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5737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docx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docx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

2020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

  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也是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

根据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报道,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14.8/10万、246.8/10万和114.8/10万。

脑血管病的发生给患者、家属、社会带来巨大的躯体、精神和经济负担。

  卒中患者常常出现吞咽障碍、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等情况,这些脑功能障碍可以引起患者进食困难、营养摄入不足和(或)营养消耗增加(如发热等),从而引发卒中后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增加。

目前国际文献报道卒中后营养障碍发生率变异较大,波动在6%-62%。

  FOOD(FeedorOrdinaryDiet)研究是一项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该研究共纳入4023例卒中患者,其中314例(8%)存在营养不良。

各研究纳入人群、评价标准、评价时机的异质性是造成卒中后营养不良发生率变异较大的主要原因。

  卒中后营养不良显著增加卒中相关肺炎、消化道出血等卒中并发症的风险,延长卒中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卒中后致残率和致死率风险。

同样是FOOD研究,当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卒中后营养不良是6个月死亡(OR1.82,95%CI1.34-2.47)和不良预后(mRS>2分;OR1.52,95%CI1.05-2.21)的独立危险因素。

  卒中后营养管理是组织化卒中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卒中预后的潜在干预靶点。

卒中后营养管理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整合不同的医疗资源、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式和高效的临床路径,以及有效的质量监测和持续改进体系。

  目前国际上尚缺乏针对卒中后营养标准化管理的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卒中学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针对卒中后营养的标准化管理,系统评价国际相关研究成果,撰写了《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简称专家共识),以期为提高卒中后营养管理的水平、效果和效率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1.专家共识编写方法

  本专家共识检索如下数据库Medline/PubMed、CochraneDatabase、NationalInstituteforHealthandClinicalExcellence(www.nice.o rg.uk)、万方、维普和北大医学图书馆等全文及摘要数据库。

  本专家共识主要检索以下发表类型的文献:

随机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系统综述、Meta分析和临床指南等。

  本专家共识的主要检索策略为:

strokeANDnutrition;strokeANDmalnutrition;strokeANDundernutrition;acuteischemicstrokeANDnutrition;intracerebralbleedingANDnutrition;subarachnoidhemorrhageANDnutrition;strokeANDdysphagia;strokeANDnutritionalsupplements;strokeANDoralsupplement;strokeANDtubefeeding;strokeANDenteralnutrition;strokeandparenteralnutrition;strokeANDinfections;nutritionANDstrokerehabilitation;nutritionANDinfections;nutritionANDpressuresores;nutritionANDqualityoflife;nutritionANDmanagement;nutritionANDquantityofcare等。

  基于上述检索结果,本专家共识撰写参照卒中学会指南制定标准和撰写规范,编写了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的相关共识。

本专家共识的产生经过初稿讨论、中期讨论和最终定稿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专家对推荐意见进行逐一讨论,最终每一条推荐的专家意见一致性大于95%才能通过。

2.相关概念与定义

  营养不良:

由于摄入不足或利用障碍引起能量或营养素缺乏的状态,进而导致人体组成改变,生理和精神功能下降,有可能导致不良临床结局。

  营养过剩:

营养素(特别是能量)超过正常生长发育及代谢需求的一种营养异常状态,包括超重、肥胖等。

  营养风险:

现存或潜在的与营养因素相关的导致患者出现不良临床结局(如感染等并发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增加等)的风险。

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最需要相关营养支持治疗,同时也是通过营养支持治疗最能改善临床结局的人群。

  营养风险筛查:

临床医护人员用经过验证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营养支持治疗的快速、简便的方法和流程。

  营养评定:

由临床营养专业人员通过膳食调查、人体组成测定、人体测量、生化检验、临床检查等方法,对患者的营养代谢、机体功能等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以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程度、影响等,结合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制订针对性营养治疗计划,并监测营养支持治疗的疗效的过程。

  营养支持治疗:

经肠内或肠外途径为不能正常进食的患者提供适宜营养素的方法。

目前临床上营养支持治疗主要包括经口营养、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治疗方式。

根据给予途径的不同,分为经口肠内营养和管饲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足的患者,经静脉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治疗方式。

3.卒中后营养不良标准化管理

  3.1卒中营养支持治疗团队

  营养支持专业人员(nutritionsupportprofessionals,NSP)指主要提供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和管理的专业人员,可以是医师、营养师、药师或护师。

NSP的工作模式可以是相互独立或形成一支多学科团队相互合作的营养支持治疗团队。

在具体临床实践中,营养支持治疗团队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定,根据相关营养指南和标准,结合临床具体情况制订营养支持治疗计划,实施规范的营养支持疗法,并以标准化流程指导营养支持治疗的各个环节,优化营养支持治疗综合管理,已成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新模式。

  3.2卒中后营养风险筛查

  目前,临床上有多个营养风险筛查的工具,如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riskscreening2002,NRS2002)、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alnutritionuniversalscreeningtool,MUST)、简易营养评估工具(mininutritionalassessment,MNA)、主观全面评价工具(subjectiveglobalassessment,SGA)和NUTRIC(nutritionriskinthecriticallyill)评分,这些工具的建立各有优缺点。

目前国际上尚缺乏一个专门针对卒中患者营养风险筛查的工具。

  NRS2002是2002年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EuropeanSocietyofParenteralandEnteralNutrition,ESPEN)专家组在128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有客观依据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

该工具是迄今为止唯一以128项随机对照研究作为循证基础的营养筛查工具,信度和效度在欧洲已得到验证。

  NRS2002内容包括3个方面:

①营养状况受损评分(0-3分);②疾病的严重程度评分(0-3分);③年龄评分;在以上评分基础上年龄≥70岁者加1分;总分为0-7分。

根据对128项关于营养支持治疗与临床结局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分析发现,在NRS2002≥3分的情况下,大部分研究显示营养支持治疗有效(能够改善临床结局);而在NRS2002<3分的情况下,大部分研究显示营养支持治疗无效。

因此,将是否具有营养风险的评分临界点定为3分,即NRS2000≥3分为具有营养风险,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制订基于个体化的营养计划,给予营养干预;而NRS2000<3分者虽然没有营养风险,但应在其住院期间每周重复筛查1次。

从2005年开始,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全国协作组开展了营养风险筛查的具体工作,除BMI采用国内标准(即18.5kg/m2)外,其余均与欧洲的方法保持一致。

  3.3卒中后营养状态评定

  如果患者存在营养风险,需要请营养师等营养支持治疗专业人员进行更准确的营养评估。

营养评估是通过膳食调查、人体组成测定、人体测量、生化检验、临床检查等方法,对患者的营养代谢、机体功能等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以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程度、影响因素等,结合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制订针对性的营养治疗计划,并监测营养支持治疗的疗效的过程。

  传统营养状态的评估方法包括:

①膳食调查:

如称重法、回顾法、食物频率法和记账法;②人体测量学指标:

BMI、腰围、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③生化实验室指标:

血常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血浆氨基酸谱、血脂、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免疫功能、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检查;④辅助参考指标:

人体成分分析仪。

以上指标低于正常参考范围,通常认为存在营养不良。

  3.4卒中后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制订

  3.4.1热量需求的估计

  目前,国际上有三种估算热量需求的方法:

间接测热法,基于体重的计算公式和文献发表的预测公式。

其中,间接测热法最准确,但需要特殊设备和专人管理,临床普及受限。

目前,临床上基于体重的计算公式最为常用:

  轻症(GCS>12分或APACHEⅡ≤16分)非卧床患者能量供给25-35kcal/(kg·d),糖脂比=7∶3-6∶4,热氮比=100∶1-150∶1;

  轻症卧床患者能量供给20-25kcal/(kg·d),糖脂比=7∶3-6∶4,热氮比=100∶1-150∶1;

  重症急性应激期患者能量供给20-25kcal/(kg·d),糖脂比=5∶5,热氮比=100∶1。

  3.4.2蛋白质需求的估计

  目前研究证据显示,蛋白质是比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更为重要的大分子营养物质。

制订营养支持治疗方案时,蛋白质需求需要独立于热量单独估计。

以往研究显示,1.2-1.5g/(kg·d)蛋白含量可以满足机体代谢需求,但最近的研究显示蛋白质需要1.5-2.0g/(kg·d)。

患者每日的蛋白质的需求也可以通过24h尿液尿素氮(urineureanitrogen,UUN)的测定进行估计:

每日蛋白的需求量(g/d)=[(UUN+4)×6.25]。

  3.4.3营养支持治疗途径的选择

  肠内营养具有刺激胃肠道蠕动、刺激胃肠激素分泌、改善肠道血液灌注、预防急性胃粘膜病变、保护胃肠黏膜屏障、减少致病菌定植和细菌移位等优势。

目前,在针对多种疾病(外伤、脑外伤、烧伤、胰腺炎、外科术后等)的多项Meta分析研究均显示,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可以降低感染风险、降低总并发症和降低住院时间。

同时,肠外营养的获益风险比较肠内营养小。

因此,对于无肠内营养禁忌,能够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应首先考虑肠内营养。

而对于不能实施肠内营养或肠内营养不能满足热量和蛋白需求的高危营养风险的患者可考虑肠外营养。

  临床上最为常用的肠内营养方式为胃内喂养和空肠内喂养。

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更符合胃肠道生理特性、对操作者经验要求不高,进而避免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延迟。

然而,肠内营养制剂输注的位置降低时(如从胃部降低到小肠近段时),可以明显减少反流和误吸的风险。

一项综合12项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鼻胃管相比,鼻肠管肠内营养可以明显降低呼吸机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