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各种制度流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5630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各种制度流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医院各种制度流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医院各种制度流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医院各种制度流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医院各种制度流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各种制度流程.docx

《医院各种制度流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各种制度流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院各种制度流程.docx

医院各种制度流程

医院各种制度、流程

医嘱制度

1、医嘱一般在上班后二小时内开出,要求层次分明,内容清楚。

转抄和整理必须准确,一般不得涂改。

如须更改或撤销时,应用红笔填“取消”字样并签名。

临时医嘱应向护士交代清楚。

医嘱要按时执行。

开写、执行和取消医嘱必须签名并注明时间。

2、医师写出医嘱后,要复查一遍。

护士对可疑医嘱,必须查清后方可执行。

除抢救或手术中不得下达口头医嘱,下达口头医嘱,护士需复诵一遍,经医师查对医药后执行,医师要及时补记医嘱。

每项医嘱一般只能包含一个内容。

严禁不看病人就开医嘱的草率作风。

3、护士每班要查对医嘱,夜班查对当日医嘱,每周由护士长组织总查对一次。

转抄、整理医嘱后,需经另一人查对,方可执行。

4、手术后和分娩后要停止术前和产前医嘱,重开医嘱,并分别转抄于医嘱记录单和各项执行单上。

5、凡需下一班执行的临时医嘱,要交代清楚,并在护士值班记录上注明。

6、医师无医嘱时,护士一般不得给病员做对症处理。

但遇抢救危重病人的紧急情况下,医师不在,护士可针对病情临时给予必要处理,但应做好记录并及时向经治医师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1、根据国务院《医疗季后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办法》要求,根据医院功能制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2、各科室要认真组织全科人员进行讨论,根据科室各级人员技术状况,科学界定各级人员手术范围。

3、科室根据科内人员晋升及个人技术水平提高状况,定期调整其手术范围。

所称“手术范围”,系指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诊疗科目内开展的手术

4、科室应严格监督落实《各级医师手术范围》要求,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展超出相应范围的手术治疗活动。

5、若遇特殊情况(例如:

急诊、病情不允许等),医师可超范围开展与其职、级不相称的手术,但应及时报请上级医师,给予指导或协助诊治。

 

手术上报审批制度

1、重大、疑难手术,部分风险极大的手术、严重破坏手术(如毁容、截肢、重要器官摘除等),经术前讨论,科主任签字同意后,上报医务科审查批准,必要时请业务副院长批准,方可实施。

2、新开展的手术项目,包括新开展的诊疗手段应由科主任同意后报医务科、业务副院长并经学术委员会论证批准,方可实施。

3、手术报批前,经治或手术医师必须与病人本人或直系亲属谈话。

实事求是地全面介绍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案、手术及麻醉意外及风险、术后并发症及可能发生的后果。

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备案。

4、术后发现患者病情与术前估计不一致或出现意外情况,除及时要求会诊外,应及时与病人直系家属说明,并上报科主任及医务科。

 

手术过程管理规范

1、凡需住院手术的患者,应做好手术前各项检查,明确诊断,选择好手术适应症后,方可决定手术,科室要严格遵照各级医师手术范围合理安排手术人员。

2、手术前,主治医师填写好手术知情同意书(协议书),患者填写委托书者,可由被委托人被委托人签署。

患者危重急需手术,但无行为能力且家属不在时,由科室或急诊值班医师报告医务科或总值班,批准后方可手术,但病历中必须详细记录以便备查。

3、凡住院施行的手术,手术前主治医师都要写好术前小结,并由上级医师阅批后签字。

4、重大、疑难、复杂手术、致残手术以及新开展的手术、外宾和市、县级领导手术,均采取慎重态度,填写特殊手术申请报告单报医务科,经院领导审批后方可实行。

此类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由科主任或主任(副)医师主持,手术医师、麻醉师、护士长及有关人员参加。

讨论内容由主治医师记入病历,并报告医务处,必要时医务处派人参加术前讨论。

5、手术前1天,手术医师填写手术通知单,科主任或主任(副)医师签字后送手术室,由手术室安排手术。

6、急诊手术,主治医师填写急诊手术通知单,手术医师签字后送手术室,手术室或麻醉科应积极主动配合急诊手术,不准无辜刁难、推脱或拒绝。

7、术前麻醉师必须检查手术患者,如术前准备不符合麻醉要求,麻醉师有权决定延期手术。

8、各级医师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各级医师手术范围”进行手术。

9、进修医师及学生参加的手术,必须有本院医师参加并负责进行指导,手术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均由本院医师负责。

10、参加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手术室的各项规定,术前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诊断、手术部位后,方可手术。

对违反制度以及不按无菌技术进行操作的医务人员,护士长有权停止手术,并根据情节及造成的后果追究个人责任。

11、手术中,术者和助手应密切配合。

参加手术人员在术中对患者应高度负责,不得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在患者紧张状态下更应严格执行医疗保护性制度。

台上会诊时,有关人员应随请随到,如发生意外,台上和台下医护人员要积极采取措施,由主刀医师负责组织抢救,并酌情请示上级医师或报告有关领导协助处理。

手术当中主刀或助手发生意外(如晕倒等情况),由在场的最高职称人员决定替代人员或启动人员紧急替代程序。

1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

缝合前,术前和助手应仔细检查术野内是否有活动出血和异物存留。

手术结束,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和手术情况做一全面严格检查。

13、患者手术后如病情允许,由手术室护士、主治医师一同送回病房、全麻或重危患者及麻醉师或手术医师认为有必要的患者,麻醉师应陪同送回病房。

手术医师应开好术后医嘱,并向病房值班人员交待注意事项。

14、手术前应由麻醉科会诊,填写麻醉谈话单,由患者本人签字,患者填写委托书者,可由被委托人签字。

手术后,麻醉医师在将患者送回病房前应与病房医师、护士交待手术、麻醉经过及注意事项,当面测血压、脉搏、呼吸。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一)术前管理:

1、凡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各级医生应严格手术适应症,及时完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和必须的检查。

2、手术前手术者及麻醉医师必须亲自查看病人,向病人及家属或病人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包括:

病人病情、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等内容、征得其同意并由病人或病人授权代理人签字。

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病人不能签字,病人家属或授权代理人又未在医院不能及时签字时,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报告医务科、主管院长或总值班,并在病历中详细记录。

3、主管医师应做好术前小结记录。

中等以上手术均需行术前讨论。

重大手术、特殊病员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等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讨论制订手术方案,讨论内容须写在术前讨论记录单上,并上报医务科备案。

4、手术医师确定应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

重大手术及各类探查性质的手术须经由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或科主任担任术者,必要时须上报医务科备案。

5、手术期间安排提前通知手术室,检查术前护理工作实施情况及特殊器械准备情况。

所有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有记录。

如有不利于手术的疾患必须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6、手术前患者应固定好识别用的腕带,所标的信息准确无误;同时完成手术部位的标记。

(二)手术当日管理:

1、医护人员要在接诊时及手术开始前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住院号、病床、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房间灯。

病人进手术室前须摘除假牙、贵重物品由家属保管。

2、当日参加手术团队成员(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台上与巡回护士、其他相关人员)应提前进入手术室,由手术者讲述重要步骤、可能的意外的对策、严格按照术前讨论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手术安全核对的要求执行。

3、手术过程中术者对病人负有完全责任,助手须按照术者要求协助手术。

手术中发现疑难问题,必要时须请示上级医师。

4、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应始终监护病人,不得擅自离岗。

5、手术中如确需更改原订手术方案、术者或决定术前未确定的脏器切除,使用贵重耗材等情况时,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必要时向医务科或主管院长报告;并须再次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后实施。

6、核查术中植入的假体材料、器材标示上的信息及效期,条形码应贴在麻醉记录单的背面。

7、术中切除的病例标本须由患者或家属展示并在病案中记录。

手术中切取的标本及时按要求处理,在标本容器上注明科别、姓名、住院号,由手术医师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

手术中需做冰冻切片时,切除的标本由手术室专人及时送病理科,专人取回病理报告。

8、凡参加手术的工作人员,要严肃认真地执行各项医疗技术操作常规,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术中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情。

(三)术后管理:

1、手术结束后,术者对病人术后需要特殊观察的项目及处置(各种引流管和填塞物的处理)要有明确的书面交待(手术记录或病程记录)。

手术记录应在规定是限内及时、准确、真实、全面地完成。

2、麻醉科医师要对实施麻醉的所有病人进行麻醉后评估,尤其对全麻术后病人,麻醉科医师应严格依照全麻病人恢复标准确定病人去向(术后恢复室或病房或外科监护室)。

并对重点病人实行术后24小时随访且有记录。

病人送至病房后,接送双方必须有书面交接,以病历中签字为准。

3、凡实施中等以上手术或接受手术病情复杂的高危患者时,手术者应在病人术后24小时内查看病人。

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做好书面交接工作。

术后3天之内必须至少有1次查房记录。

(四)围手术期医嘱管理:

1、手术前后医嘱必须由手术医师或由术者授权委托的医师开具。

2、对特殊治疗、抗菌药物和麻醉镇痛药品院方相关规定执行。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手术效果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估,诊治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差异的不同制定出适应每个患者详细、科学的手术方案,当患者病情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修改手术方案,使患者得到及时、科学有效的治疗,我院特制定患者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1.手术患者都应进行手术风险评估。

医生、麻醉师对病人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拟施手术风险与利弊进行综合评估。

2.术前主管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应对病人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内容逐项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定出安全、合理、有效的手术计划和麻醉方式。

必须做好必要的术前知情告知,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手术方案、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嘱患者或委托人签字。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超过NNIS2级时,应及时向科主任请示,请科主任再次评估,必要时可组织院内会诊后再进行评估。

3.病人在入院经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4.手术风险评估填写内容及流程

术前24h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病人进行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由手术医生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手术风险分级。

评估内容如下:

①手术切口清洁程度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将手术切口按照清洁程度分为四类:

Ⅰ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

Ⅱ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切口)

Ⅲ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手术)

Ⅳ类手术切口(污染手术)

②麻醉分级(ASA分级)

参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标准:

I-Ⅵ级:

P1:

正常的患者;

P2:

患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

P3:

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

P4:

患者有轻微的明显系统临床症状,且危及生命;

P5:

病情危重,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

P6:

脑死亡的患者。

③手术持续时间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根据手术的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

即为“手术在3小时内完成组”;“手术超过3小时完成组”

属急诊手术在“□”打“√”。

④手术类别由麻醉医师在相应“□”打“√”。

⑤随访:

切口愈合与感染情况在患者出院后24h内由主管医生填写。

手术风险评估流程

术前医师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对病人评估,内容包括

评估结束后拟定手术方案

告知患者评估结果及手术方案,嘱患者或委托人签名

评估有疑问或困难,组织会诊并上报医务科

病情评估

心理评估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1、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

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