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的童年印象famouspeopleimpression.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46439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名人的童年印象famouspeopleimpression.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世界名人的童年印象famouspeopleimpression.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世界名人的童年印象famouspeopleimpression.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世界名人的童年印象famouspeopleimpression.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世界名人的童年印象famouspeopleimpression.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名人的童年印象famouspeopleimpression.docx

《世界名人的童年印象famouspeopleimpression.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名人的童年印象famouspeopleimpression.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名人的童年印象famouspeopleimpression.docx

世界名人的童年印象famouspeopleimpression

世界名人的童年印象

达?

芬奇--画鸡蛋画成天才

意大利人。

达?

芬奇的童年充满苦难--他是个私生子。

他的父亲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城的一个公证人,生母却是一个小镇酒馆里的女招待,这样的婚姻当然遭到了家庭的否决。

直到5岁的那一年,他才被父亲抱回家中哺养,并由父亲为他找了一位养母,她常常教达芬奇认字,还给他讲一些名人的故事。

6岁那年他被送到了学校,学到了很多知识,但他似乎对画画更感兴趣,有时在上课的时候不专心听讲,却悄悄地为老师画速写。

后来他画的这些速写不小心被父亲看到了,父亲非但没有批评他,反倒觉得儿子很有绘画天赋,此后父亲便有意在这方面为他创造条件培养他。

16岁那年,父亲送他到大画家维罗奥那里去学画画,一开始维罗奥只让达?

芬奇每天学画蛋,他画了一段时间就厌烦了,忍不住说:

"老师,我画了这么多蛋了,应该可以了吧?

"维罗奥耐心地告诫他:

"这是基本功,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蛋,如果你把这些蛋能画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就算可以了,可让我看,你并没有画得那么好。

"打这以后,达?

芬奇几乎每天都要画上十几个鸡蛋,在这样一遍一遍的刻苦练习中,他掌握了许多绘画技巧。

童年的磨难,加上近十多年的勤学苦练,才使得他后来创作出了《最后的晚餐》、《蒙娜?

丽莎》等伟大的艺术作品,成为最著名的世界级画家之一。

但丁--家庭教师的杰作

意大利人。

但丁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家庭,5岁那年他失去了母亲,经商的父亲顾不上管他,便给他请了一位叫拉丁尼的教师来代管他。

却不想拉丁尼不但是一位学者,而且还是一位很著名的哲学家,他不仅教但丁拉丁文,同时还教但丁学习修辞和古典作品。

在这位好老师的引导下,但丁10岁以前便通读了古罗马大作家维吉尔、奥维德和贺拉斯等名家的作品。

可但丁因幼年丧母,在他心灵深处留下了创伤,养成了一个怪癖,就是不与任何人说话,即便与他父亲也从不主动说一句。

拉丁尼了解但丁的苦衷,便对他采取了另一种教学方式,那就是给但丁以异乎寻常爱和关怀,让但丁在感受到爱的同时,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并使但丁变得深刻。

童年时的但丁几乎把他的老师拉丁尼当成了自己的父亲,他喜欢与这位老师交谈。

18岁时,但丁已经是一个知识广博的人了,并且创作出了许多流畅动人的诗歌,他出色的才华远近闻名,一些作品还被音乐家谱曲,在意大利的许多地方传唱。

就在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他成了孤儿。

但他仍满怀热情地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创作,同时投身于拯救劳苦大众的政治活动中,后来因运动失败而被判终身流放。

为了返回故乡,同时也为了推翻黑暗的暴政,他发动了几次武装斗争,结果都失败了。

由于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人类命运的忧患,但丁在愤怒和忧伤的情感推动下,开始了《神曲》的创作。

当《神曲》的前两部问世后,一所著名大学立即向但丁发出邀请,让他去那里接受诗人的桂冠,但是为了完成《神曲》的第三部,他拒绝了能使他摆脱清贫的邀请。

1931年9月,但丁不幸染上了疟疾去世了,但他为世界人民所贡献出的伟大作品《神曲》--即《地狱》、《炼狱》、《天堂》,却永远留在了人类记忆中,对于这位伟大的作家,恩格斯曾这样评价:

"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

哥白尼--因为有个舅舅

哥白尼幼年丧母,但他从小就聪明好学,10岁那年父亲又去世了,他只好与舅舅一起生活。

他的舅舅是波兰大教堂里的一个主教,闲暇的时候经常给他讲些圣经上的故事,比如上帝创造了太阳和地球,是上帝让太阳照亮地球,施恩于人类......等等这些神学所创造的宇宙学说。

这些故事,使哥白尼开始对天文发生了兴趣,他经常在晚上爬到阁楼上去观察星星和月亮。

后来,他到一所教会学校去读数,他的学习非常努力,17岁时他以最好成绩考进了著名学府--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天文和数学。

一次偶然的春游,他与同学们一起坐上了游船,他奇怪地发现,自己和同学们坐的船并没有动,可岸上的房子却好像在走......这个现象让哥白尼对太阳围绕地球转的神学理论产生了最初的怀疑。

后来他便根据平时自己对天象的观察数据进行反复计算,发现原有的天文理论总不能自圆其说。

为了搞清太阳与地球谁是宇宙的中心这个问题,他读遍了各种文献和典籍,他甚至放弃了罗马教授的职位,回到波兰甘愿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教士。

他特意住在教区的塔楼顶层上,利用房间里的三个窗口观察天象,这还不够,他又在屋顶上开了几条缝隙。

数十年的艰苦观察,加上前人的论述和自己的研究,哥白尼终于大胆地提出了他的"日心说"即"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的理论,并花费36年心血,写成了《天体运行论》这一伟大的著作,将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枷锁中解放了出来。

莫扎特--在父亲的琴声中成长

奥地利人。

萨尔茨堡是奥地利的一个文化较发达的小城,莫扎特就出生在这里,他的父亲是宫廷乐团里的小提亲手,同时也是一名作曲家,这样的家庭和社会氛围,使莫扎特和他的姐姐从小就受到了音乐的熏陶。

3岁的时候,莫扎特被父亲教姐姐南内尔弹钢琴的优美旋律所吸引,由此开始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记忆力特别好,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几乎所有的曲子都能记住,姐姐一弹错,他就能准确地指出来。

这使他的父亲感到很惊讶,于是也开始教他学琴,4岁时,他已经能把许多技巧难度复杂的协奏曲背下来了,并且弹得很好,经常在晚饭后为大家献上一曲,若有客人,那就更是他展现才华的时候了。

5岁时,他已经是誉满全城的小音乐天才了,他的演奏,常常使父亲的同行们目瞪口呆。

但艺术离不开生活的体验,为了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增加阅历,父亲便领着莫扎特和南内尔离开小城,来到了慕尼黑,并在奥地利皇后殿前演奏,后来还到过许多城市,甚至还去了伦敦与荷兰。

姐弟俩不负父望,几乎每次演出都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尤其是莫扎特,他的演奏常常让观众如痴如醉。

8岁那年,莫扎特在英国遇上音乐大师巴赫,并引以为师,在巴赫的指导下,他进步神速,如虎添翼。

14岁那年,他以自己出众的才华折服了教皇,获得了爵士爵位。

之后,他醉心于作曲,将自己的生命感悟融入创作,用他的作品赢得了音乐界的高度评价--意境清丽而富有诗情,旋律悠远而具有天籁的魅力。

歌德--跟着父亲学习

那一年的圣诞节,歌德刚满4岁,他和妹妹一起到外祖母家里去做客,外祖母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的小外孙,于是便请他们看了一场木偶戏。

回到家里,歌德便让妹妹跟他一起学木偶戏人物的样子,开始演起木偶戏来,将父母逗得大笑不已。

此后他便总是自编自导一些小戏在家里演出,表现了他对戏剧的浓厚兴趣。

歌德的父亲喜欢读书,并有很多精美的藏书,从懂事起,歌德便由父亲教授识字和读书,同时学习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意大利文和希伯莱文,刻苦成就了他的博闻强记,他开始钻进父亲的书房找书看,并且一呆就是大半天,没人叫,他几乎就忘了出来。

8岁那年元旦节,歌德写了一首长诗作为礼物送给外祖父和外祖母,深情的叙述使两位老人感动得流出了眼泪。

16岁时,歌德考入莱比锡大学,并遵循父亲的意见学习法律,可他对这个专业没兴趣,他对自然科学和艺术的热爱远远超过了法律。

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诗歌创作,这些诗作得到了同学和老师们的好评,可父亲却又将他转入另一所更为著名的大学继续法学的深造。

这期间他遇到了主张革新的文艺评论家、哲学家赫德格尔,在他的影响下,歌德开始深入民间去收集民歌。

后来,他终于放弃了法律学习,开始了文学创作,先后发表了著名诗剧《普罗米修斯》,话剧《葛兹·封·伯利欣根》,1774年,他根据自己的素材创作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作品在整个欧洲掀起了阅读狂潮。

但他仍旧坚持笔耕,终其一生,花费60年的艰辛努力,创作完成了巨型史诗《浮士德》,这部作品堪称世界文学的典范。

诺贝尔--父亲的故事成就了他

著名发明家婼贝尔的童年是在父亲的故事中度过的,父亲是个喜欢搞发明的人,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加上父亲当时正在研究火药,使诺贝尔从小就对发明实验产生了兴趣。

他8岁那年,父亲应邀去俄国发展,母亲便把他送进附近的学校去上学,这个学校多数是富家子弟,十分看不起穿粗布衣服的他,他决心在学习上超过这些瞧不起他的同学。

他在学习上非常努力,每次考试总是第一名,这让那些富家子弟嫉妒极了。

第二年父亲在俄国得到了一笔奖金,并开办了一个制造水雷和炸药的工厂,便把全家从瑞典搬到了俄国。

在彼得堡,诺贝尔继续勤奋读书,但他仍对火药兴趣浓厚,有空便偷偷溜到父亲的工厂里,但火药很危险,工人们不让他碰,这反倒使他对火药的配制产生了想法,他从父亲的书架上找出了关于化学方面的书,并很快琢磨出了配制火药的方法。

他发现火药是用硝石、木炭、硫磺混合制成的,他从家里冬天烧火用的木炭,然后又从火柴上刮下硫磺,只剩下硝石最难找,他不由地想起了父亲的工厂。

于是他抽空悄悄来到父亲的工厂里,找到了装硝酸钾的瓶子,把里面残余的白色粉末偷偷拿回家里,自制起炸药来。

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找到了最佳的炸药混合比例,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15岁时他遵照父亲的嘱咐到意大利等国去求学。

学成后返回瑞典,在攻克了英、法、德等国语言后,他又到美国去学习新的科学知识,正是在这段学习期间,他意识到了炸药在未来生活中的重要性,于是他重新回到父亲的身边,并开始了对炸药的研究与发明。

在研究实验中曾发生过多次以外的爆炸,他的弟弟因此而丧生,但诺贝尔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坚定了将实验进行到底的信心。

后来他终于研制出了"猛烈炸药"、"胶体炸药"、"颗粒状无烟炸药",被誉为"炸药发明家大王"。

晚年,诺贝尔意识到了他的发明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这使他非常痛心。

于是,他在自己的遗嘱里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也是最宝贵的发明--将大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奖励对人类和平、科学和文学艺术作出贡献的人--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诺贝尔奖。

舒伯特--清贫无法将天才埋葬

舒伯特出生在音乐之都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小镇上,他的父亲是个教员,一家生活虽然清贫,但充满快乐,他的父亲会拉小提琴,影响着舒伯特从小也爱上音乐。

11岁那年,舒伯特在上千人参加的维也纳宫廷歌手学校选拔赛上脱颖而出,以最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该学校,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安心学习音乐。

但3年的学校生活很快结束了,他离开学校后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作曲谋生,年轻人的才华不容易被社会认可,他生活得非常艰辛,经常蜷缩在几个人合住的阴暗小屋里作曲。

糟糕的是,他没有钢琴,这是他作曲中最为痛苦的事。

一个叫雷德的画家很同情他,愿意将自己的一架旧钢琴借给他使用,但钢琴不能搬出屋子,只有在雷德不作画的时候他才可以弹琴作曲,而雷德有时作画从早到晚忘了休息,舒伯特只好经常站在街头苦等。

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信念,他把全部身心都注入到了音乐创作中,他用音乐倾诉自己的人生感悟,他在音乐中得到了慰藉,享受到了欢乐。

他先后创作出了六百多首曲子,包括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钢琴曲、合唱曲和歌曲,其中又以歌曲最为脍炙人口。

但是贫穷的生活还是损害了他的健康,他仅仅活了31岁就离开了人世。

舒伯特从13岁开始创作,到他逝去,整整创作了18年。

他的作品大都旋律优美抒情,充满了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代表作有《魔王》、《野玫瑰》、《春之声》等,这些歌曲至今仍在世界上广泛传颂,他被后人誉为最为杰出的"歌曲王子"。

爱迪生--在置疑中发现智慧

十九世纪美国人。

爱迪生从小就喜欢观察,喜欢动脑筋,尤其喜欢提问题,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有时甚至莫名其妙,常常把别人问得哑口无言。

幸好他的母亲是位教师,很多问题都由他的母亲来回答。

7岁那年他入学读书了,他喜欢学校美丽迷人的风景,却不喜欢他的老师恩格尔,因为这位先生总是把课本里的死知识往学生脑子里硬灌,整天就知道拿着一支教鞭,谁要是没有背会他留的作业就会用教鞭狠揍你一下,有时还揪住学生的耳朵不放手,可他讲的课又总是枯燥无味。

同学们都不喜欢这样的老师,每当恩格尔先生死板地讲课的时候,爱迪生便总是不断地提问题打断他枯燥的讲解--"老师,您说1+1=2,为什么呢?

"或者"老师,母鸡妈妈用体温能孵出小鸡,为什么人不能?

"--这样的问题对于只知道书本里东西的先生来说,当然无以回答,常常弄得面红耳赤,可同学们却都暗地里称快,对爱迪生能提出让先生为难的问题十分佩服。

但恩格尔先生对爱迪生非常厌恶。

有一天,恩格尔先生又被爱迪生问住了,忍不住大为恼火,呵斥道:

"爱迪生,我看你是在故意捣乱,给我滚出去!

"

回到家里,他把事情的经过讲给妈妈听,妈妈来到学校找到了先生,提醒他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但恩格尔先生拒不接受,一口咬定是爱迪生捣乱,不爱学习,他永远也教不会这样的孩子。

妈妈一气之下便让爱迪生退了学,亲自承起担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并从文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多学科全面辅导,爱迪生的学习进步神速。

妈妈还发现孩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便给他建立了一个小实验室,爱迪生一有空便钻进实验室。

他长大以后的许多发明,都与那个小实验室有重要关系。

爱迪生一生刻苦钻研,勤于动脑和动手,成功地获得了1300多项发明创造,并因此而获得了世界"发明大王"的光荣称号。

贝尔--淘气鬼成为发明家

十世纪英国人。

贝尔小时候就机灵好动,爱恶作剧,上学的时候不是带一只老鼠,就是装一只小鸟,常常弄得老师无法上课,经常挨罚。

淘气导致了他的学习成绩很差,父母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送回老家,交给他的爷爷来管教。

贝尔的爷爷是位教育专家,他对贝尔很有耐心,经常不动声色地对他进行正确的诱导和启发,并且系统地从先建立孩子的荣誉感、要强心入手,只要发现贝尔有一小点进步就大力表扬,而对他的不足则以引导为主,从不故意惩罚他。

渐渐地,贝尔有变化了,他开始能够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了,能够在上课的时候不捣乱、注意听讲了,开始勤奋学习了。

于是他很快重新回到爱丁堡,回到了父母身边。

有一次他看到了水磨,感到好奇,便想亲自体验一下推磨的感受,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干出多少活来。

回到家里,他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提高水磨的效率,让干活的人省点力气。

他翻书找资料,后来在父亲帮助下,他设计了一个对磨盘的改造方案。

水磨工人按照这方案改造了一下老水磨,果然比以前省了不少力。

这件事启蒙了贝尔对科学的兴趣,也加深了他对知识的认识,他开始更加自觉地学习,并很快便成了优等生。

25岁那年,贝尔正式担任了美国波士顿大学的语言学教授。

在一次实验中,他偶尔发现了铁片在电磁铁前的振动,竟能通过导线送出去,这使他产生了一个想法:

如果对着导线一边说话,另一边能否听到呢?

于是他开始动手实验。

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坚持不懈的努力,有一天在隔壁房间正拿着听筒和对话筒的助手,突然听到了贝尔的说话声,忍不住狂喜地喊道:

"我听到了,贝尔先生!

"就这样,电话终于被贝尔发明出来了。

居里夫人--爱激励她攻克科学难关

十世纪波兰人。

她的本名叫玛丽·斯可罗夫斯卡,出生在波兰,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

童年的玛丽身体瘦弱,可记忆力超凡,几乎能做到过目不忘。

在她上学之前,她的祖国波兰已经被奥、俄等几国家瓜分了,华沙当时被并入俄国版图。

玛丽上学后,她父亲严肃地对她说:

"一个国家领土可以被侵略者夺走,民族尊严也可以暂时遭到凌辱,但是你要记住,知识是永远无法从人们头脑里夺走的。

"她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刻苦学习,用功读书,以金质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因家境贫寒,一度辍学,直到八年后才赴法国巴黎攻读大学。

由于经济拮据,学习又很紧张,她常常处于半饥饿状态,不幸得了贫血病,经常会突然晕倒。

但她仍然坚持努力学习,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1894年,她一方面在索鲁本大学继续攻读数学,另一方面接受了法国工业振兴协会委托的科研课题,正是在这项研究中她结识了法国青年物理学家比埃尔·居里,他们很快相爱了,并于1895年7月结婚,从此,玛丽变成了比埃尔·居里夫人。

夫妻俩经过艰苦的研究和实验,先后发现了"钋"和"镭"这两种放射性元素。

因此而荣获了190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4月19日,居里不幸车祸去世,决心献身科学并且意志顽强的居里夫人没有被噩耗所吓倒,她仍然继续坚持研究放射性元素--镭。

1911年,居里夫人终于独立完成了镭的单独分离,并因此而再次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牛顿--思考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十世纪英国人。

1642年圣诞节之夜,牛顿出生在英国乌尔索普一个农民家庭里,从小失去了父母,由贫穷的姥姥养大。

6岁时进入小学读书,成绩并不好,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和蔑视,还被多次劝说退学,幸亏姥姥坚信牛顿是个头脑聪明的孩子,才使他没有失去学习的机会。

实际上,牛顿非常善于思考,醉心于发明,喜欢在家里摆弄机械、木头之类的玩意儿,他对自然界充满了兴趣。

姥姥养了一只小花狗,它总是喜欢在牛顿放学后去迎接他,一会跑前一会跑后,时间一长,牛顿便发现--小花狗的影子在太阳光下晃来晃去的,并且总是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于是回到家中,他便用钢凿将一石块凿圆,并在正中央凿一个窟窿,再用一根削好的木棍插在窟窿里,还在石边周围刻上刻度。

结果他发现了,太阳在移动,影子也在移动,并且对应着石块上的刻度,根据刻度就能折算出时间来。

因他总是醉心于这些不为人知的小玩意儿,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经常挨罚,疼爱他的姥姥很伤心,这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决心好好读书,为姥姥争口气。

于是他发奋学习,没过多久成绩直线上升,一个学期过后,老师和同学们都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了。

17岁时牛顿以优异成绩考入剑桥大学,他一面如饥似渴地学习,一面苦苦地钻研数学问题,终于发明了微积分,这一发现震撼了科学界,证明了他是一只从鸡窝里飞出的鹰。

毕业后,经过艰苦的计算、思考和不断的实验,他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定律。

他的这些发现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因而他被誉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

肖邦--母亲的仙音培育的音乐大师

十世纪波兰人。

在肖邦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便经常一首歌接一首歌地唱给还在母腹中的他听,她真的希望肚子里的宝宝能听懂她的歌声。

待儿子出生后,她仍坚持唱波兰民歌,尽管儿子是个喜欢哭闹的婴儿,但每当听到母亲的歌声,便总会立刻安静下来。

4岁时家里添置了一架钢琴,母亲经常带着小肖邦弹奏波兰民歌。

一天,母亲在隔壁房间正与父亲说话,突然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是正宗的波兰民歌《波卡丝》,俩人惊呆了,急速奔向房间,发现是肖邦蹲在凳子上用小指找琴键呢,尽管还弹得不太准确,也不连贯,但足以证明肖邦的音乐天分了。

他们立刻便给肖邦请了一位钢琴教师,开始对他进行严格而系统的训练。

除此,这位老师还经常给肖邦讲一些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怎样刻苦成材的故事。

肖邦7岁便学会了作曲,并创作了《波罗乃兹舞曲》,8岁登台演出,流水般的乐曲从他的手指尖淌出,人们听得如醉如痴。

但肖邦并不满足,他更加刻苦地学习和练习。

14岁那年,他已经对波兰民歌有了相当深刻的了解和感悟,并且收集和记录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19岁时,肖邦正式从音乐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奔赴法国寻找艺术前程。

之后,他便创作了大量充满波兰民族色彩的钢琴曲和音乐作品,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他对世界音乐艺术的巨大贡献,成了波兰人民的骄傲。

约翰·施特劳斯--没有母亲就没有他

十世纪奥地利人。

1825年10月25日,当约翰·施特劳斯呱呱坠地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是全国闻名的音乐家了。

也许是出于遗传,也许是出于家庭环境,小施特劳斯很早就显露了他的音乐才能,7岁那年他便创作出了第一首圆舞曲,可老约翰不太相信儿子的才能,因为他坚信艺术是天才的职业,他宁愿让儿子做一个对社会更实用的人,于是便把小施特劳斯送进了工业学校。

可儿子仍未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的母亲甚至还在暗中为他请了音乐老师给予指导,父亲知道后气得火冒三仗,训斥了儿子还与妻子大吵一场。

后来因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小施特劳斯在母亲的照料下,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中。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技艺日趋成熟,19岁时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终于组建了一支管弦乐队,当上了乐队指挥。

首场演出便大获成功,当悠扬的《波尔蒂契的哑女》开始奏响时,人们似乎在小施特劳斯指舞的手指间看见了美妙的乐曲在流动,在飞腾,一曲结束,音乐厅里响起了如潮的掌声......小施特劳斯谢幕长达十九次。

4年后他的父亲去世了,他便接管了父亲的乐队,同时承担了两支乐队的指挥,成为音乐界的美谈。

他一生创作了400多首圆舞曲,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春之声》、《蓝色的多瑙河》等,这些圆舞曲风靡全国,继而流传全球,甚至成了奥地利人生活的一部分,他由此而获得了"圆舞曲之神"的光荣称号。

易卜生--感谢灾难的童年

十世纪挪威人。

易卜生童年的时候,父亲破产了,昔日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的景象不见了,所有的亲朋和邻里也都板起了冰冷的面孔。

世态炎凉刺痛了幼小的易卜生,这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里无力交纳学费,使他不能接受学校教育,可他却非常向往读书,于是父母只好恳求一位乡村教师教他一些拉丁文。

他非常珍惜这不易的机会,学习特别勤奋。

16岁时便告别双亲和故乡,到外地的小镇在一家药铺当了学徒。

但他仍在清苦的生活中坚持自学,他渴望学习,渴望读书。

他一向沉默寡言,唯有遇到有学问的人时,才忍不住张口倾诉。

一位来药铺买药的神父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文学仿佛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他开始练习写作,写了很多,大都是伤感的抒情短诗。

后来发生了革命风暴,他投身运动,并写出了三幕历史悲剧《凯特莱恩》,可只卖出了30本。

22岁时他离开药铺,来到首都奥斯陆,他想进入大学深造,但终未如愿,只能到一家编辑部去打工。

他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创作,*微薄的稿酬维持生活。

不久,他写出了《勇士的坟》、《圣约翰之夜》等好几部剧作,其中《奈尔豪格的宴会》在剧院受到欢迎。

可之后不久,他的剧作便受到攻击,他一下又变得潦倒了。

可他并未灰心,仍坚持不懈,后来又创作出了杰作《向往王位的人》,为他重新赢得了声誉,他更加激励自己努力创作。

之后他去了意大利,并创作了《布朗德》引起轰动,紧接着又写出了后来风靡全球的剧作《社会支柱》和《玩偶之家》,成为闻名遐迩、受人尊重的文学大师。

普希金--革命使他变成诗人

十世纪俄国人。

普希金诞生在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里,父亲当过禁卫军军官,伯父是位诗人,全家喜爱文学,拥有丰富的藏书。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他8岁就开始用法文写诗,并受到了诗歌界的赞扬。

青年时期,他告别贵族学校在外交部当了一名下级官吏,并且结识了许多当时闹革命的"十二月党人",经常与他们聚集在一起,议论时局,探寻国家和民族的出路,并且同时开始了进步诗歌的创作。

他所写的《自由颂》等诗,歌颂自由,反对专制,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却激怒了沙皇当局,于是遭到了流放。

流放中的普希金对下层劳苦人民的生活更加了解,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如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茨冈》,抒情诗《太阳沉没了》等,猛烈抨击了俄国社会,而对民众则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对自由的追求,他还创作了历史剧《波利斯·戈东诺夫》,揭露当时的暴政。

沙皇当局见流放无法制服诗人,便该用怀柔的伎俩,可普希金此刻已与劳苦大众的情感溶为一体,他不为所动,仍坚持为大众写作,先后发表了《寄西伯利亚囚徒》、《阿利昂》以及长诗《波尔塔瓦》、《青铜骑士》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还创作了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等,他像一个勇敢的骑士,满怀激情,以笔为枪,弹弹中靶,尽管期间仍不断遭受着沙皇当局的迫害。

终于,1837年沙皇当局卑劣地收买了一个法国的亡命徒,用同样卑劣的手段挑起普希金决斗,诗人为了自卫接受挑战,最后倒在了血泊之中......

南丁格尔--爱使她变成人类第一护士

十世纪英国人。

南丁格尔的父母为人慈善,乐意施舍穷人,在他们的影响下,南丁格尔从小就有要为穷人、病人服务的思想。

17岁那年她毅然考入一家慈善机构办的医学院学习护理专业,决心以后要当一名出色的护士。

可在当时,护理工作还被人认为是个卑*的职业,一个大家闺秀去当护士,简直就是不可容忍的事情。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这时的南丁格尔已是一所医院的护士长,并且业务能力非常出色。

当她从报纸上看到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