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基础教育课题实验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47361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仁市基础教育课题实验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铜仁市基础教育课题实验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铜仁市基础教育课题实验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铜仁市基础教育课题实验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铜仁市基础教育课题实验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铜仁市基础教育课题实验结题报告.docx

《铜仁市基础教育课题实验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仁市基础教育课题实验结题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铜仁市基础教育课题实验结题报告.docx

铜仁市基础教育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铜仁市基础教育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

校本心理干预模式的建构及实践研究

立项编号:

2010SJYB027

实验单位:

石阡中学

 

铜仁市教育局制

年月日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1.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德育工作实现了内容系统化和组织网络化,形成了“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局面。

同时,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在各自的工作中也做了大量的心理辅导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

收集了第一手材料,但总的来说,理论滞后于实践。

特别是心理辅导方面,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及规范性,甚至有时会因盲目运作而产生相反的效果,心理辅导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肤浅,也谈不上德育与心育的结合。

如何充分发挥德肓与心育的功能,在实践中寻找一条德育与心育的结合点,切实提高教育实效,是待研究的重点,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运用学校心理干预理论与技术转化学生的实践研究,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教育的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发展性人才。

具体包括:

(1)通过对学校心理干预理论与技术的学习,制定适合学校特点的心理干预指导大纲,让更多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干预的一般知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大纲要体现德育与心育的有机结合。

(2)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组成员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各种行为和心理问题在仔细观察与详细了解的情况下采用相应的心理干预理论与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教育和实践,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帮助特定群体或个人走出心理“阴影”,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3)研究组负责人对大量的实践资料进行评价、分析、总结、提炼、深化,充实原有的理论内涵,结合实际建构运用心理干预理论与技术转化学生的操作模式,以更进一步科学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并加强学校心理干预的自身建设。

3.在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思想、观点、心理方面的干预教育,我们借鉴现代社会学习理论和人本心理学理论的有关原理,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更强调发挥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功能是由人、行为和环境三种因素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只有把信息加工理论和强化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心理。

若只强调前者会忽视有关的行为操作因素,若只强调后者会无法阐明有关的内部认知活动。

社会学习理论十分强调替代的、符合的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并赋予自我调节能力以突出的地位,认为个体既是外部影响的反应者,更是自我变化的主要动因,自我调节部分地决定了个体所从事的活动。

人本心理学则更强调个体的内部体验,指出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关心和提高人的尊严,充分重视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坚信任何人都有发展自己潜能的欲望,坚信任何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应该是心理干预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所以在研究中,一方面要研究如何主动地、科学地、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安排心理干预的内容,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同时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如何结合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调动主体的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最终使学生学会毋需依赖他人妥善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4.心理干预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双方的个性特征,心理干预的方法和技巧等等,人本心理学特别强调要发展良好的干预关系,认为良好的干预关系是心理干预产生预期效果的一个前提条件,人本心理学还认为教者的主观态度,决定着干预关系的质量,而干预关系对当事人的人格改变影响甚大,远远超过技术和技巧运用的作用。

这要求我们在进行特定群体和个人的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时,首先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所以我们在研究各种干预方法和技巧的选择和运用时,还重点探讨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干预关系。

5.毋庸讳言,选择具体的心理干预技术和方法首先受到有关理论的影响和制约,理论为源、技术和方法为流。

虽然我们总体倾向于现代社会学习理论和人本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但也认为,当我们面对具体的个体选择干预技术和方法时,应该更灵活地、更具开放性地对待各种理论因素,根据当事人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包括传统的行为干预的途径,解决问题从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入手。

6.心理干预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有别于学科教学、德育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心理辅导,它是多种手段的结合,是相互之间的渗透,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要遵循交叉互补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综合处理原则等几个基本原则。

应该说,在最初的还不是很成熟的方案中,我们已经开始关注了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研究组在借鉴西方心理干预理论的前提下已经考虑如何把西方的理论与中国文化背景和学校特点相结合,进行“本土化”的深入研究;

第二,考虑将德育与心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研究的对象是面向全体而不是部分问题学生,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关注防治心理障碍与疾病,维护心理健康,即把研究的目光指向发展层;

第四,已经试图初步制定了一个《高中生心理干预教育指导纲要》。

但是,在具体开展理论上的学习与实践研究过程中,由于条件的限制与认识上的偏差,我们感到操作上的一些困难,并且,预感到课题研究正走进一些误区。

反思一下,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对学校心理干预理论和技术的本土化研究不够。

研究组成员及相关老师认真学习了一些西方心理干预的理论和技术,理论水平似乎提高了,但抽象的“洋化”的心理理论与实践总难以有机结合起来。

在具体工作中出现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现象,觉得所学理论远离学校心理教育实践,不能为学校的实际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服务。

由于没有把心理干预理论和技术与本校实际情况密切结合起来形成有特色的概念界定和模式构建,所以操作起来步履难艰,个别研究成员宣布退出本课题的研究。

第二,虽然提出德育与心育的结合观点,但究竟如何结合,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梳理清楚。

第三,由于研究组成员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专家的心理教育课培训,反而在教育对象与内容上发生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少数问题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所以也积极筹建心理咨询室、开设青春期心理教育课,但总感到效果一般。

形式化、课程化、知识化倾向明显,没有把研究重点指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层,在实践上背离了课题研究方案的初衷。

许多老师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部分专业辅导老师的事情,甚至认为只有那些参加过各级心理辅导教育培训班培训的老师才有资格和职责从事心理教育。

第四,《高中生心理干预教育指导纲要》还停留在方案设计阶段。

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纲要》并没有落在实处。

而且研究组也对《纲要》的科学性、可行性、规范性产生怀疑。

面对这些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我们研究组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反思。

同时也发现,如何科学地、规范地、有效地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许多学校碰到的共同问题,是当务之急。

2011年暑假,研究组再次召开课题论证会,对课题的方案重新进行规划。

讨论达成如下共识:

(1)在学习借鉴心理学一般理论的基础上,要优化研究范式:

本土化。

即针对本土性的学校心理教育问题;提出有学校特色及个性化的教育策略,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以谋求解决。

(2)在宏观上把对学生的一切教育方式或手段都纳入心理干预的范畴中,从理论上把德育和心育结合起来,通过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取长补短,达到提高教育实效的效果。

把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心理辅导课的开设放在辅助手段的地位上来处理,避免心理干预的形式化、课程化、知识化倾向。

同时,也使《高中生心理干预教育指导纲要》容易为全体老师所接受,提高其实践指导价值。

(3)明确研究的对象是全体学生;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层;研究成果的评价是实用性a

(4)修改研究时间。

研究组实事求是地提出延期结题的思路,修改为:

实践研究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2012年7月份结题。

(5)发动全体老师参与实践研究,指导教师研究相关重点:

①学科教师重点研究学科教学中心理干预的途径与方法;教务处重点探讨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心理干预途径和应试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干预途径。

②班主任重点研究班级集体教育与活动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干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政教处重点探讨德育教育如何从心理干预的角度提高教育实效性。

③团委学生会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心理干预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④,研究组提供«校本心理干预指导纲要》给广大教师以参考,并收集整理老师具体的实践研究材料,监控与总结阶段性的研究情况,并最终形成研究报告。

⑤教科处组织一年一度的教师心理个案大赛,并对教师提供的个案材料进行分类分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形成《教师心理个案专集》。

(6)待议问题:

研究的效果如何科学地加以测控?

(7)把研究定为:

样本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和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知识培训

育人者自己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自觉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学校经常请一些教育专家、心理学家来校讲课,调节教师的认知,传授心理辅导方法,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素养。

学校给教师营建宽松的生活教学环境,领导经常关心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管理民主,通过教代会民主决策、校长接待日、领导家访等形式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地位。

允许不同意见观点发表,即使有不愉快的事也能给予合理的宣泄,教师不会带着个人的情绪面对学生,自觉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我校没有差生概念,只有暂时发展滞后的学生,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学生的问题,只有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自觉做到偏爱、关心滞后学生,投入更多的情感。

2.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干预途径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

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主要教给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改善心理认知。

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唯理性”教学,课程主要采用专题式。

如《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专题》,直接进行青春期教育;《认识自己》,主要学会如何正确看待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挑战自己,勇者必胜》主要培养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做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则从完善自我人手,讨论怎样才能让别人信任。

还有《我的未来》、《面对冲突》、《情绪自控》等课。

把活动和游戏引人课堂中,在欢歌笑语中完成课程,整个课程完全在轻松活泼的交流中进行’,没有任何负担,并从中学会一些道理。

心理活动课有专门的心理课教室,随时根据教学要求排列成一定的队型,教学环境也随课程需要进行布置,进入教室就有了课程所需要的氛围。

教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里话,并倾听别人心声,他助、互助、自助,这在其它课上无法感受到。

在操作方法上,教师把握“八重八不重”原则:

重感受,不重认知;重引导,不重教导;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重目标,不重手段;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误;重扭转,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

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是尊重、倾听、同感、引导、耐心、助人自助。

附:

我校在高一开设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专题》提纲:

①专题一:

学做男子汉,②专题二:

青春洗礼③专题四:

女生青春期生理保健;④专题五:

问卷调查。

开展多元化的社团活动。

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激发学习动力,提高效率。

我们所开展的活动大致有:

①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②文艺活动与文艺比赛;③团委学生会干部选举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演讲比赛、学生评议等;④重大节庆日的学生集体活动、师生联谊活动;⑤传统的春游、秋游活动;⑥配合县城文明创建工作而参加的创建活动;⑦以班级为单位的班团活动;⑧寝室文化和教室文化建设。

从心理干预的角度,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导,培养意义非常重大。

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干预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各单科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结合学习内容,训练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心理特征,并激发良好的学习个性,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力活跃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消除学习心理障碍。

注意对后进生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对后进生的感情投资,从行动上直接和关心爱护后进生,善于发现闪光点,保护其积极性,多表扬,多鼓励。

这些都是对学生有效的心理干预。

具体而言,我们强调这么几个方面:

①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②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把开发智力,学会学习,提高认知能力作为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③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能力;④建立宽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和育人环境;⑤运用个体差异教育,调节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心态;⑥运用及时的心理疏导,消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等。

创建良好班级,用集体带动个人,实现潜移默化。

3.面向个体学生的心理干预

除了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之外,我们把面向个体学生的心理干预任务主要是交给每一位班主任,每一位任课教师。

首先,这是教师的份内职责;其次,对个体学生的心理干预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干预关系,而班主任、任课教师可以选择那些能够形成良好干预关系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第三,我们的教师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

事实证明,发动全体教师加强对个体学生的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提供的心理干预个案内容丰富多彩,方式各有所长,涉及的学生层面众多、转化学生积少成多,颇为壮观。

同时,这些个案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如:

①关于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现象的矫治案例,如:

《让单亲子女扬起自信的风帆》、《他为什么冷漠》、《一个女生的烦恼》、《老师救救我》、《走出困惑,又见艳阳天》、《告别迷惘》、《如何学会正确评价自我》、《墙——推倒了便是一座桥》、《自尊与自卑》、《让她远离孤独》等……②关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现象的矫治案例,如:

《一考试就紧张,怎么办?

》、《走出考试焦虑的阴影》、《委重任于“后进生”》、《消除“舌尖现象”》、«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及对策》、《学习焦虑成因及影响的分析》等③关于学生青春期“恋爱”问题方面的现象的矫治案例,如:

《如何正确处理“早恋”问题一例》、《青春期异性交往正误说》、《因势利导过“情”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关于同学关系如何处理的案例》等。

4.发掘一些潜在的校本心理干预途径

(1)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

实施心理干预,我们还充分利用学校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把这无声的教育与有声教育相结合,创设宽松安全的心理氛围,重视环境育人。

首先,保持校园环境净化、绿化、美化、人文化,进入校园能使人心情放松,身心愉悦。

使学生在良好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德的熏陶,智的启迪,体的健美,美的情趣。

其次,设立心理干预教育专题板报,寝室黑板上开设心理卫生知识介绍专题,开展教室、寝室文化建设等。

通过这些做法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干预教育氛围,起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干预。

第三,实行学校民主管理,建立学生代言人制度,及时收集反映同学意见;实行校长助理制,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设立校长信箱,方便沟通渠道;每学期还召开学生代表与校领导交流对话会,让学生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

平时要求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爱生如子,自觉做到四不:

不说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不做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不流露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表情,不疏远有心理困惑或行为问题的学生。

学校积极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计划,开足上好各类活动课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走向成功。

第四,通过校广播站“心桥”专栏,来解答同学的心理问题,同时又教育学生既要求别人的帮助,又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树立自信心等。

(2)成立家长学校,形成心理干预教育网络。

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

学生的发展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

因而,学校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将心理干预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去,建立采取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长的心理干预意识,实现家校共建。

主要任务是:

①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教育知识;②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在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③及时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及所出现的具体问题,使家长能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心理干预工作;④邀请家长参加以心理干预教育为主题的班团活动;⑤邀请家长现身说法,介绍家教的成功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研究方法

总体上采取理论——一般——实践——总结的研究方法,具体研究过程中因研究问题的特点采用抽样调查法,访谈法,查阅资料法,实践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一系列不同的方法。

(二)研究程序

1.研究的准备、方案的初步制定阶段(2011年3月)

(1)收集有关信息,进行第一手数据资料收集。

(2)进行文献探讨、确定研究的主题。

(3)研究组成员的确定与培训。

(4)方案的初步制定与申报。

2.研究的具体实施和方案的调整阶段(2011年4月)

(1)研究组成员进行具体研究、实践、操作。

(2)组织研究组成员的理论学习与培训。

(3)发现问题、修改原研究方案。

3.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8月)

(1)模式的构建与《校本心理干预指导纲要》的制定。

⑵研究的干预阶段。

⑶心理个案大赛。

4.结题阶段(2012年9月)

(1)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2)完成附件材料的整理。

(3)对阶段性研究报告进行修改,2012年9月份最后结题,形成总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具体的研究过程及干预措施

(一)我校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调查结果

我校是省级示范高中,近几年来,学校规模急剧扩大,带来一系列问题:

生源的差异性越来越大,社会家长对我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入校学生对学校有认识上的偏差(认为重点中学同学的成绩都很好;只有学习成绩好才有地位;到重点中学就是为了考重点大学),物质丰裕导致的变化,学生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之间存在差距,众多的独生子女的个性缺陷影响,教育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等等,导致我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多,学生的自我发展受到制约。

通过抽样调査及通过班主任、学科教师的了解与分析,研究组发现目前我校高中生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第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重点中学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⑴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上比较突出的问题。

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

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特别是高三学生。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

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

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第二,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

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

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⑶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学生孤僻、专横性格。

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

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第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

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

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

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

出现焦虑与抑郁。

为认真的、朦胧的状态下的恋爱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第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

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

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

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全校性的心理干预教育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校本心理干预理论、模式、原则、途径已经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

2.校风、班风、学风好,大多数学生表现出对集体的热爱,对学习的主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心情愉悦,校园人文氛围好,前期调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同学之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受挫能力增强,应试心理得到了明显提高,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徐东同学,学习成绩并不一直名列前茅,但在高考复习,高考应试时调节好最佳状态,上了清华大学。

目前,全校五十六个班级没有明显的落后班级,问题学生逐渐减少。

没有出现因心理问题而造成的重大校园事故,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

(二)一部分个体学生的问题得到矫治

在教师上交的大量个案中,可以看出,学生转化,效果非常明显。

研究组已经整理编撰了一本«教师心理个案专集》,这里提供一个案例:

因势利导过“情”关

随着“磨合”期的结束,高一同学的关系日渐融洽。

同学们互帮互助,相互关心,团结友爱之风随处可见。

不久,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了。

班中A同学和B同学没事有事就往一块儿凑,接触十分频繁。

继而互传纸条,一起逛马路,同学中议论纷纷。

听到学生的反映,我本想狠狠批评他们一顿,或告知家长。

可一想,这种现象能定性为早恋吗?

其实这是一种“青春觉醒”式的“朦胧爱”,实际上也是“糊涂的爱”,只有通过疏导的方式解决,如果采取“堵”的方法,多半是“抽刀断水水更流”,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我先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