护期间,应封闭交通,常温下成活后应经7d养护,方可在其上铺筑面层。

节水保湿养生膜

检验项目

要求

3d有效保水率(%)

≥90

一次性保水时间(d)

≥7

保温性能(用膜内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之差)

≥40C

用养护膜养护的抗压强度比(%)(与标养比较)

3d

≥90

7d

≥90

单位面积吸蒸馏水量(Kg/m2)

≥0.5

4.4.4主要试验检测

4.4.4.1主控项目

(1)原材料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泥:

应选用初凝时间大于3h、终凝时间不小于强度32.5级、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火山灰硅酸盐水泥。

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与生产日期,复验合格方可使用。

2)水泥贮存期超过3个月或受潮,应进行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集料符合1.4.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要求

4)水应符合CJJ1-2008规范第7.2.1第3款规定

检查数量:

按不同材料进场批次,每批次抽检不应少于1次。

检验方法:

查检验报告、复验。

(2)基层、底基层的压实度符合下列要求: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压实度≥97%,上基层≥98%。

检查数量:

每1000m2抽查1点。

检验方法:

灌砂法或灌水法。

(3)基层、底基层7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

每2000m2抽查1组(6块)。

检验方法:

现场取样试验。

4.4.4.2一般项目

(4)表面平整、坚实,接缝平顺,无明显粗、细骨料集中现象,无推移、裂缝、贴皮、松散、浮料。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底基层的偏差应符合CJJ1-2008规范7.8.1的有关规定。

水泥稳定土类基层及底基层允许偏差

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次数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中线偏移(mm)

≦20

100m

1

用经纬仪测量

纵断高程(mm)

基层

±15

20m

1

用水准仪测量

底基层

±20

平整度(mm)

基层

≦10

20m

路宽(m)

<9

1

用3m直尺和塞尺连续量两次,取较大值

9~15

2

底基层

≦15

>15

3

宽度(mm)

不小于设计规定+B

40m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