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6935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

《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docx

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纳,接受。

2、《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

二、解释下列实词。

1、邹忌修八尺 修:

长,此处指身高。

 2、形貌昳丽昳丽:

光艳美丽   3、朝服衣冠  朝: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

穿戴。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

谁,哪一个5、旦日、明日:

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6、孰视:

仔细地看“孰”通“熟”,仔细。

   7、私我也  私:

偏爱。

8、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

实在,的确。

 9、今齐地方千里方:

方圆。

 10、王之蔽甚矣   蔽:

受蒙蔽。

11、王曰:

“善。

” 善:

好,对。

 1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

名词用作状语,当面刺:

指责 13、能谤讥于市朝谤:

指责讥:

讽刺市朝:

公共场合  14、时时而间进(时时:

有时候,隔些时候。

间:

间或,偶尔。

) 15、上书谏寡人者(书:

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

这里指奏章。

寡人:

君王自称) 16、期年之后(期,一周年;一整月叫期月) 17、皆以美于徐公 以:

以为,认为  18、皆朝于齐(朝:

朝见,朝拜)  19、徐公何能及君也及:

赶上,比得上。

19、朝服衣冠,窥镜(窥镜:

照镜子)20、美我者美:

以……为美,认为……美  。

 21、寝:

睡觉。

2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

国君近旁的近臣22、私我也    私:

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

三、重点语句翻译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漂亮?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能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我的缺点,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赏。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

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四、成语

门庭若市:

形容家里人来人往,热闹得跟市集一样。

意思是门前和庭院里如同集市。

文中形容进谏的人很多。

现形容来客众多,非常热闹。

   

五、文章主旨: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告诉人们一个国家只有兴利除弊,才能富强。

六:

段落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七:

问答题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答: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3、“王曰‘善’。

”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答:

一是用齐王的话侧面反映出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

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进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答: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7、“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

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

“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答:

“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

“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9、俗话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

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

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答:

那句俗语没有错。

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

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

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婉,方法要得当。

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10、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答:

高明在用设喻说理、现身说法的方法,以家事喻国事,以小见大,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

11、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

A邹忌:

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

 (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敢于大胆进言,讲究劝谏的方式,有责任感……)

B、齐威王:

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

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

12、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取了哪些方法?

运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

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13、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

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答:

达到“大治”的原因是:

1有邹忌这样的大臣能为国家的命运思考,并巧妙地讽谏君王,指出君王的错误。

2有齐威王虚心纳谏,重赏进谏者,努力改正错误。

这样,国家的兴旺就不是难事了。

 

启示:

1、说话要讲究技巧,看场合、看对象,2、对于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努力改正。

建议示例:

(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

(2〉要虚心接受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

(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14、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

答:

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15、“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

答:

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环环相扣,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16、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如果想进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答:

 (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  魏征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说明,要想劝谏成功,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有敢于进谏的勇气,还需要臣子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

同时也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采纳正确建议,从谏如流.)

17、文中的邹忌由“比美”之事想到了国君受蒙敝的严重性。

生活中的哪些小事也引起过你的思考,你是怎样想的?

答:

由洗澡想到思想。

心灵上的尘埃,要是不“清洗”,人就会变质。

18、谈一谈这个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

现在我们仍然提倡纳谏除弊的做法,因为一个国家只有兴利除弊,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民族才能繁荣富强。

如果不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那么这个国家、民族就面临着灭亡的可能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世称 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时期)伟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二.文章主题

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从而寄托了作者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社会理想。

三.古今异义词

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

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

(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

(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

鲜艳而美丽;今义:

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

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外人(古义:

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

局外人)

  仿佛(古义: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

似乎,好像)

 四.一词多义

 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下船”丢弃。

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

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四.一义多词

(1)缘扶=沿着

(2)要延=邀请(3)悉咸具皆=都

五.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问所从来,具答之(具,通“俱”,详尽)

六.课文中的成语及其解释

豁然开朗:

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

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无人问津:

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

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怡然自乐:

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落英缤纷:

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

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

黄发垂髫:

黄发:

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指老人。

垂髫: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后常用指儿童。

指老人和儿童,即老老少少。

鸡犬相闻:

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也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好,和一种安宁的生活环境。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七.课文填空

(1)写渔人见到桃花林的美景句子:

芳草鲜美,落英纷纷。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人民生活恬适幸福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桃花源在林尽水源;山有小口的地方,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用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等句说明它不易被人发现。

(6)写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林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到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与苏轼《水调歌头》中发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疑问相类似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写桃花源自叙来此绝境原因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9)本文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豁然开朗。

八.问题解答

1、本文第二段描写了美好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自然环境:

优美富饶社会环境:

安定和平人民生活:

自由快乐

2、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

再到离开桃源、再寻桃源一线贯之。

3、本文作者还有许多优美的诗句,请写出任意连续两句,并标明出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田园居》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

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

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

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

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三、迁移拓展

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

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

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

“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岳阳楼记》复习要点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一、重点词语解释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

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守:

做州郡的长官越明年越:

到了明年:

第二年百废具兴具:

通“俱”,都增其旧制制:

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通“嘱”,嘱托。

以:

来之:

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

那胜状:

胜景,美好景色。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浩浩汤汤:

水波浩荡的样子横:

广远际涯:

边。

朝晖夕阴晖:

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

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也详尽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极:

尽迁客骚人迁客:

降职远调的人骚人:

诗人若夫淫雨霏霏若夫:

像那淫雨:

连绵的雨霏霏:

雨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开:

天气放晴浊浪排空 排:

冲向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曜:

光辉潜:

隐没薄暮冥冥薄:

迫近去国怀乡国:

国都忧谗畏讥谗:

谗言,说坏话讥:

批评指责感极而悲者也极:

到了极点春和景明 景:

日光。

波澜不惊 惊:

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沙鸥翔集翔:

飞翔集:

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游泳鳞:

鱼儿而或长烟一空或:

有时一:

全此乐何极 极:

穷尽。

宠辱偕忘宠:

荣耀。

偕:

一起。

把酒临风 把:

持、执临:

对着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曾经求:

探求仁人:

品德高尚的人仁人   

或异二者之为 或:

“或许”“也许”的意思。

为:

(以上)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

因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

朝廷是进亦忧,退亦忧是:

这,这样进:

在朝廷做官退:

不在朝廷做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

在……之前后:

在……之后微斯人,吾谁与归微:

没有归:

归依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下这件事。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3)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耀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壁。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8)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他们一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9)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三、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出自本文的成语。

百废俱兴政通人和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浩浩汤汤

先忧后乐气象万千波澜不惊春和景明皓月千里

2、用课文语句填空

① 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句子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的是:

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哪两种?

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是指:

居庙堂之高;“退”是指:

处江湖之远。

⑩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是指: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是指: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

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

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3、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4、“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5、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

景物特点怎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6、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

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

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7、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色一:

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悲)

景色二:

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喜)

8、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

(以物喜,以己悲。

9、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10、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11、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迁客骚人:

以物喜,以己悲。

(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

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12、“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

“进”和“退”分别照应什么?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

“进”照应“居庙堂之高”,“退”照应“处江湖之远”。

13、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

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

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6、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7、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

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醉翁亭记》复习资料

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语音

环滁(chù)林壑(hè)琅琊(lángyá)饮少辄醉(zhé)岩穴瞑(míng)伛偻(yǚ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觥筹(gōng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

三、重点词语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