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43299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

教育学之父:

捷克的夸美纽斯,16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教学专著。

将教育理论提高到独立学科水平的是19世纪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并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史上的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标志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对世界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代表作1916年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对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影响的是凯洛夫,1939年的《教育学》

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

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一、基本的科学研究立法

1、类比、归纳与演绎方法。

2、比较与分类方法。

3、分析与综合方法。

4、系统方法。

5自下而上的方法和自上而下的方法。

运用类比法要注意二个环节:

一是选择类比对象,它是以研究目的为依据的,一般选择自己熟悉的、生动直观的东西作为类比对象。

二是进行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的三个原则:

1、当对两个对象进行类比时,所根据的相似属性越多,以此推测其他属性相似也就有较大的可能性是合乎实际的。

2、类比所根据的相似属性之间的联系越紧密,类比推理应用也就越有效,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程度也就较大。

3、类比所根据的相似数学模型越精确,类比法的运用也就越有效。

分析方法是将被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加以考察,从而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包括: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

系统方法:

是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的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综合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系统:

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1、具有特定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从而能区别于环境和周围事物。

2、具有排他性。

3、具有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或一定条件下,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不变,以保持内在特有的稳定状态。

这种独立性又是相对的。

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实验法分三种:

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观察法:

是一种根据研究课题,有选择地针对研究目标,采取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其他手段和仪器,注视事物的现象,探寻事物的本质的方法。

文献法:

是指通过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图书、作业、作品、席卷等,全面、准确地掌握所要研究课题的研究情况,从而获得对所研究事物的新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

是研究者采用一定的手段获得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存在问题,探求规律的研究方法。

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实验法:

是在人工控制因子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自变量的变化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比较法:

是一种根据一定标准,对同类事物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被比较对象的异同,以获得新认识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

是将一个具休单位作为案例,对它的若干现象,特征和过程作全面的、深入的、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摸清它的来龙去脉的研究方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整个教育问题

教育学研究的任务:

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理论建设:

1、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

2、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

3、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发展的大趋势,这不仅是相邻学科许多新概念的运用,而且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如从文化学、人类学、美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角度研究教育学的许多尝试。

4、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实践运用:

1、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

2、教育学还必须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

3、还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实践运用的问题。

学校教育:

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性明显、组织性严密、系统性强的以影响深奥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家庭教育:

指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

它具有随机性、经验性和个别性。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打基础,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广泛而强烈的渗透性,对学校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学校教育在面临社会教育的挑战和冲击时,不断调整自身,和社会教育相互促进。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为统治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现代教育的特点:

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全,不仅培养政治上需要的人才,也培养生产劳动者。

第二、学校逐步走上大众化道路,教育普及化、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第三、教育内容的综合化、科学化、现代化加强。

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高效化。

第五、现代教育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办学形式多样化,学校系统复杂化,已形成开放的系统。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教育的概念由狭义向广义发展,教育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不仅培养现代化的人,并为未来社会培养人。

2、教育与社会联系普遍化、直接化,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交叉呈现。

3、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更为密切。

4、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加强,国际化势头日益强劲。

5、教育的功能的增强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及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变化迅速。

6、教育研究方法科学化。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以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教育者。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教师的工作具有创造性;教师的工作具有明显的示范性;教师的工作效果具有滞后性、长期性和反复性。

受教育者也是一个具体的人,具有社会性。

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一、经济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1、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

2、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

二、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三、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1、提高劳动者对生产过程要求的理解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和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

3、提高劳动者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种所需的时间。

4、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5、可以提高劳动者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和能力。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经济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经济对教育起决定作用,第一、教育不能无视经济发展提供的条件而盲目发展,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第二、教育也不能脱离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加速或滞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需要;第三、如果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需要改造的是教育而不是经济。

由于社会物质生产的永恒性决定了教育的永恒性,经济和教育的相互作用在这种永恒的历史过程中则表现为:

经济发展的已有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对教育提出了需求;教育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又为明日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教育先行的概念:

是指地一定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条件之下,为了经济发展,必须首先发展教育。

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二是在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要为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兼顾经济建设近期与远期需要。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一是: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二是:

政治制约教育制度

三是:

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一是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二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三是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政治与教育关系的性质:

一是:

政治和教育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二是: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三是: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

教育与文化存在着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

文化的五种表现形态:

物质、制度、观念、活动、心理和行为形态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一是:

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二是:

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三是:

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四是:

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

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具有同一性。

2、教育与文化各自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涵义:

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一、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二、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

指作为整体的个人从生命的起点到生命的终点的全部人生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广义)

狭义:

指青少年不断发展的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生物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生物因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发展有一定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

1、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内容和方向。

2、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同时也作出了一定的限制。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就是教育在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全过程中和方向性、引导性作用,具体表现在:

1、规定个体发展的方向,对个体的发展起引导作用。

2、教育具有促进和加速身心发展的功能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从旧质到新质的积极变化过程。

从教育到发展,要经过四个环节:

1、教育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是从不断地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开始的。

2、教育的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是外因转化为内因的重要环节。

3、个体对教育教学内容的领会与掌握是教育向发展转化的中间环节。

4、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原有水平,是实现个体身心发展的现实基础。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

一方面,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另一方面,教育又受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活动必须从受教育者生理、心理的已有水平或状态出发,才能实现它的各级的主导作用。

教育必须适应并遵循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的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规律,做到从实际出发,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关键期:

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的能力,过到某种水平的可能性最大的时期。

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不均衡性、差异性。

什么是教育目的?

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而确定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总要求,这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如下特征:

预见性、超前性、理想性、历史性

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协调作用、标准作用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是: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主要地位决定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

二是:

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以受制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的发展水平。

三是:

一定的教育目的还受制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标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方向性、时代性、民族性

德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智育:

是向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受教育智力的教育。

体育:

是向受教育者传授健康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教育。

美育:

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生活和艺术美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什么是教育制度?

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所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相关制度的总称。

教育设施主要指各类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制度则指教育领导管理体制、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招生考试制度、学位制度、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等。

建立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政治经济制度。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4、民族传统、文化传统和外国的经验。

我国的教育制度包括:

学校教育制度、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扫除文盲教育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

我国学制的构成: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适应。

2、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当前与长远相结合。

义务教育的概念:

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特性:

强制性(或强迫性)、普及性、免费性

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中、高等三级。

职业培训包括:

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据实际可分为初、中、高级职业培训。

成人教育:

是指对除了学制系统内正规全日制学校中的青少年学生之外的所有成年公民实施的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教育。

成人教育主要任务:

对没有受完初等、中等教育的劳动者进行基础教育;对已经就业或需要转换工作岗位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已在职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大学后继续教育;为满足公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教育。

成人教育的指导思想:

1、遵循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

2、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教育督导:

是对教育工作进行视察、监督、指导、建议的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按照督导的原则和标准,使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行政工作和学校工作通过认真的观察、调查和考核,进而做出审慎的分析和评定,指出成绩和缺点,并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使教育工作质量不断提到提高的活动。

教育督导的任务:

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育督导分综合指导、专项督导和经常性检查。

督导范围:

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及其有关工作(目前重点:

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

教育评估制度:

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认可的社会组织,对学校及其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进行的综合或单项考核和评价,是政府对教育机构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教育评估类型:

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

评估内容分:

综合评估和单项评估

评估方法:

政府机构组织的评估、社会评估及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估。

(以上评估活动主要由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是国家对学校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

分科课程:

是根据科学发展水平以及学校培养目标和一定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从各门科学中选取一定内容组成各门学科,以科目为中心各自独立地加以设计的课程。

综合课程:

中由相邻或相近的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综合特性的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是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本学习活动方式,以学习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和区别:

在课程内容上,学科课程以学习系统的表现为书本知识的间接经验为基本内容,活动课程则致力于学生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的获取;在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上,学科课程立中于社会文化的传承,活动课程则更侧重于学生需要和兴趣的培养;在学习活动方式上,学科课程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活动课程则主要依靠一系列学生的自主活动来实施。

制约学校课程的基本因素是:

知识、儿童和社会

课程计划:

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所形成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构成: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说明、课程开设顺序与学时分配、学年编制、考试考查、实施要求。

规划课程开设顺序时应遵循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2、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承受能力的原则。

3、相对完整性和连贯性原则。

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

1、课程管理僵化。

2、课程结构不合理。

3、课程内容陈旧而庞杂。

4、教材编写质量有待提高。

教学:

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任务分三个层次:

学校教学的总任务、学科教学任务、具体教学任务

中小学教学的总任务:

教学生知识、增长学生的智慧、增进学生和力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系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能、体力、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德;3、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过程:

是指教学活动系统状态变化的集合,具体来就,就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通过教学内容中介进行的以认识活动为主的双边活动系统。

教学过程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内容三要素构成

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教学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双边活动过程。

教学规律:

是指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内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等性质

主要规律:

1、教与学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规律;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3、知识掌握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规律;4、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原则提出的依据:

1、教育目的是教学原则确立的根本依据;2、教学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教学原则确立的主要依据;3、教学实践是教学原则确立的实践依据。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科学性与思想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和内在思想教育因素;3、充分利用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思想教育资源;4、教师的言行和作风都要为人师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2、理论知识的传授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3、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手段,合理利用直观教具;2、充分利用语言、板书、板画的直观作用;3、重视电化教学,加速实现直观教学的现代化;4、拓宽直观教学的形式;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使其产生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教学生学会思维;3、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按《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同时注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2、教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并适当增加知识的难度,适当加快教学的进度;3、教学环节要系统连连贯;4、培养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进的学习习惯。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教材,强调有意识记;2、合理地组织复习和练习;3、指导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2、教学要立足中间,照顾两头;3、在制订统一课程标准时,适当增加选修课、活动课。

什么是教学方法?

是指地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活动方式。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

构成教学方法的四个基本因素:

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手段,而且还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培养正确思想品德的方式和手段,是保证教学活动系统地有序地进行的手段。

现代教学方法在本质上区别于古代和近代教学方法:

1、现代教学方法具有双边性即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学法耦合而成的;2、现代教学方法不仅注重控制学生的外部活动,而且高度重视学生的内部活动;3、现代教学方法不仅重视传授现成的知识,而且注意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创造相结合。

启发式是现代学校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常用教学方法

一、语言性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

概念: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学生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特点:

能较迅速地、准确而大量地向学生传授间接经验。

讲授法包括讲述(分为叙述、描述、概述三种)、讲解、讲读、讲演、讲评五种形式

采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2、讲授内容要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系统、连贯;讲授过程要具有渐进性和扼要性,突出重点,抓住难点。

3、讲究语言艺术,语言力求准确、清晰、简练、生动、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语言速度、节奏、声调等均应恰当,讲授要富有感染力,趣味性。

4、运用讲授法教学,要配合恰当的板书。

5、要富有启发性。

谈话法也称问答法:

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谈话法有三种形式:

1、传授知识性谈话;2、指导性谈话;3、复习巩固和检查知识性谈话。

运用谈话法应遵行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全面安排谈话内容,对谈话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要有足够的估计,并据此拟出一个包括有主问题和严格逻辑顺序的谈话提纲。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问题要有启发性,形式要多样化。

3、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提高。

4、要注意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读书指导法:

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教科书和参考书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培养读书能力的方法。

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1、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教科书的科学方法。

2、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3、指导学生做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