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讲 生态因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51695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7讲 生态因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27讲 生态因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27讲 生态因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27讲 生态因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27讲 生态因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7讲 生态因素.docx

《第27讲 生态因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7讲 生态因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7讲 生态因素.docx

第27讲生态因素

第27讲生态因素

考试要求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

理解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2.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理解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

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全面认识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理解各种生态因素的不同作用,把握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和某种生态因素的主导作用。

知识整理

一、生物圈及生态因素的概念

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构成了生物圈。

环境因素:

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所有因素。

生态因素:

环境因素中影响生物的、和等的因素。

生态因素包括:

和。

二、非生物因素

1.光:

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来源;

决定植物的与,例如:

影响动物的体色、视觉、繁殖、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等,例如:

2.温度:

影响生物的生存,例如:

影响生物的分布,例如:

影响生物的形态及生活习性,例如:

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例如:

3.水分:

一切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水,例如:

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

影响生物的生存、分布,例如:

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的和是

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生态因素。

三、生物因素

1.种内关系:

指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

过群聚生活,有利于取食、御敌、生存,例如:

种内斗争:

生物之间因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的斗争,有利于进化,例如:

2.种间关系:

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若分开则或不能独

立生活,例如:

共栖: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或对双方都有利,若

分开则独立生活,例如:

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或,从那里吸取营养来维持生活,

体内寄生的如:

;体表寄生的如: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例如: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

捕食竞争

共生寄生

四、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各种生态因素的作用;

关键因素的作用。

命题研究

考点搜索

出题方向

解题策略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

(2000、2001、2002、2003年)

考核是否理解光、温度和

水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

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注意运用这几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等各方面的影响解释各种新现象。

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2000、2002、2003年、2004年)

考察理解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影响的情况。

把握生物的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对生物的生存、进化等各方面的意义,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2004年)

检测能否认识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中各种生态因素的不同作用,是否把握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和某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主导作用。

要理解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起作用的。

在特定的环境中,有的生态因素对生物起主导作用。

提分关键

1.环境因素与生态因素是同一个概念吗?

环境因素

答:

不是。

环境因素是指生物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生存的所有因素,而生态因素只指其中的直接影响因素,如温度、水分、阳光、空气等是直接影响的,称为生态因素,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不能直接影响,只能通过阳光、温度、气压等影响生物,这些属于环境因素,而不是生态因素。

因此,可以将生物体周围的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

一是对生物的生存有直接影响的称为生态因素;一是对生物生存无直接影响的称为非生态因素。

即:

生态生物因素:

影响该生物生存的其它生物

因素非生物因素:

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

非生态因素:

如海拔高度、水域深度、气候等

2.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是什么?

答:

种内斗争是同种生物个体间为争夺食物、生存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属种内关系。

而竞争是不同种的生物之间为争夺资源及空间等而进行的斗争,属种间关系。

具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往往越激烈。

3.如何识别互利共生、竞争、捕食三种关系曲线图?

答:

如图27—1所示:

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之间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二者表现出同步增减的关系,两条曲线互相平行,如图中的甲。

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为:

被捕食者(食物)增多,捕食者随之增多,但随着捕食者的增多,又会引起被捕食者的减少;被捕食者少了,食物来源减少了,随后必然引起捕食者的减少。

二者总是存在波动的关系,且二者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

如图中的乙。

竞争的两种生物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为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当一种生物减少时对另一物种的增加并无抑制作用,如图中的丙。

名师点拨

例1(2003年江苏卷)许多鸟类在春夏之际交配繁殖,启动这种繁殖行为的外界因

子是

A.温度B.降水C.光照D.食物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重点考核光对动物行为、动物生活习性的影响。

解题思路鸟类在春夏之际交配繁殖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受日照时间长短的影响。

由春到夏,日照时间逐渐加长,当达到某一长度值时,就启动了繁殖行为。

鸟类的繁殖与迁徙主要受日照时间长短的影响。

本题正确答案是C。

失分陷阱对影响鸟类繁殖的生态因素理解不准确,会误选A或D。

图27—2

例2(2003年上海生物卷)有些动物的性别分化受温度影响。

图27—2是4种爬行动物的卵在不同温度下发育成雌雄个体的比例,其中能表示雄性仅出现在某个很狭窄的温度范围内,而高于或低于此温度范围则出现雌性的是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主要考核温度对动物生长发育中性

别分化的影响。

解题思路由题意可知,四种爬行动物的卵发育成雌个体还是雄个体,主要受温度

的影响。

温度不同,发育个体的性别比例不同。

图A表示在温度高于30oC以后雄性个

体的比例逐渐上升,图B表示在低于30oC都是雄性个体,随温度升高,雄性个体所占

比例减少;图C表示雄性个体仅出现在24oC—36oC很狭窄的温度范围内,而高于或低

于此温度范围则雄性比例下降,出现雌性个体,符合题意。

图D表示在图中的温度下,

出现雌、雄的比例各占50%,不符题意。

本题正确答案为C。

失分陷阱审题不清,没有看清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和答题要求,导致错选。

不能

正确的识图,读懂图中曲线的含义,没有把图与题目的要求紧密结合分析,导致误选。

例3(2003年江苏卷)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

坏。

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27

—3中的图1),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7—3中的图2)。

 

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蛙与飞蝗的关系是。

(将正确的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共生B.寄生C.捕食D.腐生

(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

(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

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考点分析该题考核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理的影响,生物的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

重点考核水分对动物产卵的影响、生物的种间关系对生物数量的影响。

解题思路分析题意,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可推出飞蝗与真菌的关系为寄生,蛙与飞蝗的关系为捕食。

分析题中的图,图1曲线较简单,可以看出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多,较易得出相对湿度如何影响产卵量的。

而图2曲线实际上包含两个坐标曲线,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不同年份下雨量的变化和飞蝗发生程度的变化,而问题的要求是分析得出雨量大小与飞蝗发生程度的关系,所以,应该在图2坐标曲线中分析雨量大小变化时,飞蝗发生程度作何相应地变化,这样才能正确作答。

本题正确答案是:

(1)B、C

(2)多(3)变大;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失分陷阱对题中三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判断不准确,尤其不知真菌与飞蝗是寄生关系;本题更多的失误在看图、读懂上,没有正确把握图中纵坐标、横坐标的含义,没有把二者的相应变化结合起来看,出现理解的偏差。

例4(2002年全国理综卷)自然界生物种内及种间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

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消失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类型的认识。

解题思路生物在种内关系上,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的现象在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中比较明显,集群生活有利于它们获取食物,也有利于它们防御敌害,但是,同种个体又由于食物、栖息地、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限制,而会发生种内斗争。

种内斗争的结果,使得强壮的个体保留下来,从而维持了物种的延续。

生物在种间关系上,也有互助型(如互利共生)和斗争型(如寄生、竞争、捕食等)两大类型。

在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过程形成的一种最为常见的复杂关系,它们是相互适应的,从而使得具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能够长期保留下来。

如果捕食者将猎物全部捕食掉,则捕食者自己也将会饿死。

在本题所给出的4个选项中,B和C选项分别属于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A选项是捕食关系的正确叙述,D选项则是捕食关系的错误叙述。

本题正确答案是D。

失分陷阱不能准确理解种内互助对生物的意义而误选,不能准确理解捕食关系而错选。

例5(2003年江苏卷)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表:

播种量的比例

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

燕麦

大麦

燕麦

0.2

0.4

0.6

0.8

0.8

0.6

0.4

0.2

42

81

98

105

133

56

32

13

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

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主要考核生物的种间关系对生物生长

的影响。

解题思路在温室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播种大麦、燕麦,由题意可知,播种比例

不同,收获种子的产量也不同,但二者的比例并不一致。

通过比较数据可得出结论:

麦与燕麦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着竞争的关系,而且在竞争中大麦占优势。

因此如果在温室

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

株数显然是大麦要多于燕麦。

本题正确答案是B。

失分陷阱没有读懂题中数据的含义,不能从中提取出各数据之间的关系导致选

错。

没有分析出大麦和燕麦的竞争关系,难以推出竞争的发展趋势而误选。

例6(2004年海南、西藏卷)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27—4所示。

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因素的种间关系,主要考查对几种关系图形的识别。

这是该知识点的一个难点。

解题思路分析题中曲线可以看出,N1、N2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特点是N2数量增多引起N1数量的减少,而N1数量的减少导致N2的数量减少,两种生物的数量关系曲线是随时间变化而交叉起伏波动。

因此,此图为捕食关系曲线。

又N1的数量远远多于N2,因此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而共生是两种生物互利的关系,因此一种生物数量增多或减少,相应地另一种生物也必然随之增多或减少,生物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是同步起伏的。

在竞争关系中,一种生物夺得资源后必然大量繁殖,数量增加,而另一种生物失去资源而大量死亡。

因此这样的两种生物数量关系曲线随时间变化必然是一条为上升的,另一条为下降的。

本题正确答案是B。

失分陷阱对种间关系的几种图形若没有把握其本质和特点,很容易选错,误认为二者的关系是竞争或共生;对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二者间的数量关系特点理解不到位,易错选,甚至不知哪一个为捕食者。

例7(2004年江苏生物卷)过去人们以为作物播种密度越大,产量越高。

在保证营养需要的情况下,有人对小麦的产量与播种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7—5所示。

 

(1)根据上图分析,当播种密度过大时小麦产量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分析本题是一道知识、方法都较为综合的大题,即考核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全面分析生态因素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后,把握各种生态因素对植株生长发育的综

合作用和其中某几个生态因素的主导作用;同时又检测从图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推理

分析的能力等。

解题思路题中提供的研究结果是在保证营养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营养状况

是一个常量。

由图中可看出,随着播种量的不断加大,纵坐标显示的小麦的产量并没有

上升,而是基本稳定,并略有下降。

从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分析,影响有机物积累

量的主要因素中与本题相关的有光照强度、水分的多少、CO2的多少等多种生态因素,

正是由于它们的综合作用,降低了小麦的光合作用效率,影响了小麦的生长。

植株过密,

叶片接受光照不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由于过密,通风透气差,CO2的供应

也不足,影响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结果导致产量不再增加。

本题正确答案是

(1)基本

稳定(或不再增加,或略有下降)

(2)植株过密,叶片接受光照不足通风透气差,

CO2供应不足。

失分陷阱从图中没有获取到足够的信息会影响本题的解答。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缺

乏分析推理会导致本题答题不全。

第二问有的同学只考虑到种植过密,影响光照,忽略

了气体这一生态因素。

拓展提升

1.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与主导作用

某种生物能够在一个地区长期生存并繁衍,是由该地区的光照、温度、水分、气候及其他生物等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一般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同时共同对生物体起作用;②一个生态因素的改变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生态因素的改变。

如高山上植物的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降低,日照也会发生变化,降水及风力也发生变化,正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植被在海拔上不同的分布。

各种生态因素虽然是综合地对生物发生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各种因素对生物体都是起着同等的作用,其中往往有一种或两种生态因素对某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对决定生物的生态类型起主导作用,这样的生态因素称为主导因素。

主导因素的作用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

①主导因素在所有生态因素中影响最大,它的变化会引起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变化,从而改变整个生态环境;②主导因素的强度状况直接影响生物个体或群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甚至死亡。

如动物孵化时的温度条件;沙漠地区水分对生物的影响,水的盐度和温度对鱼类分布的影响。

2.空气对生物的影响。

陆生生物的生活受空气的影响,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既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也是制造一切生命物质的碳源。

水中的二氧化碳能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但空气中含量过高的二氧化碳对陆生动物有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甚至引起昏迷及死亡;氧是除厌氧生物之外的一切生物呼吸所必需的。

水生生物往往是从水中摄取氧,动物缺氧时将窒息而死亡。

2.酸碱度对生物的影响。

水的酸碱度对水生生物有重要的影响。

大多数水生生物都是喜中性或微碱性的水生环境的,海洋和湖泊等水域有较强的调节pH的能力,由于水域中存在着碳酸和碳酸盐的缓冲系统,即使局部地区发生了pH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经过—定时间也能通过这一缓冲系统而恢复正常。

水域的pH发生变化,生物的生存发育就要受到影响。

酸碱度的改变对生物的生长、生殖和活动都能产生影响。

巩固练习

1.下列环境因素中,不属于生态因素的是

A.生物的种类和数量B.土壤中水分的多少

C.海拔高度的不同D.大气成分的不同

2.(2002年上海卷)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

A温度不同B盐度不同C含氧量不同D光谱成份不同

3.(2002年江苏理综卷)黄麻原产于热带地区,是春天播种的一年生植物,开花需要较短的日照。

种植黄麻是为了收获茎秆,剥取纤维用于编织麻袋等。

如果将黄麻北移至山东地区种植,它将

A.提早开花结实,产量提高B.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提高

C.提早开花结实,产量降低D.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降低

4.(2002年广东卷)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较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多选题)

A光照强度较弱B红光及蓝紫光比例较低

C湿度较高D温度较高

5.下列哪些非生物因素限制了生物在海洋中的分布,但并不限制生物在陆地上的分布?

①矿物质②光③水④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2001年上海卷)下列生物现象中与温度因素密切相关的是(多选)

A鸟类的迁徙与繁殖B仙人掌的叶片变态成刺状

C黄鱼季节性的洄游D柑橘在北方不易存活

7.植物群落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当海拔高度上升时温度下降B.空气逐渐稀薄

C.阳光照射到山坡的角度变小D.云雾量增加

8.(2002年春季理综卷)在温室中栽培作物,如遇持续的阴雨天气,为了保证作物的产

量,对温度的控制应当

A降低温室温度、保持昼夜温差B提高温室温度,保持昼夜温差

C提高温室温度、昼夜恒温D降低温室温度,昼夜恒温

9.常年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体内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平原地区的人,与这种现象有关的外界因素是

A.温度B.湿度C.空气D.光照

10.我国从东到西,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对此起主要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A.光B.温度C.水D.大气

11.(2003年上海生物卷)下列非生物因素中对动物分布影响最小的是

A.土壤B.温度C.水分D.光照

12.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非生物因素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因连降暴雨而导致低洼地区的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生长不良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种奇观的生态因素是;

(3)我国东北、内蒙和新疆部分地区虽处同一纬度带,但东北是森林群落,内蒙是草原

群落,而新疆则主要是荒漠群落,其主要原因是;

13.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且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的繁殖。

这些现象在生态学上依次可解释为

A.种内互助、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B.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

C.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D.种间斗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14.(2002年上海卷)图27—6中甲、乙两图

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

(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增长速度。

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

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

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

C.双小孩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

15.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小型昆虫,

常被昆虫乙大量捕食,DDT和aldrin是用于

控制这些生物的杀虫剂,aldrin对甲和乙的

毒性相同,但DDT对乙的毒性比对甲更强,

现用DDT和aldrin单独处理田块,图27—7

中,哪2个图能分别代表DDT和aldrin单独作用时对害虫数

量的影响

A.1和3B.2和1C.2和4D.3和4

16.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

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

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

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

17.下表中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

生物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

能合成并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

嘧啶

噻唑

毛霉

噻唑

嘧啶

A.竞争B.互利共生C.寄生D.独立无关

18.(2000年广东生物卷)对分布在甲、乙、丙三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测量结果如下表:

地区

长度

甲地区

乙地区

丙地区

体长

395

460

540

耳长

125

108

90

尾长

115

90

80

如果上述测量数据来自安徽的黄山、吉林的长白山、广西的桂林,则根据测量结果可以推测:

(1)丙地区为。

(2)对该种动物外部形态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素为。

(3)该种动物具有与外界环境相似的体色,显然可能有效地逃避猛禽的捕食,但难于躲避嗅觉灵敏的猛兽的袭击,这种现象反映了。

19.图27—8表示a、b两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种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动情况,请根据四幅图中曲线所表示的内容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用图的曲线表示白蚁与其肠道内的鞭毛虫之间的关系最合适。

(2)图①曲线表示的种间关系是,其中a表示,b表示。

(3)能反映出竞争排斥原理内容的图是,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的是。

20.(2004年广东卷)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

化学物质。

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如图27—9所示。

试回答:

(1)甲种蛾幼虫与天敌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

(2)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_。

(3)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

系是:

_____。

(4)写出图中所示生物的食物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