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案9人民版选修1.docx
《《戊戌变法》教案9人民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戊戌变法》教案9人民版选修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戊戌变法》教案9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一部分:
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要求:
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了解戊戌政变,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康、梁等维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
重点:
戊戌变法的背景。
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戊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
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科学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介绍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课堂讨论。
学生应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讨论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整体认识,得出正确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通过对戊戌变法经过的学习,了解维新志士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不懈努力,体会其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了解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流程】
投影:
今年是……
2008
今年的120年前是……
1888
投影:
1888年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一年……
这一年,是光绪十四年;
这一年,清政府呕心沥血多年的帝国北洋水师正式建成。
清朝成为当时世界第四、亚洲第一海军大国;
这一年,一个年仅30岁的青年只身来到北京,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
投影:
6年之后……
黄海海战实景、邓世昌
投影:
投影:
请思考:
日本的明治维新对亚洲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
并以中国为例,列举史实。
答:
……
投影:
积极方面:
日本作为成功启动近代化的典型,为亚洲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举例:
戊戌变法
消极方面:
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举例:
甲午战争
投影: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战争失败后,面对日本提出的苛刻要求,清廷难以接受。
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竭力申说”,试图降低日方的过分要求,日方对此不予理睬。
4月10日,日本提出最后修正案。
李鸿章本想在最后关头使谈判有所转机,没想到,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一开始便以不容置辩的的语气恫吓他:
“但有允、不允而已。
”最后,更以战争再起和进攻北京相威胁。
一度拒绝签约的光绪帝最终无可奈何地在条约文本上盖了玺印。
投影:
采访甲午战争
据当事人回忆——
甲午震撼主要有三点: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狂潮接踵而至。
投影:
《时局图》
熊代表俄国,虎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国旗代表德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中部酣睡、寻欢作乐、搜括民财的是清政府。
投影:
想一想:
甲午战败,列强的瓜分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答:
……
投影:
政治:
清政府更加腐败无能,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
外国资本入侵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思想:
国人觉醒,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投影:
投影: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是( )
A.师夷——器物——制度——思想
B.器物——师夷——思想——制度
C.师夷——器物——思想——制度
D.器物——制度——师夷——思想
答:
A
投影:
提出向西方学习(林则徐)
↓
学习西方的技术(林、魏、洋务派)
↓
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冯、王、郑、康、梁)
↓
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
↓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陈独秀、李大钊)
投影:
答:
……
投影: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想一想: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投影:
投影:
答:
……
投影:
【课本第121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试根据以上材料和本课所学内容,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
答:
……
(板书)国际大势:
发展资本主义
国内局势:
①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②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
④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投影:
康有为档案
投影:
维新派新书发布会
问:
维新派这些作品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答:
……
(板书)只有变法,才能救中国
投影:
材料一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想一想:
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答:
“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
其原因何在?
答:
⑴儒学传统思想对中国影响深刻;
⑵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保守性,不可能打出鲜明旗帜;
⑶由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决定,特别由其所处时代决定;
⑷康有为为减少改革阻力,采取此策略。
投影:
老一辈革命家吴玉章回忆说:
“当我读到康、梁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兴趣了。
”
想一想:
维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
强烈地冲击了传统思想,使一部分人开始接受维新思想。
(板书)“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投影:
正当维新思想给全国人民带来思想的冲击的同时,1895年之事,给全国人民心灵上巨大的打击……
投影: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
——康有为
想一想:
“公车上书”的意义是什么?
答:
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投影:
然而,上书不达……
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
况磨牙涎舌,思分其馀者,尚十馀国。
辽台茫茫,回变扰扰,人心皇皇,事势儳儳,不可终日。
——康有为《强学会序》
投影:
1895年,强学会成立。
当时有名的官员翁同龢、孙家鼐、李鸿藻都列了名,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以及直隶总督王文韶都捐了5000两银子入会。
李鸿章认为强学会宣讲自强之学很合他的心意,自愿捐3000两银子入会,没想到遭“同会诸子摈斥”,被拒之门外。
想一想: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
维新变法思想进一步扩大,包括地主阶级在内的很多阶层都受其影响。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
康有为闻讯后,连续三次向光绪帝上书,痛陈时局危急,请求变法。
在户部尚书翁同龢的极力推荐下,光绪帝欲召见康有为,却被守旧大臣以“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官不能召见”为由加以阻挠,只能改让康有为递送条陈。
光绪帝几经周折读到康有为的上书后,深受感动,并谕令今后康有为所上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押。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光绪帝以“雷霆霹雳之气”,“成造天立地之功”,从而坚定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
《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投影:
光绪帝在戊戌变法的三个月中,政令频出,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
答:
……
投影:
⑴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
⑵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
投影:
类别
作用
局限性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军事方面
文教方面
类别
作用
局限性
政治方面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方面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军事方面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
文教方面
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培养维新人才
投影:
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戊戌变法在表面祥和的气氛中开始,实际上却危机四伏。
投影:
光绪帝自即位后,一直受制于慈禧太后。
甲午战后,光绪帝深受刺激,决心励精图治。
在变法之前,他曾向慈禧坦言:
“朕不能为亡国之君,若不予我权,宁逊位而已。
”老谋深算的慈禧以退为进,答应“由他(指光绪帝)去办,俟办不出什么模样再说。
”
诏令废除八股后,大学士刚毅立即跳出来反对,说:
“此乃祖制,不可轻废,请下部议。
”光绪帝明确回答:
“部臣据旧例以议新政,惟有驳之而已,吾意已决,何议为?
”刚毅并不示弱,仍说:
“此事重大,行之数百年,不可遂废,请上细思。
”光绪帝愤怒至极,厉声喝道:
你难道想阻挠我吗?
刚毅这才无话可说。
退出时,他还不死心,居然打出慈禧这张王牌,说:
“此事重大,愿皇上请懿旨。
”
礼部主事王照上书请求光绪帝游历日本及各国,其代递要求遭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粗暴拒绝。
最终,怀塔布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同意代递,但又反诬王照“用心不轨”,说什么日本素多“浪人”刺客,要皇上去日本考察,就是“欲置皇上于险地”,要求惩办王照。
光绪帝了解事情的原委后,下令将阻挠上书的两名礼部尚书和四名侍郎全部革职。
同时。
破格提拔维新派人士杨锐、林旭、刘光第和谭嗣同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
慈禧对光绪帝的这一举动极为恼怒。
慈禧加快了政变步伐,不断派人到天津与荣禄密谋。
那时,京津一带盛传秋季慈禧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将废掉他,形势越来越危急。
经过紧急磋商,维新派准备首先争取列强支持,分别由容闳联络美国使馆,梁启超联络日本使馆,康有为联络英国使馆,但无一成功。
1898年9月16日,光绪帝召见袁世凯,破格提拔他为侍郎,并暗示他不必受荣禄节制。
之后,谭嗣同自告奋勇去说服袁世凯起兵勤王,杀禄锢后。
袁世凯信誓旦旦地表示:
“诛荣禄如杀一狗尔!
”但政变一发生,袁世凯就见风使舵,投靠了慈禧。
投影:
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投影:
问: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投影:
【方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答:
……
投影:
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板书)
投影:
2008年,同样是非常特殊的一年,除了北京奥运会以外,还是……
【讲评学案】
一、历史背景
㈠国际局势:
表明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
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
两大变局:
⑴经济上:
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
⑵政治上:
英国议会改革民众获得选举权和参政权;英美建立文官制度,完善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说明问题:
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示范。
㈡民族危机: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马关条约》成为继《南京条约》后最严苛不平等条约,加速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㈢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时间:
甲午战争后。
原因:
⑴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成为有识之士挽救民族危亡共识,掀起“实业救国”高潮。
⑵甲午战败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某些客观条件。
⑶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渝令各省办厂。
作用:
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政治基础。
㈣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㈤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代表:
王韬、冯桂芬、郑观应等。
主张:
⑴认为依靠新式枪炮舰船和洋务企业,不能使中国富强。
⑵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⑶加强国防,抵抗列强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⑷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3.局限影响: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但它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二、维新变法经过
㈠宣传维新思想:
维新运动的兴起
著书立说: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翻译赫胥黎《天演论》
亚当·斯密《原富》
思想
借孔子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阐述变法图存道理,宣扬“民权论”。
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民权思想动摇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借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影响
在晚清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火”。
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
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维新思想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
进行论战:
维新派与顽固派
⑴原因:
维新思想的发展引起了顽固势力的恐慌与仇恨,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⑵内容:
A.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
B.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
C.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⑶性质:
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⑷作用:
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上书皇帝:
公车上书
⑴背景:
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
⑵时、人:
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
⑶内容: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⑷影响: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创办学会、报纸、学堂:
⑴报纸:
康梁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梁启超曾任上海《时务报》主笔,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⑵学会:
1895年北京成立强学会(康梁)。
1898年,康有为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预示着维新高潮的即将来临。
⑶学堂:
广州的万木草堂(康有为),后长沙的时务学堂。
⑷作用:
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㈡百日新政:
维新变法的高涨
康有为两次上书
⑴康有为1897年上书:
①背景: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②内容:
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
③影响:
最终引起光绪帝重视。
⑵康有为1898年上书:
《应诏统筹全局折》
①原因:
康有为第一次受皇帝之命提出具体变法措施。
②意义:
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施政纲领。
光绪帝百日维新:
⑴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也是变法的宣言书),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⑵时间:
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⑶内容:
内 容
进步性和局限性
政治
上书办报裁冗员
进步: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局限: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
投资厂路开矿产
进步: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局限: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军事
裁汰绿营西法练
进步: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文教
废八留学改书院
进步: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⑷政策:
①对办事不力严惩不怠;②提拔维新派人士;③急颁诏令。
㈢戊戌政变:
维新变法的失败
失败标志:
1898年9月的戊戌政变。
失败原因:
⑴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
①破坏原因:
维新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②破坏表现:
A.对政令敷衍塞责,不予执行。
B.罢免翁同龢的职务;控制人事任免权;提拔亲信荣禄,控制京津地区。
⑵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①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②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抱有幻想。
③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概况:
⑴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逮捕并杀害了谭嗣同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
⑵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三、维新变法历史意义和性质
历史意义:
⑴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
维新思想使国人心态随之改变,学习西方成为一种时尚,变革成为一股潮流,清末新政沿用维新方案是例证;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⑵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近代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⑶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性质:
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