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30579123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docx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2014级中特期末考试参考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

使用说明:

做过小测验的章节已经标出来,按照老师的说法是做过小测验的专题期末不在范围内,所以其中的四讲选择性看(有些题目貌似与对应专题不准确)。

另外有些题目是其他班级做过的题目,貌似不同班级做作业的专题不尽相同,所以这些题目仅供参考。

标有2013的为上一级的复习资料中比较有用的部分。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小测验)

1、什么是中国国情?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国情是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的客观实际情况,它是指那些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它常常决定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大致轮廓。

发动因素:

生产技术,企业创新与管理才能。

限制因素:

人口,资源或物力。

社会制度可能是发动因素或限制因素。

中国国情基本特征:

(1)人口众多,其中有9亿农村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技术素质低,这决定了在相当长历史时期,三农问题将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

(2)主要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水、土地资源明显稀缺。

(3)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环境基础脆弱,易于失衡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旱涝时有发生。

(4)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

在农村,基本上还是手工劳作,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面广量大的小农经济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

(5)呈典型的二元结构。

现代化工业与大量落后的工业并存;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并存;具有工业化、现代化因素的城市与幅原辽阔的以传统方式生产和生活的农村并存。

(6)支持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不足,能源紧张,资金短缺,科学技术落后,教育远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或:

1.中国现代社会基本矛盾;传统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二元经济社会。

2.中国现代社会生产力内部矛盾:

人口过多与资源相对紧缺;过剩农业劳动力与稀缺工业资本。

3.地区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国情基本特征之一。

4.中国社会正处于几个转型时期:

社会转型、市场经济转型、政治转型。

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原因:

1、不了解国情带来的危害:

“大跃进”、“赶英超美”、“浮夸风”、“五九事件”、“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使我国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2、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意义:

(1)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因为,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对我国所处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和在这个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应采取什么样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有搞清楚,所以出现了曲折和失误。

(2)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对这一阶段基本国情的分析也是党的基本路线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和立论的根据。

邓小平同志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精辟地论述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基本原则是四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发展战略是分三步走,以及应当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3)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不仅属于历史,客观实际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历史还是后续事件的生长点,也是现实国情的根基。

我们要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就不能不学习历史。

(4)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对学生来讲,有多方面意义。

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增强历史责任感,当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了解国情,才能较好地思考和处理自己遇到的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只有认识国情,国家才能发展,才能更加强大。

2、什么是综合国力?

包含哪些重要指标?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综合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的构成要素中既包含自然的,也包含社会的;既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的;既包含实力,也包含潜力以及由潜力转化为实力的机制,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资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综合国力是一个包含众多复杂子系统的大系统。

一国经济力的强大需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以及在全球创新系统中对领先产业的占有,而获得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根本在于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则是创新的根本性条件。

军事力的获得以经济力为基础,同时政府是国家军力的组织生产者,人才素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对军事力的生产影响也是无须多述的。

而一国的教育力、科技力、政治力、外交力和军事力等本身也都是非常复杂的独立系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一方面,这些力与力之间互相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独自或交迭地对外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力,所以综合国力不是多种力量的简单加总,而是多种力量有机组合的一个系统;另一方面,尽管国力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相关关系,如一国经济力强大并不代表外交力也一定强大,所以考察一国的国力,总体上考察很重要,结构是否均衡也非常重要。

3、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上升?

中国的优势资源是什么?

劣势资源是什么?

未来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我国综合国力的巨大进步的原因: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主要原因表现在:

第一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总量显著增加。

经济总量的增长改变了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确立了我国的大国地位,也奠定了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

这对于我国的繁荣强大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二,生产力质量迅速提高,现代化程度达到中等偏上水平。

从工业化进程看,我国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

主导产业开始向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为骨干的领域转移。

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不断加强,农村机耕、机灌、化肥施用量大幅度增加,主要农产品单产水平提高得很快。

生产力质量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和贡献程度上。

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虽然整体上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已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拥有一支可观的研究队伍。

第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多样,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近2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勘查力量的加大,资源蕴藏量和可开采量不断增加。

这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无限广阔和深厚的自然物质条件。

我国人口和劳动力是世界上最多的。

人口和劳动力多有两重性:

消费、就业存在巨大压力;同时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国劳动者勤劳聪慧,文明敦厚,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国劳动者文化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勤劳的双手,不断提高的智力,加上自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综合国力提高的根本源泉。

第四,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群众,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深入人心,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共识和共同意志。

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方向,共同的愿望,共同的道路,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中国人民四分五裂、受人欺凌、低人一等的日子永远过去了,凝聚成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对于社会繁荣,国家富强,走向世界前列,充满自信,具有无比的信心和决心。

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崇高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巨大动力。

第五,社会安定,国防巩固。

在市场转轨时期,社会经济秩序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整个社会安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们有巩固的国防,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原则,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受到各国人民称道,也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六,党的英明领导,成熟的宏观管理。

党的领导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有党的坚强领导,才有各族人民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统一意志和坚定信念,才使我们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我们建立起了优越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宏观管理方法和体系。

这是我们提高综合国力的宏观条件。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巨大的合力,共同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力的提高,使我国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进入一个繁荣昌盛、蔚为壮观的新时代。

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途径:

①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

③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实行计划生育,在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积极发展教育和科技,提高劳动力素质。

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结盟,不争霸,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壮大世界和平和安定的力量。

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

这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基本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

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而且发展不平衡。

世界范围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发达国家掌握着绝大多数核心技术。

特别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新的产业革命的到来,既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带来巨大的现实挑战。

如果我们不能把握机遇、迎头赶上,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有可能陷入被动的局面。

二要着力自主创新。

这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长期持续发展,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着力自主创新,就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构架;就要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大力开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就要形成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体制,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就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优化自主创新的环境。

三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这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保障。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体制改革和机制完善所激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必须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护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要努力营造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这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条件。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

只有构建稳定而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才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优势:

1、国土辽阔,资源相对丰富。

中国拥有居世界第三位的广阔国土,不但陆上土地风光秀丽且地势也易守难攻。

资源也很丰富,以煤、稀土为代表的15种矿产储量居世界一二位。

石油居第六位,天燃气居第八位。

水资源居第六位,森林居第六位,草地居第二位。

再加近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资源,我们的资源很丰富。

2、国民智商很高,受教育度较高,而国民智商高则是一个民族成功的基础。

3、经济实力较强大。

几十年的奋斗,中国GDP已是世界第二。

外汇储备第一,虽然人均尚低,但从财富总量上看中国已有雄厚资本基础,原始积累已完成。

且已完成初步工业化,已成世界主要工业国。

4、军力强大。

中国军队无论从人数、军费、武器数量、先进度等指标都已居世界前列。

5、政治实力强。

中国现体制适合一个人口和土地庞大的超级大国国情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成功和优越性6、民族总体单一,所以不会发生如前苏那样的民族分裂和国家解体。

7、中国人口多且相对年轻,拥有世界仅存的最大市场,发展潜力大,后劲足。

8、七千万海外华人的外援。

全球各地的华人控制着数万亿美元的庞大资产且人材辈出,这无疑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后盾和外援。

中国的劣势:

1、在和西方以文化思想生活方式为核心的文明吸引力竞争中处下风。

2、在物质生活条件上尚处下风。

中国虽高速发展了几十年,但因底子太薄,在物质生活条件上和西方还有差距。

3、资源的缺乏。

中国资源虽不少,但人口基数大,现有资源但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4、社会的两级分化。

三十年的改革,造成的最大问题是社会的两级分化。

(财富和地位)改革前,中国社会财富基本平均,也不存在价层对立。

而今则是贫富两级分化,社会也分成强势价层和弱势价层。

5、现体制的缺点。

现体制虽有高效之优点但却有缺乏监督的缺陷。

6、少数民族地区的不稳定。

西藏和新疆在内因和外因作用下仍持续不稳定,严重牵制中国的力量和精力。

7、来自台湾的巨大威胁。

中国是唯一还没统一的世界大国。

如何能统一台湾成为重大课题,如处理不好这问题则中国不但不能崛起更可能内战并分裂。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小测验)

1、你认为中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持续吗?

为什么?

2、你认为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3、你认为中国如何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4、论述家乡最近的发展(有些班级的作业题,但专题不清楚)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1、论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统一(其他班级的作业题,回答仅供参考)

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动革命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强大动力。

党员是人民的一部分,所以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一部分,党内民主寓于人民民主之中。

但是由于党处于国家领导核心地位,党的民主化对于国家的民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把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区别开来。

党内民主是指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生活中,根据党章和党的其他规定,党员在平等的基础上,按照有关的民主程序和形式,享有对党的事务的参与、决策与管理的权利,代表大会、集体领导、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制度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形式,党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民主传统、民主作风、民主方法是党内民主的具体体现。

人民民主是指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全体人民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程序和形式,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是人民民主的制度表现。

具体来说,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主的地位不同。

党的十六大指出: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这表明党内民主在党的建设中处于头等重要的地位。

人民民主体现在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两方面,可以说,人民民主是人民共和国的生命。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的民主,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这表明人民民主在国家建设中处于关键的地位。

民主的主体不同。

党内民主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而人民民主的主体是全体中国人民,其中当然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员。

民主的形态和层面不同。

党内民主属于政党层面,是非国家形态的民主,是纯粹的党内政治民主。

人民民主属于国家层面,是国家形态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高形态和根本目标。

它既是政治民主,又包括全体人民享有的经济、文化、社会事务各个方面的民主。

民主的适用范围不同。

党内民主适用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

人民民主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人民的一部分,这是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具有统一性的客观依据。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都包含民主的基本原则,都要贯彻民主集中制,都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范畴,其最终目标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它们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表现在:

(一)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基础和保障,对人民民主具有重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党内民主的这种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领导地位决定的。

从党的性质来看,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决定党必然在全社会起表率和模范作用。

党员是我国国家机关干部的主体,也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必然会把在党内生活中培养起来的良好的民主行为、民主作风带到各级国家机关中去,带到广大群众中去,这样,必将对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直接的巨大的影响。

从党的宗旨来看,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惟一宗旨,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决定党是人民民主权利的维护者。

发展党内民主,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因此,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因果关系,党的宗旨决定了党内民主的发展必然内在地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从党的领导地位来看,党处于长期执政的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者。

我们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内的民主状况、党员干部的民主素质将直接影响民主的建设。

党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者,对国家民主政治的认识是以对党内民主生活的认识为前提的,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方式,是以党内政治生活为基础的。

从领导方法来讲,党一般是把党内形成的民主传统和民主作风直接导入领导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

同时,发展党内民主,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党做到依法执政,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

因此,党自身的民主化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民主化。

党内充分发扬民主,人民民主必将得到保障和发展;党内民主受到破坏,人民民主必将受到阻碍和践踏。

总之,没有党内民主也就没有人民民主,发展党内民主是推进人民民主的基本途径和可靠保障。

(二)人民民主是党内民主的外部推动力,对党内民主有重大影响和促进作用。

中国共产党植根于广大人民之中,人民民主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人民民主的主要制度表现。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也是人民民主的体现,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宪法规定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监督权,这实际上体现了人民对党有监督权,党的活动应处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另外,随着各级人大代表民主意识的增强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人大代表对党和国家机关及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将加大,这将促进党内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的培育,促进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提高,推进党内民主化的进程。

广大农村、企业、城市社区等基层组织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基层民主的发展,也必将促进广大基层党员和干部民主意识的发展和民主作风的改善,从而对党的广大基层组织的民主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随着人民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民主建设日益加强,必将为党内民主生活提供充满民主氛围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实施监督的力度也将越来越大,这将有力地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

(三)人民民主是党内民主的根本目的。

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

在战争年代,发扬党内民主,领导人民奋起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黑暗统治,基本目的是争取人民的民主;在建设和改革时期,党继续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党内民主,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基本目的也是为了发展人民民主。

因此,发展党内民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

(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实践之中。

党内民主指导和推动人民民主,人民民主影响和促进党内民主,它们是一种以党内民主为先导的互动关系。

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实践之中,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以发展党内民主去代替发展人民民主,或者以发展人民民主去代替发展党内民主,而应该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根据各自的特点协调一致地、有区别、有重点地发展。

只有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共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的大厦才有可能建成。

正确处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关系

(一)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党80多年的历史反复证明:

什么时候发扬了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就得到发扬;什么时候破坏了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就会受到阻碍。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

1942年,我们运用民主的方法在党内开展整风运动,同时,我们把这个方法推广到党外,在各抗日根据地里,我们在处理领导和群众的关系等问题时,都采用了这个方法,并且得到了伟大的成功。

这说明党内民主能够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民主受到践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致使人民民主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吸取了以往的惨痛教训,大力恢复和发展党内民主,并以此带动人民民主的恢复和发展,国家的政治生活逐步步入正常化轨道。

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六大,党多次强调要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

因此,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是党的一贯思想,也是党总结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所得出的基本经验。

在新世纪,要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

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要求。

数千年封建社会留给我们国家的是封建专制传统厚重而民主法制传统很少。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决定我们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只能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走渐进、稳妥的发展道路,而不能走造成天下大乱的大民主道路。

同时,党的领导地位、性质、宗旨和党员的整体素质,决定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选择。

这样一条民主发展道路,具有现实性、渐进性和示范性,能够确保在发展民主的同时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符合我国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

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要抓住三大环节。

首先,要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直接影响着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党的领导的本质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没有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善,就不可能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

其次,要正确认识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正确认识和贯彻民主集中制是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的关键环节。

民主是集中的基础,是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没有民主,就没有正确的集中;集中是在充分发扬民主基础上多数人意志的凝聚,而不是个人独断专行。

这说明民主集中制的本质是民主。

因此,在贯彻民主集中制时,要充分发扬民主。

另外,要明确制定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则和程序,便于实际工作中操作和遵循。

第三,要以各项民主制度建设为重点,使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如果没有可靠的制度作保障,就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变,是靠不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