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册语文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55627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9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册语文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十册语文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十册语文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十册语文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十册语文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册语文备课教案.docx

《十册语文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册语文备课教案.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册语文备课教案.docx

十册语文备课教案

十册语文备课教案

1、燕子

教学要求: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形容词在表达意思中的作用及动词运用的准确。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光彩夺目、生机勃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有序的表达,以及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来写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课文。

重点:

体会燕子的特点及春天的生机勃勃。

体会文中的好词佳句,特别是拟人、比喻、动词的恰当使用。

难点:

理解文末那句话的意思。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学生读并组词。

反馈在自学中你认为生字该注意的地方。

教师强调后,进行巩固练习。

朗读课文。

二.学生的说和图结合,感知春天的光彩夺目。

出示挂图,引导观察,训练顺序表达,感知春天的光彩夺目。

师导,这是一幅乡村的村景图,你们仔细观察,找找看,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春天来了?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对景物进行有序的口头表达。

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说。

教师小结,导入课文的学习。

作者仅用三句话就把春天的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请同学们快速读文,用“——”画出来。

三.赏析文中写春景的语句,体会春天的光彩夺目。

指名回答,全班齐读。

这些句子好吗?

体现在哪?

1小组内交流看法

2集体反馈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理解,体会其中颜色词语、拟人手法等)

3教师归纳总结

a.“蒙蒙”写出了春雨的独特特点。

b.“吹拂”写出春风的柔和。

c.“黄色”“青”“绿”“各色鲜艳”写出了春天色彩斑斓的世界。

d.拟人句的使用使春天显得更加的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

4指5导有感情的朗读,6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读的方式可多样)

五.小结

春天景色美丽,可写的东西可多了,而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呢?

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述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导语:

春天光彩夺目,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二.图文结合,体会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自由说对小燕子的了解。

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句子。

全班同学齐读。

对比读,体会形容词的作用。

①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②一身羽毛…………凑成了小燕子。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学习燕子的飞行,体会动态美,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

师导入:

众多的燕子在春光中,在湖面上飞行,为湖光春色增添了活力,使早春更加生机勃勃。

同学们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认真的体会。

教师提供导学提纲,学生自由读文,反复吟咏体会。

①文中具体写了燕子的几种飞行姿势?

②文中用什么词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这说明了什么?

③用“·”标出燕子飞行时的动作词语,想一想作者用得好吗?

④读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用“——”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

逐题反馈,欣赏佳句。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

四.学习燕子的停歇部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中心。

自由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要求:

①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

交流好在哪?

②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逐题反馈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总结文章内容:

借描绘小燕子,赞美象征生机、活力的春天,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写作手法归纳总结:

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动词运用准确。

六.作业

背诵课文

摘抄你喜欢的好词好句

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春天赞美小燕子

光彩夺目、生机勃勃活泼机灵

2.《洛阳牡丹》

教学要求:

预习目标会认课后的六个生字,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知道洛阳牡丹的传说,了解“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由来。

情感目标与学生一起感受牡丹之美,感受大自然之美,受到美的熏陶。

人文目标“文以载道”。

通过学习潜移默化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实践目标积累语言,在感悟中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教学策略:

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牡丹,导入新课。

《三字经》里头有这样两句话: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岁月更迭,季节交替,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你最喜欢什么季节?

为什么?

老师也喜欢春天,喜欢春天明媚绚丽的色彩,喜欢春天悄然无声的脚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好像就在一夜之间,春天说来就来了。

在我们不经意地抬头看时,已经置身于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里:

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奇花异卉,尽展芳姿。

踏青赏春之余,文人墨客往往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写下许多咏春赞花的诗词文章,千古流传。

请同学们欣赏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一首诗,猜一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花。

(课件显示)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尽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牡丹)

对,提起牡丹,人们不由自主地会想起一座城市,就是——洛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洛阳牡丹。

(板书课题)

二讲牡丹,梳理脉络。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以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回忆,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疑问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2检查预习情况。

3哪位同学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4迅速浏览课文,找出具体写牡丹的句子,在下面划上横线。

5指名读这几句话。

6大屏幕显示,自由朗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

花朵硕大;颜色艳丽;品种繁多)

7根据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把语气读出来。

8你又有了什么新发现?

9那么多的牡丹花,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10欣赏牡丹图片。

11你看,牡丹的枝挺拔有致,牡丹的叶繁茂多姿,牡丹的花雍容华贵。

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姹紫嫣红的牡丹花吧!

它们不仅是洛阳的骄傲,也是我们河南的骄傲!

如果你的手中就捧着一朵牡丹花,你的心情怎样?

是啊,一定会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的。

请你把自己对牡丹的喜爱和欣赏融入到朗读之中,看谁读得声情并茂。

12学生练读。

13指名朗读。

14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这段话中提到了这么些个牡丹的名字,个个耐人寻味,可是却没有进行具体生动的描绘。

这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遗憾。

老师想请大家弥补一下,可以吗?

展开想象,用一段话把你最喜欢的一种牡丹描绘一下。

15练习写作。

16指名读习作片段。

17小结。

三赞牡丹,拓展延伸。

1牡丹颜色艳丽,品种繁多,雍容华贵,成为人们赞誉的对象。

文中提到哪些人称赞牡丹?

2根据学生回答,大屏幕显示:

宋欧阳修洛阳牡丹为天下一也刘禹锡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师

3指明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甲天下)

4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5现在,洛阳每年举办牡丹花会。

洛阳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扩大开放。

6关于牡丹,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谁来讲一讲?

7指名讲故事。

8小结:

是的,牡丹不仅有娇媚的容颜,更有一副刚直不阿的从容气度。

她不畏权贵,被贬谪洛阳,却让洛阳一地英霞烂漫,这是何等优雅、何等高贵的王者风范!

9你还从那里了解到那些关于牡丹的知识?

10小结: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

课下咱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筛选、整理,出一期以牡丹为主题的手抄报。

11牡丹是我国特有的花卉,没有哪一种花像牡丹那样,把大富大贵坦荡地绽放在枝头,让你惊讶于它的明艳,看不到它的沧桑。

正因为如此,牡丹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你喜欢牡丹吗?

假如你暮春时节与牡丹相约洛阳,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12每到花会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作家、摄影师、游客,还有国际友人、当地居民云集花市,汇成了人与花的海洋,真可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啊!

(课件显示:

记者、游客、国际友人、书画家、诗人……)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13讨论后反馈。

 

 

四听牡丹,总结全文。

1鲜花因其美而受到世人的喜爱。

美丽的鲜花有美丽的传说、美好的寓意,美丽的鲜花有美妙的诗句、美妙的旋律。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赞美牡丹的歌曲。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欣赏《牡丹之歌》。

(课件播放《牡丹之歌》)

2听着悠扬的旋律,看着同学们的张张笑脸,老师仿佛来到了一座生机勃勃的大花园里,一张笑脸,就是一朵可爱的花,令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

自唐朝走到千年后的今天,又是一个盛世繁华的时代,牡丹仍是一副淡淡薄薄西子妆,年年占尽春光。

人们唱牡丹、赏牡丹、画牡丹、写牡丹,就是因为牡丹代表着祥和,代表着富足和安宁。

同学们,我们是未来,我们是希望,让我们尽情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为祖国的春天谱写浓墨重彩的篇章!

 

 

 

附板书设计

 

 

 

 

大小硕大

2洛阳牡丹颜色多姿多彩→甲天下

品种繁多

3.词两首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

读懂句子,领略江南的美妙景致,感受词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词,背诵《忆江南》。

能对两首词所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重、难点:

对词中所描写景象的想象。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大家知道诗人白居易吗?

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知道他有哪些作品吗?

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词《忆江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提示,轻声读课文。

读准字音,说说每首词的内容大意。

词和古诗有哪些不同?

三.解题,了解词的一些知识。

指名朗读,师生评读。

由学生讲出词与古诗的区别。

四.学习《忆江南》

1.《忆江南》原名《谢秋娘》,因为白居易填写的这首词里有“能不忆江南”的句子,因此改名。

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词对当时以及后来诗坛的影响有多大。

2.“江南”指哪里?

“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熟读品析。

①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词中句子的停顿和语气。

②学生自由朗读。

③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试着说说词句的意思,也可小组讨论,弄懂词句的意思。

补充解释:

旧,即过去的,以前的。

白居易年轻时,曾做过杭州和苏州刺史,苏杭秀丽的景色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这首词便是他晚年定居洛阳后所做。

④体会意境和感情。

A词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物的,哪些是写作者的感受和感情的?

第一句是为了强调,“江南好”是自己亲身感受、体验过的,所以印象很深。

B出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投影。

C这两句写景,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D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E“能不忆江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体现了作者对江南美好景色的怀念和眷恋,这个反问句更加强调了江南这样美好的景色是会使人时时产生怀念之情的。

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感情。

背诵这首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忆江南》。

2.指名讲述词意。

二.学习《渔歌子》。

1.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读,齐读。

2.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说说词句的意思,不懂的问题由同学讨论或老师讲解解决。

3.简介作者。

这首词是唐朝张志和写的。

他曾隐居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熟识了那里的景物,所写的这首词,犹如一幅清新活泼的江南水乡春汛图。

出示: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①学生齐读词句。

②探讨词意。

③引导品味:

这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④指导朗读(由画面、感情启发到语气、语速、停顿、重音。

⑤过渡到第二句。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渔翁的?

出示: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探讨词意。

①“斜风”是怎样的风?

怎样理解“斜风细雨”?

它对整个画面有怎样的影响?

②“不须归”是谁的想法?

是作者还是渔翁?

为什么“不须归”?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共同总结:

这首词写了青山、白鹭、粉红的桃花、黄褐的鱼、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

又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显得幽清淡远、丽而不艳。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深挚的爱恋和向往。

朗诵词,学生欣赏,想象词意。

三.作业

将自己对词意的理解用图画表现出来。

背诵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诗词。

板书设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景:

鹭、花、水、鱼、风、雨

江南春景借景抒情

人:

渔翁垂钓

4.黄河流凌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黄河流凌的发生过程,激发学生对黄河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春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看图,引导学生看图。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

数九寒天惶惶有如惊蛰震耳欲聋巍峨顷刻瓦解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小组读,点名读。

3、学习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写数九寒天,大河冰封的情景。

第二部分:

写冬去春来,黄河开冻前的情景。

第三部分:

写冰河开动时候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

写黄河流凌给我们带来了欢乐。

(2)引导学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围绕黄河流凌发生的过程为主线展开学习。

(4)学习作者记叙的顺序:

按照事情发发展顺序。

(5)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

积累.运用一

教学要求:

1、读读背背:

朗读和背诵16个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阅读:

(1)学习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2)培养爱美情趣和对美的事物的观赏能力。

3、口语交际:

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观察的方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并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习作: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春天景物的发现和体会。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1、出示成语:

指名学生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这些成语,要求:

(1)读准字音,纠正读音;

(2)可采用多种形式读;

(3)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3、交流、检查。

4、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描写景物的成语?

5、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一些有关描写景物的成语。

二、阅读:

1、明确阅读要求:

(1)为什么称这块雨花石为“中华龙”?

(2)搜集有关龙的成语、故事、诗歌,与同学交流。

2、学生分组阅读:

(1)默读短文,自学生字词。

(短文中涉及到的一些历史典故、故事,成语,可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

(2)边读边想短文的主要内容。

3、组织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1)朗读短文;

(2)理解主要内容;

(3)启发:

作者怎样观察和描述这块雨花石上的龙的。

(4)引导学生理解:

为什么这块石头上有了这个图案,就特别珍贵,而称之为“中华龙”?

4、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龙的词语、故事、诗歌?

(2)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搜集有关龙的成语、故事、诗歌,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内容、要求:

1、导语:

万紫千红总是春。

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到了我

们中间,星期天,同学们都走到春天里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了美好的春天。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春天。

2、自读口语交际要求。

3、师:

如何发现春天的特点,说出春天的特点?

练习提示中的“请走进春天吧,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美好的春天”告诉我们:

要把握住春天景物的特点,就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从视觉、听觉、嗅觉、心灵各个方面去感受,去发现;表达时,就要紧紧抓住特点,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二、启发学生选好观察对象,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观察,发现特点。

1、导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尽管还有点春

寒料峭,可我们的祖国大地已经是一片春光了。

春天就象是一位美丽的姑娘,背着一个大柳筐,把她的宝贝撒向人间。

那么,你都看到了春姑娘大柳筐里的哪些宝贝?

留心春天景色的同学一定能猜到。

(音乐)

2、提供句式:

(1)春姑娘的大柳筐里有……有……有……

(2)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带来了……还带来了……

2、提高要求:

(1)春姑娘的大柳筐里有()的(),有()的(),有()的()……

(3)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的(),带来了()的(),还带来了()的()……

4、这些美丽的春景你都有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呢?

提供句式:

我在()看到春姑娘。

启发:

春姑娘来到很多地方,小河边、田野里、山冈上、公园里、果园里、森林里、草原上,春姑娘背着大柳筐来到这么多的地方,我们在低年级的时候学过:

“我们来到小河边,来到田野里,来到山冈上,我们找到了春天。

提供句式:

春姑娘来到……来到……来到……

再说说春姑娘还会来到哪些地方?

5、果不用这个句式,还可以采用什么句式?

提供句式:

“飞过……来到……”

6、启发回忆观察的情景:

那么,我们具体地来说说,春姑娘

来到小河边,把哪些春天的宝贝撒到小河里?

小河边?

你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象?

春姑娘又背着大柳筐来到田野上,把哪些宝贝撒在田野?

你又看到什么样的美景?

小组任选一个句式,自由讨论:

春姑娘来到小河旁,()

春姑娘来到公园里,()

春姑娘来到田野上,()

春姑娘来到(),()

三、学生进行口头交流。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各小组推举一名说和最好的同学到班上进行交流。

交流的同学声音要响亮,要说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体会,听的同学要听仔细。

四、组织评议:

评一评哪些同学讲得好,哪些同学进步突出。

通过评比,进

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得失,让每个同学既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第三课时

一、明确习作要求:

1、导语:

通过口语交际,同学们交流了对春天的感受。

李老

师已经看到了一个光彩夺目的春天。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写一写春天。

好吗?

2、指名读“习作要求”,明确:

(1)按照一定顺序写;

(2)要表达真情实感;

(3)注意把句子写通顺,不要写错别字。

前两点可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大家评一评,帮助学生选择一个较好的写作顺序;提示学生表达的感情要和所写的内容相统一。

二、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20——25分钟)

三、组织评改。

1、回忆习作要求;

2、指名一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习作。

3、小组讨论、评议:

(1)你欣赏他的哪些优点?

(除习作要求外,还可以从文章的语言、用词、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评议)

(2)指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4、对照习作要求,小组内交换评改作文。

第四课时

一、继续评改学生习作。

二、誊写。

5白杨

教学目的:

⒈学会本课生词,理解重点词语。

⒉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培养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

⒊了解本课写文章的特点,即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⒈教育学生像白杨那样,祖国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⒉培养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习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白杨

⒈“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来介绍一下好吗?

⒉同学们讲得好。

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大西北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指导自学

⒈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⑴出示生字表格(投影出示)

戈壁滩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

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戈”字读“ɡē”,不要读成阳平或上声

“疆”字笔画较多,左边“弓”里是“土”。

⑶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茫茫、戈壁、浑然一体、表面、卫士、高大挺秀。

⒉再读课文,掌握基本内容,理清脉络。

⑴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

⑵课文是分几部分写这件事的?

分的方法是什么?

这篇课文是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部分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写的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部分,第4——15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部分,第16——17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三、介绍时代背景

⒈解放初期,祖国需要大批建设者去支援边疆建设。

很多优秀的青年离开家乡,有的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大城市,来到了荒凉的边疆,扎根建设边疆。

⒉作者写《白杨》是在赞扬白杨树。

但是,课文只是在赞扬白杨树吗?

通过学习,我们将会有深刻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过渡

⒈《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你谈一谈读后的初步理解。

⒉本节课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这篇课文。

二、指导自学

⒈初步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⑴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⑵同桌讨论,自由发言,适时点拨,归纳小结。

⑶点拨举例。

如,请同学们看着书上的图画,读第1自然段,联系课外知识,想像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荒芜人烟,环境很恶劣……)在环境这样恶劣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高大挺秀”说明什么?

⑷归纳并板书:

直、适应性强、坚强。

⒉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这三句话。

⑴情感——无不流露出爸爸对白杨树的赞美。

⑵同桌互读互评。

⑶教师指名读,群体评价。

⒊深入学习“爸爸”的话,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⑴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请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⑵“表白”是什么意思?

爸爸要表白什么,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表白”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⒋指名读第16自然段,思考:

“只知道”是什么意思?

孩子们只知道什么?

⑴讨论:

根据每一个“只知道”的内容,推想孩子们知道的是什么?

学生读每一个“只知道”,将讨论的结果(每一个“不知道”)用投影展示。

A“他们只知道……。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B“他们只知道……。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C“他们只知道……。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⑵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

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

分组讨论讨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⑶提示:

结合时代背景和你的生活实际思考。

⑷引导启发学生答出:

A因为新疆在大西北,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B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所以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

C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心。

实际上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许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祖国需要他们在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